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養一體化:德興忠牧場走出生態與規模兼顧發展之路

2020-12-22 正北方網

(文/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鄭慧英)「京津之翼、生態武清」,綠色生態發展已成為天津市武清區的亮麗名片。有著「天津市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榮譽之稱的德興忠牧場正是坐落在這片綠色生態文化理念濃厚的大地上。德興忠的兩代牧場主也一直堅守著「生態與規模兼顧發展」之路。

德興忠牧場位於天津市武清區,牧場主劉憲輝早在1990年就開始養殖奶牛,經過三十年的穩健發展,現在養殖規模已發展到2200頭,日產鮮奶35噸以上,奶牛平均日單產達到35.5公斤,已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化牧場。

但在牧場發展的道路上並非一帆風順,幾年前,老劉也曾被一個行業公認的「難題」所困擾。

「老兵」遇到新問題

2016年,德興忠牧場初具規模,牛群已經擴大到1500頭,但是問題隨之而來,由於牧場對於牛糞的消納處理能力有限,如果再擴大牛群規模,就面臨著糞汙無法處理的局面。為此,老劉十分苦惱:「當時自己是想再擴大規模,但是沒有好的辦法消納牛糞,咱不能為了牧場發展給環境帶來汙染呀」。

而且按當時的《排汙費徵收使用管理條例》規定,如糞汙不能自行科學消納,經過處理排放也是不小的一筆費用。老劉正在為牧場發展前景感到困惑時,他的合作乳企伊利集團給他帶來了希望。伊利集團奶牛科學研究院技術服務團隊將經過系統研究和全面實踐成功的牛糞發酵臥床技術引入了德興忠牧場,並無償提供技術支持和幫扶。在開始階段,老劉先用一棟牛舍作為試點。該項技術使用後既解決了牛糞的消納問題,又提升了奶牛的躺臥舒適度,使奶牛休息的更好、更健康。奶牛躺臥時間增加了,反芻率及反芻時間得到提升,隨之採食量增加,奶牛產奶量也就更高了。

新老接力為牧場煥發新生機

「歲月催人老」,實現德興忠牧場轉型升級的接力棒從老劉的手裡交到了他的兒子劉光耀的手上。2018年,小劉將牧場發酵臥床擴大至5座牛舍全部使用。

在伊利集團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引領和技術支持下,小劉持續完善發酵臥床技術應用,並不斷構建牧場的糞汙處理體系。糞汙通過專業化的處理工藝進行固液分離,固體糞渣經發酵後回填臥床循環使用,液體則經過科學處理後製成液體有機肥還田種植農作物。小劉還專門為消納液肥流轉了3000畝種植青貯玉米的土地,並建起了20棟種植無公害蔬菜的農業大棚。青貯玉米則製作成優質飼草料再飼餵奶牛,從而建立了系統的「種養結合一體化」養殖模式。養殖模式的轉變,使牧場實現了進一步的快速發展,養殖規模擴大至2200頭,平均日單產也由2016年的24公斤提升到35.5公斤。

也正是在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頒布實施,規定排汙企業由原繳納排汙費改為依法納稅,但依法對畜禽養殖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的,不屬於直接向環境排放汙染物,不繳納環境保護稅。德興忠牧場完善的糞汙處理體系,實現了糞汙的合理有效循環利用,既踐行了綠色發展理念,實現了可持續發展,也為自身節省了一大筆費用。

小劉笑著說:「現在牧場牛糞問題得到了解決,牧場規模也不斷擴大,單產不斷提升,這都得益於伊利奶牛科學研究院技術服務團隊的幫助,僅這一項發酵臥床技術,就讓我每年節省近50萬元臥床墊料採購費用。」奶牛單產提升了,採購費用下降了,這「一升一降」就為德興忠牧場每年增收近400萬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據了解,為進一步落實國家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伊利集團一直致力於奶源建設與深耕發展,不斷開展奶牛養殖技術科研攻關,創新發展模式。通過多年的科研與實踐,伊利集團成功研究出一套適用於國內奶牛養殖業糞汙處理的標準化操作流程,並在奶源基地積極推廣應用,切實解決了牧場糞汙處理難題,並在行業中率先探索實現了「種養結合一體化」的養殖模式,使牧場真正意義上實現可持續發展,走上綠色生態的發展道路。同時,為進一步推動奶牛養殖業向「種養結合一體化」循環經濟發展,伊利集團還出臺了種植獎勵補貼政策,鼓勵農牧民大力發展優質飼草種植,通過種植土地消納糞肥,種出的全株玉米製作青貯飼料飼餵奶牛。僅2019年伊利集團在全國發放優質青貯獎勵補貼近4000萬元,帶動了260多萬畝優質青貯玉米的種植。

多年來,伊利集團始終秉承「平衡為主、責任為先」的伊利法則。2017年,伊利集團對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進行全新升級,將「健康中國社會責任(CSR)體系」構築為面向未來的「共享健康可持續發展(CSD)體系」。打造了標準+體系+實踐「三位一體」的可持續發展推進模式。對標全球最高標準,通過產業鏈共贏、質量與創新、社會公益、營養與健康四個工作組,不斷推進和實踐。2017年至2019年,伊利集團累計環保總投入就達到了6.4億多元。

