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在夏令營市場上,短期海外遊學夏令營十分火熱。10餘天的遊學,花費動輒數萬元,由於是學校組織,一些經濟條件好的家長自然趨之若鶩;也有不少家境一般的家長,為了孩子融入集體,也勉為其難,咬牙報名。
境外遊學是否只遊不學?價格是否虛高?
放眼如今各種機構推出的遊學產品,什麼「美國常青藤名校遊學營」、「英國頂尖貴族公學暑期拓展」、「澳洲暑假親子夏令營」不一而足。這些產品都名頭煊赫,內容說出來「高大上」得不行,但如果仔細研究,其實很多就是在普通旅遊線路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文化歷史景點,諸如到名牌大學裡走一圈、到著名博物館裡請導遊講一講或循例參加互動以及看看演出等。遊是遊矣,學則未必。【詳細】
為了吸引家長「掏腰包」,很多遊學項目打出了戲劇、NASA航天、藝術、體育、航海等噱頭,但相關主題活動所佔比重並不大。比如,任何人都可以免費參觀哈佛大學校園,但遊學機構會找當地人在哈佛租個教室搞宣傳聯誼會,馬上提高相關費用,變成了「在世界名校哈佛和老外深度交流」。除去所佔不多的主題活動,剩下的行程與普通旅行團並無明顯差別。而且,與普通旅遊團相比,學生在國外的住宿、飲食、出行等成本都要比旅行團低,但是費用則比普通旅行團高出一大截。【詳細】
境外遊學熱 學校也在背後狠推一把
十來天的行程,少則兩三萬元,多則五六萬元。但是,不少家長仍然一邊糾結,一邊砸錢報名。這種跟風又是為何呢?跟風的背後,學校恐怕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有記者調查北京的海外遊學市場發現,很多遊學機構與學校之間形成了一條潛在利益鏈條,很多公立學校都組織了暑期海外遊學活動。學校之所以熱衷於組織海外遊學活動,一個原因是「學校從每個學生的花費上得到的提成通常在5%~7%之間,而帶隊老師獲得免費出境的機會,也成為遊學項目的一個潛規則」。【詳細】
利益驅動之下,學校往往也會把學生當作資源。有關部門研學政策出臺以前,學校尚不至於組織大規模的遊學,政策出臺之後,則可以公開組織,並冠以種種高大上的名頭。儘管政策所指的並非完全是出國遊,更多的是希望學生走出教室去看世界,但在操作中,則演變為攀比、高消費。而當學校的倡導、機構的推動與家長的順從結合到一起時,必然會出現「市場井噴」。【詳細】
境外遊學熱中有多少被裹挾的消費?
班裡Tony、Sandy等同學的爹媽都在群裡發了遊學照,誰能甘心或者忍心讓自己家的孩子永遠處在鄙視鏈的最低端?國人攀比之風無孔不入,尤其是在「為了孩子」的大前提下,花少了父母自己那關就過不去,明知是當冤大頭,也得乖乖掏腰包。當然,不可否認,也的確有真是去「學」,而且學得嚴謹深入的。研究問題的同時,我們亦不能抹殺掉行業正能量的存在。【詳細】
一邊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焦慮;另一邊則是家長被學校、遊學機構所織就的密不透風的網所裹挾,即使意識到海外遊學班的性價比不高,還是咬牙報名,因為想到「班裡孩子很多都在報,自己不報怕孩子不高興」。他們擔心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參與,就無法融入群體。這種心理普遍地出現在各類培訓班、興趣班上。很多家長明明懂得應該讓孩子在假期放鬆身心,但是經不住與周邊家長的比較,害怕如果不讓孩子去補習、去提前學,孩子就會落後於人。這種焦慮,與其說是家長對孩子成長、成才的期待,對階層滑落的不安所造成的,不如說是市場催生出來的。【詳細】
海外遊學:莫把好經念歪了
海外遊學也好,文化體驗也罷,其指向應該是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而不是盲目攀比,更不是一門學校與機構均能從中分一杯羹的「生意」。好經念歪了,遊學變味了,說到底還在於監管存在疏漏。有鑑於此,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監管,切實把研學旅行納入正常的教育軌道。當然,從政策層面講,也該有所反思。比如,研學政策出臺,是否應該儘快制定相應的配套細則,明確研學的範圍、督導、評價等,即便需要社會機構輔助,也應制定相應的準入及退出規則。【詳細】
微言大義:
@realHypnotoad:19歲還沒出過國的瑟瑟發抖。
@魏甲上:來農村體驗體驗下地拔草吧,零花費,還強身健體。
@米沙雞:為啥非要去?不去就輸了?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境外遊學熱何以有這麼大的號召力?恐怕部分學校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對「把老師的話當聖旨」的低年級學生而言,學校的號召和助推變成了一種變相的「要求」,這種「要求」傳導至家長身上,就帶來了經濟上的壓力。
「遊學」只是一種學習之餘度過暑期的方式。說到底,短短的十幾天,「遊學」更多的是「和小朋友們一起出去玩了」,作用不應被誇大,重要性也不宜被推崇過高。給境外遊學熱降溫,還需要使其少一些利益捆綁的套路,多一些「寓教於遊」的真誠。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
(責任編輯:範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