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遊or國內遊 攀比讓旅遊變了味
有的小學生把暑期出國遊當作炫耀的資本 讓家長發愁
暑假即將過去,這個假期不少中小學生都把旅遊當成了一個「常規項目」。而近年暑假,不少家長都有這樣一個感覺:「旅遊好像已成為孩子間相互比較的『砝碼』。」出國遊學是炫耀的「資本」, 國內遊也要有「檔次」,近郊遊則沒「面子」。一位一年級的學生甚至跟父母說:「如果我暑假哪兒也沒去,開學後會和其他同學聊不到一起了。」專家說,利用暑假外出旅遊,讓孩子增長見識無可厚非,但如果孩子把外出旅遊作為炫耀攀比的資本,旅遊的意義就適得其反了。
故事一
一年級女孩對國內遊不感冒 只因同學都出國玩兒
這個暑假,市民張蘭遇到了點小煩惱,因為正在上一年級的女兒這個暑假提出了出國遊的要求。「這是孩子小學後的第一個暑假,我是比較重視的。早在5月份就和女兒同學的媽媽做了計劃,準備帶兩個孩子去大連旅遊。」張蘭說,沒想到,她把去大連旅遊的想法告訴女兒時,卻換來孩子的搖頭。
「孩子跟我說,她不要去大連看大海,要去韓國玩兒。雖然女兒才7歲,卻很認真地和張蘭說,她的好朋友這個暑假有去美國的、日本的,也有去韓國的、泰國的。「我和好朋友都約好了大家都要出國玩,回來還要互相講故事聽呢。」女兒說。
面對女兒的要求,張蘭有些為難。「我和愛人總覺得現在孩子還小,不想讓她過早出國旅遊,原本是計劃小學只在國內玩兒,等大點再出國轉轉。」雖然最終女兒同意了大連之旅,可為了讓孩子到學校談資豐富,張蘭在旅途中幾乎滿足了女兒的每一個要求,買了不少沒用的東西回來。「從大連回來之後,女兒寫了一張保證書讓我籤字,上面的內容是寒假一定要帶她出國旅遊。」看著這份保證書張蘭苦笑了。
無奈之餘張蘭還多了份兒擔心,假期旅遊本來是讓孩子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現在卻無形中讓她產生了攀比心理。她覺得今後孩子在成長中還會遇到類似問題,當家長的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故事二
為了兒子開心 母子倆花6萬元去了趟紐西蘭
劉女士的兒子在石市一所知名的小學上四年級,即將升入五年級。不知從何時開始,假期過後,曬出遊、秀購物戰利品似乎成為了班上同學的樂趣。
「我們知道班裡的學生流行假期旅遊,因此從孩子上一年級開始每個假期都會帶他出去玩。廈門、九寨溝、哈爾濱、香港、西安、內蒙古等地都去了,寒假的時候還帶他去海南過了春節。」劉女士說,即便這樣,兒子也不太滿意,這個暑假突然提出要出國遊學。因為班裡不少同學假期都會出國遊學,他要是不出去總感覺有些落伍,「去年寒假過後,兒子說同學們交的假期遊記都是去國外的,他卻只有中國遊的經歷,所以暑假一定要去國外。」
「我們小時候接觸不到這麼多資訊,那時覺得出國是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但是現在的孩子不一樣,出國在他們的概念中大概也就和我們小時候去趟北京差不多。」劉女士說,她也明白,作為家長需要理性看待這個問題,孩子出現「攀比遊」的跡象時,不能打壓而是要引導。可看著總是悶悶不樂的兒子,她還是妥協了。
最終,劉女士還是報團帶孩子去了紐西蘭。「我選擇的是紐西蘭親子遊學,一個人的費用2萬元左右。」劉女士說,暑假一趟海外遊學下來她和孩子花了近6萬元。雖然花的有點多,可為了讓孩子假期過得愉快,也是沒有辦法。不過說起旅遊效果,劉女士搖了搖頭。「不能否認,孩子出國確實開闊了些眼界。可畢竟年齡太小,很多國外文化理解不了,所以我依舊認為等孩子上了初中國外遊學最好。」
故事三
「跟著課本去旅行」 費用很親民效果還不一般
「誰說假期旅遊一定要高大上才有面子啊?」即將進入九中初一的曉宇說,自己小學時去過桂林、泰山、西安等地,回來後寫的遊記還成了全班的範文,同學都特別羨慕。「這些地方都是我們小學課本裡學過課文提到的,課文學過以後再看看實際景色感覺真的不一樣!」曉宇說,自己覺得假期去哪裡旅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從每個景點能感受到什麼。
