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閱讀《出埃及記》2:1-10]
5那時,法老的女兒下到河邊去洗澡;她的使女們在河邊行走;她看見了在蘆葦中的箱子,就打發自己的使女去把箱子拿過來。6她打開了,就看見那孩子;看哪,孩子哭了,她就憐憫他,說:「這是希伯來人的一個孩子。」……10孩子長大了,婦人把他帶到法老的女兒那裡,他就作了法老女兒的兒子。她給孩子起名叫摩西,說:「因為我把他從水裡拉出來。」[《出埃及記》2:5-6、10新譯本]
「聽起來真像是一個神話故事!」小王說:「國王想要殺的嬰兒卻被公主救了……」
「是嗎?」何教授沒有直接回應,而是接著說:「人類歷史中發生過比這更離奇的事。20世紀40年代,歐洲一群英勇的人們冒著生命危險從納粹魔爪中救出一群與自己毫不相干的猶太人,包括嬰兒,並且為了他們而死在集中營裡。法老的女兒可沒冒這麼大的風險!不少學者認為她就是後來成為埃及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王——著名的哈特謝普蘇特(Hatshepsut)。
「不管法老的女兒是不是哈特謝普蘇特,但她的確把摩西視為己出。她給摩西取的名字不是希伯來名字而是純粹的埃及名字,並且摩西這個名字是由幾個法老的名字合併而成的。摩西在宮廷裡成長,接受埃及人的教育,可能學習了象形文字和語音文字等多種寫作方式。這有利於他日後寫成摩西五經(摩西五經為聖經的前五卷)。
法老阿蒙霍特一世(Amenhotep I) (約公元前1546-1525)。可能是他下令奴役以色列勞動人民。
法老圖特摩斯一世(Thutmose II) (約公元前1525-1508)可能是他下令殺害以色列民的男嬰。
「我們能不能先繞去看另一個歷史時段的情況?」何教授笑問道。
「埃及地的嗎?」小李問。
「不是,先去看看19世紀的歐洲。19世紀上半葉——卡爾·馬克思上大學的年代,那些學問淵博的反基督教教授認為摩西不可能在公元前1400年寫出摩西五經,因為當時的『人類社會還不存在文字』!這個觀點毫無根據,因為現在我們已經發現了早於摩西時代一千五百多年所寫的書卷。 馬克思上大學的時候,科學的考古學還未形成。當時馬克思被視作人類智慧結晶的觀點(包括進化論在內)所影響,最終放棄他名義上的基督教信仰而成為一名無神論者,對人類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當然馬克思本應更努力地尋找真理,如果他急切地尋找,就會尋見。畢竟,在他有生之年,很多這類信息都是可以獲取的。
「在這一點上,每個時代的情況都一樣。對於有心探尋的人來說,光是足夠的;而對於那些無心探尋的人,總是一片陰暗。
「好吧,回到古埃及的歷史。摩西在埃及王宮裡安舒地度過了四十年的優越生活,但他從未忘根。」
法老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 (約公元前1482-1450),摩西40歲逃離埃及時,可能正值這位法老當權。
[請閱讀《出埃及記》2:10-22]
「摩西救以色列人脫離壓迫的第一次嘗試不過是一次魯莽的舉措,結果導致他逃亡至落後荒蕪的米甸地區。摩西在米甸成了家,幫嶽父牧羊長達四十年之久。
「經過四十年的王宮培育生活,又經過四十年的曠野牧羊,他終於得以受到上帝的啟示。」
1那時,摩西正在牧放他嶽父米甸祭司葉忒羅的羊群。有一次,他把羊群領到曠野的盡頭去,到了神的山,就是何烈山。2耶和華的使者從荊棘叢裡的火焰中向摩西顯現。摩西觀看,看見荊棘被火燒著,卻沒有燒毀。3摩西說:「我要到那邊去,看看這大異象,這荊棘為什麼燒不掉?」4耶和華見摩西要到那邊去觀看,神就從荊棘叢裡呼叫他,說:「摩西,摩西。」摩西說:「我在這裡。」5耶和華說:「不可過到這裡來;要把你腳上的鞋脫掉,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地。」6又說:「我是你父親的神、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摩西因為怕見神,就把自己的臉蒙住了。7耶和華說:「我的子民在埃及所受的痛苦,我實在看見了;他們因受督工的轄制所發的呼聲,我也聽見了;他們的痛苦,我是知道的。