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尬聊冷場撩不動?我向上帝發誓,這肯定是因為你不會沙雕美妙的「譯製腔」!
來源:字媒體(ID:zimeiti-sogou)
作者:字媒體
▼
譯製腔一直有種神奇魔力
無論是多麼平淡的日常聊天
或是正經到不行的嚴肅討論
只要披上了它的皮
說出來總有種「靈魂出竅」的抽離感
/就像把電視劇由中文譯成英文
再譯回中文/
而譯製腔和聊天討論所產生的「直譯反應」
也真容易讓人笑死過去
瞬間給無聊的日常社交話語
增添一絲幽默調劑
譯製腔不但好玩有趣
入門難度也幾乎為零
它到底有多好學?
哦~親愛的讀者,請相信我!
看完下面這篇文章
你就是譯製腔十級專家
▼
詞彙是語言大廈的磚瓦
也奠定了不同話語體系的風格基礎
就像當你聽到「阿sir啊、媽咪啊、豬肉榮」
閉著眼睛都知道這劇產自TVB
譯製腔的用詞
不論是名詞副詞形容詞,還是語氣詞
都有著嚴格的套路遵循
據文字君不算太認真的認真統計
譯製腔裡頭的稱謂名詞
大多逃不開以下幾種
上校、小姐、閣下女士、先生、老夥計、小傢伙、我的xx
而這些稱謂名詞也絕不會孤零零出現
通常會先請些語氣詞出來暖場
哦、嘿、噢、天吶、瞧瞧
一開口「哦...這可憐的小傢伙」
內味兒就有了
誇張則是譯製腔最突出特點之一
愛用各種副詞來強調語氣
只要能夠來最高級表達
便絕不屈尊比較級
像「太、真是、極了、透了」
就是最熱門的搭配詞語
哦,真的是美妙極了/糟糕透了天吶,這真是一個完美的主意
畢竟西方人是在主的關懷下長大
所以在影視劇中會「三句話不離上帝」
譯製腔也將其宗教特點完整保留下來
每天都要誠懇發誓無數次
不是cue上帝,就是cue上帝老媽
我對上帝發誓、看在上帝的份兒上我向聖母瑪利亞保證
此外,譯製腔還老愛用比喻句
把他們生活的稀鬆平常
在我們看來卻極其冷門的事物
像是「土撥鼠」「小精靈」等拿來當喻體
而不管臺詞說的是什麼東西
一般都能和以下物件扯上關係
隔壁蘇姍嬸嬸做的蘋果派隔壁薩莎太太的小蛋糕隔壁班傑明老爺爺的長靴子
通過「隔壁+XX太太/老爺爺
+想不到跟本體有任何聯繫的物件」
來營造一種親切日常的語言氛圍
儘管有些無釐頭
但整句話聽起來莫名生動詼諧
像下面這些經典臺詞
你父母一定在CCTV6裡頭聽過
這件事情簡直是糟糕透了……就像隔壁蘇姍嬸嬸做的蘋果派一樣。這該死又愚蠢的幽默,讓他看起來像隔壁瑪麗太太的長靴子一樣滑稽又招笑。這簡直糟糕透了,比隔壁班傑明老爺爺的舊輪胎還要糟糕。
可能是英語太過直來直去
缺少委婉的藝術感
在滿屏的why not影響下
譯製腔也多以反問句為主,像是
我們為什麼不……呢?還有什麼比……更讓人……呢?
用上面這種風格的語言句式
說起話來有商有量的
讓發出邀約和接受邀約
顯得既gentle又難refuse
還有什麼比被您邀請更讓人興奮呢?看在上帝的份兒上,我們為什麼不坐下來喝杯咖啡呢?
在掌握了這些基本詞彙句式之後
你還要注意語音語調
在聲音方面,譯製片的男聲
傾向於低沉性感的氣泡音
女聲相對偏愛上揚歡快的青春氣息
說話的情感起伏要明顯
比坐過山車丟了500萬彩票還要大喘氣
千萬不能心如死灰、毫無波瀾
掌握了以上內容
你的譯製腔就能拿90分了
接下來要說的是
譯製腔的靈魂關鍵——停頓
或許是外國友人的肺活量不大好
也沒準為了使臺詞更有韻味
譯製腔說話老愛大喘氣
一句話停頓三次那都是常態
就像是這樣
哦……這簡直是……太不可思議了哦……你今天真的是……我是說……美極了哦……聽聽聽聽都來聽聽……這簡直是……太美妙了
雖然看起來有些磨嘰
但勝在靠文字就能表露真情實感
▼
總結了一堆譯製腔套路後
接下來我們做做練習
看看譯製腔遇上各時期的流行語
會碰撞怎樣的大呲花?
▽
▽
▽
▽
▽
▽
▽
▽
▽
▽
▽
▼
拿腔拿調、誇張滑稽
是我們對譯製腔的基本印象
可為什麼譯製腔的調調這麼特殊呢?
一個原因是跟歷史遺留有關
在過去的黑白片時代
老電影還未脫離舞臺形式
所以臺詞的設計都比較文縐縐
偏舞臺化脫離生活
而且我們的配音演員
也大都接受過話劇訓練
一開口濃濃的話劇味兒不容易散去
所以呈現出來的譯製腔
會給人一種莎翁戲劇的感覺
對習慣了口語的我們來說有點陌生
/現在有些國產劇不知道為何
突然間來一發莎翁式的臺詞,讓人實在難受/
另一原因則是語言差異
外語在翻譯成中文之後
音節的長度會有所變化
比如英語說一句10秒鐘的話
中文可能7秒就給解決了
所以在配音的過程中
我們不得不加一些
「啊……哦……呃」之類
無意義的語氣詞來匹配嘴型
避免畫面太過尷尬
至於一些詞語的表達
在我們聽起來會有些彆扭
這其實是為了保留原汁原味的外國元素
沿用了外語思維中
一些不同於中文的語句
像是「看在上帝的份兒上」
「我發誓我不想這樣的」
想想也是,如果翻譯太地道
看著一張張外國面孔
說著非常本地化的臺詞
像如來佛、玉皇大帝祈禱
真的會非常出戲
/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蘇聯電影)
由於當時的配音演員大多出身東北
使得原片中的人物說話時都帶著濃濃的東北口音/
早就嗅到其中奧秘的網友們
還翻譯了譯製片特有的漢語表達
每一句都是譯製腔的靈魂
另外,為了讓發音更外國化
同時也出於對嘴型的需要
配音演員會非常努力去模仿
外語的發音習慣
比如為了使中文的聲調語言系統
契合英語的重音語言系統
從而貼合歐美人略誇張奔放的感覺
在譯製過程中
配音演員會讓語調發生變化
把說的每個字連起來串成一條線
讓它像波浪一樣慢上慢下
不過這些都已經是過去式
現在的譯製片早已脫離了傳統譯製腔
無論從聲音還是臺詞上
都力求更貼近人們的生活
2016年上映的中美合拍的《功夫熊貓3》
還專門按照中文發音
重製了動畫人物的口型
讓譯製片的表現力和完成度
都向前邁了一步
所以我們現今聊起譯製腔
更多是向經典致敬的二次創作吧
/【胥渡吧】用譯製片的方式打開經典古裝劇 /
字媒體(ID:zimeiti-sogou),網際網路新青年趣味表達平臺。熱梗天天見,言值不下線。我們的目標是:讓你時時刻刻優雅有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