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古村落探尋之古橋訪記:大涵山橋

2020-12-20 牛眼觀世相

大涵山橋,現在位於東吳鎮的史家灣村與生薑漕村之間、大涵山東邊山腳下的五港交會之處。因為在大涵山腳下,因山而取其橋名為:大涵山橋!橋西史家灣村,是南宋時期「一門三宰相、四世二封王」史氏家族的發祥地,鄞東史氏第一位宰相史浩的祖父史詔,為伺候母親、躲避做官,從寧波城裡搬出,最早來到的就是史家灣。

大涵山橋所在的河道縱橫,河面寬達50米,深2.5米以上,為東鄉河道最深之處,久旱不涸,水流清甘。大涵山橋就建在河面遼闊、流水湍急,俗稱「虎狼關」的五港交匯之處。故用「虎狼」二字來形容此橋,恰當不過!「刀鋒」二字又從何而來,這還要從其橋墩說起:最奇特的是橋墩由5塊長條石豎直排列,墩上覆置巨大條石作橫梁。該橋的直豎橋墩由於薄而有榫卯結構,並且由於橋墩直豎而微薄,尖角而單面迎水,既減弱了水流的衝力,又加速了水流的排洩。終於使這座矗立在急流中之中橫跨廣闊河面的橋體,經受住千百年急流的衝擊而穩固如初。所以用「刀鋒」來形容此橋也是恰如其分!!

據鄞州地方志記載,大涵山橋始建於唐代,該橋在明代萬曆年間重建,在清代道光年間、宣統年間重修橋牆和纖道。為一座三孔、二墩(直豎)的石結構三眼平板橋。橋的中間欄板上題有「大涵山橋」橋額,下款為「萬曆戊戌(公元1589年)吉旦」紀年,全橋長13.9米,面寬2.28米,左右橋孔各寬3米,中間橋孔為5米。大涵山橋體量不算大,但在古代卻是溝通鄞州東鄉山區和水鄉的交通樞紐,因此已被列為文物保護點。 為保護大涵山橋,有關部門曾下過一番力氣:隨著鄞州區經濟建設的發展,大涵山橋已不便通車,但決不能將其拆除。於是,當地鎮政府會同文化、水利部門在古橋附近新建了一座投資50萬元的新橋;1997年,在興建同三線高速公路時,為避讓這座貌不驚人的古橋,甚至不惜多花了數百萬元劈山繞道。現在這座橋所在的位置就是:鄞州公安分局東吳派出所大堰山執勤點治安崗亭對面!!

還有就是橋欄上右邊兩行小字,首行為「道光庚子歲仲春月吉立」(公元1840年),第二行為「宣統庚戌歲春仲月」(公元1910年)

還有一特別地方是此橋的承梁石刻的卻是獸面,齜牙咧嘴,園眼怒瞪,這是傳說中的吸水獸,經常刻在橋門上,用來鎮嚇興浪作濤的水怪,一般都出現在早期橋梁上,如今寧波也僅見此一例。

在這個古橋上還有更驚奇的發現:在西墩靠南第二條墩石上,有一行字,字體與橋聯的一致,石質也相同,為「大元延祐六年歲在己未良月吉日重建」,延祐六年即公元1319年,距今699年。橋聯共用了三條墩石,落款採用單款的形式,兩條分別刻橋聯的上下句,它是現存寧波年代最早的實物橋聯:「橋梁固日月長溪山如舊,地脈靈車馬富人物還新。」與下句隔一條的墩石上則刻了此落款。這樣,現存大涵山橋的重建年代,可以再向前推279年,朝代也可從明朝上推到元朝,真是太難得了。有如此詳細之橋聯在寧波古橋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

另據科學家分析:橋墩厚薄要合於水流的緩急,太薄要出險,過厚會加大水流的衝擊力,更要把握好常年流量與突發洪水的衝力變化。關於這種單向推力橋墩的建造理論,法國橋梁專家>橋梁專家在十九世紀才有研究成果發表,而大涵山橋在千年前已經應用了這個原理。鄞州區古代工匠所創造的這一奇蹟。雖然橋形簡單,周邊環境也改變很多,但大涵山橋的價值是毋容置疑的,它有寧波古橋中少見的元代紀年石刻,有寧波最早的橋聯,有寧波最早的書寫橋額題名,以及風格獨特的石刻。

這就是旁邊新修建的「大涵山橋」

「虎狼刀鋒」大涵山古橋果然笑傲江湖,與眾不同!

