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毅衡 | 重新定義符號與符號學

2021-02-13 艾柯研究

   

      「符號」一詞的用法中,最令人困惑的是與「象徵」的混淆。漢語和西語中都出現了此種二詞混淆,但是原因各有不同。

     象徵是一種特殊的符號,但是各種符號修辭格中,最難說清的是象徵。討論如何區分象徵與符號的論著,在中文中很多,越討論越糊塗,而在西語中,symbol與sign這兩個詞更加容易混用,不少符號學家用了整本書試圖澄清之,常常只是把問題說得更亂。惠爾賴特討論象徵主義詩歌的名著,對「象徵」的定義卻與難與符號區分:「一個symbol指向自身之外,超越自身的意義」 (Wheelright, 1954, p 17);再例如茨維坦•託多洛夫《象徵理論》(託多洛夫,2004)把兩個意義的Symbol合在一起討論,越討論越亂。本來這個問題應當可以用符號學來澄清,也只有對意義特別專注符號學才能澄清之。但恰恰是在西語的符號學著作中,這個問題弄得比其他學科更亂,這是因為在西語中,symbol一詞為「象徵」,但也意為「符號」:一詞雙義,使西方符號學自身成為混亂的原因。

     古希臘語symbolum語源意義是「扔在一起」,表示合同或約定的形成過程。在當代西方語言中,symbol有兩個非常不同的意義。《簡明牛津詞典》(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對symbol一詞的定義是兩條:1.一物習俗上體現了,再現了,提醒了另一物,尤其是一種思想或或品質,(例如白色是純潔的symbol);2.一個標誌或字,習慣上作為某個對象、思想、功能、過程的符號(sign),例如字母代替化學元素,樂譜標記。可以清楚地看到,前一定義,對應漢語「象徵」;後一定義,與sign同義,對應漢語「符號」。但是二者為同一詞,寫法讀法一樣,亂從此出。

     簡單地說,象徵是一種特殊的符號,是指向一種複雜意義或精神品質的符號。象徵能獲得這樣的能力,主要靠在一個文化中的反覆使用,累積了「語用理據性」。例如榮格說的「原型」,就是在部族的歷史上長期使用,從而指向了某種特殊的精神內容。

     索緒爾對此錯亂倒是很清醒,他清楚地聲明:「曾有人用symbol一詞來指語言符號,我們不便接受這個詞……symbol的特點是:它不是空洞的,它在能指與所指之間有一種自然聯繫的根基」 (Saussure, 1969,114)。symbol作為「象徵」與意義的關聯並非任意武斷,因此不符合他的「符號」定義。應當說,索緒爾對符號的「無自然聯繫」要求,是不對的,許多符號與意義對象的聯繫可以「有根基」。但是他在討論符號學的基礎時拒絕使用symbol以避免混淆是對的。可惜他無法糾正每個西方學者的用法:皮爾斯用的的symbol恰恰就是任意武斷的「規約符號」。至少在這一點上,索緒爾比皮爾斯清楚。

     應當說,在漢語中,「象徵」與「符號」這兩個術語本不會混淆,混亂是在翻譯中產生的:西方人混用,翻譯也只能在「象徵」與「符號」中搖擺。影響所及,中國學界也不得不被這種混亂吞噬:中國學者自己的書,也弄混了本來清楚的漢語詞彙。稍看幾本中文討論符號與象徵的書,就會看到:我們讓西語之亂亂及漢語,這真是令人遺憾的「中西交流」。本節的目的,是把漢語的術語「象徵」與「符號」區分清楚。在可能情況下,幫助西人整理一下他們弄出的混亂。澄清這個問題,有助於我們認識究竟什麼是「符號」。

     有國內學者認為symbol此詞,「用於邏輯、語言及符號學心理學範疇時,多譯作『符號』;而用於藝術,宗教等範疇時,則譯為『象徵』」(賀昌盛,2007, 5)。這話實際上是說漢語中「象徵」與「符號」也是同義:兩者都與symbol對應,只是出現於藝術學和宗教學之中是「象徵」,出現於邏輯、語言及符號學心理學,是「符號」。這種「按學科」處理術語,恐非易事。