8所以我下來,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脫離那地,到美好寬闊之地,到流奶與蜜之地,就是到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和耶布斯人的地方。9現在以色列人的呼聲已經達到我的面前,我也看見了埃及人對他們所施的壓迫。10所以現在你來,我要派你到法老那裡去,使你可以把我的人民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11摩西對神說:「我是誰,竟能到法老那裡去,把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12神回答:「我必與你同在;你把人民從埃及領出來的時候,你們要在這山上事奉神;這就是我派你去的憑據。」13摩西對神說:「我到以色列人那裡,對他們說:『你們祖宗的神差遣我到你們這裡來』,他們必問我:『他叫什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什麼呢?」14神回答摩西:「我是『自有永有者』。」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者派我到你們這裡來。』」15神又對摩西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耶和華你們祖宗的神,就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差遣我到你們這裡來;這就是我永久的名字,也是世世代代中我被記念的名字。』
「我前幾天剛讀過這段經文,為什麼有一棵燃燒的荊棘?上帝的名字又是什麼?」小王一臉困惑地問。
「問得好,」何教授很讚賞小王的問題,「燃燒的荊棘比較容易解釋,猶太民族既不崇拜荊棘,又不崇拜火,因而這棵燃燒的荊棘不過是上帝向摩西顯現時所使用的一個異象或標誌。荊棘不可能在燃燒後仍然保持完整,在貧瘠沙漠地就燒得更快了。這個小小的神跡不過要顯明上帝的超自然力量。在這個事件中,上帝沒有顯明他自己,只有火焰和聲音。上帝是看不見的,火焰是上帝暫時用來代表自己的標誌。」
「那上帝的名字呢?」小王問。
「這非常有趣,上帝在此要讓我們認識他。《出埃及記》3:14節的中文翻譯是『我是「自有永有者」』,但這是意譯,如果直譯的話應該是『我是那位我是的』或『我就是我』對此,可以與英文翻譯對比:『I am Who I am』 同樣的,翻譯為:『那自有者派我到你們這裡來的』直譯是『那位「我是」派我到你們這裡來,』英文翻譯是『I AM has sent me to you.』」
「那是什麼意思?」小王問:「如果有人問我『你是誰』,我回答他說『我就是我』這有什麼意思呢,聽起來相當傲慢。」
「對於人類來說這的確很傲慢,」何教授說:「但這是上帝對自己身份最為準確的描述。我們人類描述自己的時候往往要借用參照物,定義自己可歸屬的類別。例如,就性別我們會說男性或女性;就國籍我們會說是中國人;我們的姓氏也多少說明了我們的宗氏家族;另外,我們在介紹自己時還會提及自己的家鄉、學校、公司等。作為教授我還要介紹我的研究領域。
「但是上帝不能用任何這些類別或類似的東西來描述自己;上帝是非物質的,因而他不能用任何性別等類似物質特徵來形容自己;他是永恆的,即永遠存在,因而無法使用姓氏或家鄉等類似參考信息來追溯其淵源;又因為他是獨特的,所以他也不能把自己歸類為一個大群體,例如一個『民族』。」
「這樣我們如何認識他呢?」小王問。
何教授搖了搖頭,說:「希望我沒有誤導你,我的意思並不是說上帝是莫可名狀、無可定義的。上帝具備全能、全知、全愛、公義等屬性。但對他的描述就不能用人的參照標準,而只能用他給自己下的定義。因為他是獨特而且完全獨立的。這大概就是中文譯者選擇『自有永有』的原因吧,其實這個詞選得相當不錯!
「大多數學者認為上帝在舊約中所使用的名字耶和華(Yahweh)源於動詞『是』,這個動詞與希伯來文中『我是』是同一個詞。學者認為耶和華的意思可能是『他是』,以此來強調上帝是自有的;也可能是『他使[萬物]存在』,以此強調他是萬物的創造者。
「這就把我們引入了神使用十大災難的用意。」
待續……
梁求真《理性信仰》連載,感謝作者授權小小推拉驢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