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報
王海濱和母親在準備喜糖。本報記者 趙立榮攝
「海濱,恭喜儂啊!新婚快樂!早生貴子!」
「海濱,祝賀你找到人生另一半!祝福你們以後一直幸福下去!」
……
這些天來,「救火英雄」 「全國道德模範」王海濱以新郎身份再次進入了大眾視野。上個月他領了結婚證,新娘是老鄉,兩人計劃明年元旦在老家江蘇高郵舉辦婚禮。了解這事前前後後的上海百姓紛紛在網上刷出「賀喜」!
5年前,閔行華漕鎮諸新三村一幢居民樓突發大火,5樓住戶王海濱冒著濃煙和明火衝出門,挨家挨戶敲門叫醒鄰居並大聲呼救。最終,鄰居們及時撤離安然無恙,海濱自己卻被嚴重燒傷。大火在他身上留下「光榮的痕跡」。
德者受尊,好人好報。如今,救火英雄步入人生新階段,得知婚訊的人們無不歡欣鼓舞,為海濱送上祝福。
「其實我原本並沒有打算公開結婚的消息,就連領證也沒有曬在朋友圈。」王海濱靦腆地笑著說。
面對來自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如潮湧般的祝福,王海濱引用了「仙劍奇俠傳」裡的經典臺詞「舊的回憶和新的開始」。「『救火英雄』的故事可以翻篇了,我的人生即將開始新階段,不僅是成家立業的責任,還有我將為之奉獻終身的公益事業」。在華漕鎮政府的幫助支持下,「海濱工作室」於2018年揭牌,為王海濱的公益志願者行為插上了新的翅膀,海濱工作室接了很多公益項目。
「一方面是想盡我所能幫助燒傷患者,另一方面是通過更廣泛的志願服務項目,向社會傳遞正能量。比如,我們想做一些短視頻,以趣味方式普及安全知識。還有舉辦針對老年人的智慧型手機培訓班,發放針對燒傷患者的愛心包,包含有入院後所需要的生活用品,比如用來擰瓶蓋等的小工具。這些都來自我的實際經驗……」談及工作室未來的公益計劃,王海濱一改靦腆,向記者一一道來。
甜蜜開始
王海濱領證的日子是10月26日。他說這個日子沒有特別的意義,他的生日是10月25日,當天恰好是個周日,新娘小金要加班,兩人就商量著推遲一天,「以後可以把兩個紀念日合在一起過」。
上海好鄰居王海濱找到了另一半,已於10月26日領證,明年1月舉辦婚禮。本報記者 趙立榮攝
這個甜蜜的「新的開始」為人所知,可能始於華漕鎮一位基層幹部小劉的朋友圈。
不久前,最高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理事長賈春旺前來慰問王海濱時,偶然得知他婚期將近,便送上殷殷祝福。在場的小劉將這喜訊發了朋友圈,沒想到祝福紛至沓來,不少街坊鄰居回覆:「我要吃糖!」
婚事一傳十、十傳百,熱鬧非凡,令小劉也感到意外:「海濱為人低調,本不想大張旗鼓地宣布,沒想到我這條朋友圈卻把這個消息傳開了。」過去五年,因為工作緣故,她和王海濱接觸很多,她眼裡的海濱低調、上進,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我還年輕,想真正為社會做有用的事。」
如果不是五年前的那場意外,出生於1989年的王海濱可能早就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家。
最近兩年,王海濱一直忙於公益事業,並沒有太把個人問題放在心上。直到今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他的生活,也改變了他對婚戀的看法。「疫情之下,一下子多了大把個人時間。新聞裡,戰『疫』前線那些感人的愛情故事深深觸動了我。」於是,2月14日當天,王海濱在朋友圈轉發了一組抗疫情侶的照片,主動和家人、朋友敞開心扉,說起正考慮找對象的事了。
