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課堂教學:閱讀素養與綜合視野》
作者:葛炳芳
本書基於六則課例探討了一組關鍵詞——「英語閱讀素養」和「英語閱讀教學綜合視野」。六則課例則是「浙江省2017年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評比」中獲得前六名的課例,其中兩節是基於一則敘事文本的高一年級的課例,另有四節是基於一則議論文本的高二年級的課例。所有課例均由「課堂理念」「課例背景」「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思路」「課堂實錄」「教學反思」和「總體書評」七個部分組成,其中課例的核心部分採用實際課堂的轉錄,隨書還配有二維碼視頻,以供讀者觀看、研討。綜合視野下的中學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價值在於,學生通過這樣的課堂獲得語言的體驗、文化的感悟、策略的運用、思維的發展,最終達到閱讀素養的提升。因而,英語閱讀教學綜合視野的理論以「為內容而讀,為思維而教,為語言而學」和「體驗閱讀過程,感受策略運用」為核心理念,強調閱讀課堂教學是一個綜合而有側重的過程。「綜合視野」既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方法;既在理念上引領,又提供可操作的實踐體系。要實踐英語閱讀的綜合視野,教師需要關注閱讀教學目標的重要作用。文本解讀是閱讀教學的邏輯起點。教師不要擔心過度解讀,不僅要認真讀文本,而且還必須和別人分享交流閱讀文本所得。這是相互促進、矯正理解誤差的最佳途徑。要關注內容、思維與語言的有機整合,如關注鑑賞的作用,即把握文本的脈絡層次和結構特點,了解文本中遣詞造句和謀篇布局等方面的技巧,進而鑑賞語文化。只有這樣,優化目標敘寫為核心的目標設計改進才有可能。科學定位閱讀教學目標,不僅要求教師關注目標定位、目標敘寫,還要關注教學活動與教學目標的相關性以及教學目標的可評價性。教學目標的定位實質上是綜合與平衡的過程。關注閱讀課堂教學過程本質上是關注文本解讀、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文本解讀的本質是在教學設計前將文本讀懂、讀通、讀深、讀透,找到文本的教學價值教學設計的本質是關注取捨與平衡,即依據教學的最終目標和當堂課的教學材料、學生特點,作出教學決策,制定課時教學目標教學實施的本質是立足閱讀過程體驗,關注「綜合」與「側重」。總之,教師要直面過度程式化的閱讀教學模式與個性化的閱讀理解之間的矛盾,並努力尋找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和辦法。平衡即取捨。英語閱讀課堂不僅要教會學生閱讀,更要幫助學生通過閱讀學習英語,發展心智。註:以上內容選自《英語閱讀課堂教學:閱讀素養與綜合視野》P6-P7本書從閱讀學習的心理機制的角度,以讀寫實證研究為基礎,系統介紹了外語讀寫能力和多元讀寫能力的培養方法。在內容結構上,首先,要介紹讀寫萌發階段基本技能的培養方法,並討論讀寫的本質和常見的發展模式,以及讀寫學習中的動機激發和保持;其次,介紹如何通過顯性和隱性方式學習詞彙,以及流利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再次,從文本特徵和閱讀策略兩方面討論如何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如何通過文學作品來培養讀寫能力;最後,介紹多元讀寫能力的概念和相應的教學活動。
內容精選:
許多研究和觀點表明文學能促進讀寫能力的提高,文學閱讀是多數讀者喜歡的閱讀類型,長期性的文學閱讀能直接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研究表明青少年以樂趣為目的的閱讀會對他們的標準化測試表現產生積極影響,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報告稱:「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閱讀測試中表現好的學生和表現差的學生之間的關鍵區別在於他們是否每天基於興趣閱讀,而不是他們每天花多少時間閱讀」。Coles認為故事能讓所有學生加入討論或做出回應,而且這些討論和回應都是基於意義的真正交流Huck認為文學能培養真正的讀者和作者,而且還能激發人的敏感和熱情,擴展人的想像力,使人能「生活」在各種可能性中。Campbell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二語學習者完全有進行創作性寫作的經驗資源,而且當他們通過對文學的途徑進行寫作時,他們會投入更多的情感,更能夠欣賞到英語的節奏。Lazar建議在語言課堂中使用文學作品,原因如下:(1)能激發學習語言的動機;(2)文學作品是真實的語言材料;(3)文學具有一般的教育價值;(4)很多教學大綱都要求學習文學作品;(5)幫助學生理解另一種文化;(6)為語言習得提供刺激;(7)提高學生的解釋能力;(8)學生喜歡文學,文學很有趣;(9)文學得到高度重視,擁有很高的地位;(10)擴展學生的語言意識;(11)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感情。註:以上內容選自《青少年外語讀寫能力培養》P156
