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遊學火暴升溫 遊而不學亟待規範

2021-02-08 和訊網

  摘要:遊學絕不是出國享樂,而是感受國際化教育、接受異域文化氛圍、重在體驗的活動。通過融入當地教育,與當地學校老師、學生的交流互動中,激發學習興趣、開拓視野。

  本報記者 劉波報導

  暑假即將過半,但海外遊學市場依舊日趨火暴,甚至成為許多城市學生的暑期「必修課」。潮流裹挾下,遊學熱蔚然成風,並逐漸向低齡化蔓延,甚至淪為某些機構的噱頭和藉機牟斂財利的一種手段。專家指出,透過熱鬧和喧囂,如何體現海外遊學的教育價值和人文氣息,引人思考。

  1

  海外遊學備受追捧

  前不久,正讀小學三年級的兒子拿回來一張海外遊學報名表,讓身為高級軟體工程師的李棟犯了難。李棟告訴記者,這次組織遊學的地點在英國,為期10天,基本就是去當地知名大學感受一下學習環境,其餘時間則是四處遊玩。孩子年紀太小,現在出去也沒什麼意義,還挺讓人不放心的,等以後大些再說吧。最終,李棟決定不給孩子報名。

  和李棟不同,陳菲蓉選擇在這個暑假讓自己的女兒出國遊學,看著回來興高採烈的孩子,陳菲蓉心情複雜。她向記者坦言,實在地說,現在很多的遊學活動,都是砸錢浪費時間,基本就是遊而不學、互相攀比的購物之旅。

  此次遊學之旅,陳菲蓉女兒的英語水平和學習觀念並沒有很大提升,反而開始抱怨自己的零花錢太少,沒法買自己喜歡的禮物。陳菲蓉對此頗感無奈:「隨著暑期來臨,看著周圍家庭的孩子一個個蓄勢待發,連剛上幼兒園的孩子都出國遊學了,我擔心會給孩子造成心理落差,只能咬牙支付了這筆費用。所幸,女兒一路平安,玩得開心,也算是出門開了眼界,值與不值沒法具體衡量。」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記者調查發現,進入暑期以來,價格不菲的海外遊學在一二線城市越來越受追捧。據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相關統計,近5年暑期內,國內公民出境人次呈階梯式上升,其中由在校學生出境遊學所帶動的比例尤為突出。根據《2018 中國國際遊學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國際遊學市場規模為268億元,參與人數達105 萬,並將以年20%以上的增速繼續呈現擴大趨勢,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會突破400 億元。伴隨著市場開拓,遊學項目日漸豐富,價格也水漲船高,通過比對各大旅遊網站的遊學產品時發現,出境遊學產品人均價格在1.5萬至4萬元之間,價高者可達8萬元,根據價格排布,遊學天數普遍為1至4周不等。

  2

  低齡化趨勢明顯

  從留學熱衍生出遊學潮,中國孩子正逐步與世界接軌。古有孔子攜眾弟子周遊列國,馬可波羅暢遊中國,遊學潮也正逐漸和留學熱並肩而行。

  某教育機構國際部負責人王昭鵬向記者介紹說,遊學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中最為傳統的一種學習教育方式。中國民間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遊學對人格養成和知識形成的重要作用,從周遊列國的孔子,到行遍各地的司馬遷,從酈道元到顧炎武,無不在其中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所以遊學受到青睞是具有特有魅力和深厚歷史背景的。

  回到當代,大約從2009年開始,海外遊學逐漸走入中國家庭。最開始,主要面向高中生、大學生做出國留學前的準備工作。項目以院校考察類為主,其中包括插班海外名校、參加留學微體驗項目、參與學校開放日活動等,其目的是了解海外學校、體驗當地風土人情、文化氛圍,為日後的留學生活做初步了解,是很高效的準備環節,也對學生日後擇校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但在近兩三年以來,隨著國內經濟環境總體上升、教育理念的改變,海外遊學呈現低齡化趨勢。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初中生已成為海外遊學主力軍,佔出遊人數的比例達49%。而高中生、大學生的外出意願明顯降低,高中生佔比25%,大學生僅為3%。與之相對的是,小學生、學齡前兒童開始大規模參與其中,分別佔比11%及6%,成為市場爆發的新增長點。

  王昭鵬指出,遊學絕不是出國享樂,而是感受國際化教育、接受異域文化氛圍、重在體驗的活動。通過融入當地教育,與當地學校老師、學生的交流互動中,激發學習興趣、開拓視野。但是,隨著小學生乃至學齡前兒童參與比例的擴大,海外遊學的性質也在逐漸發生變化。

