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袁世凱

2021-02-07 老廖爆料


過去人們評價袁世凱,把他說成是賣國賊,或者叫竊國大盜,等等。那你是站在那個時代的話語角度來定義的,它是站在說話者自己的利益角度。說到這裡,我們通常對於他人的定義,不管是誇還是貶的,背後實質都暗含著一種目的指向。

 

如果我們不站在政治的角度,如果我們能夠就事論事,而不是就人論事、就己論事,我們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出來。這種結論儘管依然是主觀角度的,但是它卻比前者要客觀許多。所謂主觀和客觀,區別並不在於正確這個標準,而在於它是否符合常規思維的邏輯。

 

按照袁的身份地位來說,他在當時一定算是一個厲害人物了,否則它不可能在滿人當政的天下,成為一個主宰性的人物。要知道他的地位不是靠上一代傳承給他的,也沒有什麼大貴人相助。他的兩個直屬上級,李鴻章和榮祿,他一直想要博得他們的信任,但卻始終沒能成為他們的心腹嫡系。

 

執政者慈谿也從不會把任何一個漢人當成真正的嫡系。袁能夠一步一步成為頂級權魁,大多數情況都是他的上級不得不要用到他,但同時還在防著他,因為他的實力和鋒芒讓任何人都對他產生戒備,就像是另一個版本的曹操。

 

後人詬病袁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說是因為他的告密而導致了戊戌變法的失敗;第二說是他對孫中山政府的打壓,第三說是關於他稱帝的事情。首先我們來看看戊戌變法的這件事,我們過去認為起因是慈谿反對變法,而袁為了謀權,而選擇投靠慈谿、出賣朋友。實際上慈谿是當時真正的執政者,如果她要想反對的話,變法甚至連啟動都不可能。真實的慈谿在曾國藩李鴻章時代就一直是支持變革的,否則也不可能有洋務運動。

 

問題不在於變法這件事情的本身,而在於權力這個最敏感的話題。慈谿支持變法,前提是不能動她的奶酪,你不能把她的權力給拿掉,誰都不能。換句話說這件事你就放在任何一個執政者身上,都會引發強力的對抗,因為政治的核心歸根結底就是權力。

 

但是這個角度譚嗣同他們這幫年輕人沒有想明白,他們不想被慈谿為了不管什麼大小事情,整天被馴來馴去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往今來的君臣議事程序應該被打破了。實際上今天我們這些人已經非常清楚,這不是某一個時代或者某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一種文化因子所致。不要說今天,你就是再往後推上一百年,這種君臣關係的默認秩序還是不變的。

 

但是當時的譚嗣同他們受不了了,他們想快刀斬亂麻,想強制解決掉這個問題。很明顯,暴力的結果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當自己的力量不夠時,就只能尋找外援,而這個外援必須是漢人,想來想去,就只有袁世凱是當時漢人中間武力最強的,於是他們想拉他一起幹。

 

但問題是譚和袁不是什麼朋友關係,沒有任何私交。在這種情況下,譚就直接上門找袁,說明了自己的來意。你想袁能怎麼想,怎麼判斷,我們站在關乎他個人生存的需求角度上來講,他接下來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把這件事情給呈報上去,不管是呈報給慈谿還是呈報給榮祿,總之是必須上報。因為他和譚見面這件事情,會在第一時間被通報給慈谿的黨羽。先不管兩個人談話的內容如何,他都會被懷疑為謀反的同黨。

 

換個角度講,即便是譚嗣同他們不打算出手,慈谿也是早晚要出手的,因為她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權力受到的挑戰。她是一個為權力而生的人,你怎麼變革都無所謂,但是你不能把她的位置給弄沒了。她可以主動讓位,但是你不能趕她走。

 

歐洲王室的權力轉移,也是經歷了幾百年的漫長曆程,直到今天,英國王室、西班牙王室、丹麥王室,他們在各種禮儀上的權力還是得到保留的。而譚嗣同他們卻想一步到位,試想他們要挑戰的絕不是慈谿一個人,而是她背後整個滿清官僚系統,它不止是滿人官僚,還包括相當一部分的漢人官僚。事實證明,慈谿死後乃至清政府滅亡之後,變革都進行了不知多少輪,但從來都沒有成功過,反倒是越搞越亂。

 

