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20-12-16 濟南市政府網

          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加快打造「四個中心」、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砥礪奮進,頑強拼搏,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推進,質量效益持續提升,創新驅動能力持續增強,城市形象持續改善提升,改革開放力度持續加大,民生保障持續加快改善,開創了省會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一、綜合

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7856.56億元,比上年增長7.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2.42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2829.31億元,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4754.83億元,增長7.5%。三次產業構成為3.5:36.0:60.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106302元,增長5.7%,按年均匯率折算為16064美元。

人口保持平穩增長。年末常住人口746.04萬人,比上年末增長1.90%。戶籍人口655.90萬人,增長1.91%。申報出生率14.57‰,申報死亡率6.98‰,人口自然增長率7.59‰。

就業保持良好態勢。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8.95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06%。

物價水平溫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6%,其中,食品菸酒類價格上漲3.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4.8%,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8.3%。新建住宅銷售價格指數環比漲幅基本保持穩定。

2018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上年為100)

指    標

全市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102.6

食品菸酒

103.2

衣著

103.8

居住

103.5

生活用品及服務

100.6

交通和通信

102.1

教育文化和娛樂

99.6

醫療保健

104.7

其他用品和服務

99.6

   

現代服務業[4]增速較快全年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767.38億元,增長12.8%,佔服務業比重為58.2%。

非公有經濟穩定發展。全年非公有經濟增加值3237.50億元,增長3.6%,佔GDP比重為41.2%。其中,民營經濟增加值2833.58億元,增長3.7%,佔GDP比重為36.1%。

重點改革成效顯著。深入實施「三去一降一補」,加快東部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新搬遷改造或關停騰退企業10家,累計完成66。全面實施「一次辦成」改革,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創造性實施「立體式」監督、「點穴式」察訪、「清單式」整改、「靶向式」問責,「拿地即開工」審批模式被國務院在全國複製推廣,市場主體總量突破80萬戶。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濟南公共數據開放網已開放65個部門1405項數據集,下放市級行政權力事項19項,實現了「四十五證合一」。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構建「雙招雙引」新格局先後承辦了儒商大會2018、青年企業家創新創業國際峰會、第七屆文博會、首屆全國工商聯主席高端峰會等重大國際性會議。創新創業活力不斷釋放,省市共建山東省技術成果交易中心掛牌成立,全市科技企業孵化器達47家,眾創空間達186家,新增各級智慧財產權企業178家。2018年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中居省會(首府)、副省級城市第一位。

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推進。全年新經濟增加值[5]比重達到26.5%,居全省第3位,提高1.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7.8%,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68.8億元,增長15.3%。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增加值實現增長11.1%。新興產品中,生產電子工業專用設備和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增長52.0%、38.9%,傳統耗能產品中,粗鋼、鋼材產量分別下降64.4%、45.5%。限額以上單位通過網際網路實現商品零售額63.2億元,增長28.0%,高於限額以上零售額平均增幅20.3個百分點。

 

二、「四五」工作

「四個中心」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1、區域性經濟中心建設。全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佔全省比重達到10.27%,居全省第2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佔比11.61%,居第2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居第1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第2位;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60.5%,居第1位。2、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金融業增加值831.11億元,增長3.3%。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居全省第1位,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居全省第2位。新增新三板掛牌公司7家,總數達到163家(其中17家進入創新層),佔全省比重22.1%。新三板掛牌公司通過定向發行股票、發行優先股、發行公司債等形式累計融資130.5億元。3、區域性物流中心建設。國家5A級物流企業達到11家、國家級示範物流園區2家,均居全省第1位。重點物流企業256個,營業收入265.3億元,增長9.6%。成功入選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榮獲「改革開放40年城市物流發展成就獎」。4、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547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683家。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企業741家,實現產值增長13.4%,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56.12%。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分中心)27家,省級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77家,省級(示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61家。建成國家、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16家。R&D經費投入185.15億元,佔GDP比重為2.59%,比上年提高0.21個百分點。