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發布,建議稿明確「推動綠色發展、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仍是未來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作為乳業龍頭企業,伊利集團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號召,持續整合優質資源、深入落實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在不久前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奶業大會暨2020中國奶業20強峰會上,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表示,未來5年伊利將投入300億元扶持上遊奶業,給予上遊奶業資金支持、技術服務支持、良種奶牛支持、飼草種植支持等多項重點扶持,推動全產業鏈發展形成合力,強化與上遊農牧業的利益聯結,為中國奶業賦能,促進國民整體健康水平提升。這一舉措也將有力引領帶動產業鏈上下遊持續走好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

「牧場已經有了擴大規模發展的成熟保障措施,計劃將來要把養殖規模再擴充到3500頭」。而且老劉和小劉對於牧場養殖水平也都非常有信心:「預計明年奶牛日單產就能達到38公斤,不久的將來將突破領先行業的40公斤」。

[責任編輯:姚亞兵]

相關焦點

  • 【優秀客戶篇】種養結合的典範——山西大同四方高科牧場
    堅持農業生態與效益並重的現代化產業發展模式,加強牧場的糞汙資源化利用,改善農業農村的生態環境,加強綠色有機食品的生產,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都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                 在鄉村振興戰略、種養加一體化,糞汙資源化利用的時代發展背景下,大同四方高科牧場再次成為地區的示範企業和關注焦點。
  • 從現代牧場看眉山洪雅農業綠色發展
    國際在線四川報導:近日,在眉山市洪雅縣東嶽鎮的現代牧業洪雅牧場,映入眼帘的是整潔的養殖環境、現代化的牛舍和生態養殖循環系統。據了解,現代牧業洪雅牧場佔地1000餘畝,目前存欄奶牛7000餘頭,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單體現代化奶牛養殖場。
  • 走進我區首個現代化生態家庭牧場
    肥美的草甸散發出誘人的香味,清冽的泉水折射出迷人的色彩;犛牛遍布山坡,悠閒覓食嬉戲……在這裡,生靈與自然相得益彰、和諧統一;在這裡,小康之路正徐徐展開。    這就是位於班戈縣尼瑪鄉吾前村巴拉家的牧場。牧場主人叫巴拉,是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黝黑髮亮的臉上常常掛著靦腆的笑容。可5年前,巴拉還在為家裡牧業發展犯難。
  • 發展生態種養 振興美麗鄉村
    近日,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黃龍鎮朱莊村生態養殖種植一體化基地正式啟動建設。該項目由朱莊村村民委員會依託十堰市各級政府配套資金和京能十堰熱電有限公司扶貧資金,聯合十堰市小微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股份公司建設。
  • 種養結合,促進多方共贏——專訪恆天然中國牧場和生產副總裁漢思博
    據《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18》顯示,存欄100頭以上奶牛規模養殖比重達到58.3%,同比提高6個百分點。但伴隨奶牛養殖規模化水平的提升,規模化養殖場排洩物的「歸宿」問題,逐漸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對此,國務院辦公廳與農業部相繼出臺意見方案,深入開展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行動,構建種養循環、農牧循環可持續發展新格局。但具體措施的落實,也讓不少養殖者疑惑,如何防止規模化牧場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 中國「萬頭牧場」15年慶典上,總裁高麗娜為何點名道謝這些人?
    從15年前的一個牧場到如今的全國七個省的26個萬頭牧場,引領中國乳業走出一條「先有牛、後有奶」的全新發展模式。在國際奶農聯盟公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牧業排名中,現代牧業已經擁有全球最大的成母牛存欄量。同時,現代牧業2012年在安徽蚌埠創立的牧場已經成為亞洲單體養殖規模最大的牧場,並且發展成為「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奶牛品質最優、管理最先進、飼餵最科學」的國內「五最牧場」,躋身中國農業企業500強。
  • 這樣的種養一體化你見過嗎?
    按照各村《實施方案》,天台村主要是砌田坎,鼓勵村民搞龍蝦規模養殖;四中村除整治田坎外,還安裝太陽能捕蟲燈25盞,配置果園移動式多功能鬆土機等;新春村重點在支持農戶發展果蔬產業,落實精細化管理,並新建一口150立方米的囤水池,鋪設管道引水滿足村民生產發展用水需要。
  • 廣州增城金農現代生態農牧一體化產業基地項目動工建設
    廣州增城金農現代生態農牧一體化產業基地項目效果圖  3月29日上午,廣州增城金農現代生態農牧一體化產業基地項目動工現場會在小樓鎮二龍村舉行。  廣州增城金農現代生態農牧一體化產業基地項目是在廣州市委市政府、增城區委區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由粵港澳大灣區產融投資有限公司、廣東豐樂集團有限公司、廣州鄉村振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聯合生豬養殖上市公司共同投資建設,通過「金融+科技+現代養殖模式+鄉村振興+村民致富」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創新投資模式,力求打造一個以「樓房集約科學養殖、生態環保綠色排放、種養結合循環經濟」為特色的高標準生豬生態養殖基地
