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是如何從小站練兵到北洋軍閥首領,當時擁有多少兵力

2020-12-15 騰訊網

中國近代軍閥的形成是從北洋軍閥開始的。北洋軍閥的產生有其原因和過程,這個還要從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談起。

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人。地方家庭出身,時任禮部侍郎,因喪母在家,清政府命令他幫助湖南巡撫督辦團練。於是,曾國藩便在湖南湘鄉一帶大力督辦團練,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湘軍。全軍有水師五千人,陸軍六千五百人及工匠、役夫等共計一萬七千人。湘軍的大小將領大多是曾國藩的親戚、朋友、學生和同鄉。湘軍士兵以營官自招為原則,每個營只服從營官一人,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形成一種濃厚的封建隸屬關係。湘軍將領主要有曾國荃、左宗棠、劉長佑、劉坤一、羅澤南、李續賓等。湘軍於1854年起出省作戰,編制逐步擴大,成了阻止太平天國革命及捻軍等的主要力量。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地方家庭出身,道光進士。1853年太平軍進佔安徽時,曾在合肥參與辦團練,被太平軍擊敗。後任曾國藩幕僚。1861年在曾國藩的支持下,以團練為基礎編練淮軍約七千人。次年,率淮軍在上海、江蘇一帶與太平軍作戰。到1865年,全軍達六萬人,成為阻止捻軍的主力。淮軍主要將領有張樹聲、郭松林、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吳長慶、丁汝昌、葉志超、聶士成等,形成淮系軍閥,是清末中的一個重要武裝。

為阻止太平天國和捻軍,清政府勾結外部勢力組織洋槍隊,後改為「常勝軍」和「常捷軍」。受帝國主義洋槍洋炮影響,刺激了清朝的統治者,在阻止太平天國革命以後,洋務派官僚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以「自強」和「求富」為標榜,進行洋務活動。他們開辦近代軍事工業,以一些武器武裝湘軍和淮軍,並成立「北洋海軍」。

但是,湘軍和淮軍等畢竟還是舊式的軍隊,只不過增添了一些近代新式的武器,它們的落後性和腐朽性在近代戰爭中展現無遺。1884年中法戰爭,淮軍在廣西戰敗,主將張樹聲、潘鼎新被革職。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淮軍將領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和葉志超、衛汝貴統率的陸軍都在作戰中一敗塗地。

在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了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決定「參酌中外兵制」,改練新軍,命令淮系官僚胡燏棻在天津具體負責編練新軍。1895年底,胡燏棻調任蘆津鐵路督辦,小站練兵則由袁世凱接替。

袁世凱其人,可說盡人皆知,是北洋軍閥的首領。但是,他的出身經歷如何?怎麼會被派往小站練兵?還須稍作補敘。

圖:袁世凱

袁世凱,1895年9月16日生於河南項城縣一個官僚地方家庭,故人稱袁項城。他字慰庭,故當上軍閥頭子以後,人稱袁慰帥。袁世凱的祖輩父輩,都受過傳統的封建教育,中過科舉,任過官職。尤其叔祖袁甲三,為道光進士,鎮壓捻軍起家,後官至漕運總督、禮部主事、軍機章京、監察御史等,與曾國藩、李鴻章過從甚密。其長子袁保恆、次子袁保齡都曾任清朝大官。

袁世凱的祖父袁樹三生有二子。長子袁保中,次子袁保慶。袁世凱是袁保中第四子,因叔父袁保慶無子,袁世凱便在七歲時過繼給袁保慶。袁保慶先後在濟南、揚州、南京等地為官,袁世凱亦跟隨左右,他對讀書毫無興趣和資分,卻樂於聽取那些反動的政治經驗之談。後養父生父相繼死去,又跟隨叔父袁保恆、袁保齡,學會不少官場本領。袁世凱兩度參加鄉試,都名落孫山,他又羞又憤,把自己所作的詩文付之一炬,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焉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於是,1881年5月,袁世凱到山東登州,投靠袁保慶的結拜兄弟淮軍統領吳長慶。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在1882年朝鮮「壬午」和「甲申」事件中,26歲的袁世凱被李鴻章保薦任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大臣。

