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張璽先生

2021-02-13 中科院離退休幹部工作局

張璽字爾玉。1897年2月11日生於河北平鄉,1967年7月10日卒於山東青島。海洋生物學、湖沼學、貝類學家張璽出身於農耕家庭,父親張錫傑是清末秀才,因張璽的祖父去世較早,父親生前操管農活及家庭生活。張璽幼年時在家鄉鄰村念私塾,打下古文根底。農忙時還幫做農活。他1911年上小學,1913年上高小,在校成績優秀,深得師長賞識。1916年,他考入保定甲種農業學校,育德勤工儉學留法班,後又在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農藝留法班學習。

1922年,他以優異成績公費到法國留學,在裡昂大學學習農業。1927年獲得碩士學位後,他在C.瓦內(Vaney)教授指導下,從事後鰓類軟體動物的研究。1931年以論文「普魯旺薩的後鰓類動物研究」獲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張璽在法國留學的10年中,除專心致力於學習、研究外,還同生物學家林鎔、朱冼、貝時璋等共同發起創建了中國生物學會,同林鎔、齊雅堂等創立了中國農學會,並組織了一些學術活動。

1932年回國後,張璽應聘到北平研究院動物研究所任研究員,從事海洋動物的研究,並在中法大學生物系兼任動物學及海洋生物學教授。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平研究院動物研究所遷往雲南昆明,所長陸鼎恆逝世,張璽繼任所長。在工作條件極端困難、經費嚴重短缺的情況下,張璽想盡一切辦法開始了對湖泊及淡水、陸地動物的研究。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動物研究所遷回北平。張璽聘請了沈嘉瑞研究甲殼類動物,朱弘復研究昆蟲,並為他們聘請了助手,壯大了該所的研究力量,擴大了該所的研究範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張璽精神百倍地投入新中國的科學事業。

1950年,張璽與童第周、曾呈奎等一起籌建並領導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該研究室1954年獨立,1957年擴大為海洋生物研究所,1959年進一步擴大為綜合性的海洋研究所,張璽任副所長。

1958年,張璽又和邱秉經一起籌建了中國科學院廣州南海海洋研究所。他兼任該所所長,聘請了許多熱心海洋事業的著名科學家對口指導研究工作,使該所有了很大的發展。他還兼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組織領導了淡水和陸地軟體動物的研究,填補了我國這方面研究領域的空白,培養了一批研究人員。

張璽是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曾任山東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理事長,中國動物學會常務理事,國家科委海洋組成員,水產組成員兼珍珠貝研究組組長等職。

在40多年的科學生涯中,張璽不僅為中國海洋科學事業的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科學研究工作為海洋生物學和湖沼學也做出了貢獻。

張璽從1927年起開始研究海洋生物。對法國普魯旺薩和我國膠州灣、海南島等附近海域的生物作了詳細的調查。在「普魯旺薩的後鰓類動物研究」(1931)這篇博士論文中,他詳細而精確地研究了普魯旺薩海區的環境、後鰓類動物的分布狀況和每種(總計32種)的外部形態、解剖、交尾、產卵等特性;討論了後鰓類動物的生物學和胚胎學;分析了後鰓類動物的食性、運動防禦、再生、變異和畸形、共生和寄生、幼體發育和影響因素,以及幼體變態等。這篇論文受到了各國學者的讚賞,直到80年代還有外國學者索要這篇文章。

1934年,他發表「青島沿岸後鰓類動物的研究」(法文),首次記載了我國的後鰓類動物,對青島附近海域8種後鰓類的外形、解剖、交尾、產卵及發育等作了詳細的說明。

1935年,張璽領導由北平研究院和青島市政府聯合組織的膠州灣海洋動物採集團,對膠州灣的各類動物及海洋環境作了全面調查,發表了採集報告4輯和動物門類研究的論文數篇。這是我國第一次對海洋生物進行調查和研究,雖然涉及的範圍僅限膠州灣及其附近海域,但這一區域的海洋環境和海洋動物區系在我國北部沿海很有代表性。他們的調查和研究特別是對許多動物種類的記載,成了研究我國北部沿海動物區系的重要文獻,為後人研究海洋資源變動和環境汙染對比,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他和相裡矩合寫的「膠州灣及其附近的海產食用軟體動物之研究文章,對45種軟體動物的形態、生態、分布、利用及捕撈方法等作了描述,並對腹足類、瓣鰓類、頭足類的形態分別作了概述,考證了一些科、屬和種的名稱,成為後人研究我國軟體動物的極好的參考資料。

