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遊學究竟是遊還是學?"充面子"的遊學不要也罷

2020-12-15 人民日報

小學6年,全班只有兒子一個人沒出過國。杭州的孫女士被逼急了,只能花費三個月的工資,將兒子送進學校暑假組織的英國遊學團。她的經歷在錢報教育微信公眾號「升學寶」上推送後,立刻上了新浪熱搜第二位,引發了大家熱議。(8月3日《錢江晚報》)

出國遊學,究竟是「遊」還是「學」,相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幾歲到十多歲的低年級孩子來說,十天到半個月的「遊學」,無非就是通過「遊」增長一下見識,開闊一下視野,提高一下與人相處的能力等,至於能學到多少知識,提高多少外語水平,肯定不太現實。因此,理智看待「學」的效果,不過高期望,不盲目跟風,家長或才能對出國遊學有正確認知和決定。

理智看待的同時,家長還應去除「充面子」的消費觀。「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別人家的孩子都去上各種興趣班」,「別人家的孩子都有車接送」等,都不該是綁架自己生活的理由。「別人家的孩子」用的是別人的錢,各人收入情況不一樣,消費又怎能攀比?再怎麼說動輒兩三萬的遊學,也不是每一個家庭都可以輕輕鬆鬆拿出來的呀。如果用一家人長期的節衣縮食達成孩子半個月的「遊學」,那又豈不是「打腫臉充胖子」?

說到底,全班同學都出過國,不該是自己孩子也出國的理由。經濟寬裕,也應遵從內心選擇。如果經濟限制,就更不應該勉為其難,被虛榮心所綁架。無原則的縱容和遷就孩子,不如教他們理智看待出國遊學的作用,告訴他們家裡的經濟條件,告訴他們人生不需要以「別人」為標尺……要知道,「充面子」只能滿足一時虛榮,而教育卻可以讓孩子受益一輩子。

但是話又說回來,「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學校方的助力也不可忽視。即便學校組織國外遊學目的是好的,也有很多地方需注意:學校是否藉機牟利?是否在學生中過度宣傳和遊說?是否對參與遊玩的學生青睞有加?要知道,低年級的學生可是把老師的話當「聖旨」的!若如此,又豈不等同於變相增加家長負擔?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無奈跟風的家長不妨先自省教育。幸福不是燒錢燒出來的。在出國遊學面前,家長們還需量力而行,與其用自己的委屈餵大孩子的「虛榮心」,不如用理智的愛教孩子體味幸福的真正含義。

(來源:紅網)