     錢鍾書對這個糾葛看得一目了然。《管錐編》第三卷中說:符號即sign,symbol(錢鍾書,2007,3-1864)。錢鍾書的處理原則是:西語symbol意義對應漢語「符號」時,譯成「符號」;對應漢語 「象徵」時,譯成「象徵」。一旦弄清原文究竟是符號還是象徵,就以我為主處理,不必凡是symbol都譯成「象徵」,這樣漢語能反過來幫助西語理清這個糾結。

     西方學者由於兩詞意義接近,每個人提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解,經常互不對應。有些學者認為「符號是淺層次的,象徵是深層次的;符號是直接的,而象徵是背後的潛在意義」。持這種看法的主要是某些人類學家,他們思想中的「符號」,看來只是某種類文字的「記號」(notation)。弗洛姆說:「符號是人的內心世界,即靈魂與精神的一種象徵」(弗洛姆,2001,31)。這話的意思是符號範圍比象徵小,是象徵之一種。本文上面已經說過:符號的外延應當比象徵寬得多,象徵是符號的一種。

     大部分中文翻譯,把西文每一處symbol都譯為「象徵」。巴爾特的《符號帝國》,說日本民族是個symbolic system (Barthes, 1982, 5);桑塔亞納說,「猿猴的聲音變成symbolic時,就變得崇高了」(Satayana, 1957, 67);弗賴說symbol是「文學作品中可以孤立出來研究的任何單位」(Frye, 1957, 34)。這些人說的都應當是「符號」,但是中譯竟然一律譯為「象徵」。拉康給他的關鍵術語Symbolic Order下定義時說:「Symbolic Order即符號的世界,它是支配著個體生命活動規律的一種秩序」。按他自己說的意思,Symbolic即「符號」,從導向「秩序」角度考慮,因此,Symbolic Order應當譯成「符號界」才正確。艾柯對此解釋說:「拉康稱作『Symbolic Order』,說是與語言聯繫在一起,他實際上應當說『符號界』(Semiotic Order)」(Eco,1984, 203)。但是偏偏中文翻譯或討論拉康,都稱之為「象徵界」。

     還有一些西方理論家的用法更加理不清楚。卡西爾《人論》一書的名句,「人是animal symbolicum」,現在一般譯成「人是使用符號的動物」,但是也有人譯成「人是使用象徵的動物」。卡西爾在這幾個術語上用法比較特殊:他把sign解為動物都會有的「信號」,而把使用symbol看成人的特點(Cassirer, 1944,56)。即使照他這個意思,他用的symbol也必須是「符號」。卡西爾的研究者謝冬冰,特地寫了一章「符號還是象徵」,仔細考察了卡西爾著作的歷年中譯處理方式,對照了卡西爾自己的解說,結論是:「從其整體的認識論來看,他的哲學是符號哲學,而不是象徵哲學,但是全面的看,在討論藝術與神話的發生時,很多地方,symbol一詞應理解為象徵」(謝冬冰,2008,47-54)。這話有道理,但是要處處辨別卡西爾是否在討論藝術與神話還是別的意思,恐怕不可能。這個總結,是承認卡西爾的整個「象徵秩序」哲學體系遊移與「符號」與「象徵」之間,實際上無法翻譯。

     布爾迪厄著名的術語symbolic capital,不少學者譯成「象徵資本」,也有一些譯者翻譯成「符號資本」,中文論者兩者混用。按布爾迪厄的本意,恐怕應當譯成「符號資本」。布爾迪厄把這個概念與「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對列:「symbolic capital是其他各種資本在被認為合法後才取得的形態」(Bourdieu, 1986,241-258)。既然是各種資本的轉換的結果,當以「符號資本」為宜。「象徵資本」似乎是「象徵性的空虛資本」,這正是布爾迪厄所反對的。

     但是也有不少西方理論家刻意區分symbol與sign,此時幾乎個人有一套說法。克裡斯臺娃的理論圍繞著「符號的」(Semiotic)與「象徵的」(Symbolic)兩個層次展開,「符號的」,是「前俄狄浦斯的」(Pre-Oedipal);當一個孩子獲得了語言,就不得不臣服於「象徵的」,即後俄狄浦斯的符號系統(sign system)。這是她獨特的用法,我們無法整理,只能依樣畫葫蘆地翻譯(高亞春,2007,6-9)。

