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爸爸去哪兒》熱播之後,郭濤出了一部自傳《父親的力量》來宣揚自己的婚戀觀和育兒觀,通篇來看,這些傳統家庭教育觀念實在太可怕了,與我們所接受的現代教育觀念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對於傳統文化,我們要審慎對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是一味復古,畢竟它們不完全適宜現代社會。
1.家暴文化。
本文開篇,郭濤講了自己第一次動手打女人的經歷。是否為第一次或唯一一次動手打女人不得而知,但是他很得意地宣揚:本來一時激怒無意打前女友,卻收到很意外的效果,她完全傻眼了,變老實了。於是從中得出一些很可笑的道理:女人都是任性胡鬧的,不打不乖。男人要為女人訂立準則,要她們溫良恭儉讓。
因為前女友不符合自己的準則,他選擇了不告而別,讓這段戀情消亡了。焉知,這是不是他前女友的福份呢。家暴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無數次,何況在婚前他都不願意做到忍讓一點點,覺得安撫女人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在前女友手術後請求他照顧一下,他表面上順從了心裡卻擰巴,認定了她得了公主病。這裡說的照顧也不過是陪伴而巳,他能比護士更周到?
熱戀期間從內心深處嫌棄女友,不樂意心疼縫針裹紗布,正在遭受痛苦的脆弱女子,反而埋怨怎麼她不心疼一下自己。這個男人的傳統觀念就是女人天生該伺候自己,男人伺候一下女人就倍感委屈。
和諧的家庭本來就應該互相尊重,互相體諒,互相照顧,以真情交換真情,不是哪一方居高臨下地強行規定對方必須服從他的要求規則。溫良恭儉讓固然是社會美德,但男人要讓這些理念具備信服力,就必須首先以身作則。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何苦強加給別人。
為了馴服女人接受自己「男尊女卑」的思想,郭濤提倡家暴,一群網友就特別激動,深感:女人不挨打,就要蹬鼻子上臉了。為了捍衛自己做為男人的臉面,一定要給她們一些教訓。
站在孩子們的角度,他們如何看待強勢爸爸「教訓」體弱的媽媽呢。長期生活在父母家暴中的孩子身心是否健康呢。
中國傳統家庭教育有一句俗語「棍棒之下出孝子」,默認這一理念的父母對自己不聽話的孩子總是動輒打罵,從來不會認真地與孩子們講道理,也從來不反思自己哪些地方做錯了。因為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不平等,他們不過是維護自己的傳統家長專制制度而已,妻子與孩子全是依附於夫權父權的。
反觀歐美國家,孩子調皮任性,父母會蹲在孩子面前,詳詢孩子這麼做的動機以及他們渴望達到的效果。這才是重視孩子的想法,體驗,個性等,這才是願意放下身段,與孩子平等交流友好相處的態度。不像中國傳統父母,只會為了面子文化,一味要求孩子們聽話,聽話,聽話,扼殺他們的獨立思想與個性。有一句話說的好,限定孩子們的視野,父母的天花板就是孩子們仰望的天空。
2.性別區分教育——男孩窮養,女孩富養
郭濤書裡字裡行間都透露著一股「男尊女卑」的惡臭味,覺得自己作為父親很神聖很偉大,是妻子和兒女都應該仰望的,偏偏忽視了母親的力量。
他提倡因材施教,對於兒子和女兒要力圖灌輸孑然不同的觀念。比如小時候孩子撞桌角一事,他對兒子小石頭說:「它比你硬,你別碰它,識時務者為俊傑,離它遠點。」
對女兒伊莎貝拉卻說:「你碰到桌子,它會疼,不信你摸摸」。桌子會不會疼人不知道,但是額頭一定會疼。這種雙標的區別教育真是讓人無語,兒子會認清現實,當俊傑;女兒會痴迷於童話謊言中,當聖母。
男孩要窮養,知道了社會險惡,知道了如何處理事端,也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成為了男子漢。但是郭濤富養女孩的方式正確嗎?富養她就是用謊言欺騙她,讓她待在溫室裡,不知道這個世界如何兇險,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成為人人厭惡的傻白甜?
與其這樣區別教育,還不如一視同仁教育來得好,要窮養都窮養,要富養都富養。這種區別不過是來源於他的性別歧視。他說女孩子只要道德良好,嫁得好,會伺候男人就行了,不需要辛苦工作,不需要夢想。
韓國的教育模式不是照搬中國的傳統禮儀教化的那一套嗎,最後形成的是男尊女卑,性別歧視特別嚴重的社會。韓國多少男人口說言傳貶低女人,覺得女人沒用,女人該為我所用。
今日話題:你們支持傳統父權式的家庭文化教育還是支持現代平等民主意識主持下的家庭文化教育?
作者:小因果,專注自然與社會科學,原創不易,請點個讚再走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