「跟著課本去旅行」其實是不少中小學生暑假旅遊的首選。曉宇媽媽說,從孩子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年暑假她和愛人都會帶著兒子去課本中提到的景點旅遊,如頤和園、兵馬俑。不管旅行的地點是哪裡,孩子都很開心。不僅增長了見識,吃了很多美食,還可以和老師、同學分享。「跟著課本去旅行」費用不高,一樣玩得「嗨」。今年兒子主動提出遊北大、清華,感覺孩子開始有理想了,真的很開心。
「每個家庭都要按照自己的情況來定,不能為了攀比而盲目出行。」在曉宇媽媽看來,出國遊學也不是不可行,如果孩子確實對某一個國家的文化感興趣,她也會支持,「現在的誘惑太多,要讓孩子懂得取捨,而且我們國家有那麼多風景美麗、人文豐富的地方,為什麼非要選擇海外遊呢?」
專家觀點
旅遊成炫耀攀比的資本
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
記者在石市幾家旅行社網站和幾個旅遊網站上,也都發現了親子+遊學、出國遊等旅遊線路,這些與孩子沾邊的旅遊線路幾乎條條爆滿。新加坡6日夏令營、泰國暹羅文化+大象保護親子志願者9天雙語夏令營、加拿大9天訪遍世界名校等。每條出國遊的費用每人至少8000元,有的甚至近4萬元。
進入暑假後,不少旅行社、教育培訓機構都推出了針對中小學生的夏令營、遊學項目。記者注意到,在這些夏令營和遊學項目中,通常以國外遊為主。面對不低的費用,有的市民表示,讓孩子利用暑期出國遊學,不僅能夠近距離接觸世界知名學府,還能開闊視野,為孩子未來出國做好前期考察,亦能成為申請學校時的重要籌碼,是一項非常值得的「教育投資」。
也有家長說,暑假這段時間,班級微信群裡就陸續有家長曬出了帶孩子到世界各地遊玩的照片。「假期的機票本來就不便宜,如果一年兩個假期都要出國,一家三口的花費少則五六萬,多則十萬以上。」市民趙女士說,孩子還處於小學階段的家長,大多還處於事業的打拼期,生存壓力大,出國遊確實難以做到。
對此,石家莊市第42中學副校長張秀英說,中小學生不能只具有國際視野,也應對中國的風土人情充分認識。「如果孩子把暑假遊作為一種炫耀,家長們應堅持原則,沒必要一味滿足。」張秀英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利用暑假外出旅遊,讓孩子增長見識,培養能力,無可厚非。但如果孩子把暑假的外出旅遊作為同學間炫耀攀比的資本,向家長提出一高再高的要求,而家長為滿足孩子的條件而不堪重負時,暑期旅遊就已經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
「我感覺現在一些商業的遊學已經失去了『學』的意義,變成了『購物遊』,孩子到了遊學的國家直奔名品店,這樣更易造成攀比。暑假遊學不是不可行,它可以讓孩子開闊眼界、進行文化衝浪、認識到多元化的文化知識。」但張秀英同時認為,家長也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能對遊學的期望值太高,畢竟一個國家的文化不是靠十幾天的遊學就能學到的。
其實,旅遊有多種目的,從教育孩子的角度,旅遊是課堂的延伸,讀書之外見識社會,那麼不同的目的地都會有收穫。而且,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認知水平不一樣,家長要了解孩子的狀況,出行之前不妨和孩子一起,結合他們的年齡、認知、興趣、特長、知識結構等來進行行程設計,否則再「高大上」的行程也不一定物有所值。對中小學生而言,暑假應以休閒放鬆為主。如果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可選擇一些花費不多、針對孩子特點的短線旅遊,如選擇兩三天的主題式夏令營,豐富孩子的暑期生活,或者選擇鍛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又寓教於樂的旅遊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