在這次調查中,張璽還在我國首次發現了柱頭蟲,它是處於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之間的一類動物,在學術上與教學上極為重要。在此之前,中法大學生物系主任夏康農曾懸賞一百大洋,鼓勵採集這種動物而未果。採集團成員馬繡同採到這種動物後,張璽和顧光中鑑定命名為一個新種——黃島柱頭蟲。同時,張璽還首次在我國北方海域發現了文昌魚,在同廈門文昌魚作了詳細的比較後,確定為廈門文昌魚的一個變種魚。

張璽發表「中國海洋動物之進展」一文,對中國海洋動物的研究歷史作了總結,並指出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文章首先論述了我國各海的形質及其與海洋動物的關係,提出了煙臺、秦皇島、威海、青島、定海、廈門、海南島為研究各海區海洋動物最適宜的地點。他將我國海洋動物研究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古昔至清嘉慶初年(1800年),海產動物的記載見於我國儒家各種書籍中;第二階段,自嘉慶初年至1929年,外國動物學家偶爾涉及中國海洋動物的研究;第三階段,自1929年至1937年,我國海洋動物學家研究我國海洋動物。這是我國海洋動物學史的第一篇分析和評論文章。

張璽作為我國後鰓類研究的奠基人,先後發表了海兔科、側鰓科和海南島的後鰓類動物的論著。在大量調查資料的基礎上,他發表了「中國海軟體動物區系區劃的研究」(1963年),首次把中國海的軟體動物分為暖溫帶性質的長江口以北的黃渤海區;亞熱帶性質的長江口以南的大陸近海、臺灣西北岸和海南島北部沿海;熱帶性質的臺灣南岸和海南島以南的海區。在同鄰近的日本比較後認為,黃渤海區與日本北部相似,屬太平洋溫帶區的遠東亞區;長江口以南的地區同日本南部相似,屬印度洋——西太平洋熱帶區的中一日亞區;海南島以南與日本的奄美大島以南相似,屬印度洋——西太平洋熱帶區的印尼——馬來亞區。

張璽在從事基礎研究的同時,十分重視應用研究,堅持發展海洋動物分類學研究,必須同資源調查和開發利用相結合,經濟無脊椎動物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研究應該為水產服務。他認為,首先應該弄清我國近海主要動物的種類和它們的生物學特點。他親自組織和領導了我國多次沿海無脊椎動物資源調查,北自鴨綠江口南至西沙群島,取得了大量的、比較完整的資料,基本上掌握了我國沿海各類無脊椎動物的種類、分布和利用情況。他選擇同國民經濟密切相關的類群首先整理研究,以軟體動物為主,兼顧原索動物,負責編寫了《中國北部海產經濟軟體動物》(1955年,與齊鍾彥、李潔民合著)、《中國經濟動物志一海產軟體動物》(1962年,與齊鍾彥等合著)、《南海的雙殼類軟體動物》(1960年,與齊鍾彥、李潔民等合著)等專著。他領導並參加了對我國沿海危害極為嚴重的船蛆和海筍的研究。他曾親自到塘沽新港進行調查,了解海筍的繁殖季節、生活習性以及危害情況和防除方法,提出建港時不能用石灰石的建議。他對我國沿海船蛆的分類和主要種類的危害程度、繁殖季節及漁民的防治方法作了詳細調查研究,為防除船蛆危害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牡蠣是世界各國養殖的重要對象,張璽一直對牡蠣的養殖十分重視,他派人到深圳總結近江牡蠣的養殖經驗,寫成《牡蠣》和《近江牡蠣的養殖》兩本著作,對開展我國牡蠣的養殖起了推動作用。為了解我國北方製造乾貝的唯一種類櫛孔扇貝的繁殖季節和生長規律,他曾作了連續三年的研究,提出了繁殖保護的具體措施,為後來我國北方沿海大力繁殖這種動物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對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生物研究工作,張璽提出重點應放在珍珠貝和珊瑚的研究方面。他親自帶隊到廣西合浦珍珠發祥地進行調查,了解珍珠的發展狀況。在他的努力和支持下,南海海洋研究所培養了一批珍珠培養和珊瑚研究科技人員,並建立了一些培養珍珠的養殖場。

張璽曾在中法大學、山東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學校任教講授海洋學、海洋生物學和貝類學等課程,為我國培養了大批海洋生物學人才。同時也寫了大量的講義和實驗教材,其中貝類學的講義在有關同志的協助下,整理後以《貝類學綱要》(1961年)出版。這本書以我國的材料為主,對貝類的各個方面作了敘述,是我國第一部貝類學專著。