     鮑德裡亞認為現代性是從「象徵秩序」推進到「符號秩序」,因此,在他的思想中,「符號」與「象徵」是絕然對立的。在1972年的名著《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中他舉了一個簡明的例子:結婚戒指是「一個特殊的物,象徵著夫妻關係」:而一般的戒指並不象徵著某種關係,因此一般的戒指是「一種他者眼中的符號」,是「時尚的一種,消費的物」。而消費物必須擺脫「象徵的心理學界定」,「最終被解放為一種符號,從而落入到時尚模式的邏輯中」 (鮑德裡亞,2009,47-49)。這段話的意思是,象徵有心理意義,是傳統的;而符號則有時尚意義,是「現代性」的。實際上,戒指都是攜帶意義的符號(除非用來切割玻璃),也都是意指「思想家或品質」的象徵。既然鮑德裡亞有自己明確的獨特定義,我們只能按他的用法介紹他的理論。

     的確,sign與symbol這兩個詞,在西語中是從根子上混亂了,每一個論者自己設立一套定義,更加劇了混亂。符號學奠基者皮爾斯,也把這兩個關鍵性的關鍵詞說得更亂。他使用symbol一詞,指符號三分類之一的「規約符號」,即與像似符號(icon),指示符號(index)對立的,靠社會規約性與對象關連的符號,他這是在symbol的複雜意義上再添一義。但是他又花了很長篇幅,把他的這個特殊用法解釋成「與其說這是賦予symbol一種新意義,不如說並返回到原初的意義」:

 

     亞裡斯多德認為名詞是一個symbol,是約定俗成的符號。在古希臘,營火是symbol,一個大家都統一的信號;軍旗或旗子是symbol;暗號(或口令)是symbol;證章是symbol;教堂的經文被稱為symbol,因為它代表證章或基督教原理考驗用語;戲票或支票被稱為symbol,它使人有資格去接受某事物;而且情感的任何表達都被稱為symbol。這就是這個詞在原始語言中的主要含義。諸位考驗判定他們是否能證實我的聲明,即我並沒有嚴重歪曲這個詞的含義,並沒有按我自己的意思使用它。

 

     皮爾斯這話是說symbol與對象的關聯向來都是約定俗成的,因此象徵就是規約符號。但是象徵與非象徵的區別並不在是否約定俗成, 而在於象徵的對象是一種比較抽象「思想或品質」。就用他自己舉的例子來說,「教堂經文代表基督教原理」,的確是象徵;營火,軍旗、證章、旗幟,支票,都是靠規約而形成的符號;至於「情感的任何表達」,例如表情,手勢,身體動作, 則是以像似符號成分居多:皮爾斯也承認大部分符號幾種成分混合。皮爾斯一定要說他用symbol作「規約符號」之義,是「回到希臘原意」,在西方學界可能是為創立符號學辯護的好策略。但是這種自辯,無法為他的symbol 特殊用法提供古典根據。皮爾斯自己生造了幾十種符號學術語,在這個關鍵概念上,他完全沒有必要用此舊詞。

     事到如今,最好的辦法是西文取消symbol的詞典第二義,即不讓這個詞再作為「符號」意義使用,全部改用sign。這當然不可能:語言問題無法由學界下命令解決,況且這是學界自己弄出出的嚴重混亂。中西語兩者本來就不對等,意義混淆的地方也不一樣,翻譯時必須仔細甄別:什麼時候在談的哪一種定義的symbol。西方人可以交替使用symbol與sign,雖然引起誤會,至少使行文靈動。西人的用法,不是我們處處把symbol譯成象徵的理由:在漢語中,象徵只是一種特殊的符號,象徵與符號不能互相替代。

     幸好,本文並不企圖代西方符號學界澄清西語的混亂,本文只討論漢語中的符號或象徵。當代漢語的日常與學術用語中,也必須分清「符號」與「象徵」。例如本文一開始舉出的一些例子:學者們在討論「為什麼超女是當代文化的符號?」這問題的措辭是錯誤的,因為任何一個電視節目的名稱,都攜帶著一定意義,本來就都是符號。「超女」作為符號是不言而喻的,根本無須討論。討論這題目的人,是想說「超女」節目已經變成一種有特殊「思想或品質」意義的符號,因此問題的提法應當是「為什麼超女是當代文化的象徵?」