  王昭鵬表示,在懵懂的年紀,小朋友們連自己身邊的小世界都還沒有搞懂,又如何能去理解外域風情?在異國的新鮮感和期待中,很多小朋友始終沉浸在積極探索周邊的好奇心裡,很難專心致志地完成學習任務,而那些希望子女能藉此提高語言能力的家長,期望也恐難達成。須知,一門語言的學習是厚積薄發的過程,靠長時間積累,不可能在1至2周內發生質的飛躍。他確實見過不少留學生出國一年後外語突飛猛進,但很少有人能在一趟遊學的時間內完成蛻變。

  作為一種由機構主導的商業行為,遊學低齡化背後是商家謀求利潤最大化的野心。不難發現,除價格不低的報名費外,很多遊學團的行程安排中充斥著名牌折扣店、購物中心、迪士尼和名勝景觀的娛樂項目,旅遊觀光佔據了遊學中的絕對地位和時間。無利不起早,住豪華酒店、吃各地大餐、選購奢侈品、逛特賣場,這絕非商家的無意而為。

  王昭鵬因此認為,這種遊學本質就是打著學習的名號,在進行遊玩異國的風情之旅。既喪失了「學」的真正意義,更無法真正達成和國外同齡人交流的目的。對於青年人來講,遊學四方,訪師問學、豐富知識、增進交流、鍛鍊意志、培養素質,海外遊學是很好的選擇。但對大多幼齡兒童的遊學,他建議家長理性選擇,切忌一擁而上、人云亦云。若真想讓孩子走出國門開拓眼界,不妨選擇價位更低的境外旅行團,性價比反而更高。

  3

  遊學市場亟待規範

  教育學專家劉維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境外遊學火暴的背後,其實折射出中國式家長普遍的教育焦慮——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正是大多數家長「隨大流」本著「別人去了,我們也得去」的想法,使海外遊學作為一種服務項目,已被深深嵌入到中產教育消費鏈中。

  其實,作為父母,趁假期讓子女到海外走一走,開闊國際視野,本無可厚非。但既然選擇價格高昂的海外遊學,就要以提升孩子綜合素養為出發點,回歸教育本意,理性制定合適的遊學計劃。倘若一味隨波逐流,盲目跟風,很容易使得頗具教育意義的遊學變為「遊而不學」,甚至助長了孩子之間互相攀比的現象,這就值得商榷了。

  劉維東認為,過早地遊學從本質上與孩子的年齡、性格、認知等情況相脫節,尤其是其理解能力和獨立意識尚不能勝任遊學的要求。作為家長,對待海外遊學應量力而行,兼顧自身情況和實際效果。在此階段,不妨將教育重心放在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觀,幫助他們把所學、所看應用於生活與學習,這遠比遊學本身更重要。

  對年齡較大的學生,劉維東建議,在選擇遊學機構時,應該注意其規劃的「遊」「學」比例。家長應該明確,遊學的主要目的是去感受另外一種教育的可能性,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真正地進入海外的學校和課堂。其中,「學」應佔行程的七成以上,而「遊」的比例控制在兩成左右為佳。以2周時間為例,起碼應該安排10天時間感受當地學習氛圍,剩餘的時間才能考慮到遊玩。但據他所知,這樣的安排是很多遊學機構做不到的。

  海外遊學需求大、市場旺,利益驅動之下,市場不乏亂象。某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因為沒有規範的行業標準,導致遊學機構發展良莠不齊。在充滿噱頭的宣傳下,很多家長以為可以全面接觸海外名校,豈知就是去校園走一走,草坪上坐一坐,在開放日聽聽課,請當地學生聊聊天,名師課堂更是子虛烏有。

  上述人士還認為,這是因為相應的行業監管沒有完善所導致的。相關部門應嚴格規範監督,除制定相關規範性文件和服務性標準外,還應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以高標準提高遊學機構的準入門檻。防止學校、老師被遊學機構的「產業鏈」邏輯捕獲,避免相關獲利人推波助瀾,使海外遊學成為層層組織牟斂財利的手段,以此確保家長和學生的消費權益,真正做到遊出去、學回來。

  (本文圖片來自網際網路,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公眾號編輯。)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國產經新聞。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