說到底,戊戌變法從體制改革演變成了權力之爭,而事情只要到了這個層面,就一定是兵刃相見的結果了。即便是袁世凱被譚嗣同打動,積極配合起兵。他的勝算也不會超過一半,因為他的小站新兵只有七千人。而且這些人都部署在天津。相比來說,慈谿的宮廷衛隊卻有三萬人,就算這些人的能力再不濟,也足可抵擋一陣子。何況外圍還有八旗子弟的響應。這種事你擱在任何一個指揮官身上,在面對當時的力量對比之下,都不會有什麼樂觀希望的。

 

至於袁世凱對孫中山的鎮壓,這個裡面還是一個權力之爭引發的。孫想通過國會制來贏得管理權,而名義上的管理權對於袁來說價值不大,他關注的只是他的實際利益。當時南方不在他的勢力範圍之內,他也並不志在奪取,他只想把華北地區牢牢地給掌控住。另外他想獲得一個各方利益上的均衡,溥儀的皇權他也不敢取締,南方系軍閥以及武漢的國民政府他也不想得罪。

 

而當時孫的國民政府只是一個名義上的,不要說北洋系,就是南方系也一樣不服從他的管理。宋教仁他們的國會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整天爭吵不止,什麼事情都決定不下來。陶成章章太炎他們的光復會,與孫的同盟會,一直是爭到差不多打起來的地步,說到底,當時沒有一個有絕對影響力的人。

 

大家都是彼此不認同。為什麼孫後來又要討袁,就是要在反對一個重量級人物的過程中,把原本的各種反對力量給統一起來,就像六國聯合抗秦,這種統一註定是臨時性的,一旦任務達到,或者階段性目標達成,隱含著的衝突就又將再起。

 

假如蔣介石不扛著孫中山這杆大旗,或者後來國民黨的政治主張變了。你很難想像後來的人會如何評價孫,甚至如何評價辛亥。堅持一樣東西,就必然要反對另一樣東西,這在政治上是左右手的關係。對錯、美醜是同時存在的。沒有孫的品牌,蔣的管理就名不正言不順,歷史於是由孫開始重寫。這個時候袁必然被定義為反派了。而人一旦淪為反派角色,那就任由怎麼說都不為過了。

 

後來的人說孫失敗是由於軍閥力量太強,實際上這是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則是內部本身都沒有形成統一,孫的主張和理論並沒有兼顧到其他人的利益。蔣後來之所以能夠把各系軍閥都團結進來,和馮玉祥、李宗仁、閻錫山他們都結拜為兄弟,就是因為他兼顧了大家的利益。他的這種能力,顯然是超越了孫,孫連他自己最親密的戰友黃興最後都談崩了,原因就是在於他的控制欲望。他有強烈的理想主義情懷,同時又具有強烈的排他性。

 

最後說到袁稱帝這件事,我們今天的人已經非常清楚,所謂帝只是一種稱號,實際上不管你怎麼叫,社會永遠都是少數人管理多數人,平行關係是不可能存在的。歐洲人把這些事已經搞的很明白了,他們無所謂什麼君主總統首相總理。哪種形式都可以,只要大家的利益得到保證就行。我們說帝王社會,普通人就活的很差嗎,堯舜禹、三皇五帝那個時候都是帝王社會,後來人最懷念的都是那個時代,包括孔子。所以你稱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給普通人帶來利益。而普通人關注的利益不是什麼遠大理想,而是實實在在的衣食住行問題。

 

袁的北洋時代,華北地區,包括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蘇等地,都是經濟最好、社會最安定的地區,反倒是南方幾個省整天的打個沒玩,上面的人在吵架,下面的人在打架。稱帝只是造成了一種觀念上的衝擊,它是對於表面上所謂的主流思想的一種衝擊,實際上管理中的具體行為沒有任何變化。

 