袁世凱在朝鮮十餘年,所以說官運亨通。但是,袁世凱並不滿足,他深知軍隊在國家政權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掌握軍事實力是取得權勢的捷徑,他早就想親自統領一支軍隊,作為自己建立功業的資本。他一直在等待著機會。1894年甲午戰爭,清朝軍隊戰敗,袁世凱本人也從朝鮮逃回北京。適逢清政府決定編練新軍,袁世凱亦積極鼓吹,多次上書朝廷,提出練兵計劃,逐漸獲得「知兵」的美譽。同時,袁世凱亦積極利用袁甲三和袁保恆的關係,在北京廣交諸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有及翁同和 、榮祿等權貴,爭取支持。終於皇帝下諭,袁世凱接替在天津小站編練「定武軍」、成績不甚顯著的胡燏棻。

1895年12月21日,袁世凱到達小站,接管定武軍。 在定武軍的基礎上,再招募步兵2250人,招募騎兵300人,總計2300人,並改定武軍為新建陸軍。

袁世凱粗通近代軍事知識,他參照曾國藩、李鴻章早期編練湘軍、淮軍的辦法以及德國的軍制,擬定了《練兵要則十三條》、《新建陸軍營制餉章》和《募訂譯員合同》等 。採用了近代德國的陸軍制度:軍隊分步、馬、炮、工、輜各兵種;一軍分兩翼,每翼轄二、三營;每營官兵一千一百多人等。新建陸軍的武器,全部由國外採購進來,主要有德國的炮和奧國的步槍。為了提高兵士的素質,新建陸軍中設有步兵、騎兵、炮兵、德文四所隨營學堂,統稱「行營武備學堂」,從兵士中考取學員,學制兩年,畢業生均擔任下級軍官,成績優秀者選派德國或日本留學。如孫傳芳、張士鈺、張樹元等。袁世凱小站練兵,揭開了清軍編練近代化的序幕。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由於依附於西方列強,只能成為列強侵略中國和控制中國的更強有力的工具。

在軍事裝備訓練方面,袁世凱極力採用資本主義的先進技術,然而,在選拔將領方面,仍因襲湘淮軍閥的舊習,「兵為將有」,專門培植依屬於自己的勢力。大致分為三類:

一、親戚、同鄉、舊知及追隨多年的家兵家將。這類人大都被安插在要害部門,充當爪牙和耳目。如:

劉永慶,河南項城人,與袁家有親戚關係,並隨袁世凱赴朝鮮,任為新建陸軍糧餉局總辦兼轉運局總辦,掌握全軍糧餉軍械大權。

吳鳳嶺,袁世凱家傭人之子,從小在袁家長大,後任袁世凱的跟班護衛,任新建陸軍馬隊第一營後隊隊官。

吳長純,安徽廬江人,袁世凱的老部下,任新建陸軍步兵右翼第二營統帶。

雷震春,安徽宿州人,袁世凱的老部下,任新建陸軍步兵右翼第三營後隊領官。

江朝宗,安徽旌德人,袁世凱的部屬,任新建陸軍參謀營務處及兵官學堂監督。

徐世昌,直隸天津人,早年與袁世凱在陳州相熟,時任翰林院編修,經袁世凱奏調來到小站,管理參謀營務處,成為袁世凱最得力的智囊和軍師。

此外,袁世凱在朝鮮時的差弁、親兵,如王同玉、趙國賢、王鳳崗、徐邦傑、唐天喜等十餘人,都分別擔任了新建陸軍的統帶、領官、哨官或哨長。

二、用官祿籠絡的一批北洋武備學堂的畢業生。

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武備學堂。到1896年4月,武備學堂的畢業生充任新建陸軍各種職務者已達一百三十多人。著名的有:

