《認識自我》:一本書讓你了解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的西方人文藝術史

2020-12-20 廣州日報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以一本書摸清西方文化與西方人個性形成之源

梳理歐洲2100年人文主義發展史

《科克斯評論》年度好書 《書單》《出版人周刊》《圖書館期刊》星級書評。

《認識自我: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的西方人文藝術史》

作者:[意]英格麗·羅西裡尼

譯者:宇華,周希

出版社:未讀·思想家 天津人民出版社

為什麼荷馬史詩的主題是男人的自我成長?為何《神曲》出自但丁的狂妄自大?羅馬共和國的雕像體現了什麼政治思想?為何米開朗基羅死之前會把年輕的自己放在《創世》的畫面角落?

哥大藝術史權威學者沉澱多年,寫給大眾讀者的文化史入門力作,簡體版首度引進。

這是一本寫給大眾的西方文化史。「認識自我」這句格言,最早出現在希臘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上,代表人類自我意識的啟蒙,直到2000年後的文藝復興時期乃至今天,都深深影響著西方文明的進程。西方人個性是如何形成的?西方文化是怎樣發展成今天的模樣?在本書中,哥倫比亞大學學者羅西裡尼探索了從古希臘、古羅馬到中世紀,再到文藝復興時期西方人文思想的發展過程,她以橫跨歷史、藝術和心理學的方法,引用大量藝術品,向大眾講解了自我與藝術、個人與歷史的關係,講述西方人「認識自我」的歷程。

【作者簡介】

英格麗·羅西裡尼 (Ingrid Rossellini)

哥倫比亞大學文藝復興史專家,生於藝術世家,是好萊塢女星英格麗·褒曼和義大利導演羅伯託·羅西裡尼的長女,對西方古典文化浸染多年。她在哥大取得義大利文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後在哥大、紐約大學、哈佛、普林斯頓等高校任教。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孫珺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孫珺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孫珺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戴雨靜

