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正覺山苦行洞:玄奘大師親見佛陀苦行像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從苦行林山上眺望,遠處就是尼連禪河。(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重影)

尼連禪河(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佛陀苦行像(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釋迦太子出家後一直向南走,淨飯王為兒擔憂,特地派遣了五位侍者跟隨太子一同出家。一行六人進入當時的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和加雅地區)境內。

《大唐西域記》所記載的摩揭陀國方圓五千餘裡,城中居民不多,氣候炎熱,土地肥沃,適宜莊稼生長,其中有一種特異的稻穀,顆粒粗大,色香味俱佳,當地人稱之為「供大人米」。當地民風樸實,重視學問,尊敬佛法。有五十多所寺院,一萬多位僧徒,多數崇尚大乘教法。也有幾十所外道廟宇,信徒很多。

玄奘大師曾在摩揭陀國巡禮了一連串佛陀苦修及成道的遺蹟,包括苦行林、尼連禪河、前正覺山、菩提樹和金剛座等。

當時恆河的南岸有一座舊城,方圓七十餘裡,雖然荒蕪很久,但基址還在。此地因王宮中有很多香花,所以最早稱為香花宮城,後來改名為波吒釐子城。從舊城向西南走四百餘裡,有一座大山,大山西北三十餘裡的山坡上有一所寺院。寺院背靠山嶺,臺基高大,樓閣峙立在懸崖邊。寺內有五十多位僧人,都學習大乘佛法,這裡是德慧菩薩降服外道的地方。從寺院向西南走四、五十裡,渡過尼連禪河便抵達迦耶城(即今印度比哈爾邦伽耶市,佛陀成道地菩提伽耶即位於伽耶市郊)。城西南五六裡是迦耶山。從迦耶山向東南渡過大河便是前正覺山。從此向西南走十四五裡,就到了菩提樹。菩提樹周圍有磚砌成的圍牆。

這些遺蹟相隔不遠,可一路尋訪到。

前正覺山由一群小山巒組成,是典型的火成巖地區,但形成年代較短,所呈現的是灰、黃色砂巖,表面風化嚴重。佛在世時期,此處大地曾震動搖晃,地殼運動頻繁,這與現實地質狀況相符。山上沒有樹木,甚至連草也極少,基本是凸顯的石山。這一帶屬於平原區,即使小山丘也不易見到,所以從河邊遙望此山,極為醒目。

前正覺山上的龍洞,相傳為佛陀降伏毒龍並留影的「留影窟」(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當年釋迦太子在到達金剛座前,路過前正覺山,仰觀此山非常幽靜,便欲在此證得正覺。但剛到山頂,便大地震動,山體傾搖。山神惶懼,告訴太子:「這裡不是成等正覺之福地,如果滯留於此入金剛定,大地將會震陷,山也會傾覆。」於是,太子由西南下山。半山處背向山巖面對深澗的地方有一座石窟(即苦行洞),太子便在此結坐。這時大地再次震動,淨居天在空中告訴太子:「這裡不是如來成就正覺之處,距此十四五裡,離苦行林不遠的菩提伽耶有畢缽羅樹,其下有金剛座,是過去未來諸佛成正等正覺之處。懇請菩薩前往。」太子剛起座,洞中的龍請求說:「此清淨地是證明您成道的地方,請慈悲方便,不要忘懷。」太子已經知道這裡不是成佛之地,為了使龍滿願,在石壁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后便前往菩提伽耶。

現在人們提起前正覺山的遺址,主要指半山腰的石洞和其旁的臺地。這裡生長著多種熱帶植物,包括菩提樹、娑羅樹、大小葉榕樹、椰樹和一些不知名的灌木。尼泊爾和印度山林中到處可見的黑葉猴(長臂猿)和獼猴,在這兒也有一大群,約上百隻,調皮可愛,每當有人上山時,它們便主動跑來討東西吃。我們在臺地上發現了一些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的廟宇。當你到達時,那裡的印度教或耆那教徒都會向你誠心介紹寺院裡的佛教古文物,但更重要的是向你化緣。在寺院的左後山腰,便是佛教徒十分掛懷的苦行洞。

