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近日,一篇文章在社交網絡上刷屏:月薪三萬元出頭的媽媽因為五年級的女兒出國遊學,甚感壓力,因為一趟10天的美國遊學就要兩萬元。
一到暑期,國外遊學、出境夏令營遊等活動越來越火爆,家長趨之若鶩大方買單,但動輒萬餘元的費用讓人感慨出國遊學成了「碎鈔機」。但花了錢,學生遊學又能有多少收穫?行業無標準、缺行規,又缺乏市場監管主體,讓不少孩子遭遇了走馬觀花式的「偽遊學」。
國內遊過時?
海外線路引攀比
「美國常青藤名校遊學營」「英國頂尖貴族公學暑期拓展」「澳洲暑假親子夏令營」……遊學機構推出遍布世界各大洲的花式遊學線路,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家住常營的市民馮蕊說,最近朋友圈裡都是家長曬娃遊學的照片,便決定去遊學機構給孩子報個名,簡單了解後選了一個「美西寄宿真空插班11天」,花了2萬8,但孩子回來後只說「挺好玩的」,但學習方面收穫並不多,因為「一些課聽不懂」,英語口語也沒見進步。
白領萬先生也說,現如今參加國內夏令營都「過時」了,讓孩子出國走一趟才是「主流」,兒子周圍七八成的同學都遊過學,「如果不給孩子報一個,他和小夥伴們都沒話聊。」
記者走訪多家遊學機構和旅行社發現,歐美國家兩周左右的線路價格區間在28000元至45000元不等,亞洲國家的一周產品通常在5000元至15000元不等,「國際課堂」「全真插班」和「名校參訪」是最主要的三類產品。
一名旅行社工作人員說,多數家長選擇走得更遠、價格更貴的歐美遊學路線,便宜的路線往往遇冷。
出去能學啥?
遊大於學藏貓膩
說起給孩子報名的英國遊學經歷,楊女士氣不打一處來。她說,旅行社承諾的各項服務都縮了水:說「國際學生陪讀」,其實就是有幾個外國人來陪孩子聊天;所謂的「全程國外名師課堂展示」,其實課上講的內容和國內的外教課沒啥差別;提到的「全面接觸英國文化」,事實上吃住都在華人開的中餐館和旅店,學校只是轉了一圈。
一家國際學校諮詢第三方平臺運營負責人透露了遊學產品的「潛規則」:參觀校園環節中,不少國外大學的公共空間是可以租借的,有些教育機構租下這些大學的公共空間,然後請外國人上一些非本高校的課程;美國有一些家庭專做中國學生生意,自家的小樓住幾十個中國學生,一屋子中國人很難有與外國人交流的機會。
勁旅諮詢近日發布《2017遊學市場報告》稱,2016年,國際遊學市場超70萬人,同比增長40%,市場規模達190億元,同比增長58%,遊學市場近年來增速加快。
誘人的市場蛋糕不僅吸引了學校合作項目紛至沓來,各類商家也不斷冒頭,既有旅行社,也有教育機構,還有二者相互融合的新興機構,遊學產品良莠不齊。
其實,國家教育部早在2014年頒布《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指南(試行)》,對「寓學於遊」做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境外研學旅行的教育教學內容和學習時長所佔比例一般不少於在境外全部行程計劃的二分之一。
「相關條文並未對於『教育教學內容』進行進一步明確定義,引發了後續實踐過程的爭議,給了不良商家鑽空子的空間。」攜程海外遊學負責人姚釗說,最容易和「遊」混淆的就是「現場教學課堂」這一塊,比如大英博物館或者羅浮宮等景點,既是遊學團必去參訪之處,也是普通旅遊團會涉及的熱門景點。是走馬觀花的常規旅遊,還是「寓學於遊」的學習之旅,這是考驗遊學承辦機構產品功力和資源實力的重要因素,值得家長重點關注。
「境外遊學組織方還沒有專門資質認證,從監管主體看主要由工商和旅遊部門負責,教育部門幾乎沒有介入,遊學機構、從業師資的資質審查和遊學內容,基本處於無人監管狀態。」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說,行業規範不清晰,監管不力,會滋生虛假宣傳、責任欠缺、收費過高等問題。
如何不被坑?
產品選擇要心細
國外的一些國家對遊學有專門的條文,對機構資質、服務規範、師資監管等都有明確規定:例如在日本,主辦單位必須在遊學前做好活動規劃,要求闡釋清楚活動目的和預期的教育成效,務必在出行前做好學生的安全教育,活動結束後還要對每個細節作出評價。
戴斌說,國內應借鑑國外成熟經驗,可以嘗試把境外遊學納入出國旅遊範圍內管理,與遊學熱門國家籤訂協議,確保遊學過程安全。
對境外遊學,家長也要有正確認識。「不要盲目跟風,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姚釗建議,家長應綜合考量孩子的性格特點、適應調整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獨立生活能力、語言水平能力等因素,結合對孩子參加遊學活動的預期收穫進行整體評估,要和孩子提前充分溝通並共同做好遊學功課。
此外,遊學前應籤書面合同,合同中的項目、活動效果、吃住行遊的標準,細到飛機、車船和酒店級別等細節都應寫入合同。
本報記者 潘福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