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故事:廢寢忘食苦行六年 菩提樹下發大誓願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皮包骨頭,驚呆舊友。(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牧女獻乳,身體康復。(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太子各方尋師訪道,光陰茌苒,不覺度過五六年之久的歲月。各方尋師訪道的結果雖未能如願,但太子並未感覺到失望,他更加強立定堅固的志願,他感覺到自己的使命重大,所以才不容易達到目的。別人能夠做的事情,讓別人去做;別人所不能做的事情,自己才更應該去做。現在自己所要求的真理在別人那裡不能如願求到,唯有用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所以太子就進入摩羯陀國伽耶山的附近,在優留毗羅西那尼村的苦行林中修行。這裡面臨尼連禪河,河中終日流著不息的清流,兩岸是美麗的白沙,在河的北方是一望無際的平原,這是一個閒寂的天地,也是一個修行最好的地方。太子就決定以這裡作為自己的道場,不成就自己的大願,決定不離此他去。

在以前淨飯大王派王師追趕太子的時候,留下憍陳如等五人隨侍太子,但太子當初跋涉在途中,各處參訪,早就和那五人分開,現在太子進入尼連禪河邊的森林修行,憍陳如等聽到這個消息都從各方趕來,和太子共同修習苦行,並供太子隨時使用。

太子用種種的方法想要渡越生死的大海,專心修持,真心誠意,廢寢忘食,修戒參禪,忍耐凡人所不能忍耐的嚴酷的苦行。太子所修的苦行,真不是普通的苦行,修行到後來,目陷鼻高,顴骨顯露,身形消瘦,面目全非,就是說他只剩下骨頭和皮也不算過分。有一個時候,太子每日只吃一點大象和猿猴供養的果品或一點豆類,或喝一些豆汁,甚至後來還到了日食一麻一麥的程度。吃得少,而能生存,真是一回不可思議的事。雖然太子修習種種的苦行,但想要斷煩惱妄想,超越生死的大海終不能夠。太子又再修學停止呼吸的苦行,冥口塞鼻,其結果只使他耳內發出轟轟的巨聲,眼前只覺有無數的星花繚亂,額上像有銳利的寶劍在刺戳,頭上像被皮鞭在抽打。除此以外,太子還修了種種無理的苦行,想以苦行來徵服肉體,咬緊牙關,日復一日,天天如是。雖然太子有的是青年的熱情、勇猛的精神,除得了一點小小的效果以外,並未能達到他所希望的根本的覺悟。煩惱、妄想不能斷滅,情慾、生死不能解脫。在苦行時,好像克服煩惱,進入解脫境界到達成功的境地,可是停止下來又不能如願。

侍候太子的憍陳如等五人,看到太子如此熱心求道,知道他有著金剛似的信念,所以都崇拜佩服到五體投地,把太子當天帝釋一般盡心地侍奉,謙讓卑下,隨侍身側,一刻不肯離去。

在太子修學苦行的時候,淨飯大王是時時都掛念在心,及至聽到太子只剩下皮骨相連的消息,不覺眼淚滔滔如雨點一般的流下,他立刻命令車匿拿了很多珍饈美味的食品前去送給太子;耶輸陀羅妃、摩訶波闍波提夫人也囑咐車匿,無論如何請太子為了使父王安心,使一切愛他的人釋念,請他要吃完這些食品。耶輸陀羅妃現在已對太子看破,把整個的愛貫注在羅睺羅的身上。羅睺羅在母愛的撫育之下,漸漸地長大起來,可是耶輸陀羅卻天天都是過著寂寞的生活。有時耶輸陀羅也思念起太子,回憶著往事,常常暗暗地偷灑著傷心的眼淚。命運好像註定要她過著這寂寞的生活,想要完全忘記又不能做到。表面上耶輸陀羅雖然過著靜靜的生活,但有時想到丈夫的苦行而自己在王宮享樂,心中又有說不出的抱歉,她恨不能當面向太子訴說悶在心裡的衷曲。

再說車匿奉了王命,還沒有出離王宮的時候,內心感到非常難過,及至他走出宮殿,想到不久就可見到太子,他又歡喜高興起來。路上,車匿心急如焚,希望能立刻見到太子才好,等他到了尼連禪河畔,看見昔日相好圓滿的太子今日變得皮骨相連,不覺驚怕恐怖起來!他平伏在靜坐的太子之前,說道:「太子!懷念你的車匿在此拜見。」太子睜開閉著的眼睛:「啊!車匿!你來得很好,有什麼事嗎?」「奉大王的敕命,受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和耶輸陀羅妃的囑託,送食品前來供養太子。」車匿說後,把食品都搬出來。「這些東西我不要,你趕快拿回去!」太子威嚴而又慈和地命令著。「請你不要這麼說,我就是特地送這些東西給你才來的。」「車匿!我沒有用這些食物的必要,這些東西反而障礙我的修行,快點拿回去,不要再囉囉嗦嗦,不要再叫我重複述說一次。」車匿本想把太子離開王宮以後的國家情況、父王的懷念、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及耶輸陀羅等一切人事情形報告太子,但都給太子制止。太子命令他火速回去,他無可奈何地含著滿眶的眼淚告辭而去。

