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區收入水平差異很大,因此高薪門檻不可一概而論。只能大概按照城市分級來對應一線高薪門檻。
一線城市:1.6萬
新一線市:1萬
二線城市:8千
三線城市:6千
四線城市:5千
五線城市:4千
(以上為實際到手收入)
可能很多人覺得一萬多的收入在一線和新一線已經很常見,這門檻是不是有點低?
其實並不低,因為常見不代表普遍。高收入不是按照某個某個固定數值界定的,目前有全球流行兩種計算方式,一是平均收入水平的兩倍,二是超過當地80%人群的收入水平。因此這高薪門檻跟收入群體百分比更加密切相關。
以收入水平最高的上海市來說,2019年社平工資為114962元,看似已超萬元,但實際上這是包括了五險一金和個稅在內的數值,去掉這些之後,實際到手約8300元,既然是平均值,那麼至少有51%的人是達不到8300元這個數字的。因此按照倍比計算,乘以2是1.65萬元左右。如果按照百分比計算,想高於80%的人只需要達到1.67萬,考慮其他三個一線城市的收入低於上海,尤其廣州收入只有上海的80%,所以對一線定位1.6萬隻高不低。
北上廣深之所以給人感覺工資高,是因為高新產業多、總部企業多,因此高薪群體確實多,單說直觀點也是收入差距最大的城市。在陸家嘴CBD、福田CBD這些頂級商務中心,年薪百萬的密度堪稱全國之最,然而這裡基層崗位四五千工資的人同樣多得是。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發達城市的高薪群體拉升了平均水平,並不是全民收入都在那麼高的位置。此外一線城市人口龐大,像上海這樣2600萬人口的級別,去掉無收入人群600萬,剩餘2000萬人就算只有20%超過1.67萬,那也是400萬人,幾乎相當於一個廈門市的人口。所以大家覺得這些城市高薪人群到處都是也很正常。
新一線、二線這些也都是一個道理,雖然人口規模小一些,收入水平低一些,但意思是差不多的。而且由於這些城市總部企業比一線少、高精尖行業少,所以頂薪收入者比例更低,基層收入者佔比更高。即便新一線,人均月薪能達到6000的也沒幾個,因此即便按倍比計算方式,1.2萬也足以邁入高薪門檻。以此類推。
雖然我國的收入水平提升飛快,但是這主要體現於大城市和發達地區。在華東月薪四五千確實很普遍了,但是在三四線依然遍地都是兩三千工資的,而且這是絕大多數。畢竟我國338個市州,平均薪資超過4000塊的城市數量只有40多個,還主要都集中在東部。
今年兩會上,數據已經明確說明我國有6億人口月收入僅千元,8月份北師大一份調研報告稱我國有9.7億人月收入不足2000元。因此我們既然全國範圍做比較,那就不能只看發達城市的標註,而是要全面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