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交通 臨汾交通 臨汾交通
臨汾南環交通樞紐
翼城在建旅遊公路
浮山「四好農村路」通班車
臨汾至襄汾快速路
沿黃旅遊公路永和段
翼城旅遊路、吉縣旅遊公路
全面奔小康,關鍵在農村;農村奔小康,基礎在交通。省委、省政府將「四好農村路」作為實施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重大戰略的交通支撐,精準把脈全省文旅產業發展,研究部署三大板塊旅遊公路建設,將其作為「四好農村路」建設的重要部分。
喊破嗓子,不如擼起袖子加油幹。近年來,臨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公路建設,尤其是2019年市政府把「四好農村路」建設列為重點惠民實事。一年間,市政府先後召開3次推進會議進行安排部署,並建立了「一周一例會、半月一總結、一月一通報」制度,交通部門將「四好農村路」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脫貧攻堅、文旅產業和農業產業化相結合,眾志成城,全力攻堅,強力推進,取得了累累碩果。2019年,臨汾市「四好農村路」和三大板塊旅遊公路建設共完成4017公裡,完成投資43.05億元,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的119%,完成市定目標任務的144%。其中,「四好農村路」完成3940公裡,完成投資29.25億元;三大板塊旅遊公路完成83.6公裡,新開工234公裡,完成投資13.8億元。令人鼓舞的是,蒲縣被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扶貧辦聯合命名為「四好農村路」全省示範縣,這是繼臨汾市的隰縣、堯都區被授予全國「四好農村路」示範縣後獲得的又一殊榮。為總結經驗,推廣做法,市政府在蒲縣組織召開了全市「四好農村路」建設現場推進會,並在全市組織評出了大寧縣、襄汾縣、永和縣3家「四好農村路」市級示範縣,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
「四好農村路」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建好」是基礎,「管好」是手段,「護好」是保障,「運營好」是目的,建管養運協調,才能最大化地服務發展。臨汾盆地「東西兩山夾一川」的地形,全市農村地理結構複雜,「四好農村路」建設時間緊、任務重,按照「對標一流、找準差距、補齊短板、完善機制、凝聚共識、形成合力」的要求,臨汾市正在全面推行「路長制」,健全「縣為主體、行業指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養護機制。加快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建設,構建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建制村全覆蓋的城鄉客運服務網絡,推動客運站點向旅遊景點延伸。按照「縣級中轉、鎮級分撥、村級配送」的布局,實現特色農產品和大宗貨物集約高效運輸。推廣「網際網路+出行+物流」模式,發展「交通+快遞、電商、郵政」,構建「一點多能、一網多用、深度融合」的農村運輸網絡。
修一條好路,富一方百姓。臨汾市在「四好農村路」建設中,堅持廉政監督與質量監督同步進行、廉政合同與工程合同同步籤訂、廉政建設與工程建設同步驗收,規範權力運行,大力推行「三同時」和「七公開」制度,發揚「工匠精神」,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四好農村路」建設領域的腐敗問題,確保建一條公路,受益一方群眾,努力打造一批「四好農村路」精品示範路。目前,全市交通運輸系統正以強烈的政治擔當和攻堅克難的韌勁魄力,苦幹實幹巧幹加油幹,高質量高標準強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確保到2020年建成「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班車到村、安全便捷」的農村交通運輸網絡,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交通運輸保障。
蒲縣:示範先行樣板路