太子苦行的生活,一年二年,和往日一樣;三年四年,還沒有解脫;五年六年,太子沒有退卻一步;就是這樣,悠悠的時光,又度過六年苦行的歲月。時間雖然在無意義之中過去,但是,靜靜的、慢慢的,太子一天一天地走近解脫之門。是在苦行的第六年,太子感覺到心中漸漸地明白,這個時候,那種境界是不能形容得出。太子仔細思量的結果,知道苦了肉體反而是執著肉體。他想到,當初在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勸諫那些仙人,說明苦行的非法,自己雖然所修的苦行和他們不同,但自己畢竟也過六年苦行的生活。解脫的大事,不是用肉體受苦才能得到,而是要忘了肉體才能獲得;不能忘懷肉體,心就無法清淨;心不清淨,則一切汙穢不能消除;汙穢不能消除,哪能走上解脫的大道?

太子想起當初,居住在王宮之中,有一次在閻浮樹下靜思,所想的種種問題,此刻與那時的比較,並沒有絲毫的變異,並沒有一點進步!太子沉思著:「修行的方法如果專門重視形式,而無關心裡的清淨,這樣的修行,絕不會有很大的效果。我應該決定,為了使心地清淨,最好要努力超越一切,老是像現在這樣的苦行、斷食,絕不能達到我所要求的根本希望。」太子這樣一想,以為有魔來誘惑著他,他又感到非常不安。但隨即又作如下的思維:「我現在把肉體受苦看做是善,讓肉體安樂認為是惡,這已經是我思想上的習氣。為了求真實的覺道,執著苦行、斷食,這和跋伽仙人以及苦行林中那些苦行者,有什麼兩樣呢?」太子這樣一想,即刻從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連禪河,讓長年清淨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穢。但因太子的形體瘦弱,他竟疲乏無力地倒在尼連禪河邊,過了一會,太子手攀岸上垂下的樹枝方站起來,走不幾步,又癱倒在岸上。

這時河邊有一個名叫難陀波羅的牧女,在河畔的草原上放牧,她忽然看到一位瘦弱的青年沙門橫臥在河岸之旁,好像毫無氣力似的,她立時生起同情的心,手捧乳汁前來供養太子。太子接受牧女的一杯乳汁,其中的美味實在無法譬喻,飲後五體通暢,身體各部的機構都漸漸地恢復了氣力。憍陳如等五人見到太子接受牧女的供養,大為驚奇,他們以為想不到那麼勇猛精進學道的太子,見了一位婦人竟退失他的道心,他和那些中途墮落的修道者又有什麼不同呢?他們想,太子到底是太子,意志畢竟是薄弱的,他們竟不忍再多看太子一眼。太子恢復了精神,很高興的向憍陳如等走來,這五人見到太子好像是汙穢的東西靠近身來,趕快躲避奔逃得遠遠。

太子的眼中不看他們五人,他獨自一個人離開森林,渡過尼連禪河,走到伽耶山的一座小山旁,見到一棵繁茂的菩提樹下有一個金剛座,過去曾有很多求道者修定的痕跡,太子即在路邊拾了柔軟的草葉鋪在座上,一心正念地端坐,發誓曰:「我若不能了脫生死,到達正覺涅槃的希望,誓不起此座!」太子發誓後,心中非常歡喜,默然地思索解決生死的問題。

