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認為,"藝術"高不可攀,離我們生活很遠、很抽象難懂,但是意公子的這本《大話西方藝術史》通俗易懂、言語有趣,讓我們對西方藝術有了初步的了解,讓我們領略到了不同的美,離西方的藝術更進了一步。
藝術的起源
意公子的《大話西方藝術史》中講述的藝術的起源,是"巫術說",在西方這個觀點是比較主流的觀點。
在上萬年前,在阿爾塔米拉洞窟中,有許多優質的壁畫,這些壁畫不是用筆和顏料畫的,而是用礦石畫的。
他們的壁畫之所以能夠在石壁上保存幾萬年,是因為他們使用了有顏色的礦物質、碳灰和泥土,並且摻雜著動物的脂肪和鮮血調和出的天然顏料。
因此我們看到的壁畫顏色依然鮮豔。這些洞窟壁畫上,幾乎都是動物,例如野馬、野豬、野牛、山羊和鹿等等,其中有一幅是比較著名優秀的作品——《受傷的野牛》。這幅《野牛圖》現在已經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這些早期的壁畫,幾乎都是動物形象,那遠古人類為什麼要繪畫這些呢?他們不是用來欣賞的,而是用於詛咒的。
他們把這些兇猛矯健的動物畫成負傷、流血、殘缺的樣子,就是是想要在意念上打敗這些兇猛的動物,希望在實際生活中給對方"造成一萬點傷害",增加自己捕獵的勇氣和力量,從而實現自己願望。
用作者意公子通俗的話來說,便是"畫個圈圈詛咒你"。是不是很生動有趣?意公子在這裡面還提到"交感思維"。
那時人們認為,萬物有靈,世間萬物相似相生,物體通過某種神秘的交感可以遠距離地相互作用。像我們經常看到的一些古裝戲裡邊,人們經常認為,通過人形木偶上扎針就可以達到傷害對方的目的。
作者也舉例說明了這種思維以及我們生活中普遍的例子,通俗易懂,看完後也就明白了這抽象的理論。
什麼是藝術
什麼是藝術?作者在《大話西方藝術史》這本書中,也給了我們答案。
意公子在《大話西方藝術史》書中說: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就是藝術。
雕塑《拉奧孔》將人的情緒表達到了極致。帕特農神廟,修建時是經過規整的,經過矯正後,達到了最佳的觀賞效果。這些都是藝術。
我們所熟知的達文西《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這兩幅作品成為不朽的名作,得益於達文西的"明暗漸隱法"和"平行透視"。
《蒙娜麗莎》中"明暗漸隱法"這個繪畫技巧,在眼角和嘴角處充分體現出來。這兩個地方的輪廓模糊,由暗到明過渡很自然。
達文西運用超薄的油彩,進行細緻的描繪,營造出蒙娜麗莎嘴角、眼角模糊和陰影效果,讓整個人物形象含蓄逼真,豐富了形象的意蘊。
還有《最後的晚餐》,也讓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每一個人的表情和動作,這種細緻的描繪,呈現出了每個角色的心理狀態。因為達文西的平行透視的構圖技巧,我們看出了處在C位的耶穌,看到了一出精彩的好戲。
這些精心的排布、精湛的繪畫技巧、細緻的描繪,都發揮到了極致,因此成就出了偉大的藝術作品。而作為達文西對手的米開朗基羅,他對藝術也有著極致的追求。
米開朗基羅,是喬託的追隨者,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物的真實情感。
喬託的《哀悼基督》中,每一個人都是悲痛欲絕的痛苦神情。從聖母臉上無盡的哀痛到身邊每一個人的痛苦悲傷,再到天空中的十個天使的悲痛,以及山坡上悽涼的枯樹,都把這個苦難的傷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米開朗基羅早期的代表作《哀悼基督》,則是不一樣的展現方式。
聖母的哀傷是平靜的,給人以"無聲勝有聲"的觸動。用意公子的話來說,那就是:這份平靜到極致的震撼一點也不亞於極力誇張的悲痛。
當一種情感達到頂點時,沒有任何語言或文字可以形象的描述出來,繪畫也是一樣,唯有留下一段空白讓人細細品味,意境深遠。
