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裡的愚公移山——
這是一個
接力12年修通5公裡山路
背後的故事。
男女老少一起上,
搭茅棚住在山上,
男人打炮眼、掄大錘,
女人掌鋼釺、運石塊。
歷經千辛萬苦,
終於打通了走向幸福的生活。
核心提要
11月23日,在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邊陽鎮大寨村舉行了一場形式特別的聯合主題黨日活動,當地30多名黨員和來自廣州市南沙區民政局及愛心企業的黨員代表一起重溫入黨誓詞,上黨課,並共同為大寨村的愛心路和提水灌溉工程竣工揭幕。這次跨越千裡主題黨日的緣起是一條修建了12年長5公裡的山路。
位於懸崖腳下的大寨村村委會。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羅甸縣大寨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全村面積30平方公裡,但耕地面積只有948.47 畝,下轄19個村民小組24個自然寨。這些寨子之間很多都沒有通公路,居住在四面環山寨子裡的村民即便是到臨近的寨子去也要翻山越嶺,步行數個小時。由於有大山的阻隔,村民們被困在深山裡,進出、上學、就醫、謀生都非常困難。大寨村共有366戶163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5戶846人,屬於深度貧困村。
位於深山坳中的大寨村。
在大寨村村委會所在的上院組,以前村民出入除了要經過亂石嶙峋的山路,還要貓著腰經過一個巨石中的天然洞口,這一幕像極了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對桃花源入口「初極狹,才通人。」的描述。
「為了砸開這個洞口,我們打石頭都打了三天,工程量非常大。」大寨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羅仕榮帶著小南查看道路一側炸開的巨石,上面鋼釺留下的鑽孔還歷歷在目。羅仕榮笑著說,以前出行非常困難,生活也很貧困,絲毫沒有住在桃花源裡的感覺。
村民們墾山鑿石留下的印記。
位於大山深處的冗呂組是大寨村最偏遠的村民小組,冗呂組組長付金林告訴小南,那個路只有50多釐米寬,有些地方還很險,以前我們趕個集,肩扛背馱要爬兩三個小時,大家一直都想打通出山的道路。
2007年10月,付金林和村民們一起商量後,就帶領不甘貧困的冗呂村民們一起集資,用最原始的工具像愚公移山一樣開始啃山築路。然而面對一望無際的大山,村民們的力量畢竟有限。
「我們用了一年時間開出了300米的毛石路,後來錢用完了,買不起炸材就停了下來。」付金林說,雖然停了下來,但村民們修路致富的願望一直都在。
大寨村冗呂組村民耗時12年打通的出山路。
自助者「天」助之
十八大以後,黨中央吹響了新時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冗呂人又迎來了新的希望。2014年5月20日,在羅甸縣和邊陽鎮多個部門、熱心企業和人士的幫助下,獲得了資金和物資支持的冗呂人又繼續開始修路。
「我們是男女老少一起上,搭茅棚住在山上,男人打炮眼、掄大錘,女人掌鋼釺、運石塊。」說起當年的艱辛,付金林感慨萬千,「早上天麻麻亮就起來鑽孔,中午抽一個人去做飯,別的人繼續鑽孔,然後隨便吃點東西繼續幹,一直幹到晚上天不見亮了,經歷的那些苦真是一下子都說不完。」
資料圖
終於在距離春節還有幾天的時候,大家齊心協力打通了5公裡的出山路。付金林說,雖然精打細算但還是欠下了錢,而且路雖然通了,但卻沒有錢做硬化。晴通雨阻看天出門的道路還是不能完全滿足大家方便出行的願望,但疲憊不堪村民們只能停下來再想辦法。為了養家餬口,也為了掙錢再繼續修路,村民們不得不外出打工,2015年付金林也到了一個礦山上去鑽孔。
冗呂村民在大山間鑿出的出山路。
就像愚公移山感動了天神一樣,冗呂人的堅持再次感動了社會各界。2019年廣州市南沙區民政局與邊陽鎮大寨村開展結對幫扶工作,在了解到冗呂村民自發修路的感人事跡和村民們的困境後,該局積極響應,很快籌集到由南沙企業捐助的18萬多元資金。有了新的資金,冗呂村民們又投工投勞開始了新一輪修路。
汽車開行在經過硬底化後的大寨村冗呂組出山公路上。
2019年12月18日,歷時12年修建,長5公裡、寬3米的冗呂公路終於建成通車,村民們欣喜萬分。為了感謝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熱心幫助,冗呂村民在公路旁豎起了名為《冗呂公路記》的石碑。
「這是一條天路、一條血路,也是一條連心路,更是一條感恩奮進路。」
為了感謝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熱心幫助,冗呂村民在公路旁豎起了名為《冗呂公路記》的石碑。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為了解決道路不通這個制約村民致富最大的瓶頸,今年南沙區民政局又組織了17萬多元的資金幫助大寨村完成了上院組至紅星組的通組公路硬化,並且投入30萬元幫扶資金建設了提水灌溉工程,幫助村民們解決「看天種地,看天飲水」的難題。
這兩項工程都在今年11月底完工,歡欣鼓舞的村民們舉辦了簡樸而又莊重的揭幕儀式,慶祝從此「踏上致富路,用上幸福水」。
「現在我們出去方便多了,上街趕集賣東西再也不用人挑肩扛了。」大寨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羅仕榮看到路修好後帶來的變化欣喜不已。
「現在路修好了,生活也比以往好多了。」60多歲的常大爺走在新修好的公路上笑嘻嘻告訴小南,他家打算多養些雞和牛,以後可以拿到市場上賣。
村民走在新開通的道路上笑開了花。
不久前竣工的提水灌溉工程在前期就已為大寨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受益。有了「源頭活水」,不僅解決了村民們的飲水困難,還把村裡原來200多畝的亂泥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良田。
今年在駐村幹部的帶動下,村民們在地裡試種了茭白,效果非常好,畝產值從2000元一下子提升到10000多元;嘗到甜頭後,村裡打算採取「公司+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並且謀劃在茭白種植基地裡養水禽或者是牛蛙,打造立體產業,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扶貧產業鏈。
剛剛喜獲豐收的茭白生產基地。
「路通了實現了祖祖輩輩通路的夢想,為下一步鄉村振興打下了基礎,生態美、百姓富的日子指日可待。」大寨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譙記說,現在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脫貧,他對未來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