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靈透柔和,華美典雅
音韻含蓄,縹緲而來
高山流水覓知音
編輯
箏的歷史源遠流長,是我國獨有的、古老的、重要的民族彈撥樂器之一。
戰國時期就流行在秦地,具有兩千年漫長的歷史,故又稱古箏。
古箏在民族音樂中極具華夏傳統音樂特色,不僅外形上端莊優雅,而且彈奏起來流暢悅耳,風格變化多姿,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的表現力。
古箏有著繁複多變的指法,因而能彈奏出美妙動聽的音色;既善於再現優美抒情的情調,又能夠抒發氣勢磅礴的樂章。
編輯
編輯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古箏可以是「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箏人悲怨聲」,可以是「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也可以是「珠聯千拍碎,刀截一聲終」……
在其傳播與傳承的過程中,因地域環境、政治經濟、語言文化及民俗民風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從地域特徵上分為了南北兩大派系,從具體風格特徵上則有「茫茫九派流中國」之說。
編輯
秦箏陝西派
秦箏陝西流派是在彈奏民間音樂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地方戲曲的唱腔便是箏曲發展的風格和感情的靈魂所在。
在「秦箏歸秦」的學術思想指導下,多年來陝西的專業古箏人員根據地方戲曲秦腔、碗碗腔及大型器樂演奏形式,挖掘整理、改編創作了大量陝西箏曲。
河南箏派
河南古箏流派的形成,雖可以追溯到本世紀初,但它與所依附的樂種形式——河南大調曲子(又稱鼓子曲)及後來的河南曲劇有著密切的關係。
河南箏派的箏樂藝術在與聲腔交融中,一是把聲腔中的音韻變化吸收到箏樂中來,二是隨腔送韻既豐富了聲腔,又豐富了箏樂本身。
這是箏「以韻補聲」、「聲中有韻」之功能所具體體現的,也是河南箏樂的潑辣與細膩兼具,奔放與委婉並存的魅力所在。
編輯
編輯
山東箏派
山東箏的流傳時間很長,《戰國策·齊策》有記,「臨淄其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擊築、彈箏」。
六八板的大板曲是山東箏曲的精華,藝術性強,既可以單獨演奏一曲,也可以按板序連起來演奏。
合奏曲的演奏由箏、琵琶、揚琴、奚琴四種樂器組成。箏始終處於突出的地位,民間有「無箏不成樂」之說。
在演奏時,山東箏與河南箏相似的是,大指使用頻繁,但山東箏發出的聲音剛健有力,稱為「花指」,山東箏左手的吟揉按滑則剛柔並蓄,發出的聲音鏗鏘深沉。
編輯
蒙古箏派
蒙古箏屬於納西族的彈撥樂器,又稱雅託噶箏,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和遼寧、吉林、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等地。
演奏時,蒙古箏也和其他流派的方式不同,蒙古箏彈奏者席地盤腿,琴體平置於奏者腿前,或將琴首端置於奏者右腿右上部,尾端觸地彈琴。
右手所戴的指甲也和其他流派不同,不用玳瑁而是用骨指甲撥子彈琴。
彈箏時的指法大致和漢族其他流派相同,但是還增用大指和食指同時向同方向託、挑的技巧奏出八度五度和音,用以表現加強力度,變換情緒來突出風格特點。
編輯
朝鮮伽耶琴箏派
朝鮮伽耶琴是朝鮮族歷史最悠久的樂器之一,流行於延邊地區。
伽耶琴是朝鮮族仿中原古箏改制而成的,除了形制不同外,其他的結構設備與漢族其他流派的箏大同小異,右彈左按的手法也基本一致。
它的發展速度也是由緩慢逐漸加快的原則為風格特點。
潮州箏派
潮州箏派,既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體系,但在音樂的風格、音階、調式、旋律、音律等方面又有著與中原音樂千絲萬縷的聯繫,具有古代秦文化的種種特徵。
潮州箏的一大風格特色就是運用重六調、輕六調、活五調、輕三重六調等好幾個調式。
細膩是潮州各種藝術形式的共有特徵,潮州的木雕就以細膩的刀路著稱,潮州的刺繡也以精工馳名。潮州箏派的細膩特色,是潮汕人民生活、性格在音樂中的反映。
編輯
客家箏派
與河南箏和山東箏兩個流派地域相鄰一樣,客家箏也與潮州箏流派相鄰。
但不同的是客家箏的形成是因為宋之後中州地區人口的南遷,將古箏藝術帶到了廣東大埔,所以現在的客家箏源於廣東大埔地區。
客家箏曲目繁多,又名漢樂箏曲,是從客家音樂中發展出來的。有「大調」、「串調」之分,嚴格為六十八板,其餘為串調。
大調重穩健,串調顯活潑,客家箏和潮州箏的板式也大同小異,不同的是他沒有拷拍,而慢板和中板經常會反覆演奏。
福建箏派
可以說,福建箏、潮州箏、客家箏都是長期在一個地區共處的,他們互相影響,互相吸收。
福建箏不同的風格特點就是在技法上略顯豐富,運用連勾法;中指連續兩次勾弦;接截音法: 把餘音載止;跑馬法: 連續快速勾託;點滑法: 下滑音用點彈的方法來表現,剎那間形成急促的下滑音。
這些手法的運用,對研究福建箏的風格特點起了重大作用。
編輯
編輯
浙江箏派
浙派古箏又稱武林箏,起自浙江杭州,盛於上海,是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中國古箏流派。
浙江箏派的許多箏曲,不僅大篇幅地採用了「勾託」、「抹託」指序組成的「四點」技法,並且根據音樂的需要提高了力度和速度,表現出不同的音樂效果。
編輯
浙江箏派不僅演奏特色豐富多彩,而且藝術風格細膩而又渾厚、豪放,因而能充分表現出樂曲豐富的內涵和豐滿的感情。
後來浙江箏派主要傳人王巽之先生同夥伴一起研製出S 型21 弦改良箏。
古箏雖然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也是到S 型21 弦傳統箏的出現,箏的音量音色才起了顯著的變化。
令人關注的是這一S 型21弦浙派改良箏竟是我國及海外各地區流行最廣、使用最多的古箏獨奏樂器。
編輯
中國的古箏從來都是包容的,它是最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高也高得,低也低得。它打破了雅俗的常規,也打破了文化的界限、古今的屏障。
文化是什麼?文化不會只是一個人的所感所得,文化是有某種感染力的,會促發一群人的情感共振,又能讓每個人在心底找到歸處。
古箏亦復如是,又在某個不知名時分,撫慰了當時的月亮。
圖文自網絡整理後發布,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