如果你經常看影視劇的話,你會看到,好的表演,往往是在非常悲傷的時候反而會更加克制地表演那種情緒,這樣更加有感染力。米開朗基羅的《哀悼基督》,也是這樣的一個道理。
米開朗基羅的另外一幅著名的作品是《西斯廷禮拜堂天頂畫》,這幅畫面積約500平方米,畫中人物超過300人。
完成如此巨大的畫作,米開朗基羅花了整整4年的時間,這便是他對藝術的執著,對藝術極致的追求。
一件藝術品離不開反覆打磨的技巧和精妙的布局。它能調動觀眾的情緒和想像力,用令人震撼的極致美感衝擊著人們的心靈。但凡能打動你的,對你個人而言便是好藝術。無論是技藝、構圖,還是大膽的想法,達到極致,即為藝術。
對於藝術,我們沒有辦法用非常精準的概念進行高度濃縮去定義它,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論是原始的壁畫,還是古希臘雕塑,文藝復興的油畫版畫,現代行為藝術家的行動藝術等等,都是藝術。
藝術,在我們生活中是常見的,藝術可能比現實生活"高"那麼一點點,但它終究源於生活。
藝術家們是如何做藝術的
(1)探索符合新時代發展規律的新事物,模仿、學習、再創造
藝術的開始,是對生活生產勞動的簡單模仿,如果僅是對生產勞動的單調重複而不做抽象和提煉與總結,那也是單調的重複。
而藝術高於生活,主要靠充分發揮人的意識能動性。一件藝術品,只有形神具備,才能引發無限的想像,擁有豐富的意蘊。
從遠古時期的壁畫,到古希臘的美的典範,到古羅馬美的傳承等等,都是在不斷地模仿、學習中。最明顯的就是建築形式,從古羅馬的龐貝神廟、到如今的美國白宮,都有著古希臘的建築形式特徵。
模仿只是初級階段,如果不學習繼承、開拓創新,藝術成長就如方仲永成長一樣,雖能"指物作詩立就",但未進行學習,最終"不能稱前時之聞",便泯然眾人矣。
在藝術上也是一樣,若只是簡單的模仿,沒有豐富的想像力以及獨出心裁的創意,那就會像中世紀的作品一樣,人物表情呆滯,沒有一點變化的情緒。這樣的藝術作品,如果只是機械地模仿複製,藝術的腳步也就到此為止,再無創新發展。
直到喬託的出現,他用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描繪了一幅表情豐富的《哀悼基督》。他的作品,不僅技法上有所突破,還描繪出了人物情感的表達,打破了中世紀一千多年的扁平程式化的作畫風格。
因此,探索符合新時代發展規律的新事物,把握時代脈搏,體現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尤為重要、可貴。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們要有自由、創新、大膽的精神,突破現實壁壘去天馬行空,挑戰原有的邏輯和觀念,創造不一樣的藝術。
(2)藝術家真正的力量,在於用一個小小的細節直擊人心
委拉斯開茲,被人稱為西班牙最偉大的肖像畫大師,他的畫作最大的特點便是逼真,把自己所看到的現實如實畫下來,再現現實。
而他能夠成為人們公認的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是因為他善於捕捉意外的細節。他著名的作品《宮娥》便是一場小意外而獲得了作畫的靈感。
根據意公子為我們講述的故事中,委拉斯開茲應邀來到宮廷內,原本是想要為國王夫婦畫像的,但是小公主突然闖入,於是委拉斯開茲便把自己所看到的小公主、宮女以及闖入的人等等,臨時加到了畫裡,並且利用一面鏡子把國王夫婦也一同呈現出來。
按照《宮娥》這幅畫所呈現的,國王夫婦應該是在這幅畫的前面,也就是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正在看著這幅畫裡面的人,但是通過牆上的這面鏡子,我們看到了國王夫婦。這就是他厲害的地方。
正是因為這個細節的處理,委拉斯開茲聞名於世界。我們學過政治哲學的都知道"現象與本質"的對立統一關係,有很多人就是從這一幅畫中看到了這樣的哲學道理。
所以說,擅於捕捉細節,並且利用自己所發現的細節把事情做好,便可以與眾人區別開來,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