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經在網上看到過外國人的吐槽:「為什麼中文這麼難學呢?光量詞就好多,說麵包要說一個,說葉子要說一片,吃飯的時候要說吃一碗……英語只需要用a,an加上物品就能表達清楚意思了。」可見,對於不熟悉漢文化的人來說,漢字學起來的確困難。
但漢字的影響力卻很大,歷史上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群島,以及位於婆羅洲的蘭芳共和國,都曾經採用漢字作為正式文書的書寫用字,並且延續了很長時間。這是因為古代的中原王朝長期作為周邊各國的宗主國存在,因此漢字文化也廣為傳播。
只不過到了近代,東亞的漢字文化圈出現了「廢止漢字」現象,就以越南為例,越南是一個多語言多民族的國家,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40年,漢字傳入越南,當時的越南人稱呼它為「儒字」,這之後古代的越南使用漢字達2000年之久,貴族將漢字視為「高貴的文字」。
19世紀向20世紀過渡的時候,越南成為了法國的殖民地,封建科舉制被廢除,法語一度成為越南的官方語言。1945年越南獨立,隨後官方宣布廢除漢字,使用稱為「國語字」的拼音文字,越南語也成了當今越南唯一的口語。
其實這種情況的出現並不難理解,首先就是越南需要強調自己的民族獨立性,再者說漢字內涵極其豐富,不像拼音文字一樣是由簡單的字母組成,戰爭過後,東亞各國都希望快速發展教育,於是相對比較難學的漢字就被他們放棄了。
文字對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不用多說。近些年來越南也出現了「恢復漢字教育」的呼聲,有學者提出,從語言學的角度看,越南全盤放棄漢字一定會吃虧,因為越南的很多古籍,如《大越史記全書》、《南國山河》都是用漢字寫成的。
如果新一代的年輕人完全不懂漢字,那麼以後這些書籍史料誰來研究呢?也有人認為,漢字和文言文的學習應該在學校裡引起重視,漢字固然難學,但它有很多拼音文字無法取代的優勢,現在大家都看不懂100年前的書,歷史嚴重斷層。
而且,越南國內有不少家族都保存了族譜,但後輩子孫看到這些,都會好奇地問:「這上面寫了些什麼?」這時候,還記得漢字的老一輩總需要花費大量精力來解釋。從國史和家史的角度來講,廢除漢字都讓越南的文化傳承陷入了不利局面。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中國的實力日漸增強,而越南發展經濟時和中商的往來也很多,不管是為了研究過去,還是為了輔助將來,越南都需要重新拾起漢字教育。這件事也反映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歷史的影響不是那麼容易被人為消除的,好比現在越南留存的不少古建築上,還有方方正正的漢字遺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