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丹心】張璽:我國海洋動物學奠基人、貝類學開創者

2021-02-13 智匯海洋

|張|璽|

張璽

我國海洋動物學奠基人

貝類學開創者

畢生致力於海洋科學的研究及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

張璽(1897.2-1967.7),字爾玉,常以字行,海洋生物學家。

 

1897年2月11日出生於河北省平鄉縣的一個農民家庭,1921年以優異成績被派往法國勤工儉學。

1927年獲裡昂大學理學院碩士學位,後在裡昂大學動物學研究室從事軟體動物後鰓類的研究,1931年獲博士學位。

1932年回國後被聘為北平研究院動物所研究員。1937年因抗日戰爭爆發隨北平研究院遷往雲南,後繼任北平研究院動物所所長兼雲南建設廳水產研究所所長。

抗戰勝利後,北平研究院動物所遷返北平,張璽繼續海洋動物研究。

解放後,張璽與童第周、曾呈奎等人籌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同原動物研究所遷往青島。

1958年,張璽與邱秉經創建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分所。

留學法國時期的張璽

張璽是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山東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及青島市主委,中國動物學會常務理事,國家科委海洋組成員、水產組成員兼珍珠貝研究組組長。擔任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理事長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前身是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所))的副所長兼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直至1967年逝世。

建議成立國家海洋局的29名專家,最下面一排左四為張璽

1963年5月6日,張璽等時任國家科委海洋專業組專家聯名提出《關於加強海洋工作的幾點建議》。

1964年1月4日,國家科委寫出報告。

1964年2月11日,報告得到批覆:同意在國務院下成立直屬的海洋局,由海軍代管。

他與其他28名專家聯名建議設立國家海洋局,推動了全國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的建立。

解放前中國海洋科學基本是空白。1935年至1936年北平研究院與青島市政府聯合組成「膠州灣海產動物採集團」,張璽任團長,率領全團人員登舟下海,對膠州灣各類動物及海洋環境做了全面調查,發表採集報告4輯及原索動物、軟體動物、甲殼類、棘皮動物等研究報告多篇。這是我國首次進行的海洋動物的調查,雖然涉及的範圍僅限於膠州灣及其附近,但膠州灣位於我國北部沿海,它的海洋環境和動物區系在我國北部沿海具有代表性。因此,張璽的研究,特別是一些種類的記載成為研究我國北部沿海動物區系所必須參考的重要資料,也是研究動物資源的變動和環境汙染對比的寶貴資料。這次調查首次在我國發現了原索動物柱頭蟲(Dolichoglossus),這是無脊椎與脊椎動物之間的一種動物,是研究動物進化的好材料,張璽和顧光中將它定為一個新種—黃島柱頭蟲(Dolichoglossus hwangtauensis)。同時他還在膠州灣發現了文昌魚,在與廈門文昌魚做了詳細比較後定為廈門文昌魚的一個新變種。關於這方面的研究,他一直持續到60年代。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研究海洋動物已不可能,張璽遂即進行淡水及陸地動物的研究。他廣泛搜集了滇池的環境和動物的資料,發表了《昆明湖的形質及其動物之研究》,對昆明湖的地形、水面積、水深、水溫、水的酸鹼度、透明度、水色及其動物的種類等進行了研究,同時對楊宗海的青魚孵化作了研究,是為我國研究湖沼學的先聲。他對洱海、撫仙湖的漁業進行了調查,對滇池的養魚業和青魚的繁殖;對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和陸生的蛇類等,均進行了研究,撰寫了論文。

 

在50年代,張璽領導了中國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分類、區系、形態和生物學的研究。對我國北自鴨綠江口南至西沙群島的漫長海岸進行了多次調查。1957一1960年他任中方團長領導了中蘇海洋生物考查團,親自到海南島採集標本。通過這些調查不僅獲得了大量的標本資料,而且進一步發展了我國的潮間帶生態的研究。張璽和他的同事們一起發表了軟體動物及原索動物的許多論文和專著。他親自在青島及全國各地特別是海南島搜集資料和向漁民調查,對船蛆的種類和主要種類的繁殖季節,以及我國漁民對其的防治方法進行了深人、細緻的研究,為防除船蛆提供了重要依據。當塘沽防波堤發現有海筍為害時,張先生即親赴現場,對海筍的種類、繁殖季節、生活習性以及危害程度進行調查研究,發表了論文,提出這種動物只穿鑿石灰石而不穿鑿花崗巖,因而築港時不能用石灰石的建議。