五項重點工作成果豐碩。1、招商引資。引進市外投資增長22.7%,引進世界500強項目23個、大院大所和高端研發機構103家,泰山產業領軍人才新入選數量全省第一,城市創新環境競爭力排名全國第九。2、項目建設。240個重點項目開工237個,開工率98.8%,完成投資2958.7億元,佔計劃投資的105.1%,其中,36個項目已竣工。3、棚改舊改徵收拆遷。棚改安置房開工71351套,其中,省級棚改開工46673套,提前超額完成省定任務。整治改造老舊住宅小區761.5萬平方米,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竣工186部、佔全省80%以上。完成農村危房改造3254戶、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13.95萬戶、村莊街巷硬化209個。4、拆違拆臨建綠透綠。拆除違法建設3428萬平方米,建綠透綠150.3萬平方米,建成口袋公園、街頭遊園103處,開工建設山體公園20處,完成35座山體綠化提升項目。5、城市更新。1+5」特色街區綜合更新、「一湖一環」景觀照明和「明湖秀」項目點亮泉城,完成31條黑臭水體治理任務,華山人水和諧生態治理模式在全國複製推廣。

四大攻堅戰不斷克難。1、治霾。完成農村地區清潔取暖戶數7.8萬戶,城市(縣城)清潔取暖項目完工1412萬平方米新能源發電裝機總容量75.2萬千瓦,佔發電總裝機容量的18.3%。其中,生物質發電裝機7.9萬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31.9萬千瓦,風力發電裝機35.5萬千瓦。購置新能源公交車1039輛。報廢更新國三老舊柴油車10361輛,兌付補貼資金1.3億元。2、治堵。軌道交通R1、R2、R3線完成投資分別為39.4億元、37.5億元、34.0億元。軌道交通1號線提前建成通車。北園大街西延高架提前開通。當年開工當年打通28條瓶頸路,150公裡BRT走廊成網運行,一舉退出全國十大擁堵城市行列。3、脫貧攻堅。完成了減貧計劃,實現脫貧0.16萬人,2個貧困村摘帽退出,鞏固提升已脫貧貧困人口10.16萬人,基本完成現行標準下脫貧任務。分類推進貧困村實施產業項目270個,發放富民生產貸、富民農戶貸0.28億元。轉移就業貧困群眾3.90萬人次。享受到教育資助的貧困學生數達2.46萬人次。貧困村飲水安全工程全部完成,貧困戶危房改造3254戶。4、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堅持多規合一,編制完成先行區總體規劃和50餘項專項規劃。450平方公裡的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直管區全面啟動建設,加快建設「三橋一隧」,總投資約1500億元的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國際會展中心等八大引領支撐性重點項目全面開工,120餘個「高精尖」項目納入儲備項目庫。

 

三、農業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持穩定。全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86.4億元,比上年增長2.8%。糧食總產量251.4萬噸,減少1.6%;油料產量4.2萬噸,增長15.6%;蔬菜產量527.2萬噸,減少10.9%;水果產量42.2萬噸,減少2.2%。 

林牧漁「一升兩降」,畜牧業產能有所下降。全年新造林面積4902公頃,經濟林種植面積65033公頃,植樹造林1306萬株。肉類總產量29.8萬噸,減少8.3%;禽蛋產量33.2萬噸,減少15.7%;奶類產量32.8萬噸,增長24.6%。水產品產量3.2萬噸,減少22.7%。

農業產業化水平持續提高。市級農業龍頭企業402家,新認定3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632家,新登記216家。新創建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1處。農機總動力達到454.6萬千瓦,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

 

四、工業、建築業

工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1%,分經濟類型看,公有制經濟增長9.2%,非公有制經濟增長5.3%;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5.6%,重工業增長7.6%。

全部行業增長面保持穩定。規模以上工業41個大類行業中,有24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增長面為58.5%。

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重點行業增加值增長速度

行業名稱

比上年增長(%)

汽車製造業

8.5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

18.7

醫藥製造業

17.9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

22.3

通用設備製造業

6.7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

23.3

金屬製品業

-11.2

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

7.0

專用設備製造業

0.8

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

-3.1

半數以上工業產品實現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品銷售率為97.5%。所生產的147種大類產品中,有82種產品產量實現增長,增長面為55.8%。其中,增幅超過30%的產品有20種,佔比為13.6%,較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

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主要產品產量及增長速度

產品名稱

單位

產量

比上年增長(%)

