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遊記&顯克維奇

2020-12-12 古典香草青檸冰淇淋

儘管世界和人生是壞透了,其中卻有一件東西永遠是好的,那便是青春!

——[波蘭]顯克維奇《你往何處去》

題記:只因為愛極了顯克維奇的作品,便心心念念想著要去他熱愛的祖國和那些騎士故事發生的地方走一遭。去年花了兩個禮拜的時間,一個人跑去波蘭走了個大迴環,這篇賊長的遊記裡除了風景,還會有歷史、小說的介紹。

總體感覺:無比懷念,去年獨自遊蕩在乾淨明亮的波蘭街頭,內心充滿的自由和雀躍。除了華沙和克拉克夫,其餘去的幾個城市幾乎都看不見亞洲面孔,這種感覺真的非常棒,尤其在琴斯託霍瓦,小餐廳都沒有英文菜單,服務生也不會說英語,我也懶得查字典,閉著眼睛瞎點一通,然後滿懷期待等著會上來什麼樣的菜;路邊買冰淇淋,兩個女孩子因為語言不通,就一直看著我笑,超級可愛,最後演變成我們三個人一起笑著打手勢,特別有意思。

波蘭人友善、熱情,時隔一年,見過的風景有點模糊了,但是一路上給過我幫助的人,樣貌依舊清晰,尤其是一位老奶奶,在我走開很遠之後,還從後面跑上來,比劃著指示牌,示意我的火車要進站了,真的是一陣暖意。正如保羅柯艾略在《朝聖》中說的:「遠遊是一種非常實際地體驗重生的行為。……你變得更加靠近人群,因為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也許能幫上你一把。對於上天的任何小小恩惠,你都會受寵若驚,欣然接受,一輩子銘記在心。」

畫了一晚上的攻略圖(請無視幼稚的繪畫水平)

關鍵詞:

華沙:蕭邦、皇家之路、顯克維奇墓穴

琴斯託霍瓦:光明山修道院

克拉科夫:奧斯維辛集中營、維奇利卡鹽礦、猶太人文化節

弗羅茨瓦夫:小矮人、匿名的行者、美呆的奧德拉河、弗羅茨瓦夫大學

波茲南:顯克維奇博物館

格但斯克:西盤半島、馬爾堡、波羅的海

準備工作:去之前花了挺久的時間在維基百科上研究了顯克維奇的生平、作品評價、條頓騎士團和洪流三部曲時代的歷史、各大城市的主要景點,英文看到吐。這些年也出去走了些地方,對於攻略還挺隨意的,有時候買個機票就滾出去了。唯有這次認真做了背景研究,還重讀了《十字軍騎士》、《哈尼婭》。

老爸的藏書,很有年代感,也是我讀的第一本顯克維奇的作品

第一站:華沙

華沙主要的歷史性標誌建築都集中在皇家之路上,貫穿城市的南北,其中大部分又分布在中段聖亞歷山大教堂到最北端的皇家城堡之間,也是我第一天走過的路。 除了下面挑出來的幾張圖,沿途還有華沙大學(大到走不動)、總統府、哥白尼紀念像、24小時衛兵守衛的無名烈士墓(觀看衛兵換崗儀式)、薩克森公園,最後還興致勃勃去逛了商場。

聖亞歷山大教堂,很漂亮的圓頂建築。

誤打誤撞路過蕭邦音樂學院,一棟不大的建築。學院大門是關著的,而我又很好奇,厚著臉皮推門進去,詢問管理員能否讓我參觀(don't be afraid to ask是出門在外最好用的技能)。大廳的中央就是蕭邦的雕像,參觀全程都能聽到各種樂器聲。上到2樓,尋著小提琴的聲音在走廊穿梭,一個轉角就看見了一個高大的小哥哥在走廊另一頭沉迷練習,然後我就默默站在這頭看著他表演了很久,直到被他發現哈哈,這會回憶起來,忽然覺得畫面很美(痴漢臉)。

聖十字教堂,華沙著名的巴洛克建築風格建築,蕭邦的心臟埋葬於此。

聖安妮教堂每天中午12點的管風琴表演,只需15茲羅提,很好聽哦~

老城廣場中心的美人魚雕塑,也是華沙的標誌。

老城廣場周圍各色的餐廳、露天咖啡館。

顯克維奇埋葬於聖約翰教堂的地下墓穴,整個參觀過程就只有我一個人,陰冷昏暗。本來不怕的,但是在一處轉角地帶,靠牆放著兩具一大一小的木質棺材,陰森的是在棺材的頭部區域開了兩個人臉大小的長方型開口,我就站在邊上一直往裡面看,黑乎乎的好像有東西又好像沒有。當腦海裡冒出把頭伸進去一探究竟的時候,終於被自己給嚇到了。趕緊往前走,繞了半天、走了回頭路,終於來到顯克維奇面前,和他說我好喜歡他的作品!!!追星追到這個份上,是真愛沒錯了!!!