相關焦點

  • 寧波海曙4大古村落,值得一去的隱匿風光
    浙江寧波,海曙區。地處市中心,自古繁華,海曙同時也保存著許多美好的古村落。一起來看看4大古村落,你曾經去過幾個?1 李家坑古村海曙區章水鎮,在海拔800多米的杖錫山麓下,一片翠色映襯下的幽谷秘境。建岙村入選寧波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在村子裡行走,古道、舊宅、古橋、宗祠、溪流……轉身即見。這個古老的村落位於山岙谷地,民居依山傍水而建,錯落有致。「一水穿村、三面環山」,屬於防禦型的古村落格局,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紅色堡壘村」,紅色文化底蘊深厚,革命遺蹟眾多。抗日戰爭時期,建岙村是浙東革命根據地和三五支隊活動的核心地帶。
  • 寧波象山:鄉村振興讓古村落「活起來」
    &nbsp&nbsp&nbsp&nbsp人民網寧波8月15日電 日前,寧波象山儒雅洋村理想村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計劃投資1.2億元,將重建宗祠文化、國學學校,引入伴城伴鄉實踐基地,打造多業態集聚的鄉村旅遊綜合體。
  • 寧波桃源秘境的古村落,有著九寨溝般的美景,人少景美沒門票
    現代的人們早已習慣了城市的喧囂,對於古村落的文化自然是陌生的,如果有時間可以去古村落看看,放鬆浮躁的內心,盡享自然的美以及淡淡的古樸。今天就為大家介紹浙江寧波的一處古村,四明山深處的世外桃源,有著九寨溝般的美景。
  • 鎮海憩橋村:低調的古村落裡藏了不少故事
    看到本報刊出將尋訪寧波最美老地名的啟事,胡師傅說他一定要為鎮海貴駟街道的憩橋村點個讚。「一座橋命名了整個村,這裡出走了貝家兩位將軍和貝時璋,不少歷史古蹟保存至今還原汁原味,這樣的古村落寧波也少有了……」憩橋戚繼光一坐得名 曾是熱鬧古集鎮桂花馥鬱,綿延在蜿蜒小河兩側300餘米的街巷裡。
  • 在我國,古村落的名字因為一座橋改變了,當地人說閩南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古村落越來越稀缺,但同時也非常豐富。如果你想去山青水秀,他仍然非常聰明古村落,我為你推薦一個,他被稱為「青山古村」,這個名字看起來很簡單,但很少有人能正確地讀出來。位於浙江省蒼南縣山埠頭村,距蒼南縣23公裡,沿莒溪、清水溪、東臨U布頭老街,西臨遼埠頭新街。
  • 淄川古村落之牛記庵
    牛記庵,一個住在山上的村落。一座隱藏於淄博市淄川區崑崙鎮西南13公裡的群山深谷中,有著400年歷史的古村落,只聞其名便有「世外桃源」的憧憬。夕陽西斜,大山深處更顯幽靜。夜幕降臨,三五人擇一院落住下,遠去了都市的繁華嘈雜,山下偶爾幾聲的犬吠卻聽的越發真切。小院裡沏一杯淡茶,談天說地,仰望天際,不自覺的想起「手可摘星辰」的詩句,甚是愜意。
  • 被譽為「枇杷之鄉」,歙縣這一古村落風景如畫,以千年古樟而聞名
    西遞、宏村的聞名,讓皖南古村落呈現在眾人的眼前。山環水繞的地理位置、精緻古典的建築格局,獨一無二的白牆黛瓦,這些無一不構成了皖南古村落的秀麗和婉約,從而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探尋遊玩。當然,皖南古村落對遊客的吸引力,不僅在於這些美輪美奐的景色,還在於它們各自擁有的特殊之處。西遞的特殊,在於它的文風濃鬱。宏村的特殊,在於它的風水學說。而地處於黃山市歙縣東南的漳潭村,最大的特殊在於枇杷與古樟。漳潭村坐落在歙縣深渡鎮,是新安江山水畫廊的核心景點之一。
  • 寧波歷史:寧波古村落民居建築特徵(上)
    大家好,我們今天來了解下寧波歷史之寧波古村落民居建築特徵(上)的故事,早在7000年前,浙東的先民河姆渡人就有了木結構幹欄式建築。河姆渡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裡的餘姚市河姆渡鎮,發現於1973年,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其中發現大量幹欄式建築遺蹟,特別是在第四文化層底部,分布面積最大,數量最多,遠遠望去,密密麻麻,蔚為壯觀。
  • 古村落的數字記憶
    古村落是人類邁向工業文明進程中的重要文化遺存,是鄉土中國的重要象徵。馮驥才曾表示,古村落文化是中國最大的文化遺產,堪稱中國文化中的萬裡長城。然而在快速的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古村落正在迅速消失。據統計,2000年至2010年間,中國自然村落從360萬銳減到270萬,平均每年消失9萬個村落。這意味著每天就有200個村落連同在村落中紮根、成長、傳承的文化與文化資源在流失。
  • 秋遊通山石門古村落
    這是一座擁有六百年歷史的古民居村落,位於通山南林橋鎮石門村境內。所幸,古民居保存至今,仍然完好,依稀可見當年茶馬古驛的風採舊貌,茶坊、酒肆、商鋪林立。景還在,只是物是人非,卻讓我觸景生情,感覺歷史在這裡沉澱,美好在這裡凝固。