此外,張璽對食用海洋生物種類十分重視。早在1936年即發表我國《膠州灣及其附近海產食用軟體動物的研究》,對我國各種食用海產動物的種類的名稱、形態、生活習性、捕撈或養殖,以及利用等做了詳盡的敘述。解放後,他又通過調查發表了我國的牡蝸13種,並曾派人到深圳總結牡蜘的養殖經驗,寫成《牡蜘》及《近江牡蜘的養殖》兩本書。對我國北方製造乾貝的唯一種類—櫛孔扇貝當時逐年減產問題,做了為期3年的調查研究,對它的繁殖與生長規律進行了細緻的分析,提出了保護措施,為大力開展這種扇貝的養殖,做出重要貢獻。

 

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水產事業迅速發展的需要,張璽在當時中國科學院南海研究所組織開展軟體動物分類區系和資源開發保護研究的同時,也開展貝類繁殖生物學和人工育苗、養殖研究。經濟貝類中,紫貽貝和皺紋盤鮑都是北溫帶種,在我國北方沿海雖屬常見,但自然資源有限,必須在充分掌握其繁殖習性和環境條件特點的基礎上才能成功地進行育苗和養殖生產。他安排最得力的學生,於50年代後期開始貝類繁殖生物學和人工育苗實驗,又建立了貝類養殖組。由於張璽積極的倡導、認真領導和精心組織,本所後來在鮑、貽貝和扇貝人工育苗、養殖研究中,取得了顯著進展,在我國首次取得皺紋盤鮑、雜色鮑、紫貽貝和扇貝人工育苗及養殖成功,開發了適宜於我國特點的育苗養殖技術,使貽貝和扇貝養殖發展成為北方沿海重要產業,並使我國的養殖產量居世界首位。張璽在兼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期間,曾領導科研人員開展淡水、陸生軟體動物的研究,進行釘螺的調查及分類研究,曾寫出洞庭湖和都陽湖雙殼類軟體動物的論文。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之初,全所絕大多數科技人員還缺乏獨立工作能力,業務骨幹也少。對此,張璽先生毫不畏難退縮,他緊密依靠黨的領導,在全國聘請或約請了許多熱心南海海洋科學事業的老科學家作為青年們對口學科的指導老師。張璽先生也常親自找初參加科研工作的青年談話、定方向、定學習、定任務,進而要求他們提高基礎科學、專業學科和外文的水平。還要求他們儘可能多地去做調查和實驗工作。

海洋貝類學家張璽先生與遺傳學家童第周先生等一起

1963年,張璽深入粵中一寶安、深圳、澳頭和粵西一湛江、合浦、北海一帶沿海,對珍珠貝和養殖珍珠進行了一次實地考察,即使在考察期間張璽先生也沒有忘記培養青年的任務,他除了要有個別業務人員隨行之外,還派出一支青年科技人員小隊伍,同路跟去平行地做些野外調查,並不時了解他們的調查採集工作情況。他既重視青年科學工作者的理論學習,又力求他們深入實際,通過具體工作進行學習。當年青的科研工作者有了點滴結果,提出科學論文的習作時,張璽所長總是不厭其煩地審閱、批改。他會不時在工作中考核或當面試間青年科技人員,要求很嚴厲,但又給以充分的信任,隨時鼓勵青年同志積極向上,並相信他們會成長為科技人才。那些年,凡經過張璽先生和其他異師培養的青年,大多數人的學識迅速增進,業務能力明顯提高,啟來在科研工作中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績。