第二站 琴斯託霍瓦

這個小城並不是旅遊景點,當時看了好些旅遊網站,都沒有這個地方的介紹,但卻在我的必去清單上。

1655年,瑞典國王卡爾十世勾結布蘭登堡選帝候對波蘭宣戰,當時的瑞典是歐洲大陸上首屈一指的強國,擁有全歐洲最精良的陸軍,而波蘭卻身陷同沙皇俄國和哥薩克叛軍的戰爭泥潭,從帳面上來看,這簡直就是最強王者吊打戰五渣的節奏。果然戰爭一開打,波蘭軍隊兵敗如山倒,不少高級將領投敵自保,連波蘭國王約翰二世也被迫流亡奧地利。這次亡國危機,被稱為波蘭歷史上的大洪水時代,11月18日到12月27日,瑞典3200人攜帶了當時歐洲最先進的大炮圍困光明山修道院,在修道院在院長的帶領下,修道院內的70餘名僧侶和180名臨時招募的民兵就像開了掛一般,多次打退了瑞典軍隊的進攻。瑞典人在秋季和冬季的寒風中苦戰數月都未能拿下這座修道院。最後瑞典大軍撤退。光明山保衛戰的勝利使得許多波蘭軍民對捍衛自己的民族獨立再一次充滿了信心。不久之後,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國王楊卡奇米爾在愛國軍民的支持下回到波蘭,重整旗鼓與瑞典人交戰。與此同時,沙俄、奧地利、荷蘭、丹麥等國也先後對瑞典宣戰。藉助有利的外部環境,波蘭打贏了這場衛國戰爭。

顯克維奇在其長篇小說《洪流》中用大約六分之一的篇幅描述了這場波蘭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在小說中,主人公克密奇茨帶著敢死隊炸毀了瑞典軍隊的重炮,讓瑞典軍隊無奈放棄了攻打修道院的軍事行動。同時,這也是主人公洗刷恥辱,完成救贖的轉折點。這以後,他又參與了多場戰爭,通過戰功一步一步贏得了各界的認可,最終讓他挽回了同奧倫卡小姐的愛情。

小說的扣人心弦讓我對光明山修道院這個地方產生一種奇妙的感覺,就想著一定要去這個地方感受下昔日波蘭軍民不畏強權,用生命捍衛國家獨立的血性和勇氣。

當時住的青旅和光明山修道院都在琴斯託霍瓦的主街上,十幾分鐘的步行距離。途中會路過當地的市政廳,進去參觀了下,有些考古的展覽,剩下的就是光明山保衛戰的這段歷史,圖片中都是當年戰爭的一些物品,右上角就是指揮保衛戰的修道院長。整個參觀過程都有市政廳的工作人員全程陪同和講解,非常耐心地滿足我的好奇心。參觀的差不多了大姐姐還拉我去頂樓俯瞰整個小鎮,還帶我去私人展覽區聽黑膠唱片,超級貼心。準備出門的時候發現下起了暴雨,大姐姐就帶著我去了辦公區,還請我吃巧克力。

主街上有一所小學,進門就是顯克維奇的雕塑,波蘭有很多的學校、公園都以他命名,感覺超級厲害。

光明山修道院全景圖,拍自修道院展覽區。

來之前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一所修道院就能抵抗瑞典大軍,親眼看見了才明白放在中世紀,就是一座城堡的規模。

第一眼的光明山修道院,天知道我走從山腳下看到它,再到一步步走到它面前的時候內心是多麼的激動,當小說裡心愛的的橋段就在我眼前拉開,內心深處的那股欣喜,是戀愛的感覺沒錯了。

光明山修道院內景,這個地方對于波蘭人來說就相當於布達拉宮之於西藏,圖5的黑聖母像是朝聖的重要場所,黑聖母像的四周信徒都是跪著走完一圈,作為寥寥無幾的遊客,我是硬著頭皮站著走完那一段路,顯得無比突兀。一進修道院,就被聖歌和信徒環繞,感覺拍照都不太好,所以只稍微拍了些。