  • 京鵬畜牧打造綠色智慧生態牧場給畜禽一個舒適的家
    在這次展會上,京鵬環宇畜牧圍繞「智慧」、「生態」兩大主題,隆重展出了「交鑰匙」工程6.0——e+智慧生態牧場、四大智慧化運用場景和基於牧場體系所延伸出來新興業態。據北京京鵬環宇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高繼偉介紹,京鵬環宇畜牧是專業從事現代化畜牧場規劃設計和建造的高新技術企業。
  • 濰坊壽光:推進美麗牧場創建 加快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22日訊近年來,壽光市圍繞發展實際,全域推進美麗牧場建設,強化綠色養殖,引導畜禽養殖場堅持種養結合、農牧循環,充分發揮畜牧業新型經營主體示範引領作用,構建全市畜牧業美麗生態綠色發展的基本格局。
  • 「萬頭牧場」步入黃金髮展期,現代牧業宣布五年後牛、奶雙翻番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奶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12月17日在中國「萬頭牧場」標杆企業現代牧業創立15周年慶典上表示,當前我國原奶需求大於供給的狀態將持續兩至三年時間,當前全球奶業處於景氣周期,以我國今年11月的原奶價格4.15元/公斤來看,正處於歷史高位。 數據顯示,集團化模式已經成為我國奶牛養殖的主要發展方向。
  • 「二師兄」有望住公寓 增城打造美麗生豬牧場
    信息時報訊(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馮賢婷)3月29日,廣州增城金農現代生態農牧一體化產業基地項目(以下簡稱金農基地)在增城區小樓鎮二龍村舉行了項目動工現場會。據悉,該項目總佔地面積約1500畝,預計總投資規模約9.6億元,達產後年出欄30萬頭商品豬。
  • 首屆水域生態牧場建設論壇在駐馬店舉行
    本屆論壇以「新時代 新理念 新起點 新發展」為主題,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綠色發展理念,共同研究水域生態牧場建設與發展,探索實現內陸地區漁業轉型升級、推動漁業供給側改革的有效途徑。論壇採取線上線下方式同時進行。
  • 張周平建議建設現代家庭牧場促進生態畜牧業發展
    青海新聞網訊 日前,全國政協委員張周平向省政協十屆一次會議遞交了《建設現代家庭牧場,促進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提案。  張周平在提案中說,青海省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畜牧業不僅是當地的主體經濟,更是廣大牧民群眾賴以為生的基礎產業。
  • 湖南益陽市南縣稻蝦種養產值規模突破30億元
    據了解,曹政奇今年稻蝦種養面積上千畝,畝產純利在4000元以上。在南縣,像曹政奇這樣的種養大戶已有21戶,今年均有較高效益。目前,全縣共有稻蝦種養面積24萬畝,產值達14億元,帶動發展二、三產值16億元,綜合產值規模突破30億元。
  • 商丘市首家種養一體化家庭農場3月19日起運營
    3月19日,睢陽區農民趙師弘領到了註冊為「鑫耀家庭農場」的工商營業執照,這是商丘市首家集種、養一體化,加工、服務、銷售「一條龍」的家庭農場。該農場位於睢陽區包公廟鄉,它的運營對我市發展新型農村經濟具有標誌性意義。
  • 省級美麗生態牧場數量居嘉興首位
    為有效提升場區整體環境,今年以來,合作社借省級美麗生態牧場創建契機,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投入120多萬元開展了外立面美化、場區綠化、廢氣噴霧淨化、雞糞資源化綜合利用等一系列提升改造工程,並建立健全一整套規範化、標準化、生態化運行管理流程。
  • 遂寧闖出一條現代農業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圖為現代農業園區一角 五大現代農業園區成為遂寧市實現全面小康的先行區、示範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正不斷引領遂寧現代農業發展 遂寧「五大農業園區」,闖出一條現代農業生態文明發展之路--五大現代農業園區成為遂寧市實現全面小康的先行區、示範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正不斷引領遂寧現代農業發展。 五大農業園區建設3年多來,取得了怎樣的成效,各個園區湧現出了怎樣的發展新氣象?日前,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並曬出遂寧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發展成就。 遂寧如何走出丘陵地區經濟發展新路,實現省委提出的「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全面小康」的發展要求?
  •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惠民縣走出生態文明建設帶動發展之路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是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最高城市榮譽,惠民縣成功獲得這塊含金量十足的「國字號」招牌,無疑是該縣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一次生動注釋,更是對惠民縣多年來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充分肯定。近年來,惠民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1+1+10」汙染防治攻堅,培育全鏈條綠色產業體系,共建共享綠色美麗家園,走出了一條具有惠民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路子。夏日綠樹成蔭、百花爭豔、鳥啼蛙鳴,藍天白雲下,惠民縣千年護城河碧波蕩漾、景色宜人、空氣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