蒲縣素有「晉西鎖鑰」之稱,是臨汾通往西山各縣及呂梁的門戶,神奇的東嶽廟聞名遐邇,五鹿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優美。蒲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資源縣,地形梁峁起伏、溝壑縱橫,80%以上為山地丘陵,全縣11萬人口散居在1510.61平方公裡的大山之間,但是「四好農村路」建設卻走在了全市前列,將短板變成了優勢。在2019年8月,蒲縣被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扶貧開發辦公室聯合命名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範縣;2019年12月6日,臨汾市「四好農村路」建設現場推進會在蒲縣召開,蒲縣的好經驗好做法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並鼓勵在全市借鑑和推廣。
要脫貧先修路,要惠民修好路。近年來,蒲縣以建設「四好農村路」為目標,按照致力「打通斷頭路、形成網絡路、發展旅遊路、支持產業路、建設扶貧路、提升縣鄉路」的規劃,初步形成了「公鐵立交、十字出境、幹支互通、鄉村循環、邊境開放、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體系。2018年,蒲縣投資2.4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120公裡,實現了剩餘18個建制村道路具備通客車條件,圓滿完成了脫貧攻堅交通扶貧「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車」的「雙通任務」,實現了全縣行政村「雙通」全覆蓋。2019年,蒲縣再投資8000餘萬元,新改建農村公路38公裡,連通了主要自然村,推動了產業路發展。據統計,2014年以來,蒲縣累計投入5.76億元用於農村公路建設,新改建農村公路295.4公裡。截至目前,全縣通車裡程1039公裡,公路網面積密度達到68.7公裡/百平方公裡。
一網覆蓋,智慧監管。蒲縣依託「智慧城鄉」指揮中心,建起了「智慧路長」信息平臺,由縣委書記、縣長任總路長,主管交通副縣長任副總路長,包聯鄉鎮縣級領導任縣級路長,鄉鎮長任鄉級路長,村委會主任任村級路長,交警大隊片區負責人任警務路長,各鄉鎮農村公路管護站負責人任巡查路長的責任體系,構建了「縣、鄉、村」三級聯動的管理體系,實現了線下監管全覆蓋、線上管控全流程、沿線管理全動員,形成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全民參與」的管理格局。量身定製的蒲縣「智慧路長」APP,開啟公路巡查、路況上報、障礙處置等「掌上管理」新模式,實現農村公路管理的動態化、可視化、智能化,這是蒲縣乃至臨汾市「四好農村路」建設管理的一大亮點和創新。
公路先導,民生優先。蒲縣立足於「建管護運用」五字工作法,成立了由縣長親自掛帥的「四好農村路」建設領導機構,將農村公路養護經費全額納入縣財政預算。近3年來,每年養護經費都在800萬元以上,全力打造「暢、安、舒、美」的出行環境,真正把「四好農村路」建設為「興產業、助脫貧、促振興」的民心工程和精品工程。
襄汾:大道通衢幸福路
襄汾俗稱丁陶,位於臨汾市中南部,作為太原與西安兩小時、運城一小時、臨汾與侯馬半小時經濟圈的重要交通支點,1034平方公裡土地上早已形成了完整的立體交通網絡。襄汾全縣農村公路總裡程達1404公裡,被譽為「交通大縣」。
民心所向,惟道與義。由於年久失修、路面破損、出行安全和揚塵汙染等因素,襄汾農村公路成了群眾關注的焦點。當「四好農村路」在全縣開工後,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擁護。2019年,襄汾縣投資約4.3億元,建設「四好農村路」674公裡,創造了全縣農村公路建設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大、推進最快、受益群眾最多的紀錄。其中,建制村通硬化路「暢返不暢」整治工程572公裡,養護提質與生命安全防護工程完成102公裡。
民生工程卓有成效,主要源於「三個高三個抓」的好作法:書記縣長高度重視,親力親為一線抓;交通部門高度負責,科學組織具體抓;幹部群眾高度認可,勠力同心合力抓。2019年,襄汾縣把建設「四好農村路」列入十件實事之一,千方百計解決了2.5億元資金缺口,縣領導從工程的啟動、建設、程序、質量、安全、環保、廉潔等環節,全過程指導參與,保障了工程建設的高標準、高效率、高質量。尤其是縣交通部門,堅持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優良傳統作風,針對工期短、任務重的情況,做到「五個強化」、把好「五道關口」:強化指揮調度,把好「進度關」;強化施工監理,把好「質量關」;強化作業管理,把好「環保關」;強化安全工作,把好「安全關」;強化監督檢查,把好「廉潔關」。成立「四好農村路」建設領導組,把全縣分為河東、西北、西南3個片區,交通局三位副局長分別帶隊包片,分工負責;三個片區項目法人成立質量計量監督組,全程監督,努力將民生好事辦成廉潔工程。