他曾在中法大學、北京大學、雲南大學、山東大學等高等院校任教,講授海洋學、動物學、組織胚胎學、比較解剖學和貝類學等課程,編寫了大量的講義和實驗材料。在他的指導下,一批研究生、進修生和青年工作者現在都已成為學術帶頭人。

他隻身一人在青島工作期間,除因公赴京時能和家人團聚外,從不請假探親,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建設和發展嘔心瀝血。

1959年南海海洋研究所,張璽服從工作需要,接受中國科學院任命,南下兼任所長。雖然他當時年事已高,又患有高血壓病,但一經承擔新的工作,便很快地積極開展各種基本建設。

張璽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服從黨的領導,忠於黨的事業,多年如一日,即使是在文革期間處於逆境中,也絲毫未動搖過對黨的衷心。

在1936年撰寫的《膠州灣及其附近海產食用軟體動物之研究》中,張璽對腹足類、瓣鰓類和頭足類動物的形態做了詳盡的論述,考證了一些科、屬、種的名稱,對其形態、生活習性、捕撈或養殖以及利用等都有記述,並評述了我國古代的資料,成為我國第一部比較系統的貝類學著作。

他把牡蠣的價值寫得淋漓盡致,簡直讓人「垂涎欲滴」:歐洲人嗜食牡蠣,遠過於吾國人士,其養殖法的進步與生產品之優良,駕吾國牡蠣業而上之者,或即以此嗜食風盛故也。羅馬帝國晚季,曾特別流放奴隸於大西洋沿岸,專門收採牡蠣,以供士大夫之奢宴,英國之牡蠣於是不斷地航運於羅馬;法國拿破崙第一至第三世,窮奢極侈,亦推獎牡蠣為上味,一時需要激增,天然品不免濫獲,又派遣巴黎大學教授Coste赴義大利視察並研究養蠣法,Coste歸國後即開始養殖試驗,現今法國牡蠣業之發達,實肇於彼時。此外我們又知道一個故事,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是一位牡蠣健啖家,他曾在飯館一次吃盡175隻牡蠣,全座為之震驚。諸如以上的事實,所以西人把「牡蠣與英雄」並談,好像是英雄愛牡蠣,成為一定的事實。其實牡蠣味美,並不限於英雄嗜食,不過是他們有這樣豪餐的金錢耳。

在談到蛤仔的採集方法時,他的文章又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每遇到朔望幹溯時,滄口一望無涯之海灘上,可見到男女老少,成群結隊,多數系撿蛤仔者,婦孺們多集中於沙泥微高而富有蛤仔之區,坐於小凳上,用鐵鋤或鐵鉤平撓,則棲於泥沙內之蛤仔等層層皆被刮出矣。男子們多以獲得大者或發現區處最豐者為希冀,掮鏟持筐,亂處奔跑,適遇當地,即以鏟子平斂地面,薄加刮撓,其收穫品,確較婦孺者整齊可觀。另有老年者,很有經驗,手持小鏟,一掘一個,蓋蛤仔等多埋在5至7釐米深處,外面露有橢圓小孔,伊等熟識此孔,故得鏟鏟無訛。

張璽曾經說:「我曾到過廈門、煙臺、威海、青島等沿岸採集調查,當時最感痛心的就是沿海重要地區均為外人佔據。」

如今,那段屈辱的歷史已成為過去,他的未竟事業已為茁壯成長的後輩海洋科技工作者所繼承。

先人已逝

遺志長存

歷久不忘

向海圖強

來源:海洋檔案微信公號   原題:海洋人物 | 海洋生物學家張璽:集海陸貝類之全貌 極江河螺蚌之大觀  資料來源:李樞強《貝類學家——張璽》;齊鍾彥 謝玉坎《紀念海洋生物學家張璽所長》;齊鍾彥《紀念張璽教授誕辰100周年(1897-1997)》;張福綏《緬懷我國現生貝類學奠基人張璽教授》;樓子康《緬懷先師張璽教授》;曾呈奎《深切懷念張璽教授》;青島全搜索電子報《張璽:繞不過去的海洋生物學家》;《張璽傳略》;劉瑞玉《張璽教授與我國海洋動物學——懷念張璽教授》;人民政協報,薛原 胡修江《張璽與我國第一次海洋動物綜合調查》