相關焦點

  • 暑期出國「遊學熱」不斷升溫 「遊而不學」現象亟待規範
    央廣網北京8月4日消息(記者李欣)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正值暑期,不少中國孩子又踏上了遊學之路。近些年,中小學生出國「遊學熱」不斷升溫,市場上針對青少年群體的各種遊學產品層出不窮。
  • 海外遊學,遊而不學?
    海外遊學,遊而不學?這句家喻戶曉的教育古訓,讓為數眾多的中國父母們心甘情願一擲千金,送孩子們去海外遊學,增長見聞,開闊視野。即使費用動輒數萬、乃至數十萬,家長們依舊趨之若鶩。然而,方興未艾的海外遊學,近年來卻屢受「走馬觀花、遊而不學」「上車睡覺、下車撒尿」的質疑。圖解教育工作室(ID:tujiejiaoyu)聯合遊學醬,解讀海外遊學繁榮之下隱藏的亂象,教你如何甄選優質海外遊學產品。
  • 海外遊學「遊而不學」誰來管?
    但我們也十分糾結,要不要讓孩子暑假裡去遊學。不遊吧,總覺得面子上過不去,遊吧,還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最終,陸女士的女兒沒有成行,而是以「報了一堆培訓班」為由應付了群裡的呼聲。  除了「錢」,還有眾多因素成為家長是否替孩子選擇遊學的重要考量因素。
  • 海外遊學切忌「只遊不學」
    但一則北京知名小學海外遊學赴賭城參觀遊覽的報導刺痛了我們的眼睛,我們不禁要問,海外遊學到底是「遊」還是「學」?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家庭收入的上漲,家長們讓孩子出國體會國外的風俗、文化,親身感受國外著名學府的教學氛圍,這對於孩子開闊視野,培養獨立處事及適應環境能力具有積極作用。
  • 人民日報刊文:遊而不學、名不符實成了不少遊學項目的通病
    人民日報刊文:遊而不學、名不符實成了不少遊學項目的通病 孩子們的暑假如何過?除了補習功課、學習文藝、旅遊觀光外,近年來,短期海外遊學營逐漸火爆起來。
  • 揭秘海外遊學亂象 項目名不副實淪為「購物遊」
    近年來,申城各類旅行機構、培訓機構推出名目繁多的「遊學之旅」,目標人群正是中小學生。然而,與宣傳號稱的開闊眼界、感受名校文化相比,很多學生的實際遊學體驗大打折扣,甚至變相成購物遊。  目前我國的遊學市場尚不規範,對機構的資質等各方面沒有明確的要求,也沒有相關法規政策的指導和管理部門的監督。有人大代表建議梳理遊學市場存在的問題,儘快研究制定相關規定。
  • 規範遊學,畫好課業延長線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教育理念的改變以及出國政策的優化,海外遊學熱的出現可謂應時當令。遊與學,本身就包含了寓教於樂的期望。在不少家長心中,與其把假期改造成為「第三學期」,不如用遊學讓孩子得一閒暇、放鬆身心,獨自體驗國外教育、了解風土人情也有助於開拓視野、鍛鍊能力,其出發點是好的。
  • 出國遊學海外線路引攀比 只遊不學成套路
    「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近日,一篇文章在社交網絡上刷屏:月薪三萬元出頭的媽媽因為五年級的女兒出國遊學,甚感壓力,因為一趟10天的美國遊學就要兩萬元。  一到暑期,國外遊學、出境夏令營遊等活動越來越火爆,家長趨之若鶩大方買單,但動輒萬餘元的費用讓人感慨出國遊學成了「碎鈔機」。但花了錢,學生遊學又能有多少收穫?
  • 不要讓海外遊學成為只遊不學的貴族化旅遊產品
    每逢暑期,海外遊學就成為熱詞,今年也不例外。美國和英國幾乎是最受中國學生青睞的海外遊學目的地。記者近日通過走訪調查發現,遊學項目質量參差不齊導致學生體驗和感受不一。業內人士建議,海外遊學要選擇資質齊全、口碑好的正規機構,家長在送孩子赴美遊學時也要從實際需求出發。
  • 海南日報數字報-寒假遊學,如何避免遊而不學?
    伴隨留學熱和海外遊升溫,讓孩子在假期出國遊學開闊眼界,成為不少家庭的選擇。花費數萬元的海外遊學含金量如何?面對良莠不齊的海外遊學產品,家長該如何選擇?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採訪。  留學之前先遊學  去年12月,海口高一學生蔣昊就開始選擇寒假遊學路線。經過多方比較,父母最終決定讓他到美國遊學。「家裡一直在糾結是否要送我去國外讀大學。
  • 海外遊學的這些「坑」,你遇到過嗎
