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 魏天諶
如果要為中國學生選擇一個最不適合赴美留學的時候,那恐怕就是現在。
赴美留學一度是許多中國學生多年奮鬥的目標,然而時至今日,許多留學生或準留學生已經主動或被動地更改了人生規劃。與歐洲、亞洲等地區的高等教育相比,美國高校的性價比一直不夠優秀。如今在新冠疫情和籤證收緊的不利因素下,這一選擇顯得空前地困難起來。
性價比存疑:普通家庭供不起一個私立大學生
美國大學的昂貴程度一直是世界第一,將第二名的英國遠遠甩在身後。與此同時,普通美國家庭都難以負擔子女完成四年私立大學教育的學費,中國家庭在面對赴美學習的性價比時自然更加猶豫。
與中國留學生更看重大學排名不同的是,本土美國人在選擇大學時,往往都將成本作為重要的考量因素:許多人放棄常春藤名校選擇離家近、本州的公立大學,因為學費和生活費可差距2到3倍以上,這從一個角度說明了美國私立院校的性價比並不優秀。
根據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2018至19學年的統計數據,哪怕是最便宜的四年制公立大學學費,對於本州以外的學生,每年的平均學費一般也在2萬美元以上。而美國一線院校基本以私立學校為主,平均學費一般在每年35,000美元左右,並且呈逐年漲價趨勢,加上住宿費等每年可花費近5萬美元;而哈佛大學、杜克大學等排名靠前的許多院校僅學費已漲至每年5至6萬,加上住宿費等每年花費保守估計可高達8萬美元。
累計四年下來,一個美國普通大學生平均可花費20萬至32萬美元,也就是140萬至224萬人民幣之間。如果在紐約、波士頓、洛杉磯等大都市,房租等生活費還會增加不少。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2019年的家庭收入中位數僅在62,000美元左右。也就是說,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要供一個孩子讀書將非常吃力。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始終是少數,許多學生需要被迫選擇條件苛刻的學生貸款,往往在工作多年後才有能力還清所有債務。
而國際學生沒有申請學生貸款的資格,獲得獎學金的也是少數,大部分學生還是需要自行承擔所有學費和生活費。對於中位數家庭收入遠低於美國的中國家庭來說,美國高校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奢侈的選擇。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粗暴的方式對比國內外讀大學的性價比,以美國大學一年5萬美元、中國大學一年5000人民幣的學費來算,以1:7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粗略換算,也就是讀美國大學的花費大約是讀中國大學的70倍。但如果說美國的教學效果是中國大學的35倍,大多數人應該都不會同意。
美國高等教育的主要優勢體現在小班教學與師資力量:美國私立大學課堂最小規模可低至10人左右,國內大學開課規模可能達上百人;美國大學有更多地與學界業界優秀前輩近距離互動、交流或合作的機會;以及美國大學在選課、課外活動、實習、文化等方面都有更廣闊靈活的探索空間。
對於不差錢的家庭來說,一年超過34萬人民幣的差價或許「物有所值」。然而,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家庭來說,赴美留學的性價比並不出色。師資教學等方面的劣勢完全可以通過個人努力來彌補,學生還可以通過交換項目、暑期學校甚至上網課等其他花費低得多的方式體驗留學生活。
疫情復發強行複課vs斥巨資上網課
新冠疫情的爆發使留學生們面臨的選擇更加艱難:要麼冒著生命健康危險返回校園上課,要麼斥巨資在家上網課。
川普政府正在極力推動美國學校重開,作為順利重啟經濟的重要環節。疫情之下,許多大學想出奇招配合政府的指示,並希望照常開課,卻遭到了群眾對高額費用和人員安全的廣泛質疑。
美國排名前20的知名高校萊斯大學位於疫情日趨嚴重、夏天溫度極高的德克薩斯州,學校宣布將在戶外設下帳篷授課,並指導學生自行攜帶座椅。此舉在社交媒體上飽受網友嘲諷:付了50,310美元學費,其中包括90華氏度(約32攝氏度)高溫,卻不包括上課座椅。
除了對費用的質疑,許多教授和學生都對返校複課的感染風險感到擔憂。美國教授大多年事已高,屬於面臨新冠病毒死亡風險的高危人群。康奈爾大學針對教授們的一項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不願意回到校園授課。若干個院校的教職工已經發起請願書,對於學校強制要求他們回到校園表示強烈不滿。
一位紐約大學教授對新浪財經表示,紐約大學目前計劃秋季學期採取的是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不會強制要求教授或學生回到校園,但是許多院校並沒有提供給師生靈活的選項。
另一位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大學教授就沒那麼幸運。她對新浪財經表示,她的學校已經宣布下學期必須複課,目前教職工還在跟校方斡旋,她已經超過60歲,北卡州的疫情呈惡化趨勢,年輕學生防護意識低,「回學校上課無異於送死。」
師資力量向來是美國高校的核心資產。如果強制教授複課,無疑將學校最寶貴的資產置於高度生命健康危險之中;但如果選擇線上授課,例如有些教授已經宣布讓助教和學生回到教授、自己遠程教學,這也將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其他教職工和學生的健康也無法保證。
多位現居歐洲和中國、在美國院校就讀本科的學生對新浪財經表示,在各種客觀條件限制下,將選擇間隔年(gap year)的方式,接下來這個學年就不去美國上學了,「實在不划算」。但他們都還未拿到學位,因此仍舊希望一年後情況能有轉機,順利回到校園繼續學業。
在讀研究生則大多選擇遠程上課,以自己的健康為重。但他們也向新浪財經表示,這將大大降低教學質量和留學效果。
相比於在讀學生,準留學生們面臨更多的選擇空間,可能就此放棄留學,但這也意味著之前為留學所做的一切努力都白費了。
一位今年收到美國知名藝術設計學府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研究生錄取通知書的學生對新浪財經表示,他在慎重考慮將錄取延後一年,也做好放棄入學的準備;作為藝術設計類的專業,幾乎不可能線上授課,即使學校允許線上教學的形式,這也失去了他原本交巨額學費讀美國學校的目的和意義。
籤證收緊 前途難卜
疫情之外,留學生們還面臨著籤證等因素造成未來前景的重大不確定性。
對於許多在讀學生來說,如果畢業之後能夠留美工作是一個儘快「回本」的方式,尤其是在金融、IT等相對高薪行業,工作三四年賺回學費並非不實際。
然而,自川普政府執政以來,針對國際學生留美工作的籤證政策在不斷收緊,近年來工作籤證的申請覆審率和拒籤率都顯著升高,今年美國經濟危機爆發以來更是達到了頂峰。目前政府已經宣布停發技術工作籤證(H1B)籤證至最早今年年底,並且考慮實行H1B新政。
政策的不利走向也使美國企業越來越傾向於停止僱傭外國員工。國際學生留美工作的難度直線上升,在就業機會上的選擇渠道大大收窄。從這個角度來說,拿一個美國學位的「含金量」也明顯降低了。
據數據平臺Statista網站,中國赴美留學生的數量在2018至19學年為36.9萬左右,佔全美國際學生約三分之一的比重,仍然是人數最多的留學生群體,但是,近三年來的留學生增速呈明顯放緩趨勢。
一位紐約留學諮詢機構的管理層人員對新浪財經表示,本來美國高校應當是國內留學的首選,近兩年以來,考慮到諸多不利因素,中國家長和學生赴美留學的意願明顯降低,今年直接放棄留學或者轉向別國的已經不在少數。但是,她也同時表示,中國赴美留學生的基數還是很大,美國至少也還是前幾名的選擇之一。
來源: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