富麗堂皇的修道院內景,當年也是因為修道院的富有,才會引來瑞典大軍的圍困。

修道院隨處可見來朝聖的人,唱著歌圍著修道院走,而且都是一大群一大群的,錄了一小段視頻。

第三站 克拉克夫

part1 老城區

克拉克夫作為華沙的舊都,是一座非常有歷史底蘊的城市,隨處可見的教堂和博物館。現在的老城區是名副其實的不夜城,在城中住的4天裡,沒有一天晚上是睡好的,青旅的老外都要high到凌晨才回來,還有半夜三更,樓下一陣陣的party hustle,真的佩服他們的體力。

中央廣場是老城的中心地帶,圖三的聖母聖殿也是必遊之處,每逢整點,會有鐘樓號手吹號,紀念13世紀蒙古人入侵城市時吹響警報卻被弓箭射中喉嚨的勇敢號手。我在聽的時候往上張望了半天,都沒有找到號手的人在哪裡哈哈。聖母聖殿邊上的雕像是波蘭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亞當米茨克維奇,不過他的書我沒看過。

克拉克夫老城區還有一個重要的歷史景點就是瓦維爾皇家城堡,現在是個博物館,因為限流的原因,只在開放區的主教堂好好看了下,在這個教堂的兩側是立陶宛大公雅蓋隆和波蘭女王雅德維嘉的雕像。在中世紀的歐洲,除了戰爭,通過聯姻建立聯合統治也是開疆拓土的一種方式。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像阿拉貢王國的國王斐迪南二世與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女王的婚禮使兩個王國合併到了一起,成立了今天的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通過聯姻將匈牙利、波西米亞等國併入了奧地利的領土,成立了奧匈帝國。而波蘭立陶宛聯邦也是通過這種途徑成立的,立陶宛大公雅蓋隆和波蘭女王雅德維嘉的政治聯姻促成了波蘭的立陶宛的「共主聯邦」,此後經過1569年的盧布林聯合,波蘭立陶宛聯邦正式成立。雅德維嘉在歷史的描述中愛民如子,但不幸因難產而死,這段歷史也出現在顯克維奇《十字軍騎士》的開頭部分。

城門口的格倫瓦爾德會戰紀念像,1410年7月15日,波蘭立陶宛聯軍和條頓騎士團展開了中世紀最大也是最為重要的戰役之一——格倫瓦爾德大會戰,這場戰役最終以波蘭立陶宛聯軍大獲全勝,雕像的正上方是立陶宛大公亞蓋老,下方死去的就是這次戰役中死去的條頓騎士團大團長榮金根。

公元1226年,波蘭馬佐維亞公國的康拉德公爵為了消滅境內的異教徒古普魯士人,曾經招來條頓騎士團,並給予他們封地。沒想到引狼入室,騎士團在徵服普魯士人後,反而搶佔了波蘭瀕臨波羅的海的領土,並於13世紀末建立了騎士團國家,並經常在波蘭境內燒殺搶掠,嚴重威脅著波蘭的安全。直到1410年,,波蘭、立陶宛聯軍以及支援他們的諾夫哥羅德和波西米亞軍隊共計4.5萬人,在國王瓦迪斯瓦夫二世·雅蓋隆的率領下,與大首領容金根指揮的3.9萬名騎士團軍人,在波蘭東北部的格倫瓦爾德和坦能堡之間的地域展開激戰,騎士團慘敗,大首領陣亡。這次戰役使騎士團一蹶不振,制止了它對波羅的海沿岸波蘭土地的進一步侵略。

這算歷史出現在顯克維奇《十字軍騎士》的結尾部分,也是整部小說的高潮部分,作品高度還原了那一段歷史,也是在這場戰役中,主人公茲皮希科為達奴莎完成了復仇,小說中達奴莎和她的父親尤倫德騎士慘遭條頓騎士團殘害的那部分文字,真的是讓小編不忍心往下讀。

part2 奧斯維辛集中營

這個景點的背景介紹就不用我多說了,直接上圖吧。

集中營入口處的德語標誌,意思是勞動帶來自由,太諷刺。裡面的展覽更是觸目驚心。小編之前看過很多二戰題材的電影,比如《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等,這些電影都是以奧斯維辛集中營為背景。不過當小編來到這裡,看到這些展品和影像資料,第一次直觀地感受到納粹德國對人類文明曾經犯下過的不可饒恕的罪行。

圖2是死亡名冊中的一本,感覺永遠都翻不完,圖5被稱作生死之門,當年的猶太人就是被火車帶到這裡進入比克瑙營區。圖6是猶太人進入奧斯維辛後,隨身物品都要上交,在展區裡可以看見櫥窗裡堆成山的鞋子、皮箱,當我看見有個房間堆滿了頭髮的時候,真的是一股噁心的勁就上來了,而這些頭髮居然是被拿去做成了毛毯織物。圖7是毒氣罐,也是密密麻麻堆滿了。圖8是集中營的紀念區,有各國文字寫成的紀念碑。圖9是背著以色列國旗參觀的猶太人,有很多。