段祺瑞,安徽合肥人,任新建陸軍炮兵營統帶兼炮兵學堂監督。

馮國璋,河北河間人,任新建陸軍督操營務處總辦兼步兵學堂監督。

王士珍,河北正定人,任新建陸軍工程營統帶兼講武堂總教習。

以上三人後來都成為北洋軍重要將領,號稱「北洋三傑」,被視為袁世凱的「龍、虎、狗」。

曹錕,直隸天津人,任新建陸軍學兵營統帶兼督操營務處提調。

張懷芝,山東東阿人,任新建陸軍右翼步隊第三營前隊隊官,後升炮隊第一營管帶。

段芝貴,安徽合肥人,任新建陸軍督操營務處提調。

此外,王英楷、陸建章、李純、田中玉、楊善德、王佔元、鮑貴卿、田文烈、陳光遠、何宗蓮、李長泰、鍾麟同、劉承恩、邱開浩、商德全、王汝賢、張永成、吳金彪、馬龍標、梁華殿等人,都在新建陸軍中擔任了各級軍官。

三、招納的淮軍舊將。

袁世凱以淮軍後繼人自視,一面籠絡武備學堂的學生,一面廣為招納淮軍舊將,表示自己延攬人才,新舊並用,一視同仁。主要的淮軍舊將有:

薑桂題,安徽亳州人,任新建陸軍步隊左翼翼長兼第一營統帶。

張勳,江西奉新人,任新建陸軍工程營統帶、行營中軍。

龔友元,安徽合肥人,任新建陸軍步隊右翼翼長兼第一營統帶。

任永清,安徽蒙城人,任新建陸軍馬隊第一營統帶。

阮忠樞,安徽合肥人,出身於淮軍將領家庭,由李鴻章推薦入新建陸軍,管理軍制餉章文牘機務,成為袁世凱重要參謀人員。

此外,還有孟恩遠、王懷慶、言敦源等人。

由於新建陸軍的將弁幾乎全都與淮軍血肉相聯,從組織上看,新建陸軍實質與淮軍一脈相承,實質已形成了一支「半私人性質」的軍隊。袁世凱正是以這批小站將弁為核心,結成了一個只聽命於他的封建的軍事集團,成為他日後從事反革命事業,進行政治投機的資本。

對待士兵,袁世凱喜歡使用「恩威並濟」的一套權術。令士兵遵守,並經常親自檢查。對嚴格執行者,或記功賞銀,或提升;對違章者,即加以嚴懲。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為了發憤圖強和擺脫受慈禧太后控制的雙重考慮,支持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為首的維新派,頒布詔書,實行變法,史稱「戊戌變法」。 慈禧也加緊部署,為了阻止變法,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統率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和袁世凱的新建陸軍,並稱「北洋三軍」。

圖:和袁世凱合影留念官兵

袁世凱一時還難於斷定帝黨和後黨哪一方掌握了絕對優勢時,即表示支持變法。1898年9月18日,風傳慈禧要偕光緒到天津閱兵,屆時要廢掉他。光緒在危急時,給康梁下了一道密詔,望維新派「速密籌設法相救」。維新派主要人物捧詔痛哭,計無所出,唯寄望於袁世凱。在此前後,光緒曾召見袁世凱兩次,袁世凱都表示了作臣子的「忠心」。9月20日,袁世凱向榮祿告密。榮祿連夜進京面秉慈禧。最後袁世凱又獲得慈禧的賞識,官升至工部右侍郎。

1894年甲午戰爭籤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引起山東人民的反抗,成立「義和團」。

為了阻止義和團,1899年12月,清政府委任袁世凱為山東巡撫。義和團對袁世凱恨之入骨,齊聲喚:「殺了袁黿蛋,我們好吃飯。」而洋人教士們則對他「頌述其恩」。當八國聯軍進犯京城時,袁世凱又參與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與各帝國主義國家訂立「東南互保」的協議,即承認列強侵略京津,列強允許各省在境內剿團保教而不進侵。1900年6月,北京處境危急,慈禧命袁世凱發兵勤王,保衛京師。袁世凱不敢得罪慈禧,又怕冒犯洋人,便採取拖延辦法。及至北京陷落,慈禧倉惶出走,袁世凱則運去大量銀兩、貢緞、食物,使慈禧不僅沒有責他藉故拖延勤王之罪,反而對他「大為嘉許」。