相關焦點

  • 佛陀為何六年苦行?每天只吃一粒麻一粒麥?
    六年苦行是極端清苦的,比如《五分律》記載:苦行生活不能食鹽,不能食乳肉,靠乞食為生,一年中春夏秋冬8個月不住房子,只靠露坐,只有入冬至初春4個月自己搭個草棚住。平日裡一口熱乎的都沒有。起初,淨飯王怕太子受苦,專門安排了憍陳如等五位隨從伺候,又命令太子曾經的車夫專門從國內派送物資。不過一切都被佛陀拒絕了,憍陳如等五人也出了家信了道,各自修行。
  • 前正覺山苦行洞:玄奘大師親見佛陀苦行像
    佛陀苦行像(圖片來源:資料圖片)釋迦太子出家後一直向南走,淨飯王為兒擔憂,特地派遣了五位侍者跟隨太子一同出家。一行六人進入當時的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和加雅地區)境內。玄奘大師曾在摩揭陀國巡禮了一連串佛陀苦修及成道的遺蹟,包括苦行林、尼連禪河、前正覺山、菩提樹和金剛座等。當時恆河的南岸有一座舊城,方圓七十餘裡,雖然荒蕪很久,但基址還在。此地因王宮中有很多香花,所以最早稱為香花宮城,後來改名為波吒釐子城。從舊城向西南走四百餘裡,有一座大山,大山西北三十餘裡的山坡上有一所寺院。寺院背靠山嶺,臺基高大,樓閣峙立在懸崖邊。
  • 從苦行林到鹿野苑:蓮開一路體驗佛陀證道心路
    位於伽耶山附近的苦行林,是太子成道前六年苦修之地。(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2015年11月11日上午,在結束對印度菩提迦耶金剛座的圓滿朝禮與供養千僧齋後,「蓮開一路」中國佛教海巡團繼續參禮佛陀成道聖跡。海巡團首先抵達佛陀當年成道前的苦行之處——苦行林,在團長耀智大和尚帶領下朝拜苦行洞。隨後海巡團一行朝禮了佛陀接受牧羊女供養之地的蘇伽達塔,體驗佛陀證悟無上菩提的心路歷程。
  • 釋迦牟尼苦行六年後出山:來看這三幅珍貴的古畫是怎樣表現的?
    先訪道學法,但未得究竟;後至苦行林,開始六年苦行生活,期間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容憔悴,身體消瘦,有如枯木,但始終未能成道。乃悟苦行非得道之因,於是走出苦行林——此情此景,應該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我國古代畫家對此多有描繪。
  • 神話故事:佛陀的誕生
    當悉達多決定結束苦行時,,五個人以為他放棄了信心和努 力,便離開他前往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去繼續他們的苦行。 結束苦修的悉達多在菩提樹下戰勝了眾魔鬼之後,又開始苦苦思索。首先,他找尋自己生命的本原,於是得到了 「宿命智」的神通,能知過去的身世。再進一步觀察,又得到了「天眼智』,能知一切眾生的生來死去,認為人的快樂與痛苦是由前生所行的善惡決定的。要擺脫痛苦,只有完全消除一切貪慾。
  • 是什麼讓佛弟子產生「學佛用不著苦行」的錯覺?
    佛家崇尚「蓮花」、「苦行」。原因嘛,蓮花出淤泥,苦行離垢法。「苦行」在佛的眼中極為重要,他自己正是在伽倻山苦行林苦修六年,才最終得在菩提樹下證道成佛。佛的諸弟子中,迦葉尊者堅持苦行,佛為之「讓半座」。可見,苦行是一種重要,且必要的修行方式。
  • 虛雲大師鼓山獅子巖6年苦行是怎麼過的?
    世所周知,昔釋迦牟尼成佛前伽倻山苦行林修行六年。鳥巢築頂,竹筍穿膝,日食一麻一麥,到達了修行的瓶頸期。而後,他離開苦行林,往山下尼連禪河洗了個澡,路上接受了牧牛女供養的一碗牛乳粥,然後就在不遠處的一棵菩提樹下證道成佛了。
  • 泰聖閣 苦行禪修的「智慧之神」—魯士泰國佛牌
    魯士是在深山野嶺中修行禪定及苦行的修行者。當初,曾經身為悉達多臺子的佛陀離家出走時,和五個隨從決定在苦行林中,實行最嚴格的苦行,試圖像「魯士」一樣通過自我克制的方法,謀求獲得覺悟和解脫。在苦行的六年中,佛陀進行了一系列可怕的修行,如逐漸減少食物,直到「一日食一谷一麥」,或者七日只吃一頓飯,他穿著鹿皮或粗毛織成的衣服,甚至拔除鬚髮,連續站立,臥於荊棘、牛糞之上。
  • 佛陀的證悟,其內容是什麼?很多人都解錯了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陀苦行六年之後,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後目睹明星而悟道,那麼,佛陀的證悟,其內容是什麼?很多人其實都解錯了。因此,佛陀在菩提樹下證到的正是如來智慧德相,也可以說的自性本心或曰妙明真心,本覺真如。也是《金剛經》中所說如來,即「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個如來,其實就是這如來藏,也是常說的靈覺法身的真正面目。
  • 佛陀入涅槃前,為什麼不把佛位傳給弟子?
    本文為蓮荷居士首發/獨家稿件佛教歷史跨越兩千五百多年,典故多如天上的繁星,記載這些故事的經文也汗牛充棟。其中有些典故,如果細細品味,可以解開學佛人心中的許多疑惑。譬如佛陀在八十歲那年,示現涅槃,他訓誡弟子要以戒為師,為何不乾脆將佛位傳給一位德高望重的弟子,作為眾生的師父呢?