在參觀的過程中,還看見了絞架、毒氣室、行刑區、焚化室、小黑屋,以及營房的走廊兩側掛滿了穿著一樣條紋衫、剃光了頭髮的猶太人照片。英國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就曾經真實再現這一場景。人一旦進了這裡,就沒了名字,只剩下衣服上的一個編號,真不知道該用什麼語言來表達當時的心情。

當天參觀的時候,連天都是陰沉的,早上還下了小雨。逛的仔細的話真的要很久,我當時只要有英文介紹的地方基本看全了,坐了最早一班大巴車,大概8點到的奧斯維辛,等逛完回到老城已經是下午4點左右了。

part3 維利奇卡鹽礦

維利奇卡鹽礦在聯合國首批收錄的世界文化遺產目錄上,是歐洲最大最古老的鹽礦,開採自13世紀。鹽礦審327米,上下9層,全長287公裡。在幾百米深的地下建有幾十座教堂、禮拜堂、舞廳、音樂廳,宛若一座地下城市。

旋轉的樓梯一路往下,圖片上可能不太看得出來,但是我站在階梯上往地下望去,還是會有種暈眩感。參觀的線路主要有兩條,走的不一樣的道,一條是常規的遊覽路線,一條是礦工的體驗之旅。我選的是前者,因為很想去看看著名的聖金加教堂,遊覽會有導遊,好幾種語言可選,當然是不會有中文的啦,笑哭。

圖1是曠工的工作場景。圖2還原了當年發現鹽礦的故事。圖3是內部運輸裝置。圖4忘了是舞廳還是音樂廳的屋頂燈,那個房間很高很寬敞,地面還有個湖可以划船出入,礦工的生活也真的太豐富了。圖5是鹽湖,在燈光的照射下很美膩。圖六是這次遊覽到達的最深處,地下第三層深135米,2小時的遊覽路線只佔了整個鹽礦的1%。

這兩張就是聖金加教堂和牆上的浮雕《最後的晚餐》了,教堂所見,包括浮雕、地面、牆壁、還有三隻懸掛在半空中的巨型水晶燈都是由鹽結晶製成。默默添了下牆壁,果然是鹹的!!!現在這座教堂每周六還會被用來做彌撒或是舉行婚禮,我說那牧師每次上下樓梯還不累死,導遊說邊上有個升降電梯的,幾分鐘就下到這裡了。我。。。哈哈哈哈。。。。

part4 猶太人文化節

克拉克夫老城東南面是卡齊米日區,曾經的猶太人生活區,也是目前歐洲唯一保存下來的猶太人歷史街區。從1988年開始,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在這裡會舉辦為期9天的猶太人文化節。我在官網上搜了下活動,有騎行、講座什麼的,但是我能趕上的就是周末的露天音樂會了。

相比克拉克夫老城的熱鬧和繁華,猶太區就顯得破敗多了,卡齊米日中心有個傳統市場,周末會有不少人出來賣二手產品。

露天音樂會一直持續到午夜,免費,現場很有秩序,也不會有人往前擠。這位歌手在唱到有了錢,傻子都能當上美國總統的時候,臺下笑成一片。

第四站 弗羅茨瓦夫

弗羅茨瓦夫的旅遊官方網站有一條好是5小時的徒步線,囊括了幾乎所有老城和座堂島的景點,我就是基本按著這條線來參觀的。

弗羅茨瓦夫的建築是我在波蘭期間見過最美的。圖2沒記錯的話是圖書館,圖3是拉茲瓦維卡戰役全景圖,這段歷史不是很了解,到的時候已經閉館了,本來想著第二天去的,結果壓根起不來,就放棄了哈哈。

美呆的奧德拉河,當時走累了,就坐在河邊,什麼都不用想,吹著風,看著河對岸的座堂島建築,內心平靜,沒了往日的浮躁,若無閒事掛心頭,真的是我無比喜歡的一種狀態。

弗羅茨瓦夫大學有300多年的歷史了,也是歐洲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大學內有四處想遊客開放的區域。一樓的音樂廳和二樓著名的利奧波得禮堂都是華麗的巴洛克房間,天花板和四壁都是精美壁畫。不知道為什麼到了我的鏡頭下就變成這樣了哈哈。四樓還有個子午線,我看了半天沒看明白,大學的頂層可以俯瞰整個奧德拉河全景。