支柱產品

載貨汽車

萬輛

17.6

-3.8

伺服器

萬臺

99.6

76.3

原油加工量

萬噸

442.1

21.0

化學藥品原藥

9630.3

17.3

發電量

億千瓦時

152.8

-5.2

初級形態塑料

萬噸

57.7

6.3

鋼材

萬噸

223.3

-45.5

鐵路貨車

4998

5.7

農用氮、磷、鉀化學肥料(折純)

萬噸

20.8

-1.0

礦山專用設備

萬噸

4.3

-10.4

金屬切削工具機

5964

15.9

變壓器

萬千伏安

15845

3.9

石墨及碳素製品

萬噸

191.3

3.6

氣動元件

萬件

292.1

17.5

乳製品

萬噸

46.9

1.1

鍛件

萬噸

71.4

5.6

水泥

萬噸

604.3

0.7

家用洗衣機

萬臺

65.0

173.1

飲料酒

萬千升

26.4

-7.7

鮮、冷藏肉

萬噸

8.4

5.0

發動機

萬千瓦

3172.6

-23.6

化學農藥原藥(折有效成分100%)

8942.1

8.3

其他新興產品

電子計算機整機

萬臺

101.4

27.8

工業機器人

1003

38.9

電力電纜

萬千米

13.4

3.9

電子元件

億隻

31.7

-13.9

工業經濟效益持續改善。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5171.0億元,增長6.5%。重點行業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增長36.1%,汽車製造業增長22.8%,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業、醫藥製造業分別增長18.4%、14.8%、11.9%。

建築業較快發展。全年建築業增加值688.3億元,增長11.1%,佔GDP比重為8.8%。在建工程總施工面積達到12984.0萬平方米。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業企業507家,增加3家。實現建築業總產值2823.5億元,增長27.2%,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值2205.9億元,增長31.7%。籤訂合同額6820.6億元,增長17.3%,其中,本年新籤合同額3640.2億元,增長36.1%。

 

五、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結構繼續優化。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9.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9.8%;第二產業投資下降10.1%;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4.3%。年末億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872個,增加128個。分項目規模看,五十億元以上項目19個,增加3個,完成投資增長21.0%;十億元以上至五十億元項目147個,增加41個,完成投資下降0.9%;億元以上至十億元投資項目706個,增加84個,完成投資增長34.0%。民間投資增長8.5%,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0.2%,實體經濟投資增長8.4%。

服務業投資較快增長。全年服務業投資增長14.4%。其中,高技術服務投資增長7.8%,物流業投資增長2.8%。

房地產投資平穩發展。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369.3億元,增長11.1%,其中,住宅完成投資928.5億元,增長12.9%。房屋施工面積9112.1萬平方米,增長13.8%,其中,住宅施工面積5932.7萬平方米,增長11.3%。房屋竣工面積1203.8萬平方米,增長90.7%,其中,住宅竣工面積897.4萬平方米,增長82.7%。商品房銷售面積1234.6萬平方米,增長1.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963.6萬平方米,下降1.0%。商品房銷售額1473.8億元,增長25.7%,其中,住宅銷售額1172.8億元,增長23.9%。

 

六、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平穩運行。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04.5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其中,商品零售3717.7億元,增長10.0%;餐飲收入686.8億元,增長9.9%。分城鄉看,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003.1億元,增長10.0%;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01.4億元,增長9.4%。限額以上單位[7]實現零售額1334.4億元,增長7.7%。

主要商品銷勢良好。在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中,糧油、食品類151.5億元,增長6.4%;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113.2億元,增長6.0%;金銀珠寶類33.0億元,增長20.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74.6億元,增長10.4%;通訊器材類67.8億元,增長22.0%。

2018年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單位商品零售額及增長速度

商品類別

零售額(億元)

比上年增長(%)

糧油、食品類

151.5

6.4

飲料類

11.9

2.8

菸酒類

22.3

-0.2

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

113.2

6.0

化妝品類

20.7

5.0

金銀珠寶類

33.0

20.4

日用品類

36.1

-5.7

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

74.6

10.4

中西藥品類

46.3

4.9

文化辦公用品類

36.2

-1.6

通訊器材類

67.8

22.0

石油及製品類

151.2

6.4

汽車類

390.2

0.7

 