1901年11月李鴻章臨死前說「環顧宇內人才,無出袁世凱右者。」力保袁世凱繼任直隸總督。榮祿等也極力推薦。於是,慈禧明令提升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並加封太子少保。袁世凱成了權傾一時的封疆大臣

袁世凱在血洗義和團的同時,已將山東防練各軍改編了二十營,共九千多人,又將武衛右軍改編成常備軍各鎮,每鎮轄步兵兩協、四標、十二營約一萬二千五佰多人。李鴻章死後,淮軍群龍無首,袁世凱更乘此機會,把李鴻章在北洋經營數十年的官僚企業全部佔為己有,把他的幕府班底也大都網羅在自己的勢力之下。他所網羅的李鴻章舊部有

楊士驤,安徽泗州人,進士出身,李鴻章的親信幕僚。袁世凱奏舉他為直隸布政使、山東巡撫。

楊士琦,楊士驤之弟,素來富有機略權變,袁世凱讓他充任洋務總文案,成為親信「智囊」。

孫寶琦,浙江杭縣人,長期為李鴻章屬吏,袁世凱奏舉他充任駐法、德公使。

趙秉鈞,河南汝州人,原為淮軍軍官,心狠陰鷙,「長於緝捕」,袁世凱委派他創辦巡警,漸漸成為袁世凱手下的特務頭子。

此外,還有陳壁、胡惟德、朱家寶、吳重熹、齊耀琳、梁士詒、張鎮芳、周學熙、孫多森等。這些淮系官僚有豐富的政治經驗,他們轉而為袁世凱效力,使得袁世凱的勢力得以迅速膨脹。

1901年, 袁世凱為了掌握更多的軍事實力,加緊謀求新軍編練權。1902年6月在保定成立北洋軍政司(後改稱督練公所),自兼督辦。同年底,朝廷任命袁世凱為京旗練兵大臣。於1903年12月成立了練兵處,袁世凱為會辦大臣,其實他已經掌握了全國的軍制和軍餉。

到1905年,袁世凱已把北洋陸軍編為六鎮(相當於師)。這支擁有全國最精良裝備的六鎮新軍,共約七萬餘人。

在編練新軍的過程中,袁世凱還創辦了一批新式陸軍學堂, 袁世凱把培訓軍官的權力緊緊抓在自己手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北洋派系觀念的中下級軍官,作為他屬軍的骨幹的力量。

除了編練新軍,袁世凱還依照西法,尤其是日本的方法編練巡警。他在保定創辦巡警局,以趙秉鈞為總辦。趙秉鈞創辦了巡警學堂,組織巡警隊,不久,京津一帶的警權也掌握在袁世凱手中。他還以推行「新政」為名,極力插手教育、路礦、通商、外交、財政等事務,控制了直隸、山東、河南、東北等一大片地盤,使北洋集團成為清末統治階層中實力最為雄厚的一個軍事政治集團。

1911年5月「辛亥革命」出現。清政府為了阻止「辛亥革命」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欽差大臣、內閣總理大臣。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正式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誕生。

圖:袁世凱,孫中山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國內形勢極極其複雜,清政府還未倒臺,袁世凱則手握重兵,南北雙方的上海和談並沒有實質的成效。 資產階級革命黨人中一再保證只要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使清帝退位,孫中山將讓出臨時大總統職位給袁世凱,而這正是袁世凱所希望的結果。1912年2月12日,清廷隆裕皇太后及攝政五載灃被迫宣布清宣統帝退位。2月13日,袁世凱致電南京臨時政府宣布共和。

孫中山為了防止袁世凱專權獨裁,提出三個條件:

1、即定都南京;

2、袁世凱必須到南京任職;