3萬平方米的城市廣場,是我見過最最色彩跳躍的房子了。我繞著中心走了好幾圈,壓根停不下來,直到精疲力盡必須要坐下來吃飯,真的是有讓我驚豔到。廣場之大,在陽光的照射下,每幢建築都生機勃勃。

弗羅茨瓦夫全城有200多個小矮人,隱藏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我看見廣場上的商店還有在買小矮人地圖的,特別有意思,為了抓小矮人,整個在弗羅茨瓦夫遊玩的時候我都是低著頭的,生怕錯過了,真的是太好玩了。

著名的雕塑——匿名的行者,在火車站附近的十字街頭兩側。

第五站 波茲南

最初,波茲南並不在我的路線圖上,然後看了維基百科,發現有顯克維奇的博物館,所以硬要抽出一天時間來這邊。

在顯克維奇博物館看到了諾貝爾獎牌和死亡面具,還有顯克維奇各個版本的小說、連環畫、還有些他使用過的家具。除了電子講解器,也有工作人員的一對一服務。博物館裡的電視機循環播放著電影的片段,我把每個片段都看了一遍,雖然很多都是波蘭語。

第六站 格但斯克

每次出來玩,都喜歡往海邊跑,這次也不例外,旅途的最後幾天就想著來海邊發發呆。

格但斯克主要的景點都在長廣場,看了一路的教堂什麼的,後面就不想拍照了。城門東西側的頂端塑有八座代表市民品格的雕像,翻了下手機相冊,果然沒拍哈哈哈哈。城裡有很多藝人在街頭賣唱,看見了好些不認識的樂器,嗯,也沒拍。

part1 馬爾堡

終於要去馬爾堡了,就是臭名昭著的條頓騎士團在波蘭的據點!!馬爾堡建於13世紀,是世界上最大的磚砌城堡,規模宏大。上面提到過格倫瓦爾德會戰,波蘭立陶宛聯軍在戰勝後,立馬圍困了馬爾堡,但是卻久攻不下最後只好撤退,由此可以條頓騎士團當年的戰鬥力。現在每年的7月的第三周,都會有圍困馬爾堡的表演。

而條頓騎士團最終失敗,還得到把時間調到1466年。這一年,波蘭在十三年戰爭中打敗了條頓騎士團,條頓騎士團最終淪為波蘭的附庸。當然,波蘭和條頓騎士團的恩怨到這個時候遠沒有結束,1512年,來自布蘭登堡的阿爾伯特當選為條頓騎士團總團長。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教,從而切斷了與騎士團名義宗主羅馬梵蒂岡的聯繫,隨後宣布將條頓騎士團世俗化,改為普魯士公國,阿爾伯特自任普魯士公爵,成為臣服于波蘭最高權力之下的世俗君主。阿爾伯特之子阿爾伯特·腓特烈死後無子,普魯士公國遂由其長女之夫、布蘭登堡公國的約翰·西吉斯蒙德(屬霍亨索倫家族)繼承,建立了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此舉為霍亨索倫完王朝日後發展奠定了基礎。後面的歷史大家都知道了,霍亨索倫家族建立的普魯士藉助瑞典發動的第一次北方戰爭擺脫了波蘭的附庸,實現了獨立,還在1792年和沙俄、奧地利一道瓜分了波蘭。之後普魯士又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統一了德意志地區,建立了統一的德國。而波蘭同德國的恩怨則一直延續到今天。

認真逛完馬爾堡至少需要半天的時間,門票裡包含了電子講解器,自帶GPS系統,會告訴你往哪裡走,定位精確到你一走進大門,講解就會響起。

第一次看見有吊橋的城堡,還是很激動的,走在吊橋上,耳朵裡就會響起騎士進城的馬蹄聲;講到城牆的防禦工事,槍眼孔、投石裝置,就能聽見兩軍交戰的聲音;走在宴會廳裡,就會播放當年的音樂,真的是太贊了。講解器還非常詳細的介紹了當年騎士團的生活起居,還有大團長透過臥室地板上開的洞口,偷聽樓下宴會廳的聊天,這個逗逼的橋段在《十字軍騎士》裡都有提到,所以在親眼看的時候真的是太喜感了。

