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彩鳳,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碩士,廣東省殘疾人康復中心語言康復部副部長,聽覺口語師,全國聽障兒童康復專業技術人員輪訓班講師,廣東省聽覺口語法學科帶頭人,在聽障兒童康復教學、家長培訓指導、教師培訓等方面有多年實踐經驗。在國內、省內公開發行的雜誌發表論文、康復教學文章數篇。
繪本《逃家小兔》是一本非常暖心的作品,描寫了「母愛」的偉大與執著。沒有任何徵兆的,有一天,小兔子突然跟媽媽宣布說他要「跑走了」,這位機智聰明、溫柔豁達的媽媽沒有詫異,沒有追問為什麼。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位媽媽對幼兒心理的了解,每次都是欲擒故縱地說:「你要是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為你是我的小寶貝呀!」就這樣,一位媽媽和親愛的寶貝之間展開了一場愛的「捉迷藏」。小兔子一會變成溪裡的小魚、一會變成高山上的小石頭、一會變成花園裡的一朵花、一會變成空中飛翔的小鳥、一會變成大海裡的小帆船、一會變成馬戲團裡的空中飛人、一會變成跑回家的小男孩、最後又變回小兔子寶寶。無論小兔子上天入河,還是爬山下海,身後那個緊追不捨的媽媽總能找到他;任憑小兔子怎麼變也逃不出媽媽愛的懷抱!最後,小兔子逃累了,依偎在媽媽的身邊說不再逃了,還不如當媽媽的小寶貝,於是媽媽便餵了他一根象徵愛的胡蘿蔔。繪本採用象徵的手法,兔媽媽和兔寶寶就是我們孩子和母親的化身。小兔子就好比現實生活中幼兒,總想不顧一切的逃離自己的家,並為此絞盡腦汁,其實就是在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考驗媽媽對自己的愛,繪本中小兔子的經歷就像他們自己幻想的遊戲一樣,給他們帶來了一種妙不可言的安全感。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幼兒期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這個時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這個時期寶寶會把一切東西都視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動能力的。繪本採用擬人化,把本來不具備人的一些動作和感情的兔子、石頭、花朵、小鳥、大樹、帆船、風等等事物變成和人一樣有思想有感情,這也是符合小齡幼兒泛靈的心理特點。繪本中所選取內容一一對應的關係符合孩子生活的認知,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繫:小魚-捕魚者、小石頭-登山者、花朵-園丁、小鳥-大樹、帆船-大風……繪本中塑造的各種物體始終都沒有離開兔子的形象,小魚、小石頭、花朵、小鳥等等都是兔子造型,增加幼兒的親切感,無論變成什麼,那個都是兔寶寶,就是幼兒自己;自己的媽媽始終不離不棄,窮追不捨;充分滿足了幼兒心裡的不安全感。繪本中用了很多動詞:跑、遊、登山、飛、漂、走鋼索等等,故事本身就很有畫面感,加上繪本生動直觀的圖畫,可以讓孩子通過動作、角色扮演去親身體驗感受兔寶寶和媽媽這場愛的追逐遊戲。符合學前兒童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的學習特徵,通過動作去感知學習。繪本採用黑白素描+彩頁的設計也是匠心獨運。每一次的母子相遇那一頁採用暖色系彩頁設計,一次又一次把故事推向高潮,每一次追逐遊戲的結果帶給小讀者一種豁然開朗、溫馨安全的感覺,心裡的不安全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聽能目標:聽故事段落,回答問題
言語目標:在自然的情景對話中鞏固聲母「t」音
語言目標:學習連接詞「如果……就……」
認知目標:事物之間的相關聯(如,小魚—捕魚者);能仔細觀察圖畫,捕捉畫面信息大膽思考想像;問題解決能力:兔媽媽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兔寶寶?
