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涵山橋,現在位於東吳鎮的史家灣村與生薑漕村之間、大涵山東邊山腳下的五港交會之處。因為在大涵山腳下,因山而取其橋名為:大涵山橋!橋西史家灣村,是南宋時期「一門三宰相、四世二封王」史氏家族的發祥地,鄞東史氏第一位宰相史浩的祖父史詔,為伺候母親、躲避做官,從寧波城裡搬出,最早來到的就是史家灣。
大涵山橋所在的河道縱橫,河面寬達50米,深2.5米以上,為東鄉河道最深之處,久旱不涸,水流清甘。大涵山橋就建在河面遼闊、流水湍急,俗稱「虎狼關」的五港交匯之處。故用「虎狼」二字來形容此橋,恰當不過!「刀鋒」二字又從何而來,這還要從其橋墩說起:最奇特的是橋墩由5塊長條石豎直排列,墩上覆置巨大條石作橫梁。該橋的直豎橋墩由於薄而有榫卯結構,並且由於橋墩直豎而微薄,尖角而單面迎水,既減弱了水流的衝力,又加速了水流的排洩。終於使這座矗立在急流中之中橫跨廣闊河面的橋體,經受住千百年急流的衝擊而穩固如初。所以用「刀鋒」來形容此橋也是恰如其分!!
據鄞州地方志記載,大涵山橋始建於唐代,該橋在明代萬曆年間重建,在清代道光年間、宣統年間重修橋牆和纖道。為一座三孔、二墩(直豎)的石結構三眼平板橋。橋的中間欄板上題有「大涵山橋」橋額,下款為「萬曆戊戌(公元1589年)吉旦」紀年,全橋長13.9米,面寬2.28米,左右橋孔各寬3米,中間橋孔為5米。大涵山橋體量不算大,但在古代卻是溝通鄞州東鄉山區和水鄉的交通樞紐,因此已被列為文物保護點。 為保護大涵山橋,有關部門曾下過一番力氣:隨著鄞州區經濟建設的發展,大涵山橋已不便通車,但決不能將其拆除。於是,當地鎮政府會同文化、水利部門在古橋附近新建了一座投資50萬元的新橋;1997年,在興建同三線高速公路時,為避讓這座貌不驚人的古橋,甚至不惜多花了數百萬元劈山繞道。現在這座橋所在的位置就是:鄞州公安分局東吳派出所大堰山執勤點治安崗亭對面!!
還有就是橋欄上右邊兩行小字,首行為「道光庚子歲仲春月吉立」(公元1840年),第二行為「宣統庚戌歲春仲月」(公元1910年)
還有一特別地方是此橋的承梁石刻的卻是獸面,齜牙咧嘴,園眼怒瞪,這是傳說中的吸水獸,經常刻在橋門上,用來鎮嚇興浪作濤的水怪,一般都出現在早期橋梁上,如今寧波也僅見此一例。
在這個古橋上還有更驚奇的發現:在西墩靠南第二條墩石上,有一行字,字體與橋聯的一致,石質也相同,為「大元延祐六年歲在己未良月吉日重建」,延祐六年即公元1319年,距今699年。橋聯共用了三條墩石,落款採用單款的形式,兩條分別刻橋聯的上下句,它是現存寧波年代最早的實物橋聯:「橋梁固日月長溪山如舊,地脈靈車馬富人物還新。」與下句隔一條的墩石上則刻了此落款。這樣,現存大涵山橋的重建年代,可以再向前推279年,朝代也可從明朝上推到元朝,真是太難得了。有如此詳細之橋聯在寧波古橋史上也是屈指可數的!
另據科學家分析:橋墩厚薄要合於水流的緩急,太薄要出險,過厚會加大水流的衝擊力,更要把握好常年流量與突發洪水的衝力變化。關於這種單向推力橋墩的建造理論,法國橋梁專家>橋梁專家在十九世紀才有研究成果發表,而大涵山橋在千年前已經應用了這個原理。鄞州區古代工匠所創造的這一奇蹟。雖然橋形簡單,周邊環境也改變很多,但大涵山橋的價值是毋容置疑的,它有寧波古橋中少見的元代紀年石刻,有寧波最早的橋聯,有寧波最早的書寫橋額題名,以及風格獨特的石刻。
這就是旁邊新修建的「大涵山橋」
「虎狼刀鋒」大涵山古橋果然笑傲江湖,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