騎士團的裝備,很帥氣,有沒有。十字型圖案是條頓騎士團的標誌,圖3是翼騎兵的裝備,超級酷。

英雄聯盟翼騎統領趙信皮膚

說到翼騎兵,也許玩過英雄聯盟的小夥伴們應該很熟悉。英雄聯盟中的趙信有一款翼騎統領的皮膚,原型就是波蘭的翼騎兵。這支部隊大約在1526年建立。波蘭人崇尚雄鷹,為此在重騎兵的後背上插上了雄鷹的翅膀。實際上這一對翅膀在打仗的時候是不背的,只有在閱兵的時候才會背上。翼騎兵常常被編成擁有150-200人的中隊,排成膝蓋挨著膝蓋的密集兩列橫隊。在衝鋒的時候,出眾的馬術能讓他們以密集隊形襲步衝鋒,長達3米的騎槍能保證首先將對手刺穿,這樣巨大的衝擊力往往能給敵人帶來毀滅性的打擊。當時,翼騎兵是歐洲戰鬥力最強的騎兵之一。

維也納之戰殺向奧斯曼軍隊的波蘭翼騎兵

沙俄、瑞典、奧斯曼帝國都領教過這支部隊的厲害。翼騎兵最出彩的一戰是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當時,索別斯基帶領的3萬多波蘭援軍,在搶佔了卡倫博格山這個制高點後,在山上架起大炮轟擊圍城的奧斯曼軍隊。呼嘯而下的炮彈把圍城的奧斯曼軍隊打了個措手不及。隨後,波蘭人的翼騎兵發動了衝鋒,依靠著騎兵的衝擊力,波蘭和神聖羅馬帝國各諸侯的援軍打敗了20萬奧斯曼土耳其軍隊。維也納之戰是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重騎兵的絕唱。此後隨著熱兵器的發展,重騎兵的鎧甲因為無法抵擋火槍火炮的射擊,逐漸被歷史淘汰。

出了馬爾堡以後,特意走到河對面想去拍全景圖,可惜還是只能拍到一部分,河對岸正在修路,吃了一嘴的灰哈哈哈,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part2 西盤半島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發動了西盤半島戰役,第二次世界由此拉開序幕,覺得這個地方還挺有意義的,就上去看了下。

《血戰西盤島》電影海報

西盤半島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戰役的第一場。當時,防禦西盤島的波蘭軍隊只有209人,而納粹德國動用了3400人,還有海軍的配合。波蘭在人數和裝備都不及對手的情況下死守了一周,殲滅德軍300人(一說400人)。成功遏制了納粹德國速戰速決的企圖。2013年波蘭影片《血戰西盤島》就真實再現了這場慘烈的戰爭。

西盤半島上很空曠,主要就是當年被炮轟的藏兵洞遺址,以及一個紀念碑。因為實在走不動了,所以紀念碑那邊只是在底下看了下,沒有勇氣去爬樓梯了。而且西盤半島回市區的車很少,間隔又賊長,當時已經5點多了,再不回去的話下一班車就要7點以後了。

part3 波羅的海

終於要去看海啦,激動。

藍藍藍藍懶懶懶,花了一天的時間,什麼都沒做,就在海邊吃了一天看了一天,圖3的木棧橋是歐洲最長的,圖5的歪房子在商業街上,現在也變成景點了。對著大海無所事事,從來都是我出門旅行最想做的事了,結果全程只曬了那一天,明明有抹防曬霜的,脖子和胳膊還是傷了。要命的是,都快過去一年了,大腿上還能明顯看到分界線,這個太陽也太毒辣了吧。

第七站 回到華沙

重新回到華沙,意味著旅途也接近尾聲了。最後一天就是去了下蕭邦博物館,然後到商場把剩下的波蘭幣換回了歐元。

說到蕭邦。很多學音樂的小夥伴應該很熟悉。他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被譽為鋼琴詩人。他創作的《瑪祖卡舞曲》、《夜曲》是很多鋼琴學習者必彈的曲目。當然,除了浪漫主義音樂,蕭邦的愛國主義精神也是被人們所稱道的。他在流亡法國期間,得知波蘭人民反抗沙俄殘暴統治的華沙起義失敗的消息後,他悲痛萬分,憤怒不已,寫下了著名的《革命練習曲》。在去世前,他還緊緊握著姐姐的手,叮囑姐姐一定要把他的心臟送回自己的祖國。這些是小編在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文《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中讀到的最感人的段落,這篇課文至今還讓我念念不忘。今天,我終於有幸踏入了蕭邦紀念館的大門。

蕭邦博物館最棒的地方就是有各種的音樂播放方式,可以滿足各類需求。最簡單的有視頻播放器;然後就是一個個割開的獨立小空間可以點播音樂,耳麥的效果超級棒;地下一層還有個音樂廳可以看現場;最棒的是有幾架鋼琴,只要把邊上的樂譜一放上去,就會播放對應的樂曲了,然後我很無聊的一本本樂譜放過來哈哈。