圖片來源:《張璽傳》;青島全搜索電子報《張璽:繞不過去的海洋生物學家》;孔夫子舊書網

碧海丹心


「中國海洋地質之父」劉光鼎院士:踏歌行遍萬裡山海 豪情相伴強國之夢

中國「扇貝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綏:耕海牧貝六十載  造福百姓千萬家

唐世鳳:創辦中國第一個海洋學系

智匯海洋 定位於中國海洋智庫核心媒體,整合推送海洋資訊、傳播海洋學術成果。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版權歸原作者和媒體所有;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公眾號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請在公眾號留言,確認後立即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張璽與我國第一次海洋動物綜合調查
    張璽(1898-1967),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三、四屆中央委員,九三學社青島分社主委;中國著名動物學家和海洋湖沼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所奠基人之一。本文記述了我國學者組織的第一次海洋動物綜合調查———青島膠州灣調查。這次調查持續了兩年時間,共進行了四次海上和沿岸的調查採集,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生物標本和數據,有著深遠的開拓性意義。
  • 【薪火相傳】張璽先生
    在此之前,中法大學生物系主任夏康農曾懸賞一百大洋,鼓勵採集這種動物而未果。採集團成員馬繡同採到這種動物後,張璽和顧光中鑑定命名為一個新種——黃島柱頭蟲。同時,張璽還首次在我國北方海域發現了文昌魚,在同廈門文昌魚作了詳細的比較後,確定為廈門文昌魚的一個變種魚。張璽發表「中國海洋動物之進展」一文,對中國海洋動物的研究歷史作了總結,並指出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 留洋法國,張璽苦讀十一載,終成博士
    ——《張璽的自述與檢討》張璽為什麼留學法國呢?早在1912年,教育家李石曾和吳稚暉在北京發起了留法儉學會,並設留法預備學堂。同年,第一批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自北京啟程。1915年,蔡元培、吳玉章等又組織了留學勤工儉學會,明確提出了「勤於作工,儉以求學」的口號。
  • 大連老虎灘海洋公園,碧海藍天,休閒娛樂的首選
    來到遼寧一定不要錯過大連的老虎灘海洋公園,不僅景色優美,風景宜人,而且集休閒娛樂於一體。大連老虎灘海洋公園是國家認定的5A級旅遊景區,坐擁118萬平方米佔地面積,有超過4千米的海岸線,來到這裡可以盡享碧海藍天,享受輕鬆愉悅的生活,領略沿海城市的自然風光。
  • 海南解放70周年紀念特刊 | 見證瞬間·影音:碧海頌英雄 丹心映瓊崖
    文\特約撰稿 曾慶江  在海南題材電影中,《碧海丹心》具有特別的意義。它是第一部以解放海南島為題材的故事片,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海戰題材的電影,為渡海英雄譜寫了一曲讚歌。同時,這部影片還以大膽的愛情表現備受大家關注,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是20世紀60年代國產電影的重要收穫。
  • 不僅有碧海藍天,還可以親密接觸動物,帶你認識不一樣的非洲
    不僅有碧海藍天,還可以親密接觸動物,帶你認識不一樣的非洲想體驗不同國家民俗風情的人喜歡去東南亞來深度遊,喜歡文藝的人會去歐洲來一次文藝復興之旅,想體驗不一樣的季節就會飛去澳大利亞摸考拉……在這些出國遊的目的地中,大家似乎很少會想到非洲
  • 人物 張璽:成長自有萬鈞之力
    活泛的思想讓張璽逐漸開始審視「創新創業」戰略的現實意義。在與朋友們交流討論之後,他大膽嘗試,將思維碰撞的新想法、新理念轉化成了自己的創業項目。「學術創新,實踐創業」,這個物理學博士在他的探索之路上越走越遠。 張璽有過兩段創業經歷。
  • 碧海長灘書錦繡——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保護地管理和...