     中國符號學完全可以倖免於亂,只要我們拿出定力,不跟著西人的亂局到處跑,我們應當像趙元任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那樣,完全明白他建議建立的symbology學科,是「符號學」,而不是「象徵學」。

相關焦點

  • 趙毅衡|中國符號學的黎明
    學界做此種區分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西方通用的「符號學」一詞semiotics,與符號sign不同,而且符號學的定義建立在此種不同上:「Semio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sign」實際上西語中此定義是希臘詞源「符號」(semeion)與拉丁詞源「符號」(signum)的同義詞循環定義。中文沒有必要跟西人轉詞圈子。
  • 如何從符號學定義藝術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辯論中,維根斯坦式的「藝術不可定義」論,引導出所謂「程序主義」,在當代藝術界影響巨大:藝術的社會文化歷史定位,代替了藝術本身的定義。程序主義實際上是放棄了藝術內在定義的追求。本次講座將分析程序主義的幾個內在缺陷,這些缺陷可以導致程序主義的衰亡。然而藝術在當代社會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迫使人們重新思考藝術究竟何為。
  • 符號學泰鬥趙毅衡:「符號消費」催生「品牌情節」
    4日,全國符號學代表人、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所長趙毅衡教授在四川大學創意管理研究所主辦的「中歐創意管理學學者沙龍」進行了《符號學和商品研究的應用》主題演講。  「符號是意義表達的必須而且獨一無二的工具,不用符號無法表達任何意義,反過來,任何意義必須用符號才能表達。」
  • 趙毅衡經典作品推薦,《符號學》最受讀者歡迎
    趙毅衡,男,1945年5月生,廣西桂林人。1968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外語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現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比較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符號學與傳播學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所助理研究員;1983至1988年就讀於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並擔任該大學的助教、助研,於1988年獲博士學位;1988年起,任職於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終身聘資深講席。
  • 身邊的符號學
    《趣味符號學》,趙毅衡著,重慶大學出版社2 0 15年8月版,定價:38 .00元。    張學慧 自由撰稿人,成都    「符號學」往往因為其抽象性讓人望而生畏,趙毅衡的新作《趣味符號學》或許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的視角———「趣味」的認識符號學的視角。全書通過一百個小故事,內容涵蓋歷史、民俗、影視、社會事件等等,深入淺出地講述了符號學的基本道理。讀者在讀之有趣的同時,也確實認識到,其實符號學並不在神龕上,而就在每個人的生活中。
  • 趙毅衡∣中國符號學的黎明
    現在已經很難考證何人首先用「符號學」一詞翻譯semiology或semiotics,只能肯定,此詞不像中文其他學科譯名稱經常來自日語,日語的譯名為「記號學」。至今有一部分中國大陸學者以及一部分中國臺灣學者,堅持用「記號學」一詞,也有大陸學者把學科semiotics譯為「符號學」,但把sign稱為「記號」。此種命名,常見但並不通用,經常引起讀者困惑。
  • 人人都能讀懂的符號學
    另一方面它又很有趣,因為符號的意義需要去破解。趙毅衡所著《趣味符號學》用了100個有趣的小故事,來闡述符號學的一些基本道理。第一個故事是:「新娘子為什麼要蓋著頭?」據說,一旦揭開蓋頭,新娘子從此不新,哪怕過門,新娘子還要妝新。「這是因為大家看不到新娘之新,必須有個符號在婚禮上代表這個意義。」
  • 《符號學與當代藝術》NO.10:皮爾斯符號學與藝術分析
    從符號學觀點來洞察並闡釋藝術的形式創新與知識生產,是20世紀以來勃興的一種學術思潮和文化現象。而在21世紀的今天,符號學對當代藝術的發展有什麼樣的持續影響?這個問題有待我們以全新視界加以考察。
  • 中國符號學叢書在成都出版
    「範冰冰和武媚娘就是文化符號」華西都市報訊 (記者 曾潔吳小川)7月3日晚,中國符號學叢書發布會在蓉舉行,這是第一屆文化與傳播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首場活動,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李斯卡教授攜新書《皮爾斯符號學導論》亮相。
