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的教材,真的越編越爛了」

2020-09-07 新周刊


「要不是為了考試,誰想買這些課本。」


和中小學一開學,學生們整齊劃一地端著課本、擺好文具等待上課不同,大學的課堂可要風格各異得多。


有人像往常一樣,提前準備好教材和講義,開課即進入學霸模式;有人掏出平板電腦和手機,電子版的教材早已備好;有人兩手空空,紙筆都沒有,一眨眼45分鐘也就過去了。


沒提前做好上課攻略、空手而來又離去的同學,不禁發出疑惑——


這些版本似乎不統一的教材,都是從哪兒弄來的?


到了大學,上課還一定需要課本嗎?


你用的大學教材,可能都是盜版的


昔日端坐在課桌前,等待班長學習委員統一領取課本,再逐個發放到每個學生面前的場景,並非高校課堂的必經環節。


到了大學,是否要購買課本、要買多少專業書籍,在一定程度上是個人選擇。


有不完全數據統計,國內有500所左右的本科院校,主要採取所有教材均採用學生自主購買,或部分教材(如公共基礎課)統一採購,專業課教材自主購買這兩種購書模式。[1]


從總體上看,自主購書是當下高校中較為普遍的存在。


所以,怎麼樣找到自己需要的教材,也成了學生自己的任務。


國內大學多實行學生自主購買教材或學校統一採購兩種模式。/圖蟲創意


二手書店是不少學生的選擇。在這裡,一些從往屆學生手中低價或按斤收購而來的課本,會在穩賺不賠的基礎上,以七八折到五折,甚至更低的折扣賣給新人。


複印店也絕不會錯過這門好生意。每逢開學季,一本本熱氣騰騰的複印書籍、複印講義,早就在店外的書架上排列整齊,等待被一售而空、繼續加印。


貼心的店家,甚至連各類專業課程的教學ppt、期末複習要點都能為你準備好:「便宜又乾貨,買就對了」。


對於大多數手頭並不寬裕的學生黨來說,在低價的吸引力面前,這些教材其背後隱藏的盜版、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可能並不是那麼重要。


「課本,太貴不買」。/unsplash


《中國青年報》在2017年對2001名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受訪者曾購買過盜版教材,其中86.8%的人覺得高校正版教材貴,21.5%覺得非常貴


有學生介紹,以其所讀專業的一本市場營銷學課本為例,正版書籍售價為120元,而複印店版本的價格只需十分之一


單是其中一本教材,「差價」就能如此懸殊,何況大學四年有那麼多門課程,需購買的教材可能多達幾十種。



當然,「自主購買課本」的模式並非是當下高校的唯一,很多學校會為學生進行統一代買教材,其中不乏存在強制收費的現象。


這兩天,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教育收費管理意見》的通知,其中就包含了「不得強制或者暗示學生及家長購買指定的教輔軟體或資料」。



作為教學中的剛需,教材教輔從不缺市場,也不缺想從中分得蛋糕的人。


強制購買教材的現象,在大學校園裡出現過不少種版本:


江西一高校畢業生爆料,其被要求補交300到1000元不等的材料費。學校表示,不交就不發畢業證學位證,但該生早在開學時已交過一次書本費;


廣西某大學學生吐槽學校規定學生統一全價購買教材,即便有人已經事前買過了同樣的課本,也不被允許退訂;


還有學生表示自己在上選修課時,臨近考試被老師強制要求購買「根本沒用的教材」,否則拿不到學分。


有微博網友吐槽,強制購買的教材造成了浪費。


學生在校時重複購買,或購置不必要的書籍,離校時,要麼將它們扔掉,要麼按廢品賣掉。


年年循環如此,帶來的只有越來越多的浪費。


「教材編得好還是爛,重要嗎」


大學的教材的浪費,其實不單體現在購買上。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編輯出版系對廣州大學城10所高校的600名在校生做過與高校教材有關的調查,其中關於教材使用情況的一項結果顯示,不同專業的學生,使用教材的頻率各有不同。