七、開放型經濟

對外貿易增長較快。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825.0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其中,出口519.3億元,增長14.6%;進口305.7億元,增長19.0%。出口市場中,對歐洲國家和地區出口增長16.8%,對韓國、日本出口分別下降13.3%和增長7.7%,對美國出口增長39.6%。主要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出口372.2億元,增長17.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92.2億元,增長65.6%。

利用外資水平大幅提高。全年實際使用外資178.2億元,增長41.0%,其中,製造業使用外資51.5億元,服務業使用外資123.0億元。總投資過億美元的項目41個,合同外資261.3億元。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23個,實際使用外資99.8億元。

對外經濟合作積極拓展。全年備案設立境外企業(機構)51家,派出各類勞務人員6254人。

經濟外向度進一步擴大。全年經濟外向度10.5%,提高0.7個百分點。

 

八、交通、郵電、旅遊和會展

交通運輸保持穩定。年末公路通車裡程12637.7公裡,其中境內高速公路488.5公裡。公路客運量完成3149.0萬人,下降1.3%;旅客周轉量完成52.9億人公裡,增長0.5%。公路貨運量完成2.6億噸,增長6.3%;貨運周轉量完成474.0億噸公裡,增長3.1%。年末擁有民用機動車230.4萬輛,其中,民用汽車216.1萬輛。年末公交線路386條,增加54條;線路總長度7388.1公裡,增加1066.9公裡;旅客運輸量7.7億人次,與上年持平。濟南機場累計保障起降12.7萬架次,增長9.8%;完成旅客吞吐量1661.2萬人次,增長16.0%;完成貨郵吞吐量11.4萬噸,增長19.4%。

郵電通信業快速增長。全年郵政企業和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不包括郵政儲蓄銀行直接營業收入)累計完成61.6億元,增長26.4%;業務總量完成89.8億元,增長38.7%。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完成48.4億元,增長27.9%;業務量完成43195.5萬件,增長43.0%。年末行動電話用戶1013.7萬戶,其中4G電話用戶725.0萬戶、增長16.3%。

旅遊業穩步發展。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8007.7萬人次,增長9.9%,其中,接待國內遊客7967.8萬人次,增長9.9%;接待入境遊客39.9萬人次,增長6.2%。實現旅遊消費總額1129.6億元,其中,國內遊客消費額1054.7億元,入境遊客消費額22285.1萬美元。共有A級旅遊景區62家,其中,5A級景區1家,4A級景區13家。省級旅遊強鄉鎮30個,省級旅遊特色村82個,省級以上旅遊度假區1家。

會展業加快發展。全年舉辦會展196場,其中,國際性展會12場。

 

九、財政和金融

財政收支健康運行。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52.8億元,比上年增長11.2%。其中,稅收收入619.5億元,增長14.3%;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82.3%,提高2.3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18.3億元,增長22.1%。其中,教育支出153.1億元,增長6.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32.9億元,增長17.2%;城鄉社區支出246.4億元,增長33.8%。

金融機構數量穩步增加。年末金融機構單位數660家,增加88家。其中,銀行49家,保險公司91家,證券公司及營業部139家,期貨公司及營業部54家,財務公司10家,其他各類機構317家。

金融存貸款規模持續擴大。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7060.1億元,增長3.0%。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16059.9億元,增長11.9%。

資本市場相對活躍。全年完成證券交易額2.8萬億元。期貨營業部代理交易額7.9萬億元,增長9.0%;新增直接融資1787.6億元,增長159.8%。年末全市區域內上市公司34家,股票36隻;私募投資基金機構新增21家,總數達到163家。

保險業保持穩定增長。全年保費收入415.6億元,增長9.1%。其中,財產險公司保費收入91.4億元,增長12.9%;人身險公司保費收入324.1億元,增長8.0%。各項賠款與給付103.4億元,增長16.6%。

 

十、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事業

科技發明成果顯著。全年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9.3件,比上年增長14.5%。技術合同實現交易額130.6億元,增長54.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人員數量5.47萬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辦研發機構366個。全市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0項。專利申請量36027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13685件。專利授權量20636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4887件。