相關焦點

  • 豆掰8.1分,意公子的《大話西方藝術史》讓孩子也能明白西方藝術
    大話西方藝術史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籍,作者意公子——藝術類自媒體人,通過詼諧有趣的寫法帶我們了解西方藝術史封面就感覺是本有趣的書籍此書從西方藝術史的遠古起源,希臘文明希伯來文明這兩個藝術的古老奠基,到中世紀,文藝復興以及後現代主義5個時間階段的代表人物及代表畫作來闡述西方藝術史的發展一,首先是遠古時期藝術的來源遠古時期的的藝術也就是壁畫
  • 《大話西方藝術史》:輕鬆入門西方藝術史,有趣、好玩又實用
    我們一直認為,"藝術"高不可攀,離我們生活很遠、很抽象難懂,但是意公子的這本《大話西方藝術史》通俗易懂、言語有趣,讓我們對西方藝術有了初步的了解,讓我們領略到了不同的美,離西方的藝術更進了一步。藝術的起源意公子的《大話西方藝術史》中講述的藝術的起源,是"巫術說",在西方這個觀點是比較主流的觀點。在上萬年前,在阿爾塔米拉洞窟中,有許多優質的壁畫,這些壁畫不是用筆和顏料畫的,而是用礦石畫的。
  • 事實上成年人的藝術史是有答案的
    現在讀一本有點「功利色彩」的書:讀完這本書,我怎麼能和我的孩子們分享呢?這是我從《大話西方藝術史》開始的初衷:我對藝術一無所知。本書以簡潔詼諧的語言和清晰的邏輯,梳理了3萬多年西方藝術史的精髓,真正為我們的藝術構建了一個完整的藝術史認知框架小白。
  • 《認識自我》:今天的「自我」源自於歷史的塑造和推動
    文 |晴風圖 |網絡今天,我們說起「自我」這個詞,都是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而且今天的社會,是重點在強調自我。可是今天我們對「自我」的認識,卻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源自於西方的文化。可是西方文化中,也不是自古就有「自我」這個概念的,而是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關鍵時刻,強調了對於「自我」的不同定義,是如何促成價值觀和理想的創造的,而這些價值觀和理想,幾個世紀以來塑造並推動了人們的選擇和行動,乃至社會的構成。最近看了一本關於西方歷史文化的書名叫《認識自我》。
  • 除了貢布裡希,還有哪些西方藝術史入門書值得一讀
    試問,你能在任何一本藝術史導論教材裡讀到葡萄牙藝術史嗎?瑞典藝術史呢?或者保加利亞藝術史?一個字都找不到。難道這些歐洲國家沒有藝術史嗎?不是這樣的。我之所以會注意到這一點,恰恰是因為近來在收集各國發行的藝術題材郵票時,發現了上述三國許多本土藝術家的作品,為什麼我在書本上還有(西方)博物館裡從來不曾見過它們呢?
  • 陪孩子讀西方藝術《希利爾講給孩子的藝術史》
    也許這些名詞讓你眼花繚亂,沒關係,本書帶領你見識那些多種多樣的繪畫、稀奇古怪的雕塑、別具一格的建築,走進藝術與美的世界。提到藝術的入門書,有兩個人總是繞不開的。希利爾在講述中,把藝術品分為「繪畫」「雕塑」和「建築」三個大部分,相當於孩子在一門「藝術史」的課程中同步學習到了西方繪畫史、西方雕塑史和西方建築史。印象派?哥德式?透視法?古典主義?這些名詞是不是讓你眼花繚亂?
  • 被定義的和被誤解的文藝復興
    發生在歐洲14世紀至17世紀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一段社會和文化的改革時期。「文藝復興」意味著繼承、復興、更生和再生。「文藝復興」的發生有著歷史階段性的客觀條件,也有社會事件造成的偶然。與「文藝復興」之前的中世紀時期不同,這一期間的變革深受古希臘羅馬文化思想及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
  • 耶魯大學廢棄取消「藝術史導論:文藝復興至今」一課引眾怒
    今年,耶魯大學決定廢除其歷史悠久的「藝術史導論:文藝復興至今」一課。然而這一決定引起大批公眾關注乃至憤怒,甚至授課老師都感到相當驚訝。藝術史系主任蒂姆·巴林傑(Tim Barringer)稱之為「一次直截了當的現代化行動」,他在接受《耶魯每日新聞》採訪時表示,在一學期的時間裡教授任何一門概論課都不可能是全面的。
  • 藝術不但表現出心靈自我認識的程度,也表現出這種自我意識的提醒
    在過去,對藝術史的歷史的學習屬於美術院校藝術史論專業高年級學生的課程。過去的觀點是,似乎通過對藝術理論的學習,或者對藝術一般知識的學習就可以認識和理解什麼是藝術,可是,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藝術史就是文獻記錄下來的歷史,那麼,對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史文獻的了解,就很容易讓我們一開始就對「藝術」有更宏觀、更靈活、更富於歷史感的理解。
  • 這本講給大人的藝術史,其實就有答案
    這也是我入手《大話西方藝術史》的初衷:我自己對藝術,基本是一竅不通的。而這本書用淺白風趣的語言和邏輯清晰的脈絡,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藝術史的精髓,真的為我們這種藝術小白構建了完整的藝術史認知框架。比如第一個章節《藝術的起源》裡面的壁畫,如果不是看了這本藝術史,看到這些野牛、野馬、野豬,我最多只能跟小朋友說,你看,這是小牛噫,cow。而了解了藝術的基本知識後,才能知道,這是遠古時代的人們,在面對這些兇猛矯健的動物時,用礦石畫下它們,再在意念上將其打敗。
