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雲南窮苦大山的女校長張桂梅,堅持讓大山深處的女孩讀書接受教育,感動了無數國人。
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的時候,她說了一個故事,有個女學生被母親退學帶回家,她去做家訪,原來是母親重男輕女觀念導致,讓小學和初中的兒子去縣城補課,卻讓即將高考的女兒輟學。
張桂梅在被採訪中說:「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變三代人的……我當時的初衷,是解決低素質的母親,低素質孩兒這種惡性循環。」
有句話說得非常動人: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張桂梅認為好的教育可以代代相傳,一個好母親影響三代人,其實,一個好父親的影響力也是至少影響三代兒孫。
今天把郭濤《父親的力量》和林志穎《我對時間有耐心》這兩本書對照看,兩個不幸家庭走出來的男人,性情差異很大,人生心路歷程不同,教育孩子的語言系統也大相逕庭,不得不說,原生家庭的烙印真的太深了。優質教育良性循環,劣質教育惡性循環,原生家庭像個程序,最初的那個出現了Bug,後面就會無意識輪迴錯誤。
郭濤沒有林志穎幸運,因為林志穎有個負責的好父親,但是郭濤的父愛是缺失的。用郭濤自己的話說,他生在一個破碎的家庭,從小父母感情就不太好。他們家的氛圍和他們家的很多事兒都是有問題的,這些問題對他之後的成長經歷影響非常大。郭濤家裡的問題,要從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那一輩說起。
郭濤媽媽的家在陝西,姥姥是一位小學校長,姥爺在一個大工廠做總會計師。郭濤媽媽在家裡排行老大,家裡孩子多,姥姥生到第五個孩子才終於有了一個男孩。在這個家庭裡,女性佔主導地位,是一個母權家庭,這一點對郭濤媽媽影響非常大。
郭濤爸爸家的情況跟媽媽家截然不同。郭濤爺爺是一名普通的鐵道工人,奶奶就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婦,爺爺奶奶生了三個孩子,都是兒子。大兒子抗日犧牲了,還剩兩個孩子,郭濤爸爸家裡排行最小。後來盧溝橋事變,爺爺逃到了西北,奶奶帶著兩個兒子留在北京附近。
奶奶沒有文化,帶著兩個兒子相依為命,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因此,郭濤二大爺年長,主要負責體力活,郭濤爸爸就承擔了女性家庭成員應該擔負的職責,比如洗菜做飯,包括縫紉等。奶奶在生活高壓下,脾氣非常暴躁,到老年依然如此。有個強悍暴躁的母親,郭濤爸爸的脾氣要麼懦弱膽怯討好,要麼一樣暴躁易怒,看郭濤的敘述,他成了後者。
郭濤爺爺的故事還沒完。逃難到西北的他,以為家人都死了,另外又娶了老婆重組家庭。後來沒辦法,郭濤爺爺選擇跟第二個妻子一起生活。郭濤爸爸與媽媽是青梅竹馬的戀人,兩個人都是中學裡的文藝骨幹,因為早戀走到一起,當時兩邊的父母都反對。後來,爸爸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媽媽去了中央戲劇學院,爸爸比媽媽提前兩年畢業。媽媽畢業的時候,正趕上文化大革命。兩人幾經波折,最後在青海會合,匆匆忙忙結婚,匆匆忙忙生下了郭濤。
郭濤從小就在北京和爺爺二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去了青海跟媽媽會和。郭濤說,在那個時代,個人的生活完全被時代洪流裹挾,作為個體完全無力與時代和制度抗衡,只能在夾縫中委曲求全。