比如,經管類專業學生經常使用教材的比例為40.63%,理工類學生為46.9%,而文史類和藝術類學生的比例分別只有25%21.15%


教材在學生的學習中,到底扮演著什麼角色。/unsplash


從總體上看,在各類專業的學生中,經常使用教材的人並不多,最高者連半數都沒達到。


調查還顯示,七成學生無法列舉出自己使用過的優秀教材,有67%的人並不了解自己所使用過的教材的出版社。


也有同學調侃,買二手書的好處不單是便宜,更在於用起來和新書沒多大區別——課本前幾頁或許會留下一些筆記的痕跡,但過不了多少章節,後邊基本是全新的。


照這麼看,即便以最「實惠」的價格買到了課本,如果連用都不怎麼用,不也是一種浪費嗎?


有學生吐槽,就連老師也如此評價學校編的書。


要是教材本身不好用,但仍強制學生購買學習,這就成了一種浪費中的浪費。


去年底,清華大學將線性代數教材改為英文版,此舉掀起了一場對比國內外大學教材的討論。



外界的關注點方向各異,有人質疑語言的使用,有人吐槽國內教育體系造不出好的教材。


但對於學生來說,他們更關注的,是哪一類教材能更好地幫助自己學習。


微博評論中,有學統計學、計算機、國際貿易等專業或課程的同學提到,學習翻譯成中文的教材時,的確遇到過因語言轉換而造成知識晦澀的情況。



當然,我們大可不必就此下結論,英文教材一定比中文教材好,同時也不能忽視,兩者的編書方式的確存在差異。


就中英兩種數學教材而言,知乎上的一則高贊回答認為,前者更像是指令式的課本,告訴你是什麼,然後你自己去做習題鞏固知識;


後者則傾向於讓學生探索,告訴你各種定義的緣由。



還有人概括,中文教材大多較為精簡,注重「乾貨」;英文教材「比較深入淺出,內容詳盡,接近實際」。


精簡和詳實的差別,也體現在了價格上。


清華大學選用的Gilbert Strang教授編著的線代教材,價格近百美元;


而國內普遍使用的同濟版、清華版現代中文教材,價格為二三十元人民幣。


顯然,多少分收穫能激發多少分耕耘,加上國內大學校園盜版、複印教材盛行——編寫教材的勞動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又怎能苛求作者勞心費力?



不僅如此,編寫教科書被不少高校當作與評職稱、科研成果考核等掛鈎的「項目」。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出現諸多看似形態各異、五花八門,實則內容同質、山寨成風的教科書。


大學課本,到底是編給誰看的


關於「大學課本要怎麼編」這個問題,向來爭議不斷,《為什麼在中國編寫教材不掙錢?》一文曾討論過國內大學教材可能的出路:


給教材提價,同時放開老師選擇教材的自由。


不難理解,在教材價格大幅提升的基礎上,如果編寫者的版稅同時上漲,市場這雙手必然能推動能力更強的老師出馬,編寫質量更優的教材。


文章還舉例,加拿大頂尖學府McMaster大學的退休數學教授James Stewart,於1987年出版了一本微積分教材,當年賣出近2萬冊。


這本教材也一直暢銷至今,其最新第9版的亞馬遜單本售價為222.66美元,折合1500多元人民幣。


後來,這位教授成了一座造價2400萬美元的豪宅的主人。



當然也不能忽視,課本漲價,購買的壓力會不可避免地傳遞到學生身上。


美國全國院校商店協會報告指出,2018至2019學年,學生在必修課課本上平均每人花費為 415美元,這份高支出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了影響。


比如,在2018年,佛羅裡達州大學學生有六成的學生因課本昂貴而選擇不購買,四成學生因此減少自己修課的數量。[6]


面對高價課本帶來的經濟壓力,美國大學生陸續轉向二手教材交易市場


2005年左右,Bookrenter、Chegg等提供教材租賃服務的網站開始興起,價格更低的租賃教材的方式,逐漸成為大學生更普遍獲取課本的途徑。


俄羅斯的大學則是在增強圖書館教材儲備能力上用功,以提高課本的利用率。


其國內的綜合性大學的圖書館,均由學院圖書館、高校圖書館教材館、綜合圖書館組成,每個渠道都能為學生提供教材。[7]


書籍儲備能力強的圖書館,也能為學生借閱學習材料提供幫助。/unsplash


怎樣做出優質的教材,又如何將讓學生能獲取它們,這些多是關於技術方面的問題。


但更該弄清楚的、有關「本質」的事情是,一本本教材到底是為什麼誕生,又為誰而編寫?