教育事業紮實推進。高等學校51所,中等職業學校34所,技工學校[8]19所,普通中學251所,小學575所,特殊教育學校12所新建、改擴建幼兒園93處,新增學位2萬餘個新建改擴建129處學生集中就餐場所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小學畢業生升學率均為100%。編制完成《濟南市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全市26所學校納入高中普及攻堅計劃。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年末(國有)藝術表演團體195個,文化館(站)及群眾藝術館150個,檔案館15個,公共圖書館14個。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74處,其中,國家級21處。城市可統計票房數字影院54家,放映64.0萬場,觀眾1180.9萬人次,票房收入4.6億元。年末廣播人口混合覆蓋率和電視人口混合覆蓋率均為100%。完成文化產業投資增長18.3%。扶持新建貧困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文化大院)95家。新創建40個基層群眾文化示範點,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示範點達到240個。

衛生服務水平持續提升。年末擁有衛生機構6030個,增加259家,增長4.5%,其中,醫院、衛生院293家(三甲醫院21家、民營醫院154家)。衛生機構床位5.8萬張,增長4.7%。各類衛生技術人員8.3萬人,增長8.5%;執業(助理)醫師3.2萬人,增長10.7%。按常住人口計算,每千人擁有病床7.7張,增長2.8%;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4.3人,增長8.6%。

全民體育健身深入開展。成立體育社會組織108個,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3845人。組織各類全民健身活動(賽事)59次,參與人數20萬人次。建設體育活動點3347個。獲省級及以上金牌496枚,銀牌358枚,銅牌332枚。

 

十一、城鄉建設、環境和安全生產

城市建設[9]水平明顯提升。年末城市建成區面積561.0平方公裡,比上年增加22.7平方公裡。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7平方米。全年天然氣供氣量11.4億立方米,增長25.6%;液化石油氣供氣量4.1萬噸,減少17.7%。集中供熱面積19833.8萬平方米,增長9.1%。自來水供水量3.9億噸,增長9.8%。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新型城鎮化進展順利。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2.10%,提高1.57個百分點。濟陽實現撤縣設區。

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全年市區空氣品質良好以上天數達到203天,增加18天。城區環境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112微克/立方米,下降13.8%;細顆粒物(PM2.5)52微克/立方米,下降17.5%;二氧化硫17微克/立方米,下降32.0%;二氧化氮45微克/立方米,下降2.2%。區域環境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53.3分貝,市區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69.5分貝。

平安濟南建設深入推進。全年刑事案件立案18594件。破獲當年刑事案件7103件。受理社會治安案件75393件。實現301天街面「兩搶」零發案,打掉涉黑涉惡組織團夥165個,抓獲涉黑涉惡違法犯罪團夥成員1125名。

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總體穩定全年發生各類安全生產死亡事故258起,死亡280人,重傷50人。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10]0.036。

 

十二、居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居民生活持續改善。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146元,比上年增長7.5%;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2977元,增長7.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24元,增長8.0%;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1172元,增長8.2%。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81:1縮小為2.80:1。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11]23.5%,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30.5%。

2018年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長速度

指    標

城鎮居民

農村居民

2018年(元)

比上年增長(%)

2018年(元)

比上年增長(%)

可支配收入

50146

7.5

17924

8.0

    工資性收入

28108

6.9

10200

7.6

    經營淨收入

2758

6.5

6295

8.6

    財產淨收入

9616

9.9

465

2.4

    轉移淨收入

9664

7.2

965

11.0

 

2018年末每百戶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12]

指    標

單位

城鎮居民

農村居民

家用汽車

53.7

42.2

電冰箱(櫃)

103.2

97.4

洗衣機

99.3

94.6

熱水器

101.1

87.3

空調

172.8

87.2

彩色電視機

106.0

114.1

照相機

36.4

6.2

計算機

80.6

41.5

行動電話

219.5

244.9

社會保障更加健全年末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31.66萬,增加27.03萬;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41.54萬,增加12.86萬;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58.29萬,增加11.10萬;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20.47萬,增加32.96萬;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63.97萬,增加11.24萬。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44.76萬和408.14萬。

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進一步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上年人均每月596元提高到616元,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鎮居民0.90萬戶、1.33萬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及各類補貼0.96億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年人均不低於4277元提高到4928元,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村居民4.53萬戶、6.43萬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及各類補貼2.64億元。農村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每人每年6406元;照料護理標準按照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人員分三種檔次,每人每年分別為1968元、3276元、6552元。

