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魯迅的文字一針見血,他罵人毫不客氣,甚至可以用尖酸刻薄一詞來形容。在讀者圈子裡,魯迅有「罵人專家」的稱號。有人曾將魯迅的罵人技巧總結為八點:不留情面,毫不客氣;正對要害,一擊致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退為進,旁敲側擊;預設埋伏,小題大做;冷嘲熱捧,尖酸刻薄;戳穿假面,讓其現形;用詞貼切,生動活潑。
魯迅罵人確實有一套,可我們發現他對袁世凱的評價卻很正面。袁世凱是在國人的一片指責中病死的,他在遺書中寫道:「恨只恨我,讀書時少,歷事時多。今萬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誤,苦我生靈,勞我將士,群情惶惑,商業凋零,如此結果,咎由自取。誤我事小,誤國事大,摸我心口,痛兮愧兮!」
資料顯示,魯迅一生只當年見過袁世凱一面,時間是1912年,這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當時教育總長是蔡元培,他邀請魯迅擔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主管文化、藝術等方面工作。此時魯迅30歲出頭,他很想大幹一番,同時魯迅的月薪不低,一個月有100多塊大洋。
魯迅正式任職前,得到了袁世凱的接見。關於兩人交談的內容,已無從考證,但是魯迅在日記中寫道:「整個民國期間,只有袁世凱略知怎樣對待知識分子,對穩定統治最為有力。」魯迅用這30個字向人們透露一個關鍵信息,袁世凱對教育非常重視。
客觀來說,袁世凱確實犯了很多不可饒恕之罪。已故美籍華人學者、歷史學家唐德剛教授曾說:「自民國有史以來,吾未見一本、一篇或一頁對袁有正面評價之書。」可袁世凱對近代教育絕對是有貢獻的,袁世凱說:
「百年之計,莫如樹人。古今立國,得人則昌。作養人才,實為圖治根本。查五洲各國,其富強最著者,學校必廣,人才必多。中國情見勢絀,亟思變計,興學儲才,洵刻不容緩矣。」早在擔任山東巡撫期間,袁世凱就創辦了山東大學堂(今山東大學前身)。
出任直隸總督後,袁世凱將新式教育辦得轟轟烈烈。當時的直隸境內有各種層次的學堂,有小學堂、大學堂;有官辦的,有民辦的;有普通學堂,有專門學堂,比如師範學堂、女子學堂、各類時務學堂、警務學堂、各類軍事學堂;有全日制,甚有夜校。
1910年,英國《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在中國考察教育,他對袁世凱創辦的新式教育讚賞一角,並將考察報告在《泰晤士報》上連載。袁世凱重視教育,由此可見一斑,難怪魯迅給予他正面評價。
參考資料:《袁世凱與民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