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更新了,曾有過幾次寫作的話題和欲望,但忍一忍、也就過去了。
按營銷學所說的時間管理,這裡一度被排到了重要但不緊急的象限。而按照所有權益來看,這裡是自留地。所以,何時耕種自然也是不急。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架天平。心中孰輕孰重,在於,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在它上面。時間擠一擠還是會有的。而心情則可遇,而不可求。
在飛機上的時候,一直在讀《二手時間》。雖然話題談看似是無比宏大的背景與主題。但主人公不過是路人甲乙丙。一些微不足道的人生過客們。我被這些身在其中的歷史見證者們,脫口而出的,樸實無華卻無比深刻的語言,深深地吸引。
更深刻的回想,就是靈魂的高貴與深刻,原來與和出身的貴賤、身份的尊卑並不相關。思想,是一種執念,只存活在和其有過知遇之恩的靈魂裡。
於是更深刻而廣泛地理解了:富而不貴與貴而不富。
和先生聊起古柏,感嘆它千年形成的奇貌。先生說這是一些經歷了病痛的樹,順勢而生,才長成這般模樣。我則認為是其物種決定了它的形態。我們的爭執止於先生的一句:它小時候,一定不是就長成這個樣子吧?
同樣的一些經歷,有的人風過無痕,而有的人則形成了深刻的疤印。
投一網下去,魚鱉蝦蟹收穫了神馬,全憑運氣。人們喜歡看這樣的熱鬧通常屬於此類。盆滿缽滿還是顆粒無收,最終都只會淪為笑談。
而知行合一,則是一件違背天性,特別擰巴的事,此道,雖人煙稀薄,清肅如剎,但5000年後,依然屹立。
也曾經想要力挽狂瀾,也曾經想通過改變一個人,一件事,去改變一個環境,改變世界。過程中往往被現實擊敗,然後發現了自己的微不足道。
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如同扣一扇沒有人的門。人們總是嘲笑後者,而對前者卻樂此不疲。
昨天看到一位雕塑家朋友,寫下的一段隨筆,他最後一句說: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我回復他說,能看到普通才是更深刻的發現。
在這個繁榮而廣袤的大地上,做一晌自留地,已經不足驚喜。無人耕種、人氣荒蕪也是必然,任何的長噓短嘆也都是自取其辱。
但若心中能有一晌自留地,還是好的。因為人之最終,終需要有一個地方,將最後的尊嚴和最後的溫暖,小心安放。(西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