結語:終於把景點7788寫的差不多了,花了整整兩天的時間,再寫自己都要吐了。這次的行程還是有點趕,加上體力不支,很多博物館都來不及進去逛,挺可惜的。真的非常非常喜歡波蘭這個國家,立個flag,以後一定還要好好再去玩下,最好可以住上一段時間,去看看羅茲的電影藝術、體驗盧布林的多元文化、到哥白尼的出生地託倫吃薑餅~~

相關焦點

  • 「明明的旅行」波蘭古都波茲南(2017環波羅的海自駕遊記連載之十三)
    離開波羅的海畔的索波特,一路往南前往波蘭歷史上第一個古都城——波茲南。大約1100年前,波蘭建國,當時的國一梅什科一世(Mieszko I)將首都定在波茲南。波茲南這座城市的命運與波蘭一樣起伏跌宕:參加過漢薩同盟,中世紀曾經是繁華的貿易中心、被捲入過三十年戰爭和大北方戰爭、第二次瓜分波蘭後被劃入普魯士、一戰結束前曾是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帝國波森省的首府,戰後割予波蘭,改名波茲南。二戰期間,德國軍隊和蘇聯軍隊在這裡展開激烈戰鬥,城市的55%建築在戰爭中被毀。
  • 為中國讀者打開波蘭文學之窗——訪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林洪亮
    培訓結束後,他拎著國家統一配發的兩箱衣物,與同伴踏上了遠赴波蘭留學的徵程。  「啟程前,我對波蘭的了解非常膚淺,僅從世界地理課和歷史課上知道有這麼一個東歐國家。至于波蘭的文學知識,我也只是從魯迅的文章中讀到過密茨凱維奇、斯沃瓦茨基和顯克維奇這幾位作家的名字。」林洪亮怎麼也沒想到,他後來的工作竟然與這些作家結緣一世,相處一生。
  • 《波蘭遊記》克拉科夫和比亞韋斯託克
    不過,我這麼調侃波蘭的幾所大學。比如華沙大學附近的哥白尼雕像。見下圖。還有華沙大學門口的聖女雕像。因為不是大學的宣傳片,而是個遊記,所以不多說大學的教學設置。其實克拉科夫和比亞韋斯託克是兩個城市,乾脆就混在一起寫了,反正也不是攻略。去的幾所大學的人文學院和理工類院校,全世界的理工男都是差不多的,頭髮稀少,格子襯衫。國外對文理的分類似乎不像國內,理工院校的女生挺多的,機械製作,汽車動力學等專業的小姐姐們居多,操控機器人和模型賽車簡直不要太帥。
  • 譯家檔案|「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訪著名波蘭文學翻譯家易麗君
    易麗君教授長期從事波蘭語教學、文學翻譯與研究工作,著有《波蘭文學》《波蘭戰後文學史》等,譯著有亞當密茨凱維奇詩劇《先人祭》、史詩《塔杜施先生》(合譯)、亨顯克維奇的「歷史三部曲」(即長篇歷史小說《火與劍》《洪流》《伏沃迪約夫斯基騎士》)、《十字軍騎士》(上下,合譯)、維貢布羅維奇《費爾迪杜凱》(合譯)、奧託卡爾丘克《太古和其他的時間》(合譯)等數十部。
  • 東歐遊記|行在東歐,走在波蘭-作者:徐國平(義大利)
    《波蘭遊記》 文/北石尚未從愛琴海夢幻的藍中醒來,我們又應波蘭兄弟朱關標楊麗雲伉儷之邀,背起行囊,匆匆踏上了東歐國家波蘭華沙的旅途……停不下的腳步,放不下的心情。沒足履波蘭時,常聽熟悉的朋友談起波蘭,談起東歐風情,大家總是說波蘭沒有什麼特別有名的旅遊名勝古蹟。更少了西歐國家的那種文化藝術氛圍。但是,只有當你真正站在波蘭這塊土地上時,才會明白,波蘭的遊玩既使人難忘而又讓人入骨。
  • 波蘭首都華沙遊記
    我們乘火車從克拉科夫前往波蘭首都華沙,到達時雖才下午四點多,卻已華燈初上。走出火車站,一座在歐洲少見的充滿現代化氣息的城市出現在眼前:寬闊的馬路,林立的高樓,來來往往的車輛,熙熙攘攘的人流,無不讓我感覺恍然回到了中國。
  • ...中波友誼佳話: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訪著名波蘭文學翻譯家...
    易麗君教授長期從事波蘭語教學、文學翻譯與研究工作,著有《波蘭文學》《波蘭戰後文學史》等,譯著有亞當·密茨凱維奇詩劇《先人祭》、史詩《塔杜施先生》(合譯),亨·顯克維奇的「歷史三部曲」(即長篇歷史小說《火與劍》《洪流》《伏沃迪約夫斯基騎士》)、《十字軍騎士》(上下,合譯),維·貢布羅維奇《費爾迪杜凱》(合譯),奧·託卡爾丘克《太古和其他的時間》(合譯)等數十部。
