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鄭琳
通訊員 趙蕾 譚雲輝
近日,浙江財經大學文化長廊旁出現了「浪漫餐車」。餐車前擺滿了各式花束,有雛菊、玫瑰、康乃馨、洋羅蘭等散花,也有被裝飾成小豬形狀和聖誕南瓜狀的花束,餐車上掛滿了一束束包裝好的乾花,橫幅上寫著「日常花藝工作室」。不時有同學駐足挑選購買,女孩會給她們拍照,然後她們抱著滿意地地離開,佔地僅約十平方米的餐車,卻營造了學校浪漫一景。經了解,賣花負責人正是葉莎莎,浙江財經大學攝影系的一名大二在讀生。
葉莎莎說,餐車鮮花販賣只在周二、周四和周五下午營業,因為一周中這三天下午都不用上課。
葉莎莎在2019年被浙江財經大學藝術學院攝影專業錄取,開學不到三個月她就萌生了創業的想法,直到今年九月份正式開始創業。從普通學生到工作室老闆,從日均盈利兩百元到日均盈利上千元,他僅僅用了兩個半月時間。
從寢室陽臺開始的花藝創業路
葉莎莎從高中開始就對花非常感興趣,高中的課桌上總會放著一束花,進入大學後每周也必定要買幾束花。「在眾多職業中選擇時,花藝師讓我覺得非它不可。」真正讓她萌生創業念頭的是在花店兼職的經歷。兼職期間,這使得她更深入了解到花的種類並且學習了一些基本花藝知識,同時她也清楚了賣花的市場,她發現與其每周花幾十塊錢買花,還不如試著自己開一家花店,自此葉莎莎產生了創業開花店的想法。被熱愛勾起的念頭往往難以打消,並且葉莎莎談到,將興趣做成職業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我做兼職的花店在下沙另有四家分店,我對五家店的銷售地和營業額做了調研,發現下沙區售向浙江財經大學的花收益最高,加上我也是浙財大的學生,所以打算就在浙財內開一家工作室。」
創業之初,和大多數初次創業者一樣,葉莎莎沒有自信,認為自己才18歲,怎麼有資格創業呢,更何況是開一家工作室。於是她先試著利用課餘時間在學校附近的路邊擺攤賣花,並鼓勵買花的人加自己的微信,期間她經常等到晚上十點才回寢室。賣了一周後,葉莎莎發現買花的人不少,而且可以盈利,這給了她很大的信心,「我轉念一想,如果不趁青春做喜歡的事,將來後悔怎麼辦。」就此,葉莎莎開始了她的「任性」之路。
沒有店面,葉莎莎在室友的支持下將工作室開在了寢室陽臺,並取名「日常」,葉莎莎說這是一種理念,
「就是腦海裡一下子蹦出這兩個字,雖然有繼續想過更華麗的名字,但是都不如「日常」使我感動。我認為花本身就是一種日常,不是只有特殊節日才擁有的,它可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就這樣,憑著對花的熱愛以及累積的經驗,葉莎莎用自己暑假打工和擺攤賣花賺的錢在寢室做起了花藝,主打線上銷售,以自己的微信號作為接單的平臺,加了她的微信後可以線上選花,可以配送也可以上門自取。
工作室在寢室陽臺,不宣傳就不會有人知道,於是葉莎莎每天晚上都去學生寢室,提著花籃逐個敲門宣傳並鼓勵加微信買花,但大多數時候都是被拒絕,而她並沒有灰心,「雖然顧客不多,但是哪怕只有一個我也得繼續,並且將每一束花做到最好,不辜負每一位信任日常花藝工作室的顧客。」沒有團隊,從選花,進花材,宣傳,包裝,派送等一系列事情全是她一人的工作,加上她還要完成自己的學業,一天下來沒有一點休息時間。
一個月後,隔壁班的一個女孩姜芊卉被她創業的事情吸引,因為她的花在攝影系很受歡迎。姜芊卉也是浙江財經大學19級攝影系的學生,葉莎莎說,「姜芊卉一直想創業,但是沒有找到合適的項目,正好發現我的創業項目各方面都不錯,工作室在同學中口碑也很好,所以想加入試試。」合伙人姜芊卉的加入減輕了葉莎莎的負擔,兩人共同確定工作室簡約溫馨的風格,設計了一系列專屬標誌,花束上的「日常」logo,店內花桶上的標語「販賣美好」……
確立工作室,在花藝中收穫溫情與感動
葉莎莎的老師——包興,一直知道葉莎莎在創業,一次課後他問葉莎莎的工作室在哪,葉莎莎說就在寢室,他很驚訝並且說,「寢室位置太小了呀,而且不方便工作。這樣吧,我有一個空的工作室,雖然不大但是當你們的工作室還是足夠的。」葉莎莎說包興老師算是她創業路上的伯樂,她特別感謝包興老師免費提供工作室。
在老師的幫助下,她們將一方小小的工作室從寢室陽臺落地到了學校漂亮的陽光房裡。工作室只有一間,裡面並沒有放置太多花,更像是小小的客廳,裝修風格簡約而溫馨,葉莎莎解釋說為了保證顧客都能拿到新鮮的花,她們選擇頻繁進購花材,根據訂購的花量進行採購。
她們有三個進貨渠道,第一個是昆明花市採購商直接發訂單空運過來,大約需要兩天半的時間,第二是距學校21公裡的鳳起路花鳥市場,在這裡進的貨主要負責補充花店用花,經常花店因為同學需要定製款鮮花而缺貨,她們就會大早上起床去花市採購,來回用時三個半小時。最後是特定的鮮花基地的線上平臺,用來訂購一些奇特的花材。一般是葉莎莎去花鳥市場進花,姜芊卉打理花店,葉莎莎去花市都是做B1路公交車一個半小時過去然後騎自行車十幾分鐘到花市。
