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袁世凱到底是好還是壞,該如何對他進行評價?

2020-12-16 董老頭說史

袁世凱早年發跡於朝鮮,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人稱「袁項城」。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袁世凱是北洋軍閥的首領,帶出了一大批當時的軍政要員,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勳等等。

袁世凱的榮辱功過各有評說,有人說他是「獨夫民賊」、「竊國大盜」,也有人認為他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貢獻,是真正的改革家。總之,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魯迅曾這樣評價他,1934年,袁世凱已作古18年之久,魯迅在考察中華民國歷任統治者的文化策略時,曾評價道:這中間只有袁世凱,略知如何對待知識分子對鞏固統治最為有利。相形之下,後來的統治者皆見識淺薄不足道。這是肯定袁世凱,甚至褒獎。

也有人這樣評價,他駐守朝鮮,推遲了中日甲午戰爭的時間;他在天津小站創立北洋新軍;任山東巡撫,袁世凱創辦了山東大學的前身山東大學堂;他大力推贊新政,在天津創辦了中國第一支警察隊伍;他主持修建了京張鐵路。這些是他早期的政績。

袁世凱在待人上頗為圓滑,老於世故,對自己身邊的人,對自己想好接交的人,無不投其所好,盡心來往。這也是他身邊為什麼有一大批人前呼後擁緊緊跟隨的原因。可以這麼說,在為人處事方面,袁世凱還真有我們稱讚和學習的地方。

