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6年,全班只有兒子一個人沒出過國。杭州的孫女士被逼急了,只能花費三個月的工資,將兒子送進學校暑假組織的英國遊學團。她的經歷在錢報教育微信公眾號「升學寶」上推送後,立刻上了新浪熱搜第二位,引發了大家熱議。(8月3日《錢江晚報》)
出國遊學,究竟是「遊」還是「學」,相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幾歲到十多歲的低年級孩子來說,十天到半個月的「遊學」,無非就是通過「遊」增長一下見識,開闊一下視野,提高一下與人相處的能力等,至於能學到多少知識,提高多少外語水平,肯定不太現實。因此,理智看待「學」的效果,不過高期望,不盲目跟風,家長或才能對出國遊學有正確認知和決定。
理智看待的同時,家長還應去除「充面子」的消費觀。「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別人家的孩子都去上各種興趣班」,「別人家的孩子都有車接送」等,都不該是綁架自己生活的理由。「別人家的孩子」用的是別人的錢,各人收入情況不一樣,消費又怎能攀比?再怎麼說動輒兩三萬的遊學,也不是每一個家庭都可以輕輕鬆鬆拿出來的呀。如果用一家人長期的節衣縮食達成孩子半個月的「遊學」,那又豈不是「打腫臉充胖子」?
說到底,全班同學都出過國,不該是自己孩子也出國的理由。經濟寬裕,也應遵從內心選擇。如果經濟限制,就更不應該勉為其難,被虛榮心所綁架。無原則的縱容和遷就孩子,不如教他們理智看待出國遊學的作用,告訴他們家裡的經濟條件,告訴他們人生不需要以「別人」為標尺……要知道,「充面子」只能滿足一時虛榮,而教育卻可以讓孩子受益一輩子。
但是話又說回來,「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學校方的助力也不可忽視。即便學校組織國外遊學目的是好的,也有很多地方需注意:學校是否藉機牟利?是否在學生中過度宣傳和遊說?是否對參與遊玩的學生青睞有加?要知道,低年級的學生可是把老師的話當「聖旨」的!若如此,又豈不等同於變相增加家長負擔?
「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無奈跟風的家長不妨先自省教育。幸福不是燒錢燒出來的。在出國遊學面前,家長們還需量力而行,與其用自己的委屈餵大孩子的「虛榮心」,不如用理智的愛教孩子體味幸福的真正含義。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