換句話說,它很像一種文字遊戲,袁被這種感覺給迷惑了,事實上任何人都會被這種感覺所迷惑。與之相比,史達林、希特勒、金日成甚至包括佛系著稱的甘地,任何到達權力榮耀頂峰的人,表現出來的狀態都是大差不離。何況日常生活中普通人骨子裡都藏著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那種叱吒情結,關注的處處都是一些宮廷秘事和宮廷秘方。帝,它就是一種神一樣的文化元素,是所有人都夢想觸摸的。你質疑它,難道不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心態嗎。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袁世凱到底是好還是壞,該如何對他進行評價?
    袁世凱早年發跡於朝鮮,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人稱「袁項城」。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 袁世凱對待文人怎麼樣?魯迅評價很到位,只有一句!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袁世凱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說好說壞的都有,包括很多極端好壞的評價。雖然,袁世凱才死去100年,離我們的時代非常近,但我們就是無法看清真相!或許,袁世凱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人物,所作所為好壞參半吧。
  • 到底應該如何評價袁世凱?歷史學家唐德剛用了10個字,字字戳心
    作為清末政壇的封疆大吏、中華民國的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的一生可謂頗具傳奇色彩。而對於這位歷史人物的評價,一直以來就是褒貶不一,並且極具爭議性。對於袁世凱的評價,有人認為其是竊國大盜,有人認為其是優秀的改革家等等。
  • 看看這些名人與歷史學者是怎樣評價袁世凱的?
    有人甚至統計過,近百年來,鮮見有一本、一篇甚或一頁對袁有正面評價的記述,尤其是繼北洋政府而執政的國、共兩黨,都對袁世凱是持否定態度和負面評價的。當然,時間間隔越近,由於利益瓜葛勾連越多,評價就越不容易超脫。這一點相信讀者朋友們自有鑑別和分辨。
  • 大文豪魯迅對袁世凱的評價,絕對出乎你的意料!
    魯迅和民國時期的袁世凱還有過一面之緣。1912年時,袁世凱已經是民國大總統了,但是袁世凱是劣跡斑斑。那麼兩人是在什麼情況下見面的呢?當時蔡元培將魯迅調到了北京教育司的一個科,魯迅當上了科長。後來蔡元培辭職了,他的接替者是範源濂。就是範源濂帶著魯迅見了袁世凱,這也是唯一一次的見面。
  • 袁世凱為什麼要復闢帝制?對這件事應該如何評價?
    但是袁世凱是庶出,也就是小老婆生的,在家裡地位比正室生的要低,免不了多受些委屈。因叔叔袁保慶無嗣,小老婆生的袁世凱被過繼給了叔叔,也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因為這個叔叔無論從官職、學識還是結交的朋友,都比他親生父親牛。袁世凱雖算不上學渣,但卻是考渣。他的書法幾乎到達到專家水準,而科舉考試卻是逢考必掛。考不上大學就只能自謀出路了,他選擇去當兵。
  • 袁世凱對李鴻章評價很高,如果沒有他清朝早就滅亡了
    袁世凱對李鴻章評價很高,如果沒有他清朝早就滅亡了。在看問題時,很多人都是非常片面的看法。比如說對李鴻章的評價,很多人的理論就是不公平的,他們單純的認為他是個賣國賊,但是如果真正公平的去評論他,他一生之中還是有很多的可取之處的。
  • 魯迅一生罵人無數 卻對袁世凱評價頗高 認為後來統治者無人能及
    而袁世凱因為晚年稱帝,被後人一直罵到現在。一個罵人者,一個被罵者,兩人曾有過一次見面,但是僅僅一次見面,魯迅就對袁世凱大加讚賞,認為後來統治者無人能及。1912年12月26日早上,剛升任教育部社會司一科科長的魯迅,在教育總長範源濂的帶領下,在總統府拜見了大總統袁世凱。
  • 清末名臣袁世凱,是如何一步步當上民國大總統的?
    而駐朝的日軍趁機行動想要要挾王室,袁世凱當機立斷,指揮清軍擊退日軍,所以日軍對袁世凱恨之入骨。袁世凱於1885年初歸國,賦閒在家,以避攻擊。而李鴻章命袁世凱於1885年10月護送大院君回朝鮮,同年11月又封年僅26歲的袁世凱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員,左右朝鮮政局,儼然朝鮮的太上皇。
  • 袁世凱不是一個好人,但也沒那麼壞,為什麼書上對他評價如此不堪
    袁世凱因為政治意識形態的原因,在中國歷史歷史上一直沒有得到更公正的評價,基本上你不論是翻開教科書還是放在,一些人所記載的,也許上面,對袁世凱的評價都不太好。袁世凱最大的錯誤,就是竊取了革命的勞動果實和籤訂21條,但是光這些東西,實在無法完全的評價一個人,李鴻章作為晚清第一能臣,最欣賞的人就是袁世凱,袁世凱如果真的如此不堪的話,那麼李鴻章為何會如此欣賞他呢?