    隨著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加入,一支涵蓋海洋生物學、生態學、環境科學、海洋化學、海洋遙感、管理學等多學科科研團隊成長起來。該團隊以黃河三角洲為依託,專門從事海洋保護地管理和生態化建設研究,長年活躍在祖國的碧海長灘。「黃河口的風浪令我終生難忘!」這是海洋一所助理研究員趙林林博士最真實的感受。在黃河口出海調查時,海上溼冷的風可以刺破任何防護服,凍得骨頭髮疼。
  • 題:蔚藍色的關注——我國海洋經濟致力高質量發展綜述
    以科技支撐海洋強國建設海域可燃冰勘探開發取得重大成果、大洋科考和極地科研深入推進、「透明海洋」大科學計劃取得重大進展……我國海洋生產總值10年間翻了一番,背後是海洋科技的紮實突破。讓民眾更好享受到碧海藍天在深圳市繁華的中心區,有我國面積最小的一處國家溼地公園試點——華僑城溼地。處於鬧市腹地的這片濱海紅樹林溼地堪稱大都市中的「綠翡翠」。
  • 這所海洋大學,為我國海洋牧場建設孕育出生生不息的藍色希望
    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綜合性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領域矢志不移,勇於追夢,累計培育了22個海水養殖新品種,為我國海洋牧場建設孕育出生生不息的藍色希望。包振民乘勝追擊,針對水產動物是變溫動物,性狀變異環境效應大、遺傳評估精度低的問題,突破了低成本高通量的基因分型技術難關,開發了貝類全基因組選擇技術系統,為扇貝品種的更新換代奠定了基礎。2014年,「蓬萊紅」的升級版「蓬萊紅2號」成功上市。
  • 趣味動畫學單詞 第十集 《海洋動物》
    但是,必須從零歲開始啟蒙,使用浸入式教學法,學英語生活化,才能實現所謂的「不背單詞,不學語法,輕鬆學會英語」的理想境界。而實際的情況是,對於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一來沒有時間上的保證,二來爸爸媽媽也很提供這樣的學習環境。還有一些人主張死記硬背,直接背誦教材後面附錄的單詞表,既可以應付考試,又能早日開始英文閱讀。
  • 入手海洋宇宙《碧海之藍》小記!!
    歲數慢慢變大,好多事情都看淡了,本想學著論壇裡的那個誰也寫個長長的標題,再附上小2000字的提貨「心路歷程」,基本路子都是打小就喜歡,無奈年輕加缺銀
  • ...線上開講——我國高等教育學科的奠基人潘懋元本周日「師說課改」
    百歲教授 線上開講——我國高等教育學科的奠基人潘懋元本周日「師說課改」 2020-06-03 19: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發現丁真……|丁真|高小平|杜冬|張璽
    國有資產經營投資管理集團的黨委書記張璽知道,丁真即將面臨的是一個不專業的團隊,在場的旅投公司總經理杜冬、副總經理高小平都沒有經紀人的經驗。「但是我不管,我們一定要邁出第一步,後面的再說。」張璽說。接下來的幾天,不僅僅是旅投公司,整個理塘縣都坐上了「過山車」。
  • 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葉企孫
    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葉企孫 (1898—1977)     葉企孫,物理學家、教育家,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與合作者一起利用X射線短波限與加速電壓的關係測定普朗克常數,獲得當時該方法最精確的實驗數據。
  • 為中國廣播電視史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趙玉明同志學術造詣深厚,是中國廣播電視史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從教六十年,忠誠教育事業,一生誨人不倦,桃李天下,為我國的新聞教育作出了重大貢獻。謹此訃告。每日經濟新聞
  • 國家重點建設的唯一一所綜合性海洋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建校96周年
    學生在工廠實習1932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議決,將國立青大改為國立山東大學,並任命趙太侔為校長。戰火紛飛 硝煙動蕩擋不住前進之路無數學者丹心沃新花堅韌不屈 潛心治學教授高深學術 培養碩學宏材應國家之需要鑄就百年發展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