  • 遊波蘭:波蘭如果只去一個地方,那就去克拉科夫吧
    波蘭如果只去一個地方,那就去克拉科夫 Kraków吧。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的中央集市廣場是克拉科夫的心臟。教堂,鴿子,市場,餐廳,咖啡館,博物館,可謂應有盡有,陽光下美得不可思議。老修女正在布置活動裝飾我以為這裡有全歐洲最美的馬車,馬和美女車夫。
  • 《歐洲遊記》土耳其,波蘭華沙之行
    義大利,土耳其,英國,波蘭,奧地利,都生活在同一片大陸上。其實歐洲跟中國很像,我們也是幅員遼闊,且地區差異很大,甘肅蘭州浙江上海新疆西藏,萬物皆一物。你如果見得足夠多,就能把歐洲和中國的省份做個橫向對比,特別有意思。
  • 科普遊記|波蘭見聞之三 克拉科夫隨想曲
    克拉科夫歷來是波蘭宗教、文化藝術、科技、教育與學術的主要中心。位於古城,在1364年建校的雅蓋倫大學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這座曾為波蘭首都的古城,對波蘭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難以磨滅的作用和影響。我下了火車,步行到古城堡時,一下子被瀰漫在這座城市的古風所吸引。
  • 波蘭遊記之格丁尼亞:去看看"閃電"號驅逐艦
    波蘭海軍總部也跟這兒。   街角的雕塑描述的是二戰中一位波蘭母親帶領子女逃難的場景   1939年8月29日,波蘭海軍司令收到總司令斯密格雷元帥的密碼信號――「北京、北京、北京」,隨後海軍指揮官們打開了事先被送至艦上的密封信件,根據信上指示,於30日凌晨2時30分(天黑好幹活),3艘驅逐艦(「暴風」號、「閃電」號和「雷鳴」號)秘密駛出格丁尼亞基地,開始撤離。
  • 《波蘭遊記》今年一起去波蘭故都波茲南過五一吧
    波蘭五一也是放假的。但是華沙火車站大廳裡沒有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從車窗望出去,路邊開滿油菜花,仿佛時空穿越到了國內。波茲南是最早統一波蘭的波蘭王朝故都,中世紀時曾是繁華的貿易中心。現在是波蘭最大的工業交通文教和科研中心之一,也是波蘭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
  • 在波蘭騎行是種什麼樣的體驗?MediaWorldCup媒體世界盃盧布林站
    上周去了趟波蘭,比了個自行車賽。在波蘭這樣原汁原味的歐洲國家騎行是種什麼樣的體驗?4天的時間裡,我們遊覽了盧布林老城、卡齊米日多爾尼以及扎莫希奇——個個都是值得一去的波蘭名城。下面就讓我們跟隨MWC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盧布林吧。
  • 其實我一直都很想去波蘭,這可以說是一個小國家了
    喜歡就請多多關注,小編會帶來更多文章在八月底,終於結束了繁忙的工作了,我也有了自己的小長假,想出去散散心,但是一直都沒有找到合適的目的地,其實我一直都很想去波蘭,這可以說是一個小國家了,沒有那麼多的人會選擇來到這個國家旅行,既然已經想好去波蘭了
  • 哥倫布一直為西班牙服務,怎麼就成了波蘭王子,其中有什麼隱秘
    哥倫布的出現,對世界歷史影響極其的深遠,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我們大家一直都將其認為是義大利人,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基本,根據基因學理論,竟然有一個重大的發現——哥倫布竟然是波蘭被覆滅之後,流落到義大利的王室成員。哥倫布,19451年,生於義大利。
  • 波蘭的自然條件,決定了波蘭的果樹生產
    (二)波蘭的果樹生產概況波蘭的自然條件對發展果樹並不很有利,冬季嚴寒,葡萄和桃一般不能生長,東北部甚至不能栽培西洋梨和酸櫻桃。全國果園面積約35萬公頃,其中小漿果佔5萬公頃(小於0.1公頃的果園未計入內),波蘭農業以個體經濟為主。就大於1公頃以上的果園來說,私人果園佔8萬公頃,而國營的及合作社的果園只佔2.5萬公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