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正的讀者都轉發了
編者按:上一篇有很多基督徒留言,其中有些是想教育我,有些是想為我祈禱。我個人對信教沒什麼偏見,個人愛信啥就信啥,但是,如果有傳播和宣揚宗教的行為,作為對等,就必須接受別人的批評宗教的言論。簡單說,信教是自己的事,傳教是宗教的事。
張鶴慈今天發了一段推文大意是這樣的:所有宗教都是邪教,極端化後都會變成殺人的宗教。麻原彰幌就是走火入魔的佛教。他的這個觀點我是認同的。
作者:軒轅黃帝 | 編輯:爽臨
《創世紀》是聖經的第一篇。接下來的四篇依次是《出埃及記》(簡稱「出」)、《利未記》(簡稱「利」)、《民數記》(簡稱「民」)和《申命記》(簡稱「申」),這四篇的男一號是摩西。
《創世紀》以及接下來的這四篇,合稱「摩西五經」,根據基督教的說法,作者是摩西。但這顯然是後人為體現《聖經》久遠和神聖的託古之辭。在這一點上,「摩西五經」的作者可就沒有《尚書》作者的「曰若稽古」誠實了。
這四篇的神話色彩已比《創世紀》淡了不少,甚至偶爾想要神話一下,卻因突兀而顯得滑稽,比如《出埃及記》中上帝向埃及降下的10場災難就飽受詬病。《聖經》中某些情節的無釐頭,也許只能被無神論者收穫,所以難免成為虔誠基督徒的一種損失。
一.離奇的身世摩西出生的時代,以色列人已經住在埃及長達四百多年了(出12:40)。四百多年間,雅各的子孫們大幹快上,認真努力的繁殖,已經將以色列人繁衍成了一個擁有百萬人口的民族(出12:37)。這樣,凡以色列人中被數的,照著宗族,從二十歲以外,能出去打仗、被數的,共有六十萬零三千五百五十名(民1:45-46)。光是壯丁就有60多萬,那麼以色列人的總人數,應該在百萬以上。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時埃及的新法老,早已忘記了約瑟的功績。由於忌憚以色列民族人口眾多,力量強大,所以埃及朝廷對以色列人嚴加防範,處處壓制,最後甚至規定以色列的男嬰必須全部處死(出1:22)。在這一「種族滅絕令」出臺的背景下,以色列人的先知摩西出生了。
悲劇的是,摩西也是近親結婚的產物,他的父親暗蘭,娶了自己的姑母約基別為妻(出6:20)。這樣算來,暗蘭既是摩西的父親,又是摩西的表哥;約基別既是摩西的母親,又是摩西的姑奶奶。摩西之所以日後禁止近親結婚,大概跟自己這一尷尬的身世有關。
摩西出生之後,他的媽媽為了讓他活命,就將他裝在籃子裡,放在河邊,希望有人能撿走收養。籃子恰巧被埃及法老的女兒撿到了,將摩西收為養子。而全部過程又偏偏都被摩西的姐姐看到了,就向法老的女兒推薦說,自己可以找一個奶媽幫助餵養這個孩子,於是找來了摩西的親娘約基別充當奶媽。摩西就這樣在養母與生母的雙重呵護下活了下來,長大成人(出2:10)。
二.屈辱的民族在這裡,我難免要對以色列這個民族提出一點自己的看法。
直到今天,以色列民族仍然是一個很自信的民族,自認為是「上帝的選民」。在以色列人看來,自己理所當然的應該上天堂,而其他民族的人則只配下地獄。以色列人一直認為造物主上帝只眷顧自己,自己的祖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雖然個個出身卑微、品行不端,卻都是「與神同行」的「義人」,以至於以色列人經常將上帝稱為「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在聖經的前半部裡,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這種自信。
然而,《聖經》雖然體現了這種來自宗教信仰的自信,卻仍然沒能掩蓋以色列民族卑微而屈辱的歷史。在小流氓亞伯拉罕四處招搖撞騙之時,埃及就已經成為大國,《創世紀》中關於「法老」的記載,說明當時埃及至少已經建立了完整的國家機構、有了國家元首,考古研究更是證明埃及當時已經建造了許多金字塔。而亞伯拉罕當時只是一個泥腿子而已。
除了侍奉埃及法老,亞伯拉罕還拜謁過許多其他國家的國王,為這些國王打工,真可謂三姓家奴。當這些國家強大之時,以色列民族還只是一堆小精蟲。