有人說,歐美高校的教材大多面向市場,賣得越多,大學教授們能拿到的版稅越多。編寫課本時,作者會注重讓內容不僅能讓大學生接受,也能讓社會大眾讀懂。


這樣的教材,能做到「兼具專業性和科普性」,內容足夠詳實,課本也足夠厚。


但這些教科書未必能適應國內高教的水土。


教材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正在扮演一種什麼樣的角色?


縱觀國內高校選課到課堂模式,再到考核方式,教材很大程度上的作用不過是「為考試服務」



不僅是大學,從應試的中小學開始,學生對課本的期待,或許不是通過閱讀學習引發思考,更像是用來劃重點、揣測試題的。


在這種情況下,課本越厚越貴,反而越會成為「累贅」。


畢竟,大家都想儘可能簡單而便宜地先把考試通過了,至於教材的裡子到底如何,還有多少人真的在乎?


今日互動


你通過什麼渠道獲取教材?

怎麼評價它們?


參考資料

[1] 淺析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自主購買教材的途徑、問題及對策,伊靜波,出版科學,2019,27(6):82-86

[2] 北京地區16所高校購買教材情況調研報告,溫才妃 於金英 高婷,大學出版,2006.03

[3] 國產教材這麼差,是因為不賺錢嗎?,做書,2020.07

[4] 一些大學生為何選擇盜版教材?正版教材太貴,中國青年報,2018.09

[5] 廣州大學城10校調查:2.15%的學生從來不購買教材,澎湃新聞,2017.01

[6] 又貴又難買的美國大學教材降價了? 芥末堆教育,2019.05

[7] 美國大學生吐槽課本太貴 高校想出這些辦法,參考消息網,2019.09


撰稿 | 瓜子

編輯 | 秋褲

排版 | 古咕

* 未標註來源圖片來自網絡

原文首發於《新周刊》旗下公眾號「有間大學」

相關焦點

  • 中國大學的教材,真的越編越爛了
    「教材編得好還是爛,重要嗎」大學的教材的浪費,其實不單體現在購買上。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編輯出版系對廣州大學城10所高校的600名在校生做過與高校教材有關的調查,其中關於教材使用情況的一項結果顯示,不同專業的學生,使用教材的頻率各有不同。
  • 「中國大學的教材,真的越編越爛了」-虎嗅網
    《中國青年報》在2017年對2001名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受訪者曾購買過盜版教材,其中86.8%的人覺得高校正版教材貴,21.5%覺得非常貴。二、「教材編得好還是爛,重要嗎」大學的教材的浪費,其實不單體現在購買上。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編輯出版系對廣州大學城10所高校的600名在校生做過與高校教材有關的調查,其中關於教材使用情況的一項結果顯示,不同專業的學生,使用教材的頻率各有不同。
  • 清華教授怒斥∶教材越改越爛!
    由此可見語文這一科從古至今在學習者中的地位,但是隨著現在教材的不斷改版,語文課本中許多經典的課文都被刪除,那麼學生到底應該去學什麼呢?還記得在我們上學的時候,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幾乎都是國內名人寫的。比如魯迅的散文、朱自清的《背影》等一些經典文學作品,讓小編至今記憶猶新回味無窮。尤其是朱自清的《背影》,即使如今細細想來也讓人不禁潸然淚下。
  • 刪掉《背影》《牛郎織女》,語文教材越改越爛,我們的文化怎麼了
    但在這良好情形之外,對於語文教材的改版更新,大眾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一、北外教授建議刪刪掉教材,網友不樂意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不僅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學子,也讓不少外國人傾慕不已。因此,作為國人我們有必要傳播先輩遺留下來的傳統文化,比如說各個時代的詩詞歌賦,以及各代文豪的經典名著。
