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皇武大,巍巍珞珈。在這裡,一位位優秀的專家教授們,用他們對於學術的認真與堅持,建起了武大自由開放的學術風氣。是他們,讓武大在延續了自己精神的同時向前發展,越走越遠。
武漢大學在校園裡為這些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先賢豎立了塑像,用以紀念先賢業績,啟迪教育後學。這些雕像真實而藝術地記錄著百年武大發展史上的重大歷史人物與事件。
不知你是否留意過
校園內毅然矗立的各個雕塑
它們安靜駐於一方土地
看著來往的人流與飛鳥
守護著一段過去的故事
- 文理學部 -
張之洞像
經濟與管理學院西北側
1893年,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在武昌佛閣大朝街創辦了自強學堂,為武漢大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由經濟系1979級校友捐建的張之洞塑像,為高約1.3米青銅座像。張之洞著官司服,正揮筆書寫上書光緒皇帝之《設立自強學堂片》。
王世傑像
櫻頂
在老圖書館的左邊,是王世傑老校長的雕像。1929年5月,38歲的王世傑隻身乘船從南京來到武昌,任國立武漢大學首任校長。他在就任演講中說:「武漢大學不辦則已,要辦就要辦成一所有崇高理想的、一流水準的大學。」他提出要把武漢大學辦成一所門類齊全的擁有「文、法、理、工、農、醫」六大學院的綜合性大學,規模要達到萬人以上。如今牌坊門後刻著的六個大字,便是王世傑校長對武大的寄望。
手持書卷的王世傑半身像端立在銀杏樹下,注視著往來於圖書館的莘莘學子。
王星拱像
櫻頂
王星拱,任國立武漢大學化學系首任系主任,1933年5月出任國立武漢大學校長。任期長達12年,實際主持校務17年。抗戰期間,他率校西遷四川樂山,艱苦辦學8年,嘔心瀝血,創造了武大樂山時期的輝煌,躋身「戰時四大名校」。
聞一多像
櫻頂
坐落在獅子山頂、文學院樓旁的聞一多塑像,是校園裡較早建成的一座。聞一多是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首任院長,他改定了「珞珈」山名,還設計和書寫了小篆體「武大」二字的校徽。為紀念聞一多逝世40周年,學校為他建立了塑像,半身頭像巨大的基座,由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題字。憤怒的詩人目光如炬,雙眉緊蹙,那為國家民族命運憂心如焚的赤子之情,躍然如見。
李四光像
第四教學樓斜對面
在這尊雕像中,李四光站在一頭毛驢前方,舉手遮陽遠眺,睿智的目光仿佛正落在了珞珈山與東湖水之上。「中國現在太沒有建設的工作了,尤其是教育方面……現在我們要努力建設這個武大,就是要讓國人清楚,建設並不是不可能或太難的事。」擔任國立武漢大學建築設備委員會委員長的李四光,對「建設一個真正的大學」充滿信心。他歷盡艱辛,為武漢大學勘定了珞珈山新校址。
從他到任之日起,直到珞珈山上古樸典雅、玲瓏秀美的十餘幢建築全部落成,這位委員長方才卸任,給人們留下了一棟棟流光溢彩的現代古典建築、一座座金碧輝煌的玉閣黌宮。如今,它們大都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對象。這中西合璧的完美傑作像一幅絕美的畫卷,鑲嵌在蔥蘢疊翠的珞珈山麓,宛如迴響在東湖岸邊的一曲優美旋律凝化而成的永恆絕唱。
李達像
梅園小樹林
梅園小樹林被學生稱為「李達園」,山坡上的樟樹直上青雲,撐開綠色的巨傘,在高高的天空搭起遮空蔽日的涼棚。樹林中的李達塑像,那深邃的目光似要洞穿山川連綿的廣袤東方。
張培剛像
經濟與管理學院
張培剛先生是我國著名經濟學家,發展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他是武大校史上著名的「四個一」學生,1929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跳級進入武漢大學成為當年唯一錄取的文科預科生,次年他進入武大經濟學系學習。在這裡,張培剛度過了5年半的美好學習時光,正是這5年半的學習,為他日後考上庚款留學生並從哈佛大學順利完成學業且寫出開創性的博士論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心繫國家,心繫母校,1946年從哈佛大學畢業後毅然回國,擔任武大經濟學系主任,為我國經濟學發展助力。
董輔礽像
經濟與管理學院
董輔礽先生1950年畢業於武大經濟系,是武大的傑出校友。在武大上學期間,董先生在張培剛等教授的教導下,接觸了西方經濟學的基礎理論,課堂外,他又自學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今後的理論與實踐打下良好基礎。學習之外的活動也有頗多他的足跡,他參加了各種學生組織,並成為領導者,曾擔任武大學生會主席。畢業後,曾任武大經濟系講師,兼任武大教授。作為「中國經濟成長論的代表」他長期從事經濟理論研究工作,撰寫了大量學術理論文章,為推動中國經濟改革做出了重大貢獻。