  • 四川大學教授文學院談符號學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左克)6月30日,四川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趙毅衡教授在文學院作了題為「文化符號研究中的『標出性』」的學術講座。  正如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符號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公分母,它具有普遍行,可重複操作,趙毅衡希望符號學能給人文學科的思維方法帶來幫助。
  • 《符號與傳媒》2020年總目錄
    歡迎各位專家學者投稿本刊,唯一郵箱投稿通道:semiotics_media@163.com哲學符號學黃維樑 (2020). 符號學"瑕疵文本"說: 從《文心雕龍》的詮釋講起. 1, 1-8.趙毅衡 (2020).
  • 妝容時尚的符號學探究
    圖2 1910s 一、妝容時尚的符號學闡釋 關於時尚,日本社會心理學家南博認為「時尚是一定社會群體中一定數量的人們,在一定期間和一定意圖下,具有心理誘導性的、對符號而言,至今仍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傳播學之父」施拉姆把符號視為傳播的要素,美國符號學先驅皮爾士認為符號是用來代表某種事物的東西,我國學者趙毅衡給符號的定義為「符號是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4]。從這些定義中不難看出,符號是一種傳達某種信息的介質。因此,妝容時尚可以被視為是一種符號,它展現給大眾不僅限於化妝技術,還隱含了其歷史、社會、文化等背景。
  • 川觀學術 | 符號是如何讓這個世界有「意義」的?
    意義必須用符號才能表達,符號的用途是表達意義,可以將符號定義為「被認為攜帶著意義的感知」,因此,符號學就是意義學。這個定義簡單明晰,讓符號學成為整個文科的公分母,文科研究文化,而文化就是「社會相關意義活動的總集合」。符號學的底線問題,就是探究為何人是一個有意義的生存。如果說動植物也有意義追求,符號學就不得不研究在何種程度上自然界與我們精神相通。
  • 甦醒的符號學:理論及其運用
    近年來,符號學日益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門選題。為此,《學術月刊》2012年第4期刊登了一組文章,從不同角度對符號學的相關理論進行了探討。
  • 符號學作為一種形式文化理論:四十年發展回顧
    符號學是形式論發展到今日的主要形態,符號學在中國繁榮,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中國有著豐富的符號思想遺產。自從現代形式論流派在20世紀70年代末傳入中國,中國學者迅速將這種理論與中國思想遺產結合,在40年中積累了豐富的成果,符號學的中國學派正在形成。中國符號學擺脫了索緒爾語言符號學的有機系統觀,轉而以皮爾斯原理為基礎,吸取巴赫金、洛特曼等人的成果,在中國符號思想基礎上,重新定義並改造了符號學。
  • 法國符號學概要與實例分析
    從符號學觀點來洞察並闡釋藝術的形式創新與知識生產,是20世紀以來勃興的一種學術思潮和文化現象。而在21世紀的今天,符號學對當代藝術的發展有什麼樣的持續影響?這個問題有待我們以全新視界加以考察。
  • 第一屆文化與傳播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川舉辦
    第一屆文化與傳播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川舉辦 2015-07-04 14:59:304日,第一屆文化與傳播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開幕。來自中國、美國、法國、韓國等海內外300多名學者參會,共同研討文化與傳播裡的符號學。  「符號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四川大學教授趙毅衡一語點明,符號學就是意義學,任何意義都是要靠符號才能傳達,所以人們每天生活在符號當中。
  • 《符號學與當代藝術》第三期:當代藝術攝影的符號意欲如何?
    從符號學觀點來洞察並闡釋藝術的形式創新與知識生產,是20世紀以來勃興的一種學術思潮和文化現象。而在21世紀的今天,符號學對當代藝術的發展有什麼樣的持續影響?這個問題有待我們以全新視界加以考察。
  • 「萬物皆可炒」的符號學原理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炒作行為的出現,有貨幣超發、通貨膨脹、金融利益驅使等多種因素,然而,分析究竟何種事物能夠成為炒作對象,還需要符號學的原理。所謂符號學,著名符號學大師趙毅衡曾經把符號學定義為:「關於意義活動的學說。」並給出了符號的定義。即「符號是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意義必須用符號才能表達,符號的用途是表達意義。
  • 科學網—符號學視角下科學綜藝節目的傳播策略
    ■趙宇 符號學作為一種跨學科的方法論,在大眾傳播中發揮重要作用,符號在傳播中無處不在,並具有特定的內涵和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