  • 秀雅古村落的百年時光,醞釀出最地道的麻城美食
    冬天,萬物寂寥冷清,唯有被時光封存、耐人尋味的古老村落,讓人一見難忘。麻城就有這樣的傳統古村落。與其抱著熱水袋和空調房度日,不如帶上相機,遊古村吃吊鍋,來一場冬日邂逅。訪魅力古村寨張家山、龍門河、名山村,攬秋冬鄉村美景——探麻城吊鍋發源地木子店,吃正宗麻城吊鍋第一站:張家灣張家山,找尋明清民居的時光映像張家山傳統村落坐西向東,背靠青山,面臨梯田,村前古樹參天,對面還有杏峰尖寺的杳杳鐘聲,這裡至今仍留存著耕讀傳家的農耕文化生活。
  • 江西新餘9大最美古村落,贛西山水間尋美好古韻
    1 渝水區羅坊鎮下寸村下寸村是一個古建築群保存較好的歷史文化名村,現存古民居完整的有35幢,建築面積達5015平方米。散發魅力的古村落並非只是簡單的歷史遺產,而是當地居民對家園的集體記憶,並嘔心瀝血營造的結果。下寸村坐落在羅坊鎮政府東北面,位於集鎮中心。
  • 探訪齊魯民宿(17)|牛記庵古村落養生度假村:來「天上的村落」修心...
    牛記庵村位於淄川區崑崙鎮西南13公裡,是一個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的大山深處古村落,具有「天上的村落」之稱。從村口順著山路登高而上,各種石頭砌成的房屋不規則地出現在山體之間,依山就勢,高低錯落,或盤旋於巨石上,或隱沒在叢林中,自然之景與人工建築融為一體,渾然天成。
  • 隱藏在西藏的古村落—一個叫人詞窮的絕美之地
    在昌都巴蘇縣然武鎮的邊界內,有一個原始而美麗的藏族村莊,稱為來古,這個地方很難描述。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去過這個地方,但是他們花了多少時間去感受這個地方。我只知道四川腳下的古村落,美麗而寧靜。尤其是秋天,像童話世界一般。
  • 建德最美7處古村落,新安江畔古韻清幽卻少為人知
    江入新安清,江畔兩側,無數美好古村落,如今依昔。孫家村是建德侯孫韶後裔世居的古村落。孫家村內漫山的石道,遍村的石階,頗具自然本色。再加綴青苔斑斑,越發催人遐思。村口上有一座涼亭,涼亭下面是一座古橋,叫慶福橋。橋邊有幾株古樟樹,還有一座建德侯廟,這也是孫氏的家廟,每年正月孫氏後人都要到廟裡祭祖,還有一項民俗活動叫孫家牌燈,也屬當地非遺項目。
  • 浙江臨安最美7處古村落,苕溪秀美山水人家安逸
    曾經南宋王朝都城之名,吳越國王錢鏐故裡。 這裡,苕溪秀美,山水人家安逸,被譽為天然氧吧。 這裡,依然保留著許多秀美的古村落,一起來看看最美的7處。 1 大峽谷村
  • 從新安縣土古洞茅房看農村古村落旅遊的發展
    不久前,筆者在河南新安縣國家級傳統古村落土古洞村採風,剛進門本以為又是一個「打著古村落旗幟,做著現代化」生意的景區,但是真正進到裡面之後,才發現這個村落別有洞天。首先,回歸「古」村落本身。古村落,核心在於一個「古」字,從古建築到古樸的風土人情,從古老的物件到古舊的氣息,都是古村落本身應有的氣質。但是,在實地考察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古村落反而將現代化設施作為學習標杆,本身的古老反倒逐漸被消磨掉了。而新安縣土古洞村的運營者則儘可能地將這種「古」保留了下來,從衛生間的設計上就足以看出。
  • 古村落保護須活態傳承
    4月初,在福建南平邵武舉行的中國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祁嘉華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古村落保護須活態傳承    光明日報記者 王國平攝/光明圖片  論壇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文物學會古村鎮專委會、福建省文聯和南平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圍繞古村落價值、古村落地方區域特色、古村落保護與發展途徑等話題展開探討。其中,如何正確看待古村落的文化內涵、如何認識古村落保護中「人」的地位成為討論的焦點。
  • 鄭國聯//濬縣訪古
    濬縣訪古(遊記) 鄭國聯 隆冬時節,我和滑縣文史愛好者申老師在濬縣縣誌辦劉主任的陪同下,探尋了黎陽古城遺址、紫金山遺址和黎陽倉遺址。
  • 揭陽市揭東區玉湖鎮新寮村古村落修繕方案
    新寮村建築的建築風格,是揭陽客屬代表,其古貌至今保存完好。村道皆為石路,歷400多年而不敗。新寮村歷史底蘊深厚,民俗典故也多。2012年,新寮村被評為「廣東省古村落」。 (四)分柑橋 分柑橋為進入新寮村的必經之路,這道全長不足十米的小石橋,是新寮人守望相助、互愛互諒傳統美德的象徵:舊時除夕之日,年內添丁者在橋頭向過往鄉鄰贈送大桔,既與大家分享喜氣、福氣,也藉此敦睦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