相關焦點

  • 出國遊學:遊還是學?
    近幾年,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越來越多像費錚豪這樣的大學生選擇利用暑期走出國門,到國外短期遊學。大學生暑期國外遊學,重「遊」還是重「學」?有哪些新特點,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調查。
  • 暑假走出國門——出國遊學:遊還是學?
    大學生暑期國外遊學,重「遊」還是重「學」?有哪些新特點,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調查。  暑期出外遊學人數增加快  體驗式項目遊學是大學生短期交流項目最常見的一種形式,這類項目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課程安排相對較少,課餘時間比較充裕。
  • 小學生攀比暑假遊:出國遊學是炫耀的「資本」
    出國遊or國內遊 攀比讓旅遊變了味有的小學生把暑期出國遊當作炫耀的資本 讓家長發愁暑假即將過去,這個假期不少中小學生都把旅遊當成了一個「常規項目」。而近年暑假,不少家長都有這樣一個感覺:「旅遊好像已成為孩子間相互比較的『砝碼』。」出國遊學是炫耀的「資本」, 國內遊也要有「檔次」,近郊遊則沒「面子」。
  • 海外遊學「遊而不學」誰來管?
    「暑假裡你孩子出國遊學嗎?」「你家孩子準備去什麼國家?」「哪家旅行社、哪家培訓機構的遊學質量和性價比最高?」……暑假以來,這樣的對話成為滬上中小學生家長之間的熱聊話題。  遊學——一個近年來愈加火爆的市場,它究竟給孩子們帶來了什麼?
  • 暑期國外遊學:受歡迎的到底是「遊」還是「學」?
    不過現在的孩子條件更好了,最火的夏令營,都是跑到國外去遊學。不少家長也認為,讓孩子出國遊學,既能放鬆身心,又能感受感受異國文化的魅力,最關鍵的還能增長見識,一舉多得。記者也了解到,眼下對於各種遊學項目的選擇,家長也是更加理性了,而市場上的遊學產品也越來越注重這個「學」字。
  • 遊學「貴」族化貴在哪裡?只遊不學不是遊學
    而時下最時髦的暑假活動,不得不首推暑期國外遊學。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本地及外地的培訓及留學機構組織學生出國遊學考察,一般為期10~20天,費用3萬~5萬元。家長不惜重金為孩子報「名校遊」,想的是讓孩子增長見識、感受一些國外名校的魅力,為的是對將來送孩子去留學做鋪墊;然而,開銷了這筆高昂的費用後,孩子們所能收穫的能否達到父母心中的期待呢?「遊學」到底是「遊」還是「學」?
  • 海外遊學切忌「只遊不學」
    但一則北京知名小學海外遊學赴賭城參觀遊覽的報導刺痛了我們的眼睛,我們不禁要問,海外遊學到底是「遊」還是「學」?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家庭收入的上漲,家長們讓孩子出國體會國外的風俗、文化,親身感受國外著名學府的教學氛圍,這對於孩子開闊視野,培養獨立處事及適應環境能力具有積極作用。
  • 出國遊學:旅遊是載體 學習是本質
    正因此,不少旅行社和教育培訓機構都順勢推出了不少遊學產品。  面對讓人眼花繚亂、動輒上萬元的遊學產品,家長該怎樣選擇?多大的孩子適合遊學?在挑選產品時,是該以遊為主,還是以學為主?圍繞相關問題,記者走訪了我市部分旅行社、教育培訓機構及學校。
  • 只「遊」不「學」、「遊」多「學」少,遊學如何才能名副其實?
    其中,小學高年級學生參加遊學項目的比例最高。遊學市場如此火爆,學生究竟從中收穫了什麼?遊學活動又能否達到家長的預期?不妨來聽聽親身參與者怎麼說。遊學初體驗:有收穫但不能指望改變暑假還沒到,家住上海的梁女士就開始陸續收到有關遊學的廣告推送。
  • 學無疆:出國遊學要避免6個誤區
    據了解,目前的研學旅行多數只是名符其實的「拍照遊」,重點放在了「遊」而不是「學」。旅行當然是可以增長見識的,畢竟出國遊學是到一個陌生的國家和不同的文化環境中。但是,「學」是必不可少,通過合理科學安排的課堂學習,與國際學生交流,聽老師講解,對於所見才能有所感、有所思進而有所收穫。
  • 出國遊學海外線路引攀比 只遊不學成套路
    「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近日,一篇文章在社交網絡上刷屏:月薪三萬元出頭的媽媽因為五年級的女兒出國遊學,甚感壓力,因為一趟10天的美國遊學就要兩萬元。  一到暑期,國外遊學、出境夏令營遊等活動越來越火爆,家長趨之若鶩大方買單,但動輒萬餘元的費用讓人感慨出國遊學成了「碎鈔機」。但花了錢,學生遊學又能有多少收穫?
  • 海外遊學,遊而不學?
