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到了,武漢大學也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櫻花季。對不少遊人來說,武大不僅是中國最美的校園之一,也富有歷史故事和人文氣息。為此,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教授趙楊及其研究生團隊自費開發了一款名為「珞珈故影」的App,意在通過圖景融合,還原當時的校園情景,讓人們更好地了解武大這所百年老校。
「我們覺得是在做個時光機呢。」開發團隊裡的研究生高婷如是說。這是一款以舊景還原為主題的免費App應用,也是App Store上首款以此為主題的校園App。其中收集了300多張武漢大學老照片,重現了武漢大學的發展沿革和歷史風貌。這款App於3月5日正式上線,趙楊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透露,對於軟體,團隊還打算進行更多功能的開發和技術完善。
此App最大的亮點是玩「穿越」「1958年9月12日,毛澤東視察武漢大學,為表示紀念,武漢大學將大操場定名為『九一二』操場,並勒石以志。」
「1937年,盧溝橋事件爆發後,蔣介石在武大開設『軍事委員會軍官訓練團』。12月,蔣介石在武大奧場(即『九一二』操場)閱兵。」
「1947年,陳如豐在六一慘案中遇害,學校將他殉難的地方命名為『如豐門』,位於三座拱門的最東側,連接黃字齋和荒字齋。」
……
移步行政樓、奧場、櫻花大道……有關武大的歷史與舊聞伴隨一張張老照片「活躍」於屏幕。趙楊告訴澎湃新聞,這款App的目標用戶其實是武大學子及遊客,其最大的亮點就在於身處武大校園中的人,打開定位系統及攝像頭,就可以在現實環境下,看到當前武大校園景象與歷史照片的今昔融合。一邊是色彩明豔的當下,一邊是黑白相交的老照片,趙楊用了「穿越」一詞去形容這樣的視覺體驗。
而對於不在武大校園裡的用戶,趙楊坦言,確實難以體驗到實景與歷史融合交織的「穿越」感。不過,身處任何地方的用戶在打開App後,都能看見一張布滿紅色圖釘的武大地圖,那些密密麻麻的紅色圖釘即為老照片的拍攝地點。點擊圖釘,該地點的舊景照片依然能呈現眼前,同時包括地點名稱、拍攝年代和背景介紹。換言之,對武大歷史和風景感興趣的人,也可以用它作為一份了解指南。
「確實有點意思,更適合遊客。不過介紹及功能還有點簡單,可以和導航結合,比如再往哪裡走是什麼地方,有什麼故事。」武大研一學生小雨在使用後提議。而已畢業兩年的小琪也表示:「個人認為這一App目前的很多功能,如定位和照相,都只針對在校用戶。建議裡面增加更多文字介紹,甚至是語音介紹。」對此,趙楊表示,會聽取大家的意見逐步完善,另外目前App還只有蘋果版。「其實安卓版的我們都已經做好了,但由於安卓開源,我們擔心原始碼被人輕易複製,所以暫時先只有蘋果版。」
一邊尋找老照片,一邊了解武大2013年春季的一節課堂,趙楊在為學生們介紹移動電子商務案例時提到了國外的App,其中有一例是大英博物館的「舊景還原」項目。同學們聽得興致盎然,趙楊也突然心中一動:武大歷史悠久,為什麼不做一個類似的武大的「舊景還原」?想法一出,無論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都很感興趣。
「考慮到本科生的技術限制,App還是由我研究生的團隊負責開發,不過照片都是同學們(包括本科生)一起找的。」趙楊告訴澎湃新聞,這款 App從設計到上線,中間要經歷資料照片的搜集及處理、用戶需求分析、代碼設計這幾步,耗時約五個月。
就設計、代碼編寫這些環節,趙楊表示其實難度一般,而最「麻煩」的莫過於武大老照片的搜集整理。「我們上網、找老教授、去武大檔案館查資料、去武大圖書館查閱小冊子。」在尋找這些散落於各個角落的照片時,趙楊覺得團隊也是幸運的。「武大檔案館那有一本《武漢大學早期建築》,要幾百塊,我們團隊當時想要不狠狠心買一本,結果檔案館知道我們要做校園App,乾脆送了我們一本。」
「照片難找。」高婷也說,「篩選、處理也麻煩。」前前後後,團隊共搜集到了500多張照片,但不是每張照片都「合格」。「重複的、特別模糊的先被剔除。因為我們要把老照片和現在的實景結合起來,所以有些實景拍攝角度不好找的也被剔除了。」
更困難的是,許多照片並沒有配以文字說明,且照片中有的地方已不復存在,這意味著對照片景物所在地理位置的坐標定位難上加難。「我們開發這個App就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武大,了解那些歷史,所以確保我們提供的說明一定是正確的。」高婷說,「有時到珞珈山上,我們看到上了年紀的人就會湊過去聊聊。」
「可以說,我們自己對武大的歷史越來越了解,也越來越愛武大。」高婷感慨,從趙楊老師到研究生再到大三大四的學弟學妹,參與其中的人越做越有動力。
武大約三分之二早期建築得以保留過去和現在之間,即便部分景象能「完美融合」,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時間刻下的差異。武大現有校園初創於1928年,當時國民黨政府決定改組武昌中山大學,組建國立武漢大學。同年成立了武大新校舍建築設備委員會,並任命著名科學家李四光為委員長。緊接著李四光、葉雅各等人開始在武昌東湖之濱的珞珈山(聞一多改名)一帶籌備新校舍的建設。當時,負責武大早期校園規劃和建築設計的是美國建築師凱爾斯。在他的設計下,武大第一期工程於1929年3月1日正式破土動工。
武漢大學檔案館館長塗上飆告訴澎湃新聞,武漢大學現有建築群其實源於校史中幾次建築修繕,其中諸如宋卿體育館、櫻園老齋舍、老圖書館、半山廬、十八棟等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群,源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分為1929年到1932年、1933年到1936年這兩批建造的。「1946年,武大從樂山遷回珞珈山。那時學校已形成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並駕齊驅的辦學格局,又有了第三批建築,主要是位於現今工學部辦公樓的農學院;解放後生物標本樓、新聞學院、物理學院等建築群拔地而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後,又有了新圖書館、人文館、生科院、經管院文科樓群。」
「可以說,三十年代那些經典建築群有三分之二,甚至近百分之八十都得以保留。」塗上飆表示,確實也有一些建築如App開發團隊所言不復存在,「但基本上是一些郵局、石屋等小建築,主體建築群沒有動。」而這些建築群,歷經八十多年的風雨保留至今,令武大後人得以在「舊景還原」中說起老校的故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