周鯁生像
法學院
周鯁生,著名國際法學家、外交史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第一部憲法起草的四位顧問之一。
擔任國立武漢大學校長期間,他廣攬賢才,在抗戰勝利後克服重重困難,使學校由四川樂山復員武昌珞珈山,並恢復農學院,增設醫學院,使武大成為擁有文、法、理、工、農、醫的著名綜合大學 。
韓德培像
法學院
韓德培教授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國際私法學理論體系,被公認為是新中國國際私法的一代宗師。
韓老在武漢大學歷任武大法律系主任、武大教授會主席和武大校務委員會副秘書長。由於他的努力,武大法律系成為院系調整中全國僅有的三個被破例保留的綜合性大學法律系之一。
姚梅鎮像
法學院
1940年姚梅鎮先生從武漢大學法學系畢業,後任國立商學院、武漢大學副教授。建國後,歷任武漢大學副教授、教授、法律系副主任、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國際法學會第二屆理事,武漢市政協常委兼政法工作組副組長。
姚先生是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率先倡導打破傳統的法學分科,其學說對我國國際經濟法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性作用和深遠的影響。他還致力於國際投資法的研究,創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投資法學體系,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墨子像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愛因斯坦像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孔子像
哲學院
佩雷菲特像
第五教學樓
佩雷菲特是法國著名的政治家及學者。在1971年夏季,佩雷菲特先生帶領研究小組來到中國,期間在武大停留駐足。回國後,他就寫了《有關中國狀況的調查報告》,並在此後陸續發表了一系列有關中國的作品。法國輿論界評論這些著作「永遠是未來幾代人了解中國的寶貴指南」。
為了紀念這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提議為他塑像,得到了佩雷菲特家屬的支持。法國女雕刻家安娜·瑪麗·吉尼翁-莫雷蒂應邀塑造了身著法蘭西學院院士服的佩雷菲特半身銅像。
李國平像
理學樓
李國平先生是中國函數論學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先後創辦了中科院數學計算技術研究所、武漢大學數學研究所、中科院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及國家科委中南計算中心,並分別擔任所長、主任,創辦及參與創辦了《數學物理》學報等四種學術期刊,為中國科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 信息學部 -
夏堅白像
信息學部圖書館
夏堅白,中國當代測繪事業開拓者、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武漢測繪學院院長、教授,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也是中國科學院第一批學部委員中的首位測繪科學家。先生畢生致力於我國測繪教育事業,是我國大地天文學的奠基人,並在提高天文方位角測定精度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為組建我國測繪教育機構和發展測繪科學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葉雪安像
信息學部圖書館
葉雪安先生1955年參加創建武漢測繪製圖學校(後改名武漢測繪學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任一級教授、天文大地測量系系主任。他建立城市三角網,奠定了中國城市測量的基礎。
陳永齡像
信息學部圖書館