3、袁世凱必須遵守《臨時約法》和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一切法令。

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然而,老奸巨滑的袁世凱當然不會順從地離開北京老巢到南京就職, 袁世凱指使親信曹錕等在北京、天津、保定等地製造「兵(bing)變」,造成袁世凱不能離開北京南下就職的局面。 3月6日,臨時參議院同意袁世凱在北京就職。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

圖: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4月2日,臨時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就這樣,袁世凱以陰謀手段奪取了政權,後人稱之為「竊國大盜」。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和臨時政府北遷,標誌著辛亥革命成果落到了大軍閥、大地方、大資產階級的手中,中國開始進入了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時期。

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當上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以後,憑藉手中的武裝力量實行軍閥統治。為了進一步培養軍事人才,他指令陸軍部建立一所陸軍軍官學校。7月初,該校在保定東關外前陸軍速成學堂舊址開辦,這就是著名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該校畢業後由陸軍部統一分配到各軍任見習上士排長,半年期滿後任少尉或中尉排長。該校共辦了九期,至1923年8月停辦,畢業學員為6523人,一些北洋軍將領尤其是國民黨的不少高級將領如蔣介石、陳誠、白崇禧、張治中、蔣光鼐、蔡廷鍇、傅作義等,均為該校畢業生。

袁世凱一步步向獨裁和復闢帝制邁進?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以bao力逼國會議員選舉他為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

1913年11月4日,直接下令解散國民黨。

1914年1月10日,宣布解散國會。

1914年5月1日,公布《中華民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集權總統制,正式廢除國務院官制,取消國務總理。

1914年5月23日,宣布恢復清代官制。

1914年12月,公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造成總統終身制。

1915年2月,通令全國學校一律恢復「尊孔讀經」,以「尊孔尚孟」為教育宗旨。

1915年8月,授意親信楊度糾合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組織「籌安會」,鼓吹恢復帝制。楊度等被稱為「籌安會六君子」。

1915年10月至12月,製造全國選舉,贊成君主立憲,向袁世凱上推戴書,勸進皇帝位。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正式發表接受皇帝位的申令。13日,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賀。31日,改總統府為新華宮,定1916年為洪憲元年。就這樣,袁世凱強姦民意,終於當上洪憲皇帝

但是,就在袁世凱洋洋得意,準備登上皇帝寶座的時候,1915年12月,以梁啓超的學生、原雲南都督蔡鍔、唐繼堯及國民黨人、原江西都督李烈鈞等共同討袁。25日,正式通電宣布雲南獨立,發布討袁檄文,護國戰爭正式開始。

圖:袁世凱宣布取消帝制

在1916年3月22日被迫宣布撤消帝制。袁世凱稱帝,前後共八十三天。

袁世凱破壞共和,復闢帝制,弄得眾叛親離,四面楚歌,憂怒成疾,經疹斷為尿毒症。5月中旬,病勢加重;6月初,病情更重。1916年6月6日,北洋軍閥首領,竊國大盜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唾罵聲中可恥地死去,時年57歲。