    海外遊學,遊而不學?這句家喻戶曉的教育古訓,讓為數眾多的中國父母們心甘情願一擲千金,送孩子們去海外遊學,增長見聞,開闊視野。即使費用動輒數萬、乃至數十萬,家長們依舊趨之若鶩。然而,方興未艾的海外遊學,近年來卻屢受「走馬觀花、遊而不學」「上車睡覺、下車撒尿」的質疑。圖解教育工作室(ID:tujiejiaoyu)聯合遊學醬,解讀海外遊學繁榮之下隱藏的亂象,教你如何甄選優質海外遊學產品。
  • 是遊還是學——英國遊學火爆現象調查
    暑期海外遊學正熱,但怎麼遊,學什麼,可能是多數中國家長和學生正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在遊學概念起源地之一的英國,遊學市場經過幾十年發展,已經形成成熟的監管和運作體系,遊學產品豐富多元,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國際學生參加。
  • 國外遊學價格上漲火熱不減 是「遊」還是「學」
    隨著中小學暑期陸續來臨,部分學校、旅行社、留學中介、外語機構都紛紛打出「出國遊學」廣告。一般2—3周的遊學計劃,動輒費用3萬元—4萬元,就這,還不一定能排得上「號」。「不知道這次能不能成行?」北京市民梁女士的話語中透露出些許無奈。她原本打算這個暑假讓孩子去國外遊學,但是現在看來,這個計劃要擱淺了——中意的那家培訓機構所有線路幾乎都已經「滿員」。
  • 海南日報數字報-寒假遊學,如何避免遊而不學?
    伴隨留學熱和海外遊升溫,讓孩子在假期出國遊學開闊眼界,成為不少家庭的選擇。花費數萬元的海外遊學含金量如何?面對良莠不齊的海外遊學產品,家長該如何選擇?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採訪。  留學之前先遊學  去年12月,海口高一學生蔣昊就開始選擇寒假遊學路線。經過多方比較,父母最終決定讓他到美國遊學。「家裡一直在糾結是否要送我去國外讀大學。
  • 出國遊學應理性選擇
    遊學(Study Abroad)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中,最為傳統的一種學習教育方式。現代教育意義上的遊學,是20世紀隨著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發展進程而產生,並逐漸成熟的一種國際性跨文化體驗式教育模式。遊學可拆分為「遊」與「學」,不同於旅行社與教育培訓機構,是一種新興的複合類教育形式,往往被認作為留學的體驗教育。
  • 出國遊學前應考察組織單位資質
    調查中,出國夏令營的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組織單位收費細節不明、在國外遊而不學、滋長了學生間的攀比之風……   新京報訊 昨日,新京報記者諮詢多家學校、旅行社和培訓機構,截至目前,還沒接到一個因美國空難事件要求退團的事例,出國遊學依然火爆。對此,北京市教委提醒公眾,關注遊學規範化和遊學安全。
  • 學生出國遊學成假期潮流 費用不菲值不值
    對於學校組織的遊學項目,海口五源河學校家長賴女士表示:「學校組織的遊學項目有本校老師帶隊,管理到位,讓家長更放心。」  海南華僑中學高二學生李雅萱,今年暑期報名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出國遊學項目。她表示,和校外機構組織的遊學項目相比,學校組織的活動無論從價錢、管理還是活動內容上,都更權威、更值得信賴。
  • 記者調查:是遊還是學——英國遊學火爆現象調查
    新華社記者張代蕾暑期海外遊學正熱,但怎麼遊,學什麼,可能是多數中國家長和學生正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在遊學概念起源地之一的英國,遊學市場經過幾十年發展,已經形成成熟的監管和運作體系,遊學產品豐富多元,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國際學生參加。
  • 寒假未放暑假遊學就熱推,「只遊不學」誰之過?
    記者走訪發現,不少遊學營的路線在行程安排上,竟然與跟團遊並無太大區別,大部分以遊學、研學為名的冬夏令營也是分包給旅行社執行,「只遊不學」、「遊大於學」成為家長「吐槽」的重點。 「我周邊家長包括我自己,願意讓孩子每年或隔年出國遊學,主要還是想讓她能夠提前感受各個國家的具體情況,以便將來對自己的留學目標國家有個具體的規劃。」市民白女士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目前市面上大部分遊學項目,也緊扣世界名校體驗這一關鍵詞,遊覽地包括耶魯大學、劍橋大學、多倫多大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