1938—1945年在昆明期間,海洋動物學研究被迫中斷,張璽開始了對湖泊及淡水動物的研究。他廣泛搜集昆明湖的環境及各類動物的資料,發表了「昆明湖的形質及其動物之研究」,對昆明湖的地形、水面積、水深、水溫、水的酸鹼度、透明度及水色等作了調查,為我國研究湖沼學的先聲。根據他的記載,昆明湖的總面積約為342平方公裡;容積為17億立方米;水深平均為5米,最深處為8.5米;根據1942-1945年每日兩次的實測水錶溫度,最高為30℃,最低為28℃;7月份水錶溫度最高,平均為32.5℃;1月份水錶溫度最低,平均為11.6℃。這些資料為研究昆明湖的變化有重要的意義。

他和成慶泰合寫的「洱海漁業調查」和「撫仙湖漁業調查」,對洱海和撫仙湖的特徵、魚類以及湖周圍漁村、漁具等作了詳細的調查。此外,他還對滇池的養魚業及青魚的人工授精也作了研究。

張璽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他對工作積極認真,一絲不苟;對青年精心培養,誨人不倦;他德高望重,深為青年研究人員所愛戴。他為我國海洋生物科學事業的發展,為使海洋生物造福於人民貢獻了自己的一生。

相關焦點

  •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2020-11-05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全球華人漢字書寫倡議八周年紀念...
    2020年12月5日上午, 薪火相傳全球華人漢字書寫倡議八周年紀念活動在京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協會、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活動中心主辦、盛世融源集團有限公司、盛世融源文化產業(北京)有限公司承辦。
  • 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昔日戴先生筆下的「幽長幽長寂寥的雨巷」消失了,這裡是一一條條洋氣時髦的商業街,往日繁鬧生意火爆的百年小店也沒了,一間間韻味十足的新型連鎖店簇擁著熱鬧起來了。你來我往、川流不息的顧客與商家,使得這裡充斥著浮躁的氣息。只有老巷口模樣未大改,但也只是第一眼望過去像從前而已了。北京城,你學了好多新東西,你國際化了。
  • 非遺傳承題材電影《薪火相傳》在淮安首映
    11月17日,由淮安市水利控股集團全資子公司江蘇楚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獨資拍攝的電影《薪火相傳》在淮安市新亞商城盧米埃影城首映。淮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楊靜,淮安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張益民,淮安市水利控股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莊亞洲,淮安市委組織部企業處處長袁康等領導出席首映儀式。
  • 曲靖二中:薪火相傳 接力奮進
    曲靖二中校長李舜榮表示,學校將薪火相傳、接力奮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全力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校」建設工作,繼續抓好「百人名師團隊」建設。同時,認真抓好學生養成教育、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為曲靖區域教育中心建設添磚加瓦。來源:曲靖日報原標題:曲靖二中:薪火相傳 接力奮進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吳佳嫻審核:祝小涵
  • 第十二屆 「薪火相傳」宣講活動在銀川舉辦
    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文物局)聯合主辦的第十二屆「薪火相傳」宣講活動於11月17日在銀川舉辦。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吳秀章出席活動並致辭。
  • 京劇譚門薪火相傳七代而不絕,精神永在!
    京劇譚門薪火相傳七代而不絕,精神永在!譚富英先生為譚元壽先生說戲留影譚元壽註定也要將這份家族榮光傳承下去。他自幼跟隨他的舅舅、譚派鬚生宋繼亭學戲,五歲登臺,先後和祖父、父親同臺演出《汾河灣》中的娃娃生薛丁山。
  • 留洋法國,張璽苦讀十一載,終成博士
    半島記者  張文豔1921年夏畢業時,列為津貼生,並保送法國裡昂中法大學,因家中親友和母校老師(王炳文先生)的幫助,勉強湊出路費,才得以到了法國,同船的有同班同學周發岐、楊堃等。——《張璽的自述與檢討》張璽為什麼留學法國呢?
  • 讓公益薪火相傳! 這30名優秀大學生獲得「薪火獎學金」