郭濤6歲前的日子,是與爺爺奶奶一起度過的。那六年的時光,充滿了陽光與溫馨。但是父母覺得老人沒有文化,不能耽誤郭濤學習,於是到了該上小學的年紀,就把郭濤帶到了青海。在青海的時光,家庭氛圍總體還是歡樂和諧的,父母關係也很融洽,也許是在一個遠離家鄉的邊遠地區,大家更有相依為命的感覺。
然而,父母在1979年調回內地的時候,雙方發生意見分歧。爸爸想回北京,媽媽想回陝西。媽媽聽說奶奶脾氣暴躁,怕婆媳問題,又嫌棄郭濤爺爺奶奶沒有文化的家庭氛圍,回陝西就有娘家人撐腰,外人不敢欺負她。回遷分歧算是埋下了父母不和的種子,最終爸爸委曲求全,跟著媽媽去了西安。
在西安的日子,父母陷入矛盾,郭濤和妹妹常常躲在在一旁,不知所措。妹妹年紀小,郭濤就成了父母吵架後負面情緒的發洩口。在郭濤家,重女輕男,因為郭家上下三輩沒有女孩。妹妹出世,爸爸給爺爺發電報,爺爺高興地當天晚上腦溢血過世,這簡直就是印度電影《猴神大叔的小蘿莉》裡的情節。
小學畢業前,郭濤非常優秀,身體又好,一直當班長。但是好景不長,父母對郭濤進行了粗暴苛刻的教育。郭濤反思說,自己對石頭的教育,多少都收到了父母當年對自己教育方式的影響,雖然他一直想擺脫,但是那些東西像沉澱在他血液裡一樣,無法擺脫。
郭濤進入初中後,開始了煩惱的青春期,特別焦慮,經常找同學訴苦。爸爸跟媽媽也吵累了,不願意回家,當時他到西安市藝術學校當校長兼表演教學。爸爸乾脆在辦公室打地鋪,郭濤也不願意回家。
過完混沌迷茫的初中,高中時期的郭濤,有過一次自殺經歷。十六七歲的冬天,他跟爸爸發生了很大的衝突,原因是他考試沒考好,成績下滑。郭濤回憶爸爸當時的話,感覺自尊受損:「你在家裡偷吃我的、喝我的、穿我的,你還不給我好好學習!你還有什麼臉面對我……」郭濤氣得脫掉衣服,脫得只剩一條內褲,爬到家裡天台上,幾次猶豫輾轉,到底是跳樓還是不跳樓?媽媽跑去學校找校長,後來被校長勸回家,父親自始至終都沒有出來找過他。
郭濤父母都是脾氣火爆的人,不光是被父親批評過打過,媽媽發火的時候,喜歡噼裡啪啦撓孩子。郭濤第一次考大學成績不理想,被父母抱怨,他於是賭氣絕食學習,考不上就不吃飯,後來餓暈了幾個小時後,被抱著葡萄糖的同學救醒。
第二次考大學,郭濤先是從父親當時掌管的西安藝術學校退學,為此被父親打了一耳光。他想走表演這條路,父母其實不太支持,說了很多反對意見,原因是他們夫妻都是走這條路,混成現在這個樣子,你還往裡頭湊什麼呀?父母越反對,年輕人越是想幹,最終郭濤如願以償考入中央戲劇學院,遠走高飛,脫離父母管控。
回想往事,郭濤感覺自己沒有叔叔阿姨,沒有哥哥姐姐,遇到什麼問題,都是自己一個人消化解決,沒有人可以求助,也沒有傾訴對象。後來,他學會了喝悶酒。至於他在書中寫他唯一一次打女人,就是對一個女朋友動粗。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教養裡,喜歡訴諸武力解決問題,其實是在教孩子用暴力,且毫無罪惡感和愧疚心。
在一個父母處處都要幹涉管制的家庭長大,郭濤做了爸爸有什麼進步呢?認識到自己的脾氣教養方式跟原生家庭有關,但是改正還需要一段時間。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有自己的規劃,說的頭頭是道,但是有沒有尊重孩子的興趣,不得而知。他的思想依然是傳統的,比如不贊成老婆進入演藝圈,希望女兒學藝術有氣質,最後還是走入家庭做一個賢妻良母。
我在上一篇文章裡,專門詳細敘述分析了林志穎爸爸林德雄的「放風箏式育兒」教育方式,很多網友看了都覺得很溫暖正向,非常正能量。儘管林志穎父母離異,但是他依然滿懷愛心,對人寬容,對自己的接納度也比較高,好奇心和探索欲很強,喜歡搗鼓各種科技產品,痴迷賽車,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活出了自己的風採。