  • 入職不滿3年就跳槽,有的人越跳越爛,有的人卻越跳越高
    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次關於跳槽的社會調查顯示:90%的受訪者指出入職未滿3年就跳槽的以年輕人居多。在當今機會到處泛濫的職場中,跳槽已然成了很普遍的現象。而跳槽出去的人,大部分不到3年又忙活著跳槽,能越跳越高的人只有一個。1、為什麼這樣跳槽越跳越爛我手下跳槽職工的離職原因中最高的無外乎兩條:薪資待遇低、工作壓力大。新人的薪資待遇是不可能高的,新人還不能創造足夠的價值,需要跟著項目經理去學習。
  • 大學三處校園地帶,映照三種大學人生,學長:越看越不是滋味
    很多人把大學比喻成一個小型社會,而大學生活就像是一個大染缸。我們在裡面不斷地攪和,企圖染上社會的色彩,但等到大學畢業後,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能夠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大學裡有三處校園地帶,可以說映照了三種不同的大學人生。有的學長看到後直呼感嘆,真是越看越不是滋味。
  • 中國最「堅韌」的大學!越拆越強,堪稱中國的麻省理工大學!
    C9獨特的校園魅力和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使得各地學子為之瘋狂,是全國所有聯盟學校中最具耀眼光環的雙一流大學。在中國,有這樣一所大學,歷史上被多次拆分,結果越拆越強,堪稱是中國的麻省理工大學!2009年,其被拆分後的兩所大學,在C9中佔據兩個席位。這就是中國最堅韌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 李淼作品集合,小編力薦《越弱越暗越美麗》
    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天體物理專業,1984年在中國科技大學獲理學碩士學位,1988年在該校獲博士學位。1989年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波爾研究所學習,199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90年起先後在美Santa Barbara加州大學、布朗大學任研究助理、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學費米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助理。1999年回國,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統編教材審查專家:編中小學教材比編大學教材難多了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走訪了多位統編教材的編審者,了解教材編寫背後的故事,很多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工匠精神」,「要讓孩子們喜歡學習,要讓孩子們喜歡這套新的教材,我們就要做到規範、精準和嚴謹。」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陳先雲說。
  • 教材越老越好?被時代甩在身後的教材尚能用否?
    比如,在第三屆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德論壇上,來自德國的呂貝克應用科技大學副校長約阿希姆·利茲稱,中國應用型專業大學生的「知識脫節」問題嚴重,「每天都在技術更新的IT行業,大學裡的教材卻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據筆者了解,在我國一些高校,本科的很多教學內容非常陳舊,有教師的講稿都已經發黃了,十幾年都不變,講了一年又一年,沒有新內容。
  • 越努力,真的會越幸運