  • 佛陀在菩提樹下究竟證悟了什麼?
    釋迦牟尼佛當時證悟宇宙實相時,山河大地發生六種變化與震動。這些變化一般上大家只把它當是一種神跡故事來看,難以理解其現象背後原由。若按照現代物理科學來解釋,這當中就蘊涵著現代量子力學與弦理論的原理。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的瞬間,實際上是『自我』徹底消融,化入虛空宇宙最深層的萬象時空當中!
  • 一花一世界:佛陀拈花一笑,只有摩訶迦葉深解其意
    佛陀作為佛教的創始人,有著波瀾壯闊的偉大一生。佛陀因厭離世間諸苦,於29歲出家,苦行6年,終於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而後弘法利生40餘年,於80歲示顯涅槃而入滅。關於佛陀的經典故事數不勝數,其中「拈花一笑」就是其中之一。
  • 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後,說的第一句話,開悟了無數人
    佛陀是佛教的創始人,在佛教還沒有出現之前,佛陀出生在印度的迦毗羅衛國,是當時的釋迦族人,父親是淨飯王,而身為太子王儲的悉達多,卻走上了一條遁世苦修之路。佛陀並不是一個神,而是與我們一樣的人,而我們與佛陀的區別在於,佛陀是覺悟之人。
  • 佛教:讀懂這兩本書,就能了解佛陀的一生!
    眾所周知的,佛教中的小乘佛教在向大乘佛教演變時,神化佛陀的傾向必然會對上層佛有一定的影響。而且,當離開離開佛陀入滅的時間越久遠,那麼有關佛陀生平的史實和傳說的區分就越困難。所以,在佛教信徒們,出於對佛陀的信仰十分深時,也不會管是否真實,都留有寧可信其有的思想。
  • 佛陀一生的言教——切記切記
    兩千五百年前,印度聖人佛陀離家到森林裡尋求覺悟,他獨坐菩提樹下做最高深層的思考:人生為何有苦?苦來自於哪裡?苦要如何止息?佛陀在森林苦思六年,最後他終於悟出了苦形成的次第過程!佛陀說:「我發現了苦產生的次第過程。但我們該如何終止苦呢?」
  • 蘇平聊文化:菩提樹的傳入以及在中國古代的地位
    導語:菩提樹在印度是被奉為神聖的無花果樹,它是覺悟(菩提)之樹。雖然這種樹具有濃厚的宗教意味,但是唐朝人對這種樹卻並不感到新奇。641年(貞觀十五年),一位印度國E曾經向唐朝皂帝貢獻了一-棵菩提樹,」647年(貞觀廿一年)摩揭陀國又貢獻了--棵菩提樹。」
  • 「佛陀」和「世尊」指的是誰?
    佛教認為,凡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皆可為「佛陀」,但在佛教裡面,佛陀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世尊」指的也是釋迦牟您佛。《四十二章經》:"爾時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維。"佛無論在世、出世間都尊貴,所以叫"世尊"。世尊是人們對釋迦牟尼佛的尊稱,意思是佛陀萬德具備,為天人凡聖、世出世間所欽佩敬仰,是世間最尊貴的人。
  •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時說了這樣一句話
    大家要注意這「十二年」,因為很容易把它忽略過去。現在我們把重點放在釋迦牟尼佛修持的十二年來講。當時印度的宗教,有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這些修法,在釋迦牟尼佛以前,就已經存在了。當時釋迦牟尼佛學了各種苦行,用了各種不同的方法修煉。他不像我們現在人學佛,三心兩意的,東面去拜個老師,西面去拜個老師,這邊去套幾句話,那邊去套幾句話。
  • 佛教苦行有多難,「頭陀第一」大迦葉長期睡墳場
    直到老年,從不中斷苦行。對於他的頭陀苦行,甚至佛陀勸說,他都不曾停止。 憐貧惜老救度蒼生大迦葉下山乞食,專去窮人家,為的是給窮人以供僧培福的機會。以至於有個赤貧的孤老婆婆還誤會了他。老婆婆無家可歸,白天流浪,夜睡街角。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 得知身高:丈六金身
    得知身高:丈六金身無錫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城市,其中最著名的是太湖。但要說太湖沿岸的標誌性建築,那一定是靈山景區的靈山大佛,是中國第三大露天銅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釋迦牟尼佛像。靈山佛像以其巨大的尺寸和精湛的工藝而聞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釋迦牟尼露天銅像,高88米,是繼九華山藏王菩薩和南海觀音後的第三大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