苦行洞洞口狹窄,只容一人進出,進入後方覺寬敞,能同時容納七八人禪坐。洞後的中央位置有一尊苦行釋迦太子像。原來洞中並沒有塑像,只有當年佛陀留在石壁上的影像。早年人們不論賢愚,都能看到這個影像,但在玄奘大師的年代已非人人能見了。據說大師朝禮此洞時,由於不見佛陀聖像,悲從中來,慟哭不止。大師就地跏趺,其後洞內金光閃閃,明亮耀眼,佛陀的苦行像顯現目前,玄奘大師感慨頂禮。

洞內佛像身高與真人相近,是仿照巴基斯坦拉赫爾國立博物館收藏的公元2世紀所造的佛陀苦行像塑造的。近看塑像,佛陀由於長期的苦行而身體羸瘦,肋骨突出,肌膚泛起了皺紋,手臂與下肢上看得出血管與肌腱,眼窩深陷,腹部凹陷。整座佛像栩栩如生,刻劃出了六年中釋迦太子為追求真理而苦行的形象,感人至深,激發起人們對佛陀的無限崇敬。

尼連禪河邊(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佛陀在尼連禪河洗浴後,牧羊女蘇嘉塔以乳糜供養了佛陀。這裡就是蘇嘉塔之丘,阿育王曾在此建塔紀念蘇嘉塔。(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重影)