陳永齡是我國著名大地測量專家,教育家原國家測繪總局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永齡院士畢生致力於測繪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以大地測量見長,專著近200萬字,是我國大地測量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王之卓像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王之卓先生是我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的奠基人。他與武大的淵源要追溯到四校合併重組之前,武漢測繪製圖學院籌建之初,王之卓是籌委會委員,學院成立後,他先後擔任該院教授、航測與製圖系主任、第一任航測系主任等職務,並在航測與製圖系分開後出任航測系首任主任,之後又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名譽校長,四校合併後留校執教並擔任領導職務。武大測繪能有現在的成就離不開以王之卓等人為代表的一代精英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堅守。
- 醫學部 -
朱裕璧像
醫學部正門
朱裕璧博士塑像位於武大醫學部圖書館前。先生於1939年在湖北主持湖北醫學院的籌備工作,並出任湖北醫學院第一任院長直到1957年。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他致力於醫學教育事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醫學人才。他的學生中有很多人,成為醫學教育和科研的骨幹。
黃彰任像
醫學部正門
黃先生於武漢大學畢業,曾任美國國會顧問,泰國森美實業公司董事長,是一位享譽世界的華人實業家,也是一位享譽世界的華人慈善家。
先生一生熱愛教育,心繫祖國,竭力支持母校與家鄉發展,多次對中美兩國的教育、醫療行業無償捐資。1995年,在先生80壽辰之日,美國舊金山市將這一天定為「黃彰任日」,以示對他慈善行為的表彰。
毛澤東像
醫學部正門
武漢大學是35所仍保留毛澤東塑像的校園之一。
特色碑石
武大校園內除了富有人文色彩的藝術雕塑外,還有一塊塊結合學科與專業特色的刻字石點綴在校園各處,分外別致。
「學海無涯」,惟有「夜眠人靜後,早起鳥鳴先」;「止於至善」,對真善美的追求永無止境;「鼓呼」,引頸長嘯、為民發聲;「水電之心」,捕捉波濤的律動,領略自然的神奇;「經緯」,浩浩天地、悠悠歲月,盡在其間;「恆」,靜穆中彰顯崇高……
此外,桂園、櫻園、梅園、楓園、湖濱楠竹苑等,每個園區也都配有各自富於特色的景觀石。它們如同碧空中顆顆璀璨的星星,雕飾燦爛的青春,見證收穫和希望,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啟迪。
鯤鵬雕塑位於文理學部第二教學樓和宋卿體育館之間,鯤鵬廣場也得名於此。
「鯤鵬」出自莊子的《逍遙遊》。這隻魚尾鳥身的「鯤鵬」雄踞在一塊石碑上,雙翅高舉,似是正要振翅高飛,氣度非凡。石碑上面鐫刻了一首化用《逍遙遊》而成的四句詩——「北溟深廣,鯤翼垂天,雲搏九萬,水擊三千」。
雕塑由77、78級畢業生共同募捐,建成於1982年78級畢業生離校時,它既包含著對武大學子的祝福和希望,又體現了武漢大學深厚的文化底蘊,更代表了博大、包容和「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堅韌勇毅的武大精神。
坐落於信息學部大門旁的南極石,是由中國極地考察辦公室向武大贈送的110周年校慶紀念禮物。
該石在第19次南極考察期間採集於我國南極中山站附近的拉斯曼丘陵地區,由雪龍號破冰船帶回上海,並用汽車轉運到武漢,經歷12553公裡行程,帶著東南極中山站的希冀、堅毅與期盼來到武大,使校園內多了一份科研工作者的凝重。
視野廣闊的友誼廣場上,「空中之舞」雕塑訴說著「3S」的神奇。3S代表著測繪遙感科技中的3S技術,也就是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雕像傳達著地球空間信息技術的無窮奧秘,也承載著武大人的科學精神與學術使命。
靈秀的「慧眼」石,則希望引領學子遍覽大千世界,領略無盡風光。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和無限的思考。
位於信息學部星湖前的經緯石是眾多題字石中的一個,這些石頭起初都是出於園林美化的目的而安放。由於每個園區都需要一個路標指示物,但如果做成普通的指路牌,則顯得過於單調,於是考慮安放景觀石,以增加環境的美感。石頭都是學校園林中心的工作人員在深山河溝裡尋找並運回,對石頭的質地和形狀都進行了仔細考慮,再由園林中心負責人向學校裡的著名教授院士發出題字邀請。
經緯石記錄著有關題字的一段小插曲。工作人員本意是請寧津生院士為星湖題字,但是他覺得「星湖」沒有突出信息學部的特色,就改成了「經緯 」二字,以顯示測繪這一專業的特點。於是,就有了大家現在看到的經緯石。
四季更替著,
時代向前發展著。
風雨和時光一遍遍衝刷
碑石卻依然屹立
與它們一同不朽的
是背後默默無聞
耕耘一方天地的故事
和內在的
永不磨滅的精神
來源:武漢大學
封面圖:王雨希
攝影:趙若衝 韓竺霖 王浩成
編輯:林婧桐 古思雨 周麟 孫瑜琳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