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渝水區羅坊鎮下寸村
下寸村是一個古建築群保存較好的歷史文化名村,現存古民居完整的有35幢,建築面積達5015平方米。散發魅力的古村落並非只是簡單的歷史遺產,而是當地居民對家園的集體記憶,並嘔心瀝血營造的結果。下寸村坐落在羅坊鎮政府東北面,位於集鎮中心。
在2014年,江西省公布第五批32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渝水區羅坊鎮下寸村也赫然在榜。
2 南安鄉哲山村
新餘市渝水區南安鄉哲山村山環水繞,得山川靈淑之氣之所鍾,聚居此地的胡姓村民自始遷祖順瞻公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由蔡裡卜居此地之後,漸漸崛起於新餘的東部。特別是近百年以來,胡氏子孫更加興旺發達,由此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澱,表現在建築物上尤為突出,如清隱樓、三老堂、胡母鄧孺人節孝坊以及成群成片的古建築。
如今,雖然清隱樓、三老堂已經蕩然無存,鄧孺人節孝坊也只剩下幾塊殘片,丟棄在地上。但是這裡眾多的古建築仍然熠熠生輝,昭示著這裡曾經輝煌一時的文化之光。
3 新溪鄉西江村
新溪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地理位置優越,依山旁水,滿眼蒼翠,空氣清新,物產豐富,商貿活躍,交通便捷,袁水滔滔依傍而流,贛粵高速公路橫貫南北。
西江村資源稟賦豐厚,既有清末民初古建築群,又有五百年釀造工藝的南風酒,還有200畝集中連片的古茶林。
4 分宜縣楊橋鎮輞川村
楊橋鎮位於江西省新餘市分宜縣北部,距分宜縣城20公裡。楊橋鎮為分宜第一大鎮,總面積145平方公裡。楊橋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江西省第一個狀元盧肇的故裡。
5 操場鄉塘西村
操場鄉塘西村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村落。
習、鍾、李、黃、林等姓居民世居此地。南宋祥興元年(1278年),習均瑞自新餘白梅徙居塘西,子孫秉承了崇儒明禮的家風,其流風餘韻,暈散於習氏兄弟進士民居、習氏宗祠等歷史遺存中。民居中二門設置、飛罩的雕飾、獅形撐栱等都別具一格。
清嘉慶十年(1805年),習家駒、習家騋兄弟同中進士。習家駒曾任河南新蔡知縣,習家騋歷任湖南衡陽、祁陽知縣。此後兩人在老家各自建房,人稱兄弟進士民居。
6 仙女湖區歐裡鎮白梅村
白梅村,一個有著1600餘年歷史的古老村落,曾經是東晉史學家、文學家習鑿齒隱居之地。村內既有悠久的習鑿齒文化和民俗文化,又有大量的文物古蹟,如古祠堂、古橋、古井、古柏、古樟、古巷道等,還有白梅村由來、來龍山、筆架山等諸多動聽的民間傳說與故事。
7 分宜縣防裡村
防裡村位於新餘市分宜縣最南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依山傍水,綠樹成蔭。2014年10月,防裡村被列為江西省第五批歷史文化名村,同時還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防裡村始建於東晉永和元年(345),迄今有1600多年的歷史,素有「千年古樟進士村」 的美譽。
防裡村歷經千餘年歲月滄桑,至今仍較完整地保留了百餘處歷史遺蹟。目前,村內有元朝的登瀛樓、登瀛橋、星拱橋、意山讀書樓、狀元坊,明、清古民居建築群以及古建門樓等古蹟,特別是環村千年古樟成群,形成了坊裡村特有而且深厚的文化底蘊。
8 分宜縣介橋村
位於分宜縣城南面,北距縣城中心區2公裡,南臨仙女湖風景名勝區,北接天工大道直接滬昆高速公路分宜出入口僅3.5公裡。全村現有人口1800餘人,九成以上屬嚴姓。介橋又名介溪,「介橋」一名,最早見於五代時代(907年—960年)毛文錫撰寫的《茶譜》「……袁州介橋其名甚著」,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介橋村為一代權臣嚴嵩的故裡,歷史悠久,聲名遠揚,素有「方伯世家」、「八世一品」的美稱。
分宜縣介橋村,坐落於分宜縣城郊東南角,背倚袁嶺,面臨省道清萍公路。「介橋」一名,最早見於五代時期(907年~960年)毛文錫撰寫的《茶譜》「……袁州介橋其名甚著,不若湖州之研膏、紫筍,烹之有綠腳下……」
如今的介橋自然村幾乎都是與嚴嵩同族的嚴姓後裔。據村中老人介紹,介橋嚴氏始祖嚴季津於北宋元佑年間(1086年),從福建邵武來到袁州府今江西宜春市做官,而後定居袁嶺北麓的「打鐵坑」,即現在的大連坑自然村。至第四代嚴大華遷至介橋村西面的坑頭,到第六代嚴洪伯才逐漸形成現在的介橋村,距今900多年。介橋村曾一度人文蔚起,歷代科甲蟬聯,英賢輩出。
9 水北鎮黃坑村
黃坑村古建築群雖然一棟挨一棟緊密相連,然而各棟房屋的結構並不雷同,各具特色。
在每棟房屋的門框上,至今保留有石刻圖案和名稱,如:「大夫第」、「司馬第」、「果育山房」等。有的古屋從外到內直通而入,分為數進,有的房屋則曲折有致,轉折生情。「聚星裡」一進門就是一個天井,而「司馬第」和「大夫第」一進門則有一個院落;「爽氣環軒」為單層磚木結構建築,而「司馬第」卻有兩層;有的古屋頂部設有明瓦透光,而有的古屋主要靠房與房之間的天井採光。
黃坑的古建築群可以說是黃坑村輝煌歷史的見證。傅氏家族到清初興旺發達,人才輩出。
古村記獨立編輯自網絡,歡迎關注古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