緣分說來就來。2月,王海濱姨奶奶在醫院陪護住院的老伴,空閒時就找自己姐姐視頻聊天,兩位老人說著說著無意間就為海濱拉起了紅線——姨奶奶身旁的護工聽聞此事,便把自己的侄女、同為老鄉的小金介紹給海濱。
2月底,王海濱和小金互加微信。一個在上海,一個在江蘇高郵,疫情之下不能見面,兩人便開始了「網聊」。就這樣,兩個年輕人「越走越近」,確定了戀愛關係,並得到雙方父母的認可。今年夏天,小金為了海濱搬到了上海,並在一家培訓機構擔任英語老師。
王海濱和妻子小金。(受訪者供圖)
說起妻子小金,靦腆的王海濱全程 「嘴角上揚」:「她比我小5歲,單純可愛,有點任性,像個小孩子,喜歡追劇、追『愛豆』……」他稱小金為「小朋友」,攜手走過的日子溫馨而甜蜜。比如,王海濱喜歡看書練字,他練字時小金就在一旁靜靜陪伴,而海濱也會陪著她一起追劇;原本無辣不歡的小金,因為海濱忌口,也在家陪著他清淡飲食,外出吃飯時海濱則會特意為小金點她愛吃的辣菜;海濱喜歡早睡,原本習慣晚睡的小金也慢慢開始早睡早起……這股子柴米油鹽的煙火氣令王海濱倍感珍惜。
燒傷疤痕仍在,王海濱曾問小金:「為什麼選擇我?」小金表示自己並不在意外表,「看著看著就習慣了,心地好才是一輩子的。」更令王海濱感動的是,小金的爸爸也曾對他說,「敬佩你是個英雄,我們放心把女兒交給你。」
「救火英雄」光環下的王海濱,也渴望平凡生活的「小確幸」。他嚮往錢鍾書、楊絳那樣的愛情婚姻,兩個人不僅是夫妻,也是朋友,可以一起做很多事,看書、旅行、健身……對於未來,他滿懷憧憬。
聽聞王海濱有了甜蜜的「新的開始」,很多只有一面之緣的人也紛紛為他送上祝福。昨天早晨,華漕鎮紅衛村召開黨員大會,王海濱作為講座嘉賓剛一上臺,村民們便報以熱烈掌聲,祝福話語在掌聲中頻頻響起;既不是鄰居、也算不上熟識的小蔡阿姨始終關心著王海濱的近況,得知這個好消息,小蔡阿姨也特地趕來送上祝福……
被這麼多人關心牽掛著,王海濱感到既暖心,也有些惶恐,「我沒辦法一一去找到他們,回報他們。我能做的只有把他們的愛傳播給更多的人,讓大家知道,這個世界很美好」。
浴火重生
王海濱至今仍住在當年火災發生的那棟樓裡。
如今,諸新三村小區整潔乾淨,瀝青地面平整乾淨,一進東北門,就能看見地上用黃色油漆刷著「消防車道禁止佔用」八個大字。
如今的諸新三村乾淨整潔。周辰 攝
2015年6月16日,所有老住戶都能脫口而出的日子。住在四樓的一家三口習慣早睡,男主人黃軍平在熟睡中先是聽到一陣急促的敲門聲,緊接著是砰的一聲炸響,這讓他立刻警醒,起身開門查看情況。此時,家門外已是黑煙滾滾,黃軍平扭頭就往臥室跑,立即把妻兒叫醒。
當黃軍平夫婦再度打開門時,樓道裡已經滾燙得無法落腳,他們只好退回家中等待救援,黃軍平將119、110、120打了個遍,妻子總聞到一股焦糊味,伸手一摸頭頂才發現劉海竟然被燎焦了。
只有敲門聲還在響,黃軍平卻看不清是誰。
那晚,一樓的防盜鐵門被燒得發燙,保安拿著滅火器焦急萬分,直到有個人從裡面將門打開,隨即癱倒在地。
「第二天早上,整個小區都知道了他的事。」小區居民池林根老人的回憶裡,人們第一時間得知,多虧了住在五樓的男青年,他逐一敲響了從六樓到一樓的11扇門,救下11個家庭。「從六樓到一樓,不過80級臺階,但那短短40秒裡的每一秒,我想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倒在家門口的王海濱被緊急送往瑞金醫院燒傷科,燒傷總面積達到88%,生命垂危。