  • 魯迅說話向來尖酸刻薄,一生只見過袁世凱一面,卻用30字正面評價
    但是對於被萬人指著鼻子罵、"遺臭萬年"的竊國大盜袁世凱,魯迅先生也僅僅是見了一面,卻給出了30字的正面評價,這是怎麼回事呢?兩大巨頭的會面作為在民國文壇上鼎鼎有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第一位用白話文出版小說的作家,魯迅先生在當時文學界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 魯迅生平只見過袁世凱一次,說話刻薄的他,卻用30字給予高度評價
    魯迅罵人確實有一套,可我們發現他對袁世凱的評價卻很正面。袁世凱是在國人的一片指責中病死的,他在遺書中寫道:「恨只恨我,讀書時少,歷事時多。今萬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誤,苦我生靈,勞我將士,群情惶惑,商業凋零,如此結果,咎由自取。誤我事小,誤國事大,摸我心口,痛兮愧兮!」
  • 魯迅真沒罵過袁世凱?原來曾罵袁世凱是山羊,沒有讀過什麼書
    就是這樣倔強的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有人說他卻讚美過袁世凱。根據是,1912年,袁世凱剛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時,教育部總長蔡元培帶著魯迅等人,專門前往總統府拜見過袁世凱。就是這次會見,後來魯迅說:「這是我和袁世凱的第一次見面,也是最後一次,袁世凱和我並不熟,但我對袁世凱的印象非常深,他和其他軍閥完全不同。」
  • 奉命接收天津,列強不準駐軍,袁世凱如何應對?鑽空子,展雄才!
    各國列強見袁世凱底氣十足,只好做出讓步,增加一項條款——「天津街市及督署所佔境內,清國可設立警察兵,但不得超過兩千三百名之數。」講袁世凱的雄才實幹,許多人會繞過這一條款,進而說袁世凱如何會鑽空子,叫北洋新軍脫掉軍裝換上警服,洋人明知其中有貓膩,卻也無可奈何。
  • 袁世凱的後人現在怎麼樣了?
    袁世凱逼迫溥儀下位,自己做皇帝,但只做了八十三天。這段史實被載入歷史課本中。那麼袁世凱的後人現在過得怎麼樣了呢? 雖然袁世凱後來稱帝了,但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功虧一簣,自己因病去世。
  • 袁世凱的孫子——袁家騮
    亂世梟雄袁世凱袁世凱,出生於河南的一個官宦之家,作為庶出的他不受父母的重視,然而他卻不認命,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全國各大軍閥中最有實力的一個,在萬眾矚目之下,袁世凱接過了孫中山的接力棒,出任民國大總統,成為了那個時代呼聲最高的人。
  • 袁世凱的東山再起
    兩天後的10月14日,清朝廷再次明發上諭:「湖廣總督著袁世凱補授,並督辦剿撫事宜。」同日另一道上諭稱:「袁世凱現簡授湖廣總督。所有該省軍隊,暨各路援軍,均歸該督節制調遣。蔭昌、薩鎮冰所帶水陸各軍,並著袁世凱會同調遣。」(以上均見《宣統政紀》卷61)
  • 袁世凱洹上垂釣的背後
    □ 文/ 朱小平  在百年前清末(約1909年前後)的報刊上,有一件全國矚目的新聞,上海《東方》、《北洋畫報》等刊載袁世凱身披蓑衣鬥笠在河南洹上怡然垂綸的照片。袁世凱那時已被監國攝政王載灃以宣統小皇帝的名義下旨「開缺回籍養痾」,實際上,袁世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高位重權,被徹底剝奪了。那袁世凱「回籍」後何以大肆宣傳隱逸垂綸?
  • 袁世凱後代子孫憑什麼這麼牛?原因讓人信服
    對人物的評價,自古以來不過是功過是非這四個字。不過今天我們就說點別的,總是講那些名人的功過是非,多多少少顯得有些膩歪。不如說些其他的事情來得有趣,可能就你又會講,我們這裡不是要說歷史的嘛,扯那些其他沒用的有什麼意思。可是你是否想過什麼叫做歷史,難道歷史僅僅是功過是非嗎?其實歷史本身都是由一些細小的事件所組成的。
  • 在過去的100年裡,袁世凱的後代經歷了什麼?
    在過去的100年裡,袁世凱的後代經歷了什麼?原創|青墨聊歷史在100年前的6月6日,袁世凱以他破碎的帝國夢死去。「如果他不當上皇帝,中國就不會分裂,他自己也可能不是一個暴卒,這是美國華裔歷史學家唐德剛的評價。一個人不能改變歷史的方向,但它可能會破壞歷史的進程。袁世凱無疑在一百年前的中國動蕩中扮演了這樣的角色,這是他的能力,也帶來了他的複雜性。歷史人物至少要一百年才能看清楚。他的曾孫袁宏宇說過這個。現在,正是100年後,人們是否清楚地看到袁世凱?看清楚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