    暑期來臨,對於廣大學生群體而言,在休假的同時繼續充實學習已成為許多人的選擇,遊學產業也因此風生水起。「暑假裡你孩子出國遊學嗎?」「你家孩子準備去什麼國家?」「哪家旅行社、哪家培訓機構的遊學質量和性價比最高?」……暑假以來,這樣的對話成為北上廣中小學生家長之間的熱聊話題。隨著遊學熱的持續升溫,中國國內的遊學市場日益火爆,但也亂象叢生。這其中,都有哪些「坑」?
  • 為什麼說遊學「燒錢」,遊而不學
    所以,一個「雙拼」的暑假遊學/研學/微留學項目毫無疑問成為「完美」選擇(無論名字怎麼變,諾亞阿諾認為都屬遊學系列!)。只是為何會有「燒錢」遊學,遊而不學之說呢?無論是海外留學還是遊學,最受歡迎的國家是英美其次是加澳新。
  • 兩周花費近4萬,你會為孩子「買」一場海外遊學嗎?
    據了解,從今年四五月份開始,旅行社組織的暑期海外遊學報名便逐漸升溫。其中,中國國旅、中青旅等知名旅行社都推出了自己的海外遊學產品,比較熱門的線路包括歐美、日本、澳大利亞等地,價格從2萬元到4萬元不等,幾乎比普通旅遊貴了一倍。
  • 遊學「標籤」下的陷阱:「只遊不學」 價格虛高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遊學產品魚龍混雜,對於旅行社來說,遊學產品教育基因略顯不足;但是旅行社對酒店和機票有長期的控制權,能拿到低價位機票和協議價酒店,這一市場還有待規範。暑期遊學熱情高漲目前,教育理念以及消費理念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父母將眼光投向海外教育資源,結合了教育和旅遊兩大優勢的「遊學產業」更是受到偏愛,成為風口上的「新寵」。
  • 兩周花費近4萬 你會為孩子「買」一場海外遊學嗎
    此外,海外遊學的人均預算超過2萬元,莫斯科、倫敦、華盛頓等城市成為今年暑期海外遊學最熱門目的地。  記者走訪發現,目前市場上的海外遊學產品主要來自三個途徑,旅行社、培訓機構和學校。  據了解,從今年四五月份開始,旅行社組織的暑期海外遊學報名便逐漸升溫。
  • 遊學「貴」族化貴在哪裡?只遊不學不是遊學
    而時下最時髦的暑假活動,不得不首推暑期國外遊學。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本地及外地的培訓及留學機構組織學生出國遊學考察,一般為期10~20天,費用3萬~5萬元。家長不惜重金為孩子報「名校遊」,想的是讓孩子增長見識、感受一些國外名校的魅力,為的是對將來送孩子去留學做鋪墊;然而,開銷了這筆高昂的費用後,孩子們所能收穫的能否達到父母心中的期待呢?「遊學」到底是「遊」還是「學」?
  • 變味的海外遊學期待嚴格的市場監管
    儘快在國家層面研究出臺效力更強的法規文件,探索對現有的旅遊法等法律法規修訂完善,規範海外遊學產品權責和運營監管  進入暑期後,海外遊學廣告再次佔據了各大旅遊網站的搶眼位置,尤其一些熱門歐美國家遊學線路,價格普遍在三四萬元左右。記者調查發現,海外遊學已經達到百億級的市場規模。
  • 寒假海外遊學市場火熱 旅途體驗缺乏實質內容
    當中小學生們進入寒假,除了按照自己的興趣有針對性地報各種課外班之外,不少家長將目光投向了寒假研學遊、冬令營等旅遊產品,海外遊學成寒假遊的新風尚。針對中小學生的遊學產品也叫「研學遊」。在內容上大致可分為四大類:一是到國外知名高校遊覽和交流;二是插班式純學習類遊學;三是半研學半旅遊的體驗式遊學;四是夏令營和冬令營式特色遊學。
  • 孩子遊而不學?暑期遊學項目含金量不足遭吐槽
    但不少家長、學生表示,遊學的效果和收穫低於預期,「遊」而不「學」、「遊」多「學」少是突出問題。不去怕落後?今年暑假前,張女士正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將一張海外遊學報名表拿回家,徵求她的意見。思考再三,張女士咬咬牙,為孩子報了名。孩子這趟為期2周的英國遊學將花費超3萬元。
  • 只「遊」不「學」、「遊」多「學」少,遊學如何才能名副其實?
    和很多家長一樣,她也曾讓孩子參加過學校組織的出國遊學。但是對於這種「遊」大於「學」的活動,她並不滿意。「那次是學校組織孩子們去新加坡,不到一周的遊學活動就要1萬多元。最關鍵的是,說的是遊學,其實只有『遊』沒有『學』。只是安排了半天時間去當地的學校感受一下,剩下的日程都是在參觀和遊覽。」喬女士覺得,這樣的遊學活動對於孩子來說並沒有什麼幫助,所以後來學校再組織,她就不讓女兒參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