    公益薪火相傳,生生不息。12月16日,2020年「創·新勢力」頒獎典禮在重慶工商大學舉行,此次頒獎典禮上,30名優秀大學生獲得了「迪馬薪火獎學金」,此外,現場還進行了創業創新挑戰賽頒獎,以及實習基地籤約。
  • 薪火相傳揚帆起 不忘初心續遠航
    當站上鎂光燈照亮的舞臺,從領導手中接過金燦燦的勳章,廈門銀行的忠誠員工代表眼角泛起了閃閃的淚光; 當回顧完銀行20年的風雨歷程,深入了解前輩們的堅守與奉獻之後,新員工們讀懂並憧憬成為如前輩一般優秀的「廈行人」; 當第一任董事長柯賢琪先生將墨寶
  • 【碧海丹心】張璽:我國海洋動物學奠基人、貝類學開創者
    張璽在兼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期間,曾領導科研人員開展淡水、陸生軟體動物的研究,進行釘螺的調查及分類研究,曾寫出洞庭湖和都陽湖雙殼類軟體動物的論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之初,全所絕大多數科技人員還缺乏獨立工作能力,業務骨幹也少。對此,張璽先生毫不畏難退縮,他緊密依靠黨的領導,在全國聘請或約請了許多熱心南海海洋科學事業的老科學家作為青年們對口學科的指導老師。
  • 薪火相傳 中國徽菜宗師焦福成先生第四屆師徒鑑拜盛典圓滿完成
    同時,由合肥軼品申華餐飲品牌策劃公司,全程策劃的「中國徽菜宗師焦福成先生第四屆師徒傳承鑑拜盛典暨祝磊、陶善權、武峰、陳耀、徐訊大師收徒儀式」,在眾多領導嘉賓和上千名觀眾的見證下,也於10月31日圓滿完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中國徽菜宗師焦福成先生的講話下,本次第6屆「么麻子」中國徽菜產業博覽會暨安徽省「港順杯」徽菜創新菜,「百事興杯」首屆西餐、料理烹飪職業技能大賽,正式拉開。
  • 老將不死,薪火相傳
    老將不死,薪火相傳 今天聊一位運動員,羽毛球彗星般的旗幟人物,她叫李雪芮。
  • 崇明這些駕駛員的好人好事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崇明這些駕駛員的好人好事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2020-10-13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戲曲教育七十年,來國博感受「薪火相傳」的魅力
    《國戲往事》第1集:我們從戰火硝煙中走來來源:中國戲曲學院今天,「薪火相傳一件件戲服、一句句唱詞……置身其中,你將真切感受到「薪火相傳」四個字帶來的感動。七十載薪火相傳名稱:薪火相傳
  • 師道匠心,薪火相傳,北新金拇指感恩有你
    春風化雨,桃李成林,感謝師恩,薪火相傳。在教師節來臨之際為答謝公司內訓師一年來的辛勤付出,同時鼓舞內訓師繼續潛心工作,發揮自己的光和熱。9月10日,北新金拇指在1016會議室開展了以「紮根北新金拇指 薪火相傳」為主題的教師節日活動。
  • 「千年紅拳、薪火相傳」慶「六一」文藝匯演
    為了進一步提升幼兒體質健康,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實現以遊戲化為基礎的紅拳特色主題活動, 5月27日,紅石橋鄉中心幼兒園舉行了「千年紅拳、薪火相傳」慶「六一」文藝匯演並召開了「以紅拳文化為特色的幼兒園創建」座談會。
  • 「薪火相傳」一家親——臺生分享赴大陸修學感受
    原標題:「薪火相傳」一家親——臺生分享赴大陸修學感受  新華網臺北12月29日電(記者吳濟海、李寒芳)「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沒去前,我不會想到北京的科技如此發達,也不知道那些歷史古蹟的來歷。」臺灣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學生藍孟筠說,希望有機會去大陸更多地方,感受各地不一樣的文化和風情。
  • 弦歌不輟,薪火相傳
    「傳薪」獎盃五位「傳薪人」答疑解惑,分享個人經驗在活動「薪火溯源——感念師恩」環節,畢業學子代表向自己的導師獻上鮮花,薪火溯源,感念師恩,正是導師們點燃了他們最初學術的火種,照亮了學生們研究的道路,而他們也會將這火種傳承下去,弦歌不輟,薪火相傳。
  • 薪火相傳 踵事增華 漫談拜師的意義與重要性
    這是年過花甲的田燕波先生首次收徒,也昭示著京作硬木家具的傳承有了第五代傳人。今天,田燕波先生以當之無愧的「師父」舉行收徒拜師儀式。即是一身豐富技藝的展示,也是肩承京作硬木家具薪火相傳的使命宣昭,更有遴選弟子、衣缽相授的拳拳之心。任何形式無不是與其內涵息息相關。近些年來,相沿千年、失落幾十年的拜師禮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又得以恢復。古人非常注重品行修養,學師德,謝師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