《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英語學科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
作者:閆赤兵
《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英語學科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圍繞核心素養發展這一價值導向,以小學英語學科實踐活動為切入點,通過對課程、活動這些理論的梳理和闡述,對小學英語學科實踐活動的意義價值、實施理念、內容設計、實施策略展開探尋,並結合一線優秀教師設計的學科實踐活動典型案例,為教師有效開展學科實踐活動提供更多參照。評價設計是學科實踐活動教學設計的一部分。教師要將評價整合到整個學習過程中,而不能僅在實踐活動結束時才進行。教師要在實踐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理解學習目標以及用於評價學習的標準。評價要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獲取並利用學習進步情況的機會。小學英語學科實踐活動評價應遵循以下原則:《中小學英語教師語言評價素養參考框架》
作者:林敦來
語言教師評價素養理論框架
筆者認為,原則是最關鍵的。在一項評價開始前,教師首先要考慮的是為什麼要測試的問題,也就是測試的目的。雖然測試有認證的功能,但是測試的診斷和促學功能卻是課堂教師最應該關注的,只有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結合教學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考慮公平和倫理問題,才能確保語言評價的正確使用。
關於語言評價素養中的知識,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對測量學的基本概念有相應的認識,例如構念的內涵、信度和效度等。雖然教師無需對這些概念進行準確的定義,但是對這些概念的理解應該能夠讓教師把語言評價的相關概念組織起來,遷移到新的情境中靈活運用。例如,知道構念不相關因素,教師能夠在設計評價的過程中儘量避免與構念無關的一些影響學生表現的因素如指令不清晰等,以獲得對學生表現的更加準確的推斷。語言評價素養中的知識還包括教師對語言系統本身、對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的理解,這是語言評價素養區別於普通教育學中的評價素養的重要部分。
語言評價素養中的技能則指的是教師在原則的指導下,運用對語言評價知識的理解,實際進行操作的過程。它包含選擇和編制相應的評價方法、施測、評分、試題分析、報告,以及反饋等。技能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結合教師的反思,逐步提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專家教師和同伴教師的支持是非常關鍵的。
註:以上內容選自《中小學英語教師語言評價素養參考框架》P22-P23
《英語寫作中的思辨能力表現研究》
作者:陳則航 鄒敏 陳思雨 李曉芳
思辨能力培養已成為基礎教育的重點之一,而英語課程作為培養語言和思維的課程,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在梳理已有研究基礎上,《英語寫作中的思辨能力表現研究/外語學科中青年學者學術創新叢書》構建出我國中學生英語寫作中的思辨能力表徵框架,評價學生在英語寫作中思辨能力的整體表現,以及不同寫作任務和語言水平對思辨能力的影響。此書旨在通過英語寫作了解中學生的實際思辨能力,研究其思辨能力發展特點,並探討如何通過英語寫作教學有效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能夠為廣大英語教師的寫作教學提供具體可行的意見。既適合中小學英語教師、教師教育研究者以及英語教學、教師教育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閱讀,也為大學英語教師了解基礎和高等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銜接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內容精選:
閱書齋 | 陳則航等《英語寫作中的思辨能力表現研究》:什麼是中學生英語寫作中的思辨能力表徵框架?
- End -
本文作者:CERA|來源:《K-12英語閱讀行業報告》
聯繫:research@chinareading.org
往期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