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7月24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一對笑容可掬又帶點憨態的金童玉女,兩雙手合抱著一個碩大的南瓜,廣西上林縣獨有的工藝品《渡河公》,近來已經成為代表壯族的吉祥物。傳說中,《渡河公》是從上古洪荒之中倖存下來的人類始祖,在端午節時包入艾草保平安。歷經2002年一次國際藝術節的洗禮,渡河公以更精緻的造型亮相,在市場熱銷。
大陸廣西壯族婦女正以手工製作《渡河公》工藝品。(記者陳君碩攝)
《渡河公》又稱《老頭公》,是廣西上林縣壯族民間吉祥物,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2008年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冊。它的香囊採用各種綢緞、絲絨,以純手工精繡而成,人物和南瓜內,則包裹著風乾的艾草,具有清香安神、避邪防疫的功效。
相傳遠古時期,水淹大地,一對金童玉女抱著一個南瓜幸運躲過劫難;洪水退後,他們在上林縣三裡鎮匯水河畔結為夫妻、繁衍生息,後代尊稱他們為《渡河公》。這個上林版的諾亞方舟故事,在三裡鎮一帶流傳了400多年。
大陸廣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吉祥物《渡河公》。(記者陳君碩攝)
過去渡河公的造型很簡單,都是有頭無臉,只能算是造型另類的香包,不過在2002年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期間,上林縣政府向當地手工藝人訂購500多個《渡河公》。一聽說要送給外國人,覺得原本材質不好,就換成絲綢;「有頭無臉」有點嚇人,就繡上簡單的「眉開眼笑」。幾年下來,又增加了腰帶、頭髮、流蘇等元素,《渡河公》的造型也逐漸定裝。
2007年,《渡河公》註冊了商標;2008年,更成功列入廣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據渡河公的傳承人介紹,隨著上林縣創建特色旅遊名縣,《渡河公》已成為上林壯族的形象代言,文化符號意義早已超過了工藝本身。(高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