以撒和雅各也是平民的身份,曾從事多種社會最底層的工作,投靠過許許多多的人。直到雅各的兒子約瑟有了出息,在埃及靠「解夢」的嘴皮子功夫而封侯拜相,將雅各等人接到埃及來享福之後,才逐漸繁衍出了以色列民族。即便如此,擁有百萬人口的以色列民族,仍然要向埃及稱臣納貢,還被打得抱頭鼠竄,差點被滅族。無論如何誇耀,也無法否認,以色列民族產生於埃及。可以說,沒有埃及,就沒有以色列。
甚至後來在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明顯的看到以色列人與埃及人在實力上的顯著差異——埃及大軍圍追堵截,以色列人猶如逃難。細細想來,我真是搞不懂,上帝揀選的到底是埃及人還是以色列人。上帝揀選的既然是以色列民族,卻為什麼要讓埃及等其他民族如此發達呢。這個問題既然與上帝有關,那麼答案還是那句話——不為什麼。
中國人對本民族的自戀,是來自「皇漢」思想。那麼必然有類似的某種思想,充當著以色列人的「皇漢」。
三.以色列人出埃及摩西長大之後,由於打抱不平而殺死了一名埃及人,畏罪潛逃。他來到了何烈山,突然自稱接到了上帝的神諭,要他帶領受苦受難的以色列人逃離埃及,並許諾以色列人得到一塊肥美的土地,叫做「迦南地」(出3:8)。
迦南地的位置,在現在的以色列境內。以色列的國土面積很小,看看地圖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迦南地離埃及是非常近的,直線距離不過三、四百公裡,應該很容易就到達。所以說,上帝在神諭中所暗示的花在路上的時間應該是很短的。
埃及法老派兵追堵以色列人。為了逼迫法老放過以色列人,上帝可沒少費心,先後降下了10次災難向埃及人示威。經歷一番曲折之後,摩西終於帶領以色列人從埃及逃了出來,途經西奈半島,向耶路撒冷方向的迦南地進發。
由於迦南地的原住民實力雄厚,再加上在路途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阻礙和意外,以色列人從埃及逃出來之後,沒能順利進入迦南地,而是在曠野上漂泊了40年,整整兩代人的時間。直到摩西死後,在軍事將領約書亞的領導下,以色列人才終於攻克了迦南地,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四.苦難的行軍至於為什麼摩西先前暗示很快就能進入迦南,而最後實際上卻用了40年,直到摩西老死了才終於奪得了迦南的問題,是《聖經》中常被提起的一個老話題。基督教的解釋是,上帝為了考驗和磨礪以摩西為先知的以色列人,才故意讓他們白白的漂泊了幾十年,所以不是「失信」,而是「試煉」。
然而,大能的上帝若想試煉以色列人,則可以用更體面的方式來試煉,而不必用忽悠人的方式。先把以色列人忽悠出來,再告訴他們「你們需要走上一段時間,如果非要為這段時間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四十年」,就有些惹人懷疑了。
實際上,那段路途是非常短的,哪怕是爬,也根本用不了走上40年時間。所以無論怎麼解釋,都難以自圓其說。我只能這樣理解:以色列人當初從埃及逃出來,僅僅是為了躲避殺戮而已,一開始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地。逃出來之後,過起了流竄的日子,就像中國古代的匈奴、突厥那樣,以遊牧、搶劫為生。直到偶然間,打下了富饒迦南地,他們才終於有了自己的土地,過上了安逸的定居生活。定居之後,他們總結先前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不願意承認自己當初是沒腦子的抱頭鼠竄,為了給自己掙回一點面子,才說上帝早就許下了迦南地、自己早就把迦南地作為逃難的目標。
「指哪兒打哪兒」是一種水平,而「打哪兒指哪兒」,只是一種水分。
在這四十年漂泊的時間裡,摩西作為以色列人的首領,不厭其煩的以「神諭」的方式,頒布了多部法律。這些法律涉及到民事、刑事、宗教等多個領域,尤以其中的宗教法引人注目,因為這些法律涉及到多項宗教改革措施,奠定了早期基督教的基礎。關於摩西頒布的這些法律,我將在下一篇日誌中作詳細分析。
科普不易,打賞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