相關焦點

  • 從苦行林到鹿野苑:蓮開一路體驗佛陀證道心路
    廣州佛教海巡團在鹿野苑共修(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2015年11月11日上午,在結束對印度菩提迦耶金剛座的圓滿朝禮與供養千僧齋後,「蓮開一路」中國佛教海巡團繼續參禮佛陀成道聖跡。海巡團首先抵達佛陀當年成道前的苦行之處——苦行林,在團長耀智大和尚帶領下朝拜苦行洞。隨後海巡團一行朝禮了佛陀接受牧羊女供養之地的蘇伽達塔,體驗佛陀證悟無上菩提的心路歷程。
  • 虛雲大師鼓山獅子巖6年苦行是怎麼過的?
    相傳昔大唐三藏法師玄奘,欲赴天竺求佛法前,他先苦修梵文,後訓練日行百裡之體魄,由於旅途中要穿越沙漠防止無糧無水,又練習絕食辟穀之法,從一天練到十天水米未進,忍人所不能忍,而後乃西行取經。由上可知,苦行之法古來已久。
  • 《禪茶一味》:佛陀的生涯|《禪茶一味》|有馬賴底_鳳凰佛教
    公元633年,中國唐代高僧玄奘三藏(玄奘(602~664)為中國唐代高僧,通稱「玄奘三藏法師」。為究明佛法,西行印度取經。歸國後,畢生從事漢譯佛教經典事業。)法師西行求法,曾經途徑藍毗尼聖地。據玄奘三藏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玄奘三藏法師當時在藍毗尼見過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更重要的是還見到過孔雀王朝阿育王在藍毗尼朝聖時所立的圓形石柱,以及石柱上所刻文字。
  • 香港佛教界觀賞電影《大唐玄奘》 分享玄奘法師的故事
    是次座談會為「一帶一路—追尋玄奘的足跡」計劃活動之一,香港佛教聯合會與香海正覺蓮社聯合主辦,得到「華人廟宇委員會之華人慈善基金」資助。觀賞暨分享座談會將連續舉行四天,每天不同的法師大德與專家學者將於觀影前蒞臨現場,分享與玄奘法師故事相關的歷史、人文、藝術和佛學心得。
  • 張志成老師公開退出正覺同修會的理由(二之一)
    再者,我猜測蕭導師自封玄奘再世,最無法容忍的就是他對《成論》的解讀被駁斥否定,必然強勢回應,後續蕭導師的反應確定我所料不錯。蕭導師6.20增上班上課暗示「張志成因為嫉妒家人榮升親教師而退出正覺」,如果張老師對教職和名位如此在意,以他前現代禪副宗長的名聲,為何要等到今日才公開發文,而且還只是一個簡短的懺悔聲明?要出名、要弘法,為何不一開始就公開具名破斥蕭導師?
  • 佛陀為何六年苦行?每天只吃一粒麻一粒麥?
    根據各個版本的《釋迦牟尼佛傳》記載:佛陀出家後四處尋師訪道無果,最後跑到摩揭陀國伽倻山苦行林開始了為期六年的苦修。六年苦行是極端清苦的,比如《五分律》記載:苦行生活不能食鹽,不能食乳肉,靠乞食為生,一年中春夏秋冬8個月不住房子,只靠露坐,只有入冬至初春4個月自己搭個草棚住。平日裡一口熱乎的都沒有。起初,淨飯王怕太子受苦,專門安排了憍陳如等五位隨從伺候,又命令太子曾經的車夫專門從國內派送物資。不過一切都被佛陀拒絕了,憍陳如等五人也出了家信了道,各自修行。
  • 佛陀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 佛經中說,一個日月系,為一個小世界,須彌山為日月環繞的中心,也就是說,一個須彌山,即是一個小世界。須彌山的問題,至今仍是佛教學中的謎,一些開明的看法(如日本學者),說是出於印度古老的傳說,佛陀在世時,僅是假用傳說來闡明佛法,傳說中的須彌山的或有或無,不是佛陀所要闡明的目的,佛陀的目的,乃是利用須彌山的傳說而闡明覺世濟民的佛法。
  • 釋迦牟尼苦行六年後出山:來看這三幅珍貴的古畫是怎樣表現的?
    先訪道學法,但未得究竟;後至苦行林,開始六年苦行生活,期間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容憔悴,身體消瘦,有如枯木,但始終未能成道。乃悟苦行非得道之因,於是走出苦行林——此情此景,應該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我國古代畫家對此多有描繪。
  • 正覺法義辨正:從中秋望月談「唯識正理」和正覺的「三元觀點」——一分鐘科學方法勘驗正覺的「現觀如來藏」!
    其後再由意根之作意,而由如來藏出生前六識之部分或全部來加以了別內相分六塵境。許正翰老師在正覺影音視頻【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46集(識之見分與相分--二)】說:我們能見色、聞聲,乃至知法的整個過程,也是同樣的道理。眼根所攝取領納的外相分,在眼珠內視網膜的影像是呈現倒立的,眼球接觸外色塵時,如來藏便將它轉換成非倒立的內相分似色相。
  • 佛陀故事:廢寢忘食苦行六年 菩提樹下發大誓願