相關焦點

  • 張作霖是綠林起家,沒參加新軍也能稱為北洋軍閥?袁世凱:太大意了
    北洋軍閥是近代中國政壇上十分有影響力的團體,從袁世凱編練北洋新軍開始,這支軍隊就被打上了北洋的烙印。 袁世凱掌權的時候,張嘴閉嘴喜歡稱「咱北洋團體」,以示北洋一家,但這也沒能阻止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迅速地分崩離析。
  • 張作霖綠林起家,沒參加新軍也能稱為北洋軍閥?袁世凱:太大意了
    北洋軍閥是近代中國政壇上十分有影響力的團體,從袁世凱編練北洋新軍開始,這支軍隊就被打上了北洋的烙印。 袁世凱掌權的時候,張嘴閉嘴喜歡稱「咱北洋團體」,以示北洋一家,但這也沒能阻止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迅速地分崩離析。
  • 民國軍閥史(一):小站練兵,袁世凱的發家之路
    今天開始,我們將通過民國軍閥時期發生的十場大戰,為大家梳理從1911年辛亥革命到1930年中原大戰這20年時間裡風雲激蕩的民國軍閥史。辛亥革命(一)·北洋軍閥的形成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面對這場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清王朝的八旗兵和綠營兵一觸即潰。
  • 歷史老照片:袁世凱的發家之路——極其嚴格又不失特色的小站練兵
    甲午戰爭後,袁世凱在天津小站以德國軍制為藍本,制訂了一套近代陸軍的組織編制、軍官任用和培養制度、訓練和教育制度、招募制度、糧餉制度等為內容的建軍方案。小站練兵摒棄了八旗、綠營和湘淮軍的舊制,注重武器裝備的近代化和標準化,強調實施新法訓練的嚴格性,成為中國近代陸軍的草創先河。
  • 袁世凱練兵能力怎麼樣?他用實際行動來向世人證明
    說起我國近代化新式部隊,就要提起一個地方——天津小站鎮,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很多北洋將軍,都是在這裡起家。雖然總面積只有56.75平方公裡,卻是我國自冷兵器以來的現代化軍隊的奠基地。清政府在甲午戰爭慘敗後,意識到現代軍隊建設的重要性,很快就任命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新式陸軍。
  • 老照片:曾經烜赫一時北洋軍閥大佬們,結局卻少有善終
    袁世凱,北洋軍閥的締造者,近代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之一,運用高超的政治手腕,逼迫清朝皇室和平宣布退位,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正式大總統。段祺瑞,號稱「北洋之虎」,北洋三傑之一,皖系軍閥首領,乃是袁世凱手下的急先鋒,民國時任總理,在袁世凱稱帝時,段祺瑞堅決反對,只是沒有直接起兵討伐。段祺瑞作為舊軍閥的代表,段祺瑞曾鎮壓北京學生運動,因此是孫中山先生發起的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對象。然而作為中國人,在日本侵略期間,段祺瑞堅決拒絕到偽政權任職,保持了民族氣節,後來突發胃病去世,也算是北洋軍閥中少有的善終的。
  • 小站練兵園——中國第一座近代化軍事訓練基地
    原創 樂遊天津 樂遊天津又是一期【津門百一】之前和大家分享過咱們大天津在教育、民俗、市政、文化等方面的全國第一而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咱們天津在軍事方面的第一想必經常看咱們樂遊天津的粉絲們也能猜到了,這一定是想要說
  • 袁世凱發跡之地,行腳津門之小站練兵園
    小站北側駐紮親軍營;為活躍防區經濟,周盛傳在親軍營南側築「新農鎮」(興農鎮)和買賣街,由此成為後來小站鎮的雛形。此即今日小站鎮地名的由來。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袁世凱接替胡燏棻,負責在小站督練兵。袁世凱在奉旨接替胡燏棻後,立即將「定武軍」進行擴編改造;全部用洋槍洋炮武裝起來,即成「新建陸軍」。
  • 為什麼袁世凱一死,中國就開始了軍閥混戰?一切得從曾國藩說起
    這些和袁世凱之死有什麼關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一下那時候是怎麼亂起來的,也許能幫助我們防患於未然。接下來就通過倒敘的方法,一步步慢慢展現這個過程,從北洋軍閥追溯到北洋新軍,從北洋新軍追溯到湘軍、淮軍,從袁世凱追溯到曾國藩、李鴻章。以上所有內容,貫穿中間的最核心議題,是中央和地方相愛相殺的微妙關係。
  • 歷史上的袁世凱到底是好還是壞,該如何對他進行評價?
    袁世凱早年發跡於朝鮮,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人稱「袁項城」。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 袁世凱稱帝時,北洋軍閥內部,都是什麼態度呢?