店內的花材保存,葉莎莎有自己的一套養護方法,她先自學了花的養護,然後便琢磨,「外面的花店為了讓花看起來新鮮就往花瓣上灑水,有些還會噴香氛劑,但這些都是會損害花質的,其實大多數花不香,所以真正新鮮的花放在店裡營造的是自然樹木樹葉的味道。」還有許多養護花的方法,葉莎莎將它們匯總起來,發給每一個買花的人。
除了兼職時學到的基本花藝,葉莎莎創業的同時也在自學花藝。現在她已經開始教授花藝課,買花的人都有機會免費上課,「藉助這種方式,可以讓喜歡買花的人更多了解花藝,花不僅僅是美,它更是一種藝術載體。」
花是美好的象徵,每一個來買花的人都有故事。當被問及賣花的過程中有沒有碰到過記憶特別深刻覺得很有意義的事時,葉莎莎宛然一笑,她說腦海裡浮現出許多畫面,比如拿到花束的送花人欣慰的表情、擺攤時小男孩精心挑選花束送給媽媽過生日時認真的表情、傷心的人看到自己親愛的朋友手捧鮮花為她而來時感動的表情、還有為了送別老師退休選花時流露出的不舍以及那些以送花為日常的柔情。這樣的欣喜、愉悅、浪漫所凝結出的愛的故事,大大小小都同樣重要,他們無法被區分等級與重要程度。
「所有與愛有關的故事都是我花店最重要最意義重大的故事。」
「傳統也能出新」
日常花藝工作室雖然成立不久,但已經達到了經濟效益,而且在顧客中口碑極好,「哇你家的花花好好看,下次認準你家了。」「日常的花花成功讓我喜歡上了買花。」「天吶,你們的花也太實惠了吧。」……類似於這樣的話經常出現在葉莎莎的聊天記錄中,葉莎莎說,她們現在的主要顧客群體是學生,花的價格自然會優惠一些。顧客會主動幫助葉莎莎宣傳,給自己的朋友推薦,將二維碼放在朋友圈並配圖宣傳。一位浙財大學生經常會到餐車看花,但是從來不買,後來他說自己是對花粉過敏,但還是忍不住去看,葉莎莎對此並不介意反而很感動,當葉莎莎推出自製乾花後,他還是來購買了。甚至還有一名顧客從富陽驅車到下沙只為買走日常花藝工作室的一束玫瑰。談起這些,葉莎莎都還忍不住會感動,而顧客的反饋也鼓勵著她不斷創新。
「日常」融合了攝影藝術,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經營,葉莎莎會認真關注每一位顧客的要求,並且會給買花的人拍照,她說想記錄下買花人拿到花時幸福的表情。根據不同的節日,工作室會推出相應的活動,包裝禮盒以及承辦各類活動場景策劃與布置,顧客可以來工作室設計屬於自己的花束。在葉莎莎看來,花藝雖然是一種傳統手藝,但是卻可以經改變後與眾不同。「傳統也可以出新。我希望將傳統花藝與其他藝術形式結合,以鮮花為媒介不斷創新,打造出讓人眼前一亮的花店。」葉莎莎表示,創新是一直的想法,但工作室剛成立,一切還在探索中,目前正在策劃的是鮮花與攝影結合,
「傳統花藝基本是和商業合作,大批生產,我認為做出的花束缺失了個性化藝術特色。我們的工作室不僅僅是一家花店,我希望利用我和合伙人攝影的專業特長,由花藝衍生出攝影課程,發揮出花的最大價值。」
除此之外,葉莎莎更想要將花融合到視覺藝術中,打造視覺藝術工作室,使之不再單調。葉莎莎期望做出與眾不同的花藝工作室,並且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著。
懷揣著感恩與熱情不斷前進
創業路上,葉莎莎認為最大的難題是宣傳推廣,一直以來,工作室的宣傳工作就靠葉莎莎和姜芊卉在朋友圈宣傳、顧客的幫忙以及餐車賣花的吸引。日常花藝工作室從一開始只有幾個人知道,到現在已經開始銷向省外,「我有朋友在廣東,從朋友圈看到我的推送後就迫不及待向我訂花,拿到禮盒後很滿意,就向周圍的朋友推薦。」葉莎莎表示創業的過程是艱辛的,但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更有意義。同時也很感謝周圍人的幫助,特別是免費提供工作室的包興老師和允許自己借用餐車賣花的李志勇老師。另外,葉莎莎很感謝自己的父母,她的父母一直給予她足夠的信任和自由,並且鼓勵她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她還談到,正是這樣自由的環境才培養了她的創新思維,讓她養成了隨性且獨立的性格。
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最重要的還是葉莎莎對花的痴迷。
「花藝能讓我回歸自然,這是我喜歡花藝的原因,也是我做花藝的情懷。也許過了幾年我的眼界和思想變了又變,但我永遠記得在這段路上的點點滴滴,在有難處時幸運地被提點治癒,在海中掙扎時找到自己的浮木。」
就如美麗的花一樣,葉莎莎認為自己與花相伴的經歷也很美麗,花已經成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沒有花,我的生活就缺失了色彩。」花就如她的朋友一樣,被她視為珍寶。她表示會堅持自己的理念,與合伙人姜芊卉共同創造不一樣的花藝藝術,並且會堅守住那開在學院樓裡的一方浪漫。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