彼時,炎症爆發讓王海濱陷入長久的沉睡,直到一個半月後才在重症監護室的病床上醒來。
王海濱無比思念家人,幸好一位社工阿姨每隔幾天就會來探望他一次,「那個時候我不知道她叫什麼,也不知道她是誰,我只知道她手機微信裡有媽媽發給我的視頻」。
見到社工,就能見到媽媽,這支撐王海濱挺過了最難挨的日子,「我後來哭著跟社工阿姨說,等我好了,一定要加入你們」。
很長一段時間裡,王海濱一動不能動,每天忍受錐心刺骨的換藥之痛,心裡卻在想:不知道家人和鄰居們有沒有受傷的?家被燒了、房子沒了,家人要住哪裡?受了這麼重的傷,不知道要花多少錢,今後工作怎麼辦?如果沒了工作,自己要怎麼辦?在社工阿姨傳遞的視頻信裡,王海濱一點一點得知,在他受傷後社會各界第一時間伸出援手,上海各大醫院與燒傷相關的醫學專家聯手開展救治、會診;閔行區、華漕鎮聯合文匯報社等單位舉辦籌款義演,短短3小時籌集了173萬元救治費用;事故發生的當天,閔行全區數百市民踴躍獻血,僅用2小時就籌集到了急救所需的5000cc鮮血,在手術中挽救了他的生命……
王海濱說:「我的血管裡流淌著幾百位素未謀面的兄弟姐妹的血,我能夠感受到他們留在我體內的血是那樣的熱,就如同我能夠感受到上海城市的溫度和心跳。」
在這股熱血支持下,王海濱咬著牙撐過了大大小小20多次手術。
整整兩年後的2017年6月20日,王海濱已能在無人攙扶的情況下獨自行走,他又回到曾住了多日的重症監護室。「你知道嗎,原來躺著和站著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躺在床上時,他覺得重症監護室的一切都遙不可及,2年後親自走進來才發現這裡原來門窄屋小。
凡人善舉
跨過了重症監護室的門,也跨過了心裡的那扇門。2018年3月,王海濱結束了所有的康復治療,回歸正常生活的同時,也全身心投入踐行當初的諾言——行動起來,做公益。
疤痕和疼痛,是燒傷病人必須直面的痛苦。
回憶起第一次看到滿身傷痕的自己,王海濱感到,「心裡有什麼東西崩塌了。」而對常人來說不值一提的小事,對燒傷病人而言則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易如反掌這個成語,我現在已經做不到了。」王海濱翻動著自己的右手,有些無奈地說道。
更難癒合的是心理上的傷痛。在王海濱康復治療期間,曾有病友前來探視,「明明是大熱天,他卻穿著衛衣,戴了袖套,脖子遮得嚴嚴實實。」正是這份感同身受和「經驗之談」,讓他選擇了幫助燒傷病人作為公益行動的第一站。「我的心願就是幫病友們脫掉心裡的袖套。」兩年多來,王海濱堅持每個月去瑞金醫院、長海醫院和陽光康復醫院,敞開心扉與燒傷病人交流、談心,舒緩安撫他們因病痛而產生的低沉情緒,幫助他們重拾信心。
病人眼中,王海濱坦然站立的姿態,已經是一種無言的力量。有一次在瑞金醫院,一個9歲的小朋友手指被嚴重燒傷,他擔心自己以後不能再寫字、運動,王海濱什麼都沒說,在他面前拿出自己的手機,打了一盤遊戲。小男孩看看手機,又看看王海濱,沒一會兒眼睛透出了光,王海濱知道,他的信心回來了。
王海濱的堅強與勇敢,不只鼓舞了病友,屬於他的公益舞臺越來越大。燒傷病人康復後,要怎麼擰開礦泉水瓶,獨立自主地穿衣服,避免磕碰……這些燒傷病人小問題,被王海濱製作成70頁的PPT,無償分享在燒傷病友微信群裡,此外他還通過語音、視頻、照片等方式指導病友們如何護理傷口、如何復健肢體。
