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到,一本電子書在已經放假了的浙財大同學們之間瘋傳,不少人都直接列印出來。「太有用了」、「假期裡要好好看看」、「以後在家學習不用愁了」……
這本書的名字是《Hadoop、Spark大數據框架搭建&實戰學習》,聽起來很專業,而編寫這本書的人卻不是哪位專業教師,而是浙江財經大學數據與科學學院2017級大數據班的學生李溢科。他曾獲得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二等獎。
「總結了自己的一些經驗,算是給學弟學妹的一份特殊禮物吧。」李溢科說道。
大數據技術近年來十分火爆,很多大學生和職場人士都希望學習,但一沒指導,二沒設備。浙財大17級金融數學班的王祥樹道出了同學們的苦惱。「雖然學校有大數據實驗室,但是我們平時想要自學,會有許多問題,學習需要四臺電腦設備,總不能把實驗室的伺服器和電腦搬回寢室用吧?」
李溢科在發現這個問題後,找遍了各大課程網際網路平臺和各類教科書,都沒有一份較為完備的、針對初學者的教材。既然沒有現成的,他決定自己動手,編一本教材出來。他花了4個月的時間,結合導師劉磊老師的意見修改了7次,梳理整合自己《大數據技術》的課程筆記,逐漸積累成了70餘頁的教材,不僅介紹了搭建和使用大數據平臺的方法,列舉了典型案例,還介紹了初學者怎樣養成良好的大數據思維。通過他自己編的教材,只需要一臺電腦就可以進行自學。
「當時心裡很忐忑,想著大家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如果分享給學弟學妹,千萬不能『誤人子弟』,出現疏漏,所以我會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做很多準備,糾正常見的思維誤區。」 李溢科說。於是,這個被周圍的人稱為「圖書館男孩」的小夥子對書的編寫要求十分嚴格,經常為一個概念在圖書館查遍各種資料,和現有的文獻進行比對,並且不斷修改完善。
此外,李溢科也在思考怎麼把晦澀的問題說得簡單,說得清楚。在自編教材裡,他也引入自己的哲學思考,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出邏輯。他多次以「小明同學」來舉例,代入生活場景。在介紹大數據的概念時,他就舉例小明依次接了三個不同的任務:對一個100M的TXT文件進行詞頻統計、對一個100T(1024G)的TXT文件進行詞頻統計和對一個100P(1024T)的TXT文件進行詞頻統計。以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角度,讓同學們更容易理解。
李溢科的室友厲程哲對這本「學霸筆記」評價很高。「語言生動,接地氣,隨手翻一翻,方便又詳細。」他說道,「為他點讚,很了不起,感覺做了一件有趣又很有意義的事。」
浙財大數科學院副院長李傑老師在讀了這本自編教材後,他也覺得這是一份可以值得推廣的好教材,並把它推薦給了全體同學。「提醒同學們在暑假也不要鬆懈學習,鼓勵同學們主動學習,積極研究。」他表示,如果教材推廣效果好,學院將考慮成立專家編寫組,進一步完善和補充內容,面向社會推出一份更加全面和充實的自學教程,為更多想要學習大數據技術的人提供自學指導。
李溢科在書最後的結語上有這樣一句話。「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讀者能培養思維邏輯,也有了一定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在期末就是用自己的這本教材,對課程進行了複習。這個敢想敢做的小夥子,會繼續探索,和新知識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