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導,杭州29歲的小夥子5年「過午不食」,結果胃黏膜廣泛充血糜爛,長了兩個巨大的潰瘍(直徑大於2釐米),還有出血和咖啡色血痂。
這些年,篤信「過午不食」的人不少,主要是因為一直流傳的某著名中醫專家說「過午不食有益健康長壽」的說法,而反對此說者也多將矛頭直指中醫。那麼,「過午不食」真的是中醫推行的養生方式嗎?
「過午不食」出自佛教而非醫學
據筆者考證,醫家最早談論「過午不食」者,當推清初三大名醫之一的喻昌,他在其醫案專著《寓意草》中,介紹一例「血證兼痰證治法」時提到飲食調養的重要性,認為不僅肥甘厚味容易生痰,飲食時間也與痰濁化生相關,從人體陽氣變化規律看,中午之前陽氣漸旺,可助脾運化,不易生痰;午後陽氣漸衰,此時再進食,則飲食難化而變生為痰。
用現代營養學觀點看,喻氏此說有一誤區,人體是恆溫動物,其消化吸收能力變化與整體健康狀態、活動方式和進食品種、數量相關,和自然界的晨昏晝夜變化並不一致。按照現代人的生活節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給出的三餐模式為:早餐營養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適量。
喻氏之所以援引佛教「過午戒食」談病後調護,與他由儒入禪、由禪入醫的閱歷有關。喻氏在京3年,鬱郁不得志,心灰意冷後,削髮為僧,遁入空門。誦習佛經同時,他還精研醫學,並終於選擇「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路,蓄髮下山,還俗行醫,直至終老。因此,喻氏指「過午不食」是出自佛教,其可信度較高。
喻氏之後,多位醫家著述,均有類似論述。而除喻氏外,其他醫家異口同聲直指此說出自佛教而非醫學。如陳岐說 「釋教過午不食」,王孟英指「釋氏有過午不食之戒」,曹慈山講「釋氏有過午不食之說」。
僧人午後會吃茶羹和「代茶飲」
所謂「過午不食」,佛教的準確說法為「過中不食」和「不非時食」。這裡的「午」,並非12時辰之中的午時,而是指正午時分即「可丁可卯」的12點整。按趙樸初先生的解釋,為了珍惜居士供養和有利於清心寡欲,佛教徒一天只在正午前吃一餐。原因一是比丘的飯食是由居士供養,每天只託一次缽,日中時吃一頓,可以減少居士的負擔;二是過午不食,有助於修定。」
茶羹
佛教徒誦經不能打瞌睡,為了提神可以喝茶。那時人們飲的茶並非清茶一杯,而是茶羹一盞。茶裡要放蔥、姜、棗、橘皮、(食)茱萸和薄荷等物一起煮後才吃。別的不提,單說大棗,從現代食物血糖生成指數看,GI值比葡萄糖還高!多吃倆棗也扛餓。
代茶飲
除了茶羹,還有「代茶飲」給僧人吃,內含黃芪、茯苓、葛根、薏苡仁、通草、乾薑、桑根白皮、鼠粘根、生幹地黃、枸杞根、忍冬、菝契、麥門冬和葳蕤等14味,這14味都先搗碎,再在炭火上烤出香味、臼中搗成細末,吃之前加上少許鹽、橘皮、蓽茇等煮熟,「煎以代茶」。這方子裡,茯苓、葛根、薏仁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都不低,多吃幾盞也扛餓。
藥食
另外,據趙樸初先生說:「我國漢族禪宗僧人從古有自己耕種的習慣,由於勞動的緣故,晚上非吃東西不行。所以在多數寺廟中開了過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視為『藥食』。」可見,佛教的「過中不食」也有靈活變通處。
「過午不食」要義是過午少食
多位醫家認為,「過午不食」並非過午禁食,而是少食,「早飯可飽,午後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虛」;「古樂府云: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但諸醫家多反對吃夜宵,「至於夜食尤當屏絕」。早在唐代,醫家王燾就反對夜食:「人至酉戌時後,不要吃飯。若冬月夜長,性熱者須少食」。酉、戌時相當於現代17到21點,也就是說,晚上9點之後最好不再進食,即使吃也要少吃。
農耕社會民眾的作息習慣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落山後再幹活兒要點燈熬油,「性價比」不划算,因此百姓多是天擦黑後就鑽被窩了。中醫認為,如最後一餐和入睡挨得太近可致食積不化而鬱結成病。
「最忌食後就寢,耳無所聞,脾即不磨,肺氣又不為之四布,唯有鬱結成病而已」;「人不得每夜食,食畢即須行步,令稍暢而坐臥。若食氣未消,而傷風或醉臥,當成積聚百疾。」;「胃方納食,脾未及化,或即倦而欲臥,須強耐之」。
按頓吃飯是文明進化的產物
原始社會裡沒有餐制,人們茹毛飲血,狩獵為生,逮著什麼吃什麼,什麼時候逮著什麼時候吃。到了農耕社會,人類開始種植谷菜、馴養禽畜,能自定食譜和進食時間了,所以孔子才強調「不時不食」,即不到飯點兒就不能進食。
可見,規律性用餐本身就是文明進化的產物,文化修養從餐桌開始且中外皆然,《禮記·禮運》說「禮之初,始諸飲食」,英語文化culture與農業agriculture就差一個代表「田地」(agri-)的詞頭。
秦漢以前,一日兩餐相當普遍,人們將出工前吃的飯,稱為「大食」(甲骨文)或「饔食」,吃得相對飽一些;收工後吃的飯,稱為「小食」或「飧食」,這通常是將早上的剩飯用水泡一下就對付了:「飧,水澆飯也,從夕食」。因就食時間約定俗成,大食和小食在商代就被定為時辰專名,「大食」指現代7到9點間,「小食」指現代15到17點間。
當然,餐制也因人而異,按禮儀,諸侯一天三頓,皇室一日四餐:「諸侯三飯,卿大夫再飯,尊卑之差也」,可見農耕社會裡,多吃一頓飯也是特權。古籍因此有平旦食、晝食、餔食和暮食之分,12時辰和16時辰制裡也有蚤(早)食、餔(bū)食、夜食之說。餔食指申時即15-17點間進食:「餔,申時食也」,相當於商代的「小食」時間,都過了午時。城鎮百姓三餐制大約是從兩宋開始的,主要為適應商業活動的需要。
飲食有節才是正確的養生方式
古人養生強調:「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其中的「食飲有節」就包括進餐定時、定量和五味調和等。過午不食行不行?不行!
「精」和繁體「氣」字裡都有個「米」,人就指著水谷來養精氣呢:「精氣二字俱從米,是精氣又必資乎米」,半天不吃飯,氣就不足了:「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傳統中醫在餐制和食量上和現代營養學不謀而合,都強調每頓少吃但多吃幾頓:「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像相撲運動員那樣一天只吃一頓,但食量超出脾胃的運化能力仍會傷身,「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所以食物總量要控制,「每日飯食只宜八分,不可儘量」;餓過頭了再吃就很容易超量,「恐覺飢乃食,食必多」。
正確的做法是定時進餐,每餐少食,「常如飽中飢,飢中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