社會救助事業穩定發展。共有救助管理站1處,流浪未成年人保護中心1處,救助0.25萬人次。城鄉醫療救助資金支出5569.8萬元,救助1.59萬人次。培訓殘疾人4802人次,安置殘疾人員就業2169人,幫扶救助殘疾人投入資金1.4億元。

 

十三、原萊蕪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5.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0.31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566.08億元,增長7.0%;第三產業增加值379.26億元,增長8.1%。三次產業結構為6.0:56.3:37.7。人均GDP達到73005元,增長7.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137.90萬人,增加0.3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87.87萬人,增加1.76萬人,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為63.72%,提高1.1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增長8.3%;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93.9億元,增長11.5%;利潤總額90.4億元,增長39.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2%。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373.2億元,增長8.8%。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2.6億元,增長11.7%。其中,稅收收入50.4億元,增長16.2%。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0.4億元,增長13.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01元,增長7.2%;人均消費支出21304元,增長7.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68元,增長8.2%;人均消費支出12263元,增長8.4%。

 

相關焦點

  • 2018年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點擊查閱更多2018年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8年,全市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對標對表高質量發展要求
  • 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 國家統計局 2019年2月28日   2018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質量效益穩步提升,人民生活持續改善,保持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朝著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新的步伐。
  • 2018年棗莊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棗莊市統計局2019年3月11日2018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環境,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各項決策部署表1:  2018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上年為100)指   標2018年
  • 2018年連雲港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8年,全市上下緊緊圍繞「高質發展、後發先至」主題主線,凝心聚力推進三年行動計劃,努力打造「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支點,統籌抓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經濟發展穩中有進,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改革開放持續深入,生態建設成效顯著,民生福祉不斷增進,各項事業實現新的進步。
  • (受權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新華社北京2月28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國家統計局2019年2月28日2018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
  • 2019年瀋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根據年快報統計,現將2019年瀋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公報如下: 2019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外部環境和宏觀經濟下行壓力,瀋陽市委、市政府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努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全市經濟運行平穩健康,社會事業持續進步
  • 2018年欽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欽州市統計局2019年5月2018年,面對錯綜複雜的經濟環境和經濟下行的壓力,欽州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的決策部署和市委的各項部署,圍繞新時代欽州發展新目標新思路,以「不忘初心再揚帆」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為引領,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優化營商環境「
  • 淮安市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淮安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淮安調查隊 (2019年4月19日)    2018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宏觀環境和艱巨繁重的發展任務,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
  • 慶陽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慶陽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慶陽調查隊 2020年4月17日國家統計局慶陽調查隊2020年4月17日2019年,全市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 吉林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9年,面對複雜的內外部形勢和艱巨繁重任務,全市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吉林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著力提高質量發展,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經濟運行保持平穩,發展質量穩步提升,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新的進展
  • 攀枝花市200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全市經濟穩步增長,主要社會經濟目標基本實現,綜合實力日益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一、綜 合  切實轉變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加強城市基礎建設,加快中小企業民營化進程,推動全市經濟健康發展,初步扭轉了經濟增長率連續兩年下滑的局面,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基本實現「九五」計劃和「翻兩番」戰略目標。
  • 統計局發布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人民網北京2月28日電 (楊曦)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為《2019年統計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主要預期目標較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新的重大進展。
  • 杭州市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杭 州  市  統 計 局國家統計局杭州調查隊杭州市社會經濟調查局(2011年2月24日)2010年,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深入實施「六大戰略」,積極推進「一化七經濟」,努力破解「七難問題」,促進了經濟穩步發展
  • 北京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9年,全市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及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深入實施城市總體規劃,加快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 2018年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布,全市常住總人口達...
    2018年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青島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青島調查隊(2019年3月19日)2018年,全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視察青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紮實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發展質量穩步提升,人民生活福祉持續增進,各項社會事業繁榮發展,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進度符合預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新的重大進展。
  • 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思路與方式,深入推進結構性改革,紮實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努力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民生事業持續進步,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實現了「十二五」圓滿收官,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 青海省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
    青海省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青海省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青海調查總隊2019年,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國家統計局  2020年2月28日  2019年,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複雜局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好於預期,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