    最終引發了「二次革命」,然而這次戰爭並沒有達到倒袁的目的,反而給了袁世凱一個樹立權威的好機會。這之後,袁世凱開始倒行逆施,在籌安會的幫助下,公開進行復闢帝制的活動,並一步步的開始實施。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北洋軍閥內部並非鐵板一塊,有的人選擇盲目的支持,也有人的選擇了反對。袁世凱是憑藉著小站練兵起家的。
  • 一失足成千古恨:北洋軍閥諸將為什麼不支持袁世凱當皇帝?
    1915年,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袁世凱登基稱帝,炮製了「洪憲帝制」的歷史鬧劇,袁世凱也淪為「竊國大盜」。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運動」得到舉國響應,「洪憲鬧劇」只持續了83天,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袁世凱在內外交困中去世。
  • 遊中國的歷史名鎮-小站練兵園,大家知道嗎?兵家屯兵及防禦之地
    1870年天津教案爆發後,直隸總督李鴻章調下周盛傳部「盛字軍」屯防於直隸青縣的馬廠練兵,同時負責修建新城炮臺。它的名字也有故事。為了方便交通,「盛字軍」在馬廠至新城間修築一條馬新大道,沿途分驛站,每20公裡設一大站,每5公裡設一小站,於是這個小鎮有了它別致的名字 ——「小站」。
  • 清末名臣袁世凱,是如何一步步當上民國大總統的?
    袁世凱開始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天津小站的練兵生涯,史稱小站練兵,這股兵力後來成為清末陸軍主力。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凱普魯士風格曲調的《大帥練兵歌》後來逐漸演變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小站練兵培養了一大批近代新軍事人才,加快了舊軍隊的淘汰速度,對中國軍隊的近代化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 譚嗣同面見袁世凱是由徐世昌引薦?
    這個我估計大家都知道了,去天津了,小站練兵。徐世昌將譚嗣同引薦給袁世凱?徐世昌在小站練兵期間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戊戌變法。要說戊戌變法這個話題,內容就太多了,徐世昌的日記中也確實記錄了很多事情。戊戌的時候,時局比較緊張,袁世凱到了天津,和徐世昌說,老哥,你趕快來天津。徐世昌當時在馮國璋那裡,馮國璋找他研究修操場的事。
  • 北洋軍閥風雲一時,最後是如何謝幕的?哪三位是死於他人之手?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在全國各地崛起,掌權的都是軍閥。這幾個北洋軍閥控制了國家,他們割據稱雄,將大好河山一分為二。兩國均主張聯省自治,大軍閥勢力範圍內有幾個省,小軍閥也有一個省。就是這些風雲變幻的北洋軍閥控制了民國時期,同時也控制了別人的生死。
  • 北洋新軍從起步到衰亡:大清國運與袁世凱稱帝的歷史縮影
    在1905-1927年期間北洋軍是很強大的,雖然不乏敗績,但是作為一個整體,在當時的中國幾乎無人能敵。這中間北洋軍戰鬥力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從1905-1916年,北洋軍是在不斷變強,1916年左右達到頂峰,之後因為袁世凱去世而陷入分裂,從而由盛轉衰,到了1927年在北伐戰爭中不敵新興的國民革命軍而覆滅。
  • 歷史上的混成旅:是北洋時期的產物,隨著北洋軍閥的倒臺而消亡
    袁世凱,在北洋編制了6個鎮,大概有7萬餘人,1個鎮也就是1萬餘人,相當於以後的1個師,也即「鎮」就是「師」,「協」相當於「旅」,「標」則是「團」了。最早時,清朝陸軍學的是德國,日本陸軍則先學法國,此後在後學德國,民國時期,北洋軍閥對軍制改制時,就參考了日本陸軍的編制,以鎮(師)為基本作戰單位,鎮下面有兩個協,協下面有兩個標,標下面是營。1907年,清廷決定仿北洋6鎮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實際上即便到清庭滅亡前,全國也就編了14個鎮,以及18個混成協。
  • 袁世凱找大師算命,大師只回答兩個字,他到死都沒理解!
    如果說起袁世凱的話,相信大家都是知道他的,特別是我們都熟悉的袁大頭,就算沒見過也是都聽說過。袁世凱算是清朝末期的一位傳奇人物了,作為北洋軍閥首領的他,不僅手握兵權,甚至還做過一段時間皇帝。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那麼對於他的身世大家又知道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