  • 用風趣幽默,深入簡出的方式解讀《大話西方藝術史》
    還有以前的維納斯,大衛,沒有深入了解的話,看起來就是一個雕塑,就是一張畫而已,根本不知道他們具體要表達的是什麼,裡面用了什麼手法等等。但是呢,看了意公子的《大話西方藝術史》能夠深入簡出的知道,西方藝術發展歷程,能夠讓我們知道世界名畫或者有名的作品怎麼去欣賞,有什麼歷史故事。
  • 數字人文時代的個人資料庫之二:獲取藝術史電子資源的方法
    以下是藝術史的數字人文時代的個人資料庫系列:           數字人文時代的個人資料庫之導論:目錄學下的資料庫閱讀           如何用目錄學追蹤藝術史的最新進展:書籍編目的工具Zotero           數字人文時代的個人資料庫之六:資料庫的索引與檢索工具FoxTrot Pro
  • 託福聽力帶你縱觀了解西方藝術史(一)
    大家之所以對於藝術類文章這麼恐懼,我總結為以下幾點:1.對學科背景毫不了解導致的先入為主的懼怕心理。類似於文科生怕物理,理科生怕聽歷史,由於對某個學科領域的陌生,自然而然地認為「我聽不懂」,而託福考試其實根本不考察你背景知識的豐富度,完全是基於對文本的理解進行考察。
  • 古希臘文明是「文藝復興」後的人們編造出來的?
    在中世紀長達一千年的時間裡,也就是「文藝復興」(15世紀)前的所謂「黑暗世紀」裡,沒有一個歐洲人談論過古希臘文明,也沒有人懂古希臘文。被譽為科學新時代的先驅者培根說過:「智慧與學術給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影響遠比權力與統治者更持久。
  • 哈佛大學畢業的教育家,寫了一套可以和孩子們一起讀的西方藝術史
    他親自編寫了藝術史的課本,因為他認為孩子一生需要了解藝術,它可以淨化孩子的心靈,更能讓孩子們用美的眼光去欣賞這個世界。為了讓孩子們對藝術產生興趣,希利爾用風趣幽默的語言為我們講解了以繪畫,雕塑和建築為代表的世界。他用自己是教育學家的專業,用有趣的比喻讓孩子們對藝術產生好奇心。《希利爾講給孩子的藝術史》融合了希利爾獨特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們意識到藝術的魅力。
  • 講座|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張堅:「藝術視野」下的藝術史
    但「藝術視野下的藝術史」,不是簡單地說要回復到過去單純的以審美、以美學為中心的藝術史。作為人文科學的藝術史的研究,藝術史家首先要對藝術家的觀看方式以及藝術語言有所認知,才能恰當地建構藝術的人文維度,以及藝術的社會內涵,才能恰當地理解它和這個時代文化之間的關聯。
  • 文藝復興既不神聖也不世俗
    今天我們再看文藝復興,不是要緬懷過往,而是要去把握它的精神內核,然後擁抱當下這個時代。其次,我們之前看到的很多關於文藝復興的東西都是翻譯的,這些可能不準確,也可能信息減損,而且目前市場上很多也不是西方大家所作,這些都會使我們對它的了解處於很淺很偏的階段。
  • 簡述歐洲藝術史裡的古典與寫實主義,賞古典寫實油畫裡的撩人貴婦!
    西方古典主義繪畫和寫實主義繪畫貫穿了整個歐洲藝術史,包含於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之中。我們所說的「寫實主義」指的是兩個含義:一種是指創作方法;另一種是指繪畫中的描述手法。寫畫家庫爾貝在十九世紀的時候首先了寫實主義這一說法,隨即,寫實主義作為一種流派在西方首次出現。
  • 楊好眼中的文藝復興:一群斜槓青年的跨界狂歡
    整本書涉及29位藝術家的創作活動、思想和作品內涵,同時配以145幅收藏級圖片,在可讀性中平添了美感。作者楊好是青年藝術史學者、收藏家、中央美術學院特聘講師,先後求學於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和倫敦蘇富比學院。楊好立足當下中國,橫跨文學、音樂、繪畫、電影、藝術史、出版的多學科背景,帶著多元化的視角和國際視野,深入探尋500年前那個藝術巔峰時代的真實。
  • 猶太人在文藝復興時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猶太人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貢獻是西方學者的關注點,19世紀末史學家亨利希·格萊茨最先提出這一問題,並在著作《猶太史》中著重探討了文藝復興對猶太民族的影響和猶太人的貢獻。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作幾乎依賴於阿拉伯的流入,但並不是文藝復興出現就直接傳入,而是長期翻譯與積累的過程。猶太人就在這一環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11世紀中期西方世界就出現了翻譯熱潮,一直持續到14世紀。猶太人不僅精通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還有很多人懂得拉丁文,所以他們成為了阿拉伯學者與西方學者交流溝通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