溝通目標:提供說明
繪本《逃家小兔》;繪本對應的圖卡(魚-捕魚者、石頭-登山者、花-園丁、小鳥-大樹、帆船-大風、空中飛人-走鋼索的人、男孩-媽媽);仿真道具(大網子、綁著胡蘿蔔的魚竿、繩索、仿真大樹等)
教師:從前,有一隻兔子寶寶和他的媽媽快樂地在草地上生活。(出示故事的封面,引導幼兒點讀題目:逃家小兔。利用手偶演繹母子嬉戲打鬧的溫馨畫面)教師:從前,有一隻小兔子,他很想離家出走。有一天,他對媽媽說:「我要跑走啦!」「如果你跑走了」媽媽說,「我就去追你,因為你是我的小寶貝呀!」你聽到故事有誰?小兔子要幹嘛?媽媽要怎麼辦啊?教師:嗯,說得真好,那我們看一看兔子媽媽是怎麼追寶寶的?(出示兔子媽媽追兔子寶寶的畫面,引導幼兒觀察畫面中兔媽媽奮力追趕小兔寶寶的動作)教師:可是小兔子又說,「如果你來追我,我就要變成溪裡的小蹲魚,遊得遠遠的。」小兔子怎麼了?那兔子媽媽怎麼辦啊?她會不會遊泳?(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小兔子變成小魚的圖畫,鼓勵幼兒大膽想像)教師:小朋友真棒,想到很多方法,下面我們看一看兔媽媽想到了什麼辦法?(出示兔媽媽變成捕魚人的圖片:「如果你變成溪裡的小鱒魚,我就變成捕魚的人去抓你。」)教師:小朋友猜一猜,兔媽媽有沒有捉到兔寶寶呢?為什麼?媽媽拿什麼魚餌去釣魚的?為什麼要拿胡蘿蔔來做魚餌呢?引發幼兒觀察畫面,調動生活經驗,思考事物之間的對應關係,提問過程中注意給予幼兒每一個問題的思考時間。依此類推,繼續通過聽覺優先,講述-提問-思考-討論-閱讀的方式繼續閱讀前3個情境。教師:現在,請小朋友自己安靜地看書,一頁一頁往後看,看一看兔子寶寶又要變成什麼?兔子媽媽變成了什麼?為什麼要那樣變?兔子媽媽還可以變成什麼?等一下看完書我們請小朋友說一說,看看哪位小朋友想得最多,想的辦法最好。培養兒童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讓幼兒根據教師的問題,邊閱讀邊思考,了解繪本的主要內容。(四)師幼共讀:回憶故事內容
教師:小朋友已經把故事看完了,那我們現在一起回憶一下故事,看看小兔子都變了什麼?鼓勵幼兒大膽回憶故事的內容,並根據幼兒講述的內容逐一在磁貼白板上呈現圖卡:小魚—捕魚的人、石頭—登山者、花-園丁、小鳥-大樹、帆船-大風、空中飛人-走鋼索的人、男孩-媽媽。
每組圖片呈現過程中都提問:為什麼兔媽媽要變成捕魚的人/登山者/園丁/大樹/大風/走鋼索的人/媽媽?除了這樣,兔媽媽還可以變成什麼?鼓勵幼兒大膽想像。
鞏固連接詞:如果……就……;引導幼兒使用「如果……就……」的句型回憶和講述故事內容;和幼兒一起把創編的內容畫在白紙上,製作屬於幼兒自己的故事小書。
(五)活動結束:演繹和體驗故事
教師穿上圍裙,戴上頭飾演兔媽媽,幼兒戴上頭飾演兔寶寶;一邊表演一邊練習使用句型「如果……就……」講述故事內容。表演過程中要注意把母子相逢的畫面演繹得溫馨有愛,給幼兒一個緊緊的擁抱,感受兔媽媽找到兔寶寶那種歡喜和對寶寶無盡的愛。1.請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分享繪本故事《逃家小兔》。
2. 配對遊戲(魚-捕魚者、石頭-登山者、花-園丁、小鳥-大樹、帆船-大風、空中飛人-走鋼索的人、男孩-媽媽);供幼兒講述故事,複習句型:如果……就……
繪本在聽障兒童康復教學中的應用很廣泛,如何選擇適合的繪本,如何有效地運用繪本,首先老師一定要理解什麼是繪本,理解所選擇的繪本傳達的思想內涵,繪本適合多大年齡的幼兒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