袁世凱一生最大的敗筆,無疑是復闢帝制。他僅僅當了八十三天的皇帝,便在全國人民反對的浪潮中戛然而止。

所以,對於他的評價,作為後世的我們無法進行評判,就讓歷史隨波蕩漾,讓後人解讀評價。

相關焦點

  • 袁世凱不是一個好人,但也沒那麼壞,為什麼書上對他評價如此不堪
    袁世凱因為政治意識形態的原因,在中國歷史歷史上一直沒有得到更公正的評價,基本上你不論是翻開教科書還是放在,一些人所記載的,也許上面,對袁世凱的評價都不太好。袁世凱最大的錯誤,就是竊取了革命的勞動果實和籤訂21條,但是光這些東西,實在無法完全的評價一個人,李鴻章作為晚清第一能臣,最欣賞的人就是袁世凱,袁世凱如果真的如此不堪的話,那麼李鴻章為何會如此欣賞他呢?
  • 看看這些名人與歷史學者是怎樣評價袁世凱的?
    袁世凱是近代中國歷史轉型期一個富有爭議的人物,本質上他屬於擅長權術的舊派人物,同時又是愛國者和民族主義者,對中國的近代化無疑是做出過重要貢獻的,而他最大的敗筆是稱帝。袁去世距今也不過100年剛出頭,時間並不久遠,看待一個歷史人物的功過與是非,往往是要放到歷史長河中去考量的,需要經歷過時間的沉澱,才能夠愈加看出其歷史地位。
  • 袁世凱對待文人怎麼樣?魯迅評價很到位,只有一句!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袁世凱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說好說壞的都有,包括很多極端好壞的評價。雖然,袁世凱才死去100年,離我們的時代非常近,但我們就是無法看清真相!或許,袁世凱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人物,所作所為好壞參半吧。
  • 到底應該如何評價袁世凱?歷史學家唐德剛用了10個字,字字戳心
    作為清末政壇的封疆大吏、中華民國的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的一生可謂頗具傳奇色彩。而對於這位歷史人物的評價,一直以來就是褒貶不一,並且極具爭議性。對於袁世凱的評價,有人認為其是竊國大盜,有人認為其是優秀的改革家等等。
  • 歷史上該如何評價曹操,他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
    然而三國故事的魅力還不止於此,當我們厭倦了好得不像人的好人和壞得不是人的壞人,曹操世家這一經典反派進入了我們的視線。於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思維牢籠開始崩塌,臉譜化、平面化的人物形象也變得豐滿了起來。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那麼寫,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 如何評價袁世凱
    不要說今天,你就是再往後推上一百年,這種君臣關係的默認秩序還是不變的。 但是當時的譚嗣同他們受不了了,他們想快刀斬亂麻,想強制解決掉這個問題。很明顯,暴力的結果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當自己的力量不夠時,就只能尋找外援,而這個外援必須是漢人,想來想去,就只有袁世凱是當時漢人中間武力最強的,於是他們想拉他一起幹。
  • 大文豪魯迅對袁世凱的評價,絕對出乎你的意料!
    魯迅原名周樹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文豪。魯迅一開始並不是搞文學的,而是棄醫從文。魯迅的文章我們在初中階段就學習過,即使是長大以後我們仍然在學習魯迅的文章內涵。魯迅被韓國、日本等國家文學者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關於魯迅,絕對是民國時期的代表人物。魯迅和民國時期的袁世凱還有過一面之緣。1912年時,袁世凱已經是民國大總統了,但是袁世凱是劣跡斑斑。那麼兩人是在什麼情況下見面的呢?
  • 袁世凱為什麼要復闢帝制?對這件事應該如何評價?
    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在深夜裡沉淪安靜想你,每天為大家分享歷史故事!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漢族,字慰亭,號容庵,河南省項城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北洋新軍的創始人。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死,歸葬於河南安陽,享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於河南安陽市。
  • 清末名臣袁世凱,是如何一步步當上民國大總統的?
    最終在袁世凱親信的繼續逼宮下,隆裕太后於2月12日頒降懿旨,接受優待條件,幼帝溥儀退位,清朝把政權交給袁世凱,讓他組織臨時共和政府,清朝統治宣告終止。同盟會1913年2月,依據臨時約法,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會選舉。國民黨所得議席最多,按約法精神應由該黨理事長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3月20日,宋教仁卻在上海遇刺身亡。
  • 袁世凱對李鴻章評價很高,如果沒有他清朝早就滅亡了
    袁世凱對李鴻章評價很高,如果沒有他清朝早就滅亡了。在看問題時,很多人都是非常片面的看法。比如說對李鴻章的評價,很多人的理論就是不公平的,他們單純的認為他是個賣國賊,但是如果真正公平的去評論他,他一生之中還是有很多的可取之處的。
  • 世態炎涼,大丈夫該如何為人處事?袁世凱的一套做法,有血有肉!
    黑哥曾有這樣一個朋友,三十歲前是個絕對的性情中人,為人仗義,好善樂施,路也走得特別順暢,一年總能上一個大臺階。那時候他總是對身邊的朋友說,事情越幹越大,最有意義的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能讓人心胸開闊,懂得以仁善待人。那些認為這個社會到處是俗人、壞人的,歸根結底是自己有問題,不是心胸狹窄、滿身俗氣,就是本質上不咋地。
  • 袁世凱向溥儀借九龍白玉杯,小妾買魚鱗放浴池,偽裝「真龍轉世」
    因為袁世凱當年在宮裡待過一段時間,所以呢,對宮中的珠寶還有其他東西還是比較熟悉的。就比如,皇帝用的很多東西上,都有龍的雕刻,用的碗啊,玉佩啊,什麼的都有龍的雕刻。在那個時候,末代皇帝溥儀早已經退位,被軟禁在紫禁城,他派人去給溥儀要一個杯子,這個杯子上據說刻著九條龍。
  • 袁世凱的孫子——袁家騮
    僅僅83天,他的皇帝夢就被蔡鍔帶領下的護國軍所打破,宣布退位,最終鬱鬱寡歡,死於家中,歷史對於袁世凱的評價,變成了竊取革命果實、復闢帝制的賊寇,然而,若是仔細的了解袁世凱的生平,會發現,其實這個所謂的袁大頭,也並不是壞到了極點,他倒像是一個亂世之奸雄,和《三國演義》中的曹孟德
  • 簡析教學中歷史人物評價誤區
    正如恩格斯精闢地指出:「如果沒有這種自耕農和城市貧民,單單資產階級絕不會把鬥爭進行到底,也絕不會把查理一世送上斷頭臺。」歷史發展有自己的必然規律,而個別英雄人物的出現只是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馬克思曾說:「每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偉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創造出這樣的人物來。」這就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
  • 袁世凱的「選舉」:霸王硬上弓
    但袁世凱為了早點登上正式大總統的寶座,非要先選總統後制憲,國會居然答應了,為了選總統,先炮製出一個本應屬於憲法一部分的「大總統選舉法」,投票通過。選舉按照袁世凱的意願進行,而且幾乎等於是沒有競爭對手,按道理,到了這個份上,袁世凱對總統的歸屬應該放心了,可是,不。
  • 魯迅生平只見過袁世凱一次,說話刻薄的他,卻用30字給予高度評價
    大家都知道,魯迅的文字一針見血,他罵人毫不客氣,甚至可以用尖酸刻薄一詞來形容。在讀者圈子裡,魯迅有「罵人專家」的稱號。魯迅罵人確實有一套,可我們發現他對袁世凱的評價卻很正面。袁世凱是在國人的一片指責中病死的,他在遺書中寫道:「恨只恨我,讀書時少,歷事時多。今萬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誤,苦我生靈,勞我將士,群情惶惑,商業凋零,如此結果,咎由自取。誤我事小,誤國事大,摸我心口,痛兮愧兮!」
  • 魯迅說話向來尖酸刻薄,一生只見過袁世凱一面,卻用30字正面評價
    但不知為何,他在1915年的時候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這個舉動遭到了各方的反對,袁世凱當了83天的皇帝就被迫宣布取消,次年就離世了。袁世凱的一生受到了很大的爭議,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受爭議的一個人,有人說他是"獨夫民賊"、"竊國大盜"。
  • 如何評價一個歷史時代?
    做了十年歷史編輯,經常被人問「你如何評價晚清政府」,「你如何評價北洋政府」,「你如何評價國民政府」……之類的問題。
  • 在過去的100年裡,袁世凱的後代經歷了什麼?
    「如果他不當上皇帝,中國就不會分裂,他自己也可能不是一個暴卒,這是美國華裔歷史學家唐德剛的評價。一個人不能改變歷史的方向,但它可能會破壞歷史的進程。袁世凱無疑在一百年前的中國動蕩中扮演了這樣的角色,這是他的能力,也帶來了他的複雜性。歷史人物至少要一百年才能看清楚。他的曾孫袁宏宇說過這個。現在,正是100年後,人們是否清楚地看到袁世凱?看清楚了多少呢?
  • 袁世凱的城府有多深?看看他給溥儀退位開出的條件就知道
    袁世凱雖說已將清廷掏成了一具空殼,但在清帝退位這個問題上,他還是遭到王公親貴組成的宗社黨的激烈反對,並且局面加速失去控制,直到宗社黨首領良弼被刺身亡。在整個清末民初那段時間,很多或顯赫或危險的人物突然被從歷史中抹去,大多數人都認為袁世凱有嫌疑最大,但也僅僅是認為而已,因為沒有人有真憑實據。你總覺得這事兒對袁世凱有利,袁世凱有嫌疑,但卻無人能抓到真正的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