    她現在是一名211大學的研究生。有這樣的成績,我毫不意外。 中學的時候,她一直是提前寫完作業,功課做在前面的那一刻。當我們在逛街的時候,她在學習;當我們在睡覺的時候,她在學習。高考成績,毫無懸念的上了一本。
  • 清燉牛肉用一個簡單的妙招,煮出來的牛肉又香又爛,越吃越愛吃!
    越吃越愛的清燉牛肉-以前常吃紅燒牛肉的時候﹐偶吃清燉總覺得口味暗淡。後來調整了食譜﹐煮得也勤了些﹐漸漸對清燉牛肉徹底改觀。幾款香料的巧妙配合加上近乎原味的牛肉﹐越吃越愛其中的滋味﹐雖說是清燉﹐但是香料的味道很是豐富飽滿﹐連熱愛紅燒牛肉的理查﹐都會特意跟我點菜要這道清燉呢。清燉牛肉用一個簡單的妙招,煮出來的牛肉又香又爛,越吃越愛吃!清燉的牛肉﹐肉的品質更加重要。說過一萬次﹐我喜歡肥一點的牛肉﹐其中最愛的就是油脂分布均勻的牛腩﹐味道香肉質優﹐真的是一分錢一分貨。
  • 教你1個好辦法,放一年不爛不長芽,越放越香
    小編老家就是專門種大姜的,深知種大姜的不容易,每年十月中下旬也就是現在正是收大姜的季節,是菜農最忙的時候,希望今年能有個好價格,不枉辛苦了一年。教你1個好辦法,放一年不爛不長芽,越放越香,存貯大姜首先看下姜的表面有沒有破皮或者斷節的,一整塊姜如果有斷開的,斷掉的表面失去了表皮的保護很容易爛的,所以要先把這一部分挑出來儘快食用,或者用白酒把斷節和破皮的地方塗抹均勻,這樣存貯多久也不會爛掉了,白酒保存是關鍵的第一點。
  • 中國男足越踢越差:從足球高水平運動員報考可見一斑
    中國足球不行,越踢越差,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很多知名人物也就中國足球問題發表過自己的意見。這些意見看似有道理,卻沒有把最深層次的原因揭露出來,先讓筆者駁斥幾個觀點。中國人體質不適合足球運動,這純粹是某些人的自我安慰,騙騙自己和一些不懂行的人罷了。
  • 出名後的沈大師,書法越寫越爛,難道江郎才盡了?白巖松說太對!
    有書法專業人士認為,能寫這樣的楷書,沒有幾年的臨帖功夫是不可能的,真的很見功底。再看另一幅據傳是給南京粉絲的題字:「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內容出自《黃帝陰符經》,字則有點爛,不好再恭維了!很多網友看過以後,不禁感嘆:「沈大師江郎才盡了嗎?」
  • 今日盤點:已經翻拍了九次的《封神榜》,為何越拍越爛?
    導語:已經翻拍了九次的《封神榜》,為何越拍越爛?這兩天,網上有不少人討論最新一版的《封神演義2019》,認為該劇劇情胡編亂造,服化道也是一言難盡,在當今影視行業翻拍泛濫成風,這類影視劇寧願少一部也不要多一部。
  • 教你1個好方法,放半年不爛不長芽,越放越甜
    教你1個好方法,放半年不爛不長芽,越放越甜! 雖然生活是越來越美好,美食是越來越多,但是人往往最難忘的卻是記憶中的美食,小時候的味道。每到秋天,我就會想起小時候一家人其樂融融圍在一起吃著媽媽烀的土豆、烤的紅薯,那滋味那味道簡直是絕了,以至於以後的很多年都會莫名的盼望秋天的到來,又到深秋,又到了紅薯的收穫季節。
  • 老山戰場對越反擊戰,越軍內部教材評價解放軍,打仗有四個特點
    誰也沒想到,在中國無私幫助下,越南完成全國統一後迅速調轉槍口對恩人開刀,雙方在1979年經歷了大規模交手後邊境仍不太平,兩軍在老山地區經歷了5年多的持續拉鋸。
  • 不管燉什麼肉,如果多加這2種香辛料,保證肉越燉越香,越燉越爛
    導讀:不管燉什麼肉,如果多加這2種香辛料,保證肉越燉越香,越燉越爛。而每當有人問我如何能使燉出來的肉香味濃鬱時,我都會叫他們再原來的基礎上再多加2種香辛料,因為這2種具有非常的好的增香去異解膩的作用,只要加了這2種香辛料,保證能使肉越燉越香,越燉越爛,而且不管是燉什麼肉都可以加這2種辛香料。
  • 大廚教你做肉夾饃,記住烙餅技巧和滷肉配方,餅香肉爛,越吃越香
    按照步驟來,做好的肉夾饃餅香肉爛,越吃越香!首先說,烙餅的技巧。麵粉500克、酵母菌3克、5克食鹽、食用油10克、溫水260克。溫水倒入面盆裡,攪拌成絮狀,然後下手揉成麵團,醒發半小時左右就可以了。肉夾饃要用半發麵,所以要主要醒發的時間,半小時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