從《婆婆和媽媽》節目中,我們看到了林志穎媽媽林金花,一個有主見的女強人,個性鮮明,自我意識突出,當年跟林德雄離婚,之前兩個人也是感情不和,吵架是有的,這樣不愉快的東西,林志穎選擇遺忘,也許是把這些傷痛都壓進了潛意識。後來,陳若儀跟婆婆聊起來林志穎的幼年,林金花承認那時候經常跟爸爸冷戰,後來孩子漸漸大了,她才決定離婚。
林志穎從小跟爸爸一起生活,雖然爸爸工作很忙,但是照顧孩子的事情,做得盡心盡力。白天忙工作,晚上回家做家務,輔導孩子功課,經常忙到半夜,太困了不知不覺就睡在了沙發上。最難能可貴的是什麼?一個承受家庭和工作雙重高壓的男人,居然可以做到從來不對孩子們傾倒負面情緒。這一點,絕大部分爸爸都做不到。
回憶往事,林志穎說自己受過最嚴厲的懲罰是跪佛堂,被要求靜思己過。一個孩子的成長裡,沒有體罰,也沒有語言暴力,所以在《爸爸去哪兒》節目裡,網友見識了郭濤的威脅和恐嚇,但是卻不會在林志穎身上看到一絲成年人對幼小孩子的控制欲。
林德雄經常對孩子們說,做事很難吧?但是做人更難。他相信人在做天在看,也相信善因善果。他不僅對孩子們有愛,對陌生人也充滿關懷。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經常帶著孩子參加各種公益組織,出去做義工幫助別人,甚至還領養過一個女孩,後來因為學籍問題不得已送回福利院。
郭濤的爸爸在兒子成績下滑的時候,羞辱兒子,認為兒子就是自己養大的,應該拿好成績回饋自己,仿佛兒子不是一人,而是自己養的寵物,沒有人格尊嚴。其實,郭濤成績一直很好,那次也許是發揮失常,也許是想要用這種方式求關注。但是林志穎爸爸就比較寬容和善了,他不會把孩子之間做比較,林志穎學習成績不好,他不強求,因材施教,發現兒子收的情書很多,覺得既然孩子人緣好,不如去學藝術表演,於是就把林志穎送去了華岡藝校。
林志穎因為騎摩託車無照駕駛被警察抓住,林德雄也沒有打過兒子耳光,而是選擇護送孩子上學,減少他騎摩託車的機會。林志穎入伍當兵被教官刁難,他雖然擔心兒子吃不了苦當逃兵,也沒有嚴詞譴責激將侮辱,而是鼓勵兒子要堅持,並去軍隊找教官談話,最終解決問題。
爸爸是行動派,說得少,做得多,工作再辛苦也不抱怨不表功。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天賦,尊重孩子,關愛孩子,林志穎家孩子都是大學畢業,唯有林志穎去了華岡藝校,但是這個孩子也發展出了一片天地。後來林德雄去世,林志穎去收拾爸爸的辦公室,發現桌子的玻璃板下全部都是家人的照片,爸爸的車裡都是林志穎的唱片,他只聽兒子的歌。
林志穎是一個執著的人,屬於不撞南牆不回頭的那種,爸爸林德雄知道提醒警告無用,就在風險可控範圍內,允許兒子嘗試試錯,林志穎在書中感謝爸爸,讓自己在犯錯中成長。所謂放風箏式育兒,不過就是把選擇權和主動權交給孩子,父母是個協助者,在風箏偏離的時候拉線扶正,在風箏遇到風雨閃電的時候保護他們的安全。不打擊,不控制,不以過來人自居,強行灌輸孩子經驗。
當郭濤寫《父親的力量》時,不知道他有沒有讀林志穎的《我對時間有耐心》,林志穎關於家庭教育的回憶,更符合父親力量的主題吧。這個父親言語不多,踏踏實實帶著孩子生活,手把手教會他們做事,身教重於言教,這才是父親的力量吧。
在書中,林志穎感謝父親的教育,同時也接下父親的教育理念,繼續做一個放風箏的人,對兒子Kimi也實行放風箏式的養育,不給孩子設限,不幹涉孩子的興趣愛好,交給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常識和禮儀,讓孩子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生活。
未來是不確定的,過去的經驗有多少可以借鑑呢?讓孩子自己摸索,在他們的時代走屬於他們自己的路,這或許才是最好的養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