隰縣:村寨通暢「連心路」
隰縣是「中國金梨之鄉」,以梨聞名,地處臨汾西北邊緣,屬典型的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有「三晉雄邦、河東重鎮」之美譽。
要致富先修路,要脫貧修好路。近年來,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隰縣把打贏交通扶貧攻堅戰放在重要戰略地位,圍繞「一個重點」,堅持「四個結合」,完成「六條公路」:以全縣行政村實現「雙通」目標為重點,堅持把「四好農村路」建設與脫貧摘帽任務結合、與梨果主導產業發展相結合、與鄉村振興相結合、與全域旅遊示範縣建設相結合,確立了「建設主幹路,完成扶貧路,發展旅遊路,打通出境路,消滅斷頭路,連成循環路」的「四好農村路」工作思路,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打好基礎。堅持全縣一盤棋,科學設計,分年實施,梯次推進,總投資6.2億元、完成22條274.728公裡主幹路,構建「五橫六縱十一連」的縣域公路網。結合「四好農村路」和行政村「雙通」目標,投資1.3億元完成15條82公裡的扶貧路。作為梨果主導產業縣,對梨果主產區、鄉村旅遊主幹路等因地制宜,超前設計,精心施工,規劃產業富民路313.86公裡,讓梨果產業搭上交通的「快車」。
建管結合,養運並重。隰縣圍繞91個行政村實現「交通雙通」脫貧攻堅目標,從2017年開始,實施66條336.9公裡的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同時,解決了10條42.3公裡的農村產業扶貧路項目建設資金。3年總投資達到5.1億元,打造了一大批農村公路示範工程,建成了一批農村公路的精品工程、民心工程。大力整治農村公路路域環境,建立縣、鄉、村三級公路養護網絡,農村公路日常養護實現了全覆蓋。縣鄉道優、良、中等路的比例達80%以上,村道優、良、中等路的比例達75%以上。全縣91個建制村實現純電動公交運營。8個鄉鎮物流覆蓋率達100%,並通過客運班車代運全部延伸到行政村和部分自然村。
永和:脫貧攻堅文旅路
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永和縣,位於黃河東岸,溝壑縱橫,梁峁交錯。1212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溝壑有2500多條。
路不通,千難萬難。近年來,永和縣把交通事業發展放在首位,克難攻堅,逆勢而上,規劃實施了霍永高速乾坤灣互通、沿黃旅遊公路、「農村四好路」等重點民生項目,在全縣掀起了修路高潮。2016年以來,投資2.06億元,完成通村硬化路建設275公裡;爭取1.2億元資金,建成霍永高速乾坤灣景區互通工程;2017年,永和縣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省裡提出「三大旅遊板塊」戰略,總投資16.62億元,規劃並開建了沿黃一號公路的1條主線、7條支線,全長168.44公裡,覆蓋全縣56%的村莊,60%的貧困人口。
永和之困在於路。為了脫貧攻堅,永和修路卯足了勁得幹。2017年,冬天特別冷。霍永高速是全省高速公路規劃「三縱十二橫」的第九橫,為了打通乾坤灣景區互通出口,讓永和西部四個鄉鎮3萬多群眾搭上致富「快車」,縣領導親自出馬,交通局全力以赴,各部門密切配合,全縣上下眾志成城,十幾天時間,240多畝土地、18戶窯洞和46座墳塋,迅速完成籤字、伐樹、搬家、遷墳。補償款分文未付先開工,原定18個月工期10個月提前完成。
如果說沿黃旅遊路是永和西部的大動脈,那麼覆蓋全縣的「四好農村路」就是為百姓脫貧輸送「營養」的毛細血管。早在2016年,永和就超前規劃改造6個行政村42公裡的農村路;2017年,改造17個行政村93公裡的農村路;2018年,開工建設25個行政村33段農村路。目前,永和縣列入規劃的233個自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2019年,投資1.42億元,建設「四好農村路」149公裡,全縣實現了79個建制村道路硬化和客運班車全覆蓋。
政通人和富路寬。目前,全縣公路總裡程達904.51公裡,基本形成了「兩橫+兩縱+兩通+四好農村路」交通網絡體系。
本版文字:喬永安 張玉勤 文冠軍 李峰
原標題:《鋪就富民小康路 ——臨汾市「四好農村路」建設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