    太子所修的苦行,真不是普通的苦行,修行到後來,目陷鼻高,顴骨顯露,身形消瘦,面目全非,就是說他只剩下骨頭和皮也不算過分。有一個時候,太子每日只吃一點大象和猿猴供養的果品或一點豆類,或喝一些豆汁,甚至後來還到了日食一麻一麥的程度。吃得少,而能生存,真是一回不可思議的事。雖然太子修習種種的苦行,但想要斷煩惱妄想,超越生死的大海終不能夠。
  • 正覺同修會新竹講堂親教師張正榮老師懺悔文
    正覺信徒在洗腦過程中喪失了人格。佛陀教大家成佛作祖,「正覺」卻洗腦大眾成為奴婢。希望這些迷途的人們,能夠擺脫蕭平實邪法,從卑微、自戕的扭曲心理走出來。若是此眾生未顯發四禪證量前自稱有四禪證量,顯然是大妄語。此粗淺道理相信不難理解,因此,末學高度懷疑平實導師並未完全符合經論之入地菩薩條件,極可能有誤犯大妄語等惡業之嫌。二、平實導師是否為玄奘菩薩再來問題平實導師雖沒有明確說「自己就是玄奘菩薩再來」,但已於多次因緣明顯暗示自己是玄奘菩薩再來。
  • 「2015發現新臺灣」採訪 正覺教育基金會(一)
    像我們有時候會在路口或是車站的時候啊,就會拿到你們正覺的傳單;或是可以看到很大型的LED廣告牌,就樹立在我們這個建築物上面。那為什么正覺要透過這樣的方式,去宣達你們的理念呢?董事長:是的!應該不是像您剛剛所說的,可能會去去批評其它的宗教他們的作法可能比較不是這麼恰當這樣。董事長:是的!佛陀說法四十九年,那所傳的不外乎聲聞、緣覺跟佛菩提這三乘,除此之外別無他乘。
  • 苦行:刻苦自勵的修持生活
    苦行,是指佛教修行人所過的一種刻苦自勵的修持生活。當初佛陀曾有六年的苦行生活。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大迦葉尊者,每天「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平日或在山崖靜坐,或在水邊觀想,甚至在冢間修行,都視之為「苦行」。由於大迦葉尊者專修頭陀苦行,所以在諸弟子中,有「頭陀第一」之稱。
  • 了解三寶·之一·佛教誕生(人物主線紹介佛陀的一生)
    (生死無盡,再加上家族傳承,環環相扣,確實像一條「鎖鏈」。)就在當年的某夜,悉達多悄悄離開王宮,遁至阿姆那河畔;出家成為一名沙門,開始追尋人生理想——解脫煩惱的道路。(悉達多離家修道,耶輸陀羅便獨立將孩子撫養長大。)修行者悉達多在出家後廣泛接觸沙門,認真學習各宗教說與修行方法。他曾追隨兩位當時著名的宗教導師——數論學者阿羅邏迦藍和禪修大師鬱陀羅摩子。
  • 佛陀所說的「唯我獨尊」是什麼意思?
    據佛典記載,佛陀出世時,出現了很多瑞相。譬如天空出現了七彩的雲朵,獅子、老虎這些兇猛的動物變得很溫順等。佛陀出世的具體細節,在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之中,有詳細的記載。《大唐西域記》記載到,佛陀誕生後,向著西方走了7步,然後舉起右手說出一個偈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對於佛陀的這句話,未學佛者或者對於佛學只有粗淺認識的人,很容易理解錯誤。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句話,大意是說在天底下只有我釋迦牟尼是最為尊貴的。
  • 關於正覺會成員問題的回覆(續一)
    正覺會成員:一切有為法皆空無實義的前提是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否則不就是斷滅空嗎?既然都空了那學習佛法還有意義嗎,佛陀需要花49講法嗎?真如法界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的他在哪兒呢?不要用意識心去以為是真如心,因為意識是他生的。
  • 泰聖閣 苦行禪修的「智慧之神」—魯士泰國佛牌
    魯士是在深山野嶺中修行禪定及苦行的修行者。當初,曾經身為悉達多臺子的佛陀離家出走時,和五個隨從決定在苦行林中,實行最嚴格的苦行,試圖像「魯士」一樣通過自我克制的方法,謀求獲得覺悟和解脫。在苦行的六年中,佛陀進行了一系列可怕的修行,如逐漸減少食物,直到「一日食一谷一麥」,或者七日只吃一頓飯,他穿著鹿皮或粗毛織成的衣服,甚至拔除鬚髮,連續站立,臥於荊棘、牛糞之上。
  • 新版歷史教材,終於把戴大耳環掛骷髏頭的「玄奘像」拿掉了
    這兩張玄奘像,看起來雖然相似,但細節上其實有著許多的不同。舊教材的玄奘像,放大後如圖三所示。該圖長期被中文知識界視為「玄奘標準像」,中華書局版《大唐西域記》裡的配圖是它,央視《百家講壇》裡的玄奘用圖也是它,2005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該圖時,也稱之為玄奘像。③實際上,這是一幅繪製於鎌倉時期(1185—1333年)的日本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