青年學生是王海濱最喜歡的交流對象。他去過華漕學校、文來實驗學校等學校,給學生上德育課,講述救火故事以及治療康復之路,參加他們入團宣誓和畢業典禮;在特殊學校與孩子們一起上烹飪課、體育課、美術課,而他所講述的傷疤背後的故事,都讓孩子們聽得專注而認真。
從2018年起,王海濱連續三年擔任華漕鎮進博會「五彩」黨員先鋒崗的志願者,風雨無阻堅守崗位;2019年夏天,他開始擔任諸新三村垃圾分類專職監督員,每天2小時站在垃圾箱房邊指導居民分類投放、宣傳垃圾分類知識,並幫助物業現場破袋……面對異味和蚊蟲叮擾,居委會幹部們勸他多休息,可王海濱從未遲到早退。
救人,亦是自救。一系列凡人善舉,讓王海濱愈來愈感到自己「被需要」。
王海濱在社區志願者服務中心為市民服務。本報記者 趙立榮攝
暖流湧動
2017年11月,王海濱獲評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消息傳到上海,引起熱烈反響,「我們身邊需要好人」這一共識在全社會形成。
在海濱工作室牆上的顯眼處,有一張華漕鎮「關護王海濱」志願服務隊的照片。王海濱指著一個個熟悉的笑臉,與我們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他燒傷住院期間,父母因照料他而無暇顧及年邁的奶奶。同小區的王奶奶便主動上門幫忙照顧奶奶的生活起居。同時,華漕鎮居民們自發組織了這支志願服務隊,熱心參與的人群中還有醫生、律師、民警等等,大家紛紛伸出援手。尤為感人的是,在王海濱尚未脫離生命危險之時,為讓奶奶安心在家,鄰居們約定,整棟樓都暫不接通有線電視,保守這個秘密。
被愛包圍的王海濱,想把這份愛散播到更遠的地方。2018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海濱工作室」。兩年來,王海濱和志願服務隊深入醫院、社區和學校先後開展或參加了200多場公益活動,志願服務累計時長已經超過1500多小時。
「我是一名普通的閔行區華漕鎮居民,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但與上海有著不解之緣,我是這座城市文明實踐的親歷者、受益者和參與者。」在許多次演講中,王海濱都喜歡以這樣的開場白講述他的經歷。
上海也從未忘記這位「救火英雄」。連日來,王海濱找到另一半的喜訊不斷引發市民和網友的關注和點讚。而王海濱所在的閔行區,就在本月獲評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區),且位列全國直轄市12個參評城區第一。
在閔行區,禮遇「身邊好人」,不僅有一束鮮花、一張證書、一個表彰的精神鼓勵,還有更多付諸實際的關愛。例如,閔行區率先實施關愛道德典型「健康三年行動計劃」、建立道德典型窗口服務禮遇機制、開展關愛道德典型健康行動及節日走訪……一系列舉措詮釋著對凡人善舉的尊崇,更彰顯了崇德向善的風尚。
「我堅信,我和你們都可以,用自己的行動讓社會充滿愛、更溫暖,讓上海這座城市更有溫度。我想,我們會是『人民城市』中的志願公益種子,社會的正能量將會在我們手中發散傳播。」在昨天的講座現場,王海濱以這樣一段話作為結尾,窗外陰雨綿綿,室內暖流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