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舒柳 豁開念想
——信江韻同題微詩《愛》尚溪總評
「撥開春風舒柳/請戰書上印滿鮮紅印記/共賞夕陽的溫柔 定格」(風景一路)。櫻花爛漫謝東風,舒綠已告疫情微。白衣天使請戰書上的紅手印記,已化作了鮮花四溢彌散的色彩。「撥開」是回望,眼前春色,本是逆行大愛彰顯。「淚珠浸溼襁褓/轉身,馳行黃鶴樓/紅梅喚起櫻花,攜手迎春」(萬年長),「淚」難捨,「馳」行急,走得如紅梅般剛毅,歸得如櫻花般美麗。「襁褓」「黃鶴樓」運用借代的修辭,把舍之難,志如磐作了形象的表達。「紅梅」「櫻花」扣住了時令特點,也拓寬了讀者的想像空間。
「瘟疫肆虐/白衣勇士戰鬥在一線/彰顯醫者仁心」(湯良富),白衣執甲除魔障,劍氣仁心大愛無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牽動著14億國人的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鬥爭中,廣大醫護人員戰鬥在最前線,社會各界傾力相助,與時間賽跑,與疫魔爭奪生命,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新時代大愛之歌!信江韻微詩社推出《愛》的同題創作,許多詩友把這份「愛」,寫在了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的白色戰袍上。
以84歲高齡出徵武漢的國士鍾南山,自然是微詩人關注的對象。「面對疫情 高齡的你/夜馳武漢穩人心/含淚言這是座英雄的城」(雨婷),「是一把利刃/在眉間/刻了一個深深的川字」(羅鴻鶯)。前者詩抓住人物的神態、語言描寫,詮釋「愛」的內涵;後者定格為「時艱信念」的精神圖像,從眉間緊鎖的那個「川」字,讓我們分明地看到一種堅定。
「方艙 汗水溼透衣背/餵食患者嘴邊的/胡蘿蔔 坐擁人參花果園」(楊文親),「方艙醫院裡/一對老來伴的故事/點透 人生真摯的情感」(義之)。方艙醫院是應對疫情的中國創舉,不僅取得了良好的抗擊疫情效果,更產生了良好醫患關係的社會效應。前者是從醫者角度,詩友通過醫護人員給患者餵飯的一個生動的細節,彰顯了醫者仁心的主題。「汗」溼的是辛苦,「餵」到嘴邊的是愛心,「胡蘿蔔」有僅有形有色有味,更有「人參花果園」,這是對生命的最高護佑。後者卻從患者的角度,用「故事」凝聚豐富的信息。方艙醫院是公益性的,患者大都是輕症患者,他們會懷著一種感激心情,儘量自己克服困難,努力不給醫護人員「添麻煩」,醫患之間良性互動。他們是幫助與被幫助,拯救與被拯救的關係。這裡沒有特需病房,也沒有高幹病房,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床位,吃一樣的夥食。食品、藥品和醫療服務的分配原則是按需分配,身份、財富的差距,在方艙內部被暫時弭平了。醫患之間親暱相稱有之,邀醫者吃武漢熱乾麵、相約到武大賞櫻花的有之。他們之間的故事說不完,道不盡,但有一點是共性的,那就是人間摯愛。
問「愛」「到底是何物/千裡逆行 一次援手/無字詩行裡 降伏多少淚目」(老左)。想當初「白衣天使急如焚/赴武漢 拋家無畏懼/一心救百姓」(張結和)。「那個照亮希望的逆行者/也處於黑暗陰霾裡/總想以速度贏來生命」(黃麗琳)。「在懸崖邊行走 用銀針/拯救顆顆瀕臨絕望的心/讓暖暖的笑和山花一道燦爛」(求真)。
「一顆菩提心/普照/十方眾生」(梅雪),「菩提」醫者心,「十」字是醫的標誌,全詩以「普度眾生」立意;用「一」與「十」構架,言近而意遠。「淚光裡的微笑/欣慰憔悴臉龐/相視無言心與心在碰撞」(莊小街),「淚」與「笑」,「苦」與「甘」人生常味;沉重的甲冑,遮擋了容顏,護目鏡片後的目光,訴說著「愛」的無聲誓言。「風兒 裁剪一枚枚詩箋/把那些逆行身影銘刻/春天的鐘擺 用生命上緊發條」(曉犁),春回大地盛世共襄。所有春天的故事,都被情愛滿懷的詩人記錄在詩箋。他們逆流而上,在生與死的考驗中彰顯大愛的光芒。詩人取象「鐘擺」,讓其微詩有了特別的詩韻,耐人品讀。「鐘擺」曾經是生命的飄搖,是我們的「逆行者」「用生命上緊發條」,才使其有了春天的蓬勃節律。
「愛」這個主題太過寬泛,詩友們只要從自己的真實情感出發,抓住「愛」這個「虛」題,充以「實」質性的內容,就能寫出好詩。縱觀本期創作,佳作疊出,不勝枚舉。但還提請詩友們,寫詩不要過於「老實」。屬於「老實」就是中規中矩,不管敘述還是描寫,挑不出太多的毛病,但就是無法吸引人讀下去,很是乏味。那如何做到「不老實」,讓你的詩自生一股靈氣,說白了就是虛實結合,儘量用實中有虛的句子釀造出幽默、機趣的氛圍。
「駕/馭/爺爺」(八千歲),短短四個字,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機趣就出來了。「爺爺摟著瘦弱孫/恨不能 拆了/自己的骨頭」(愚笨翁),看似大白話,虛其嬌生慣養而又束手無策,近乎溺愛的後果是隔代親傳的無奈。
「父親對我說過的話/不多不高不重/而買回的『小人書』曾堆如山」(火火),簡簡單單的「父愛如山」的立意不奇,奇就奇在「小人書」的取象。「小人書」是六〇後孩童時代的摯愛,是那個文化食糧奇缺年代最好的信息途徑,相當於現代孩子離不開的動畫片。但那又是一個正統時代,「小人書」又被大多數家長看成如同今天會耽誤正常學習的「電子遊戲」,加上當時生活水平較低,家長是很難有錢給孩子買「小人書」這樣的奢侈品的。而「如山」可見其多,可見父愛之高之厚。中間一行的三個「不」字的重複使用,則表達了詩友對父親的熱愛之情。虛實結合,情味雋永。
「父母給了我如山如水的過往/細思/除了報答 就是傳遞」(李國華),山水有形,讓父愛如山,母愛如水,化虛為實,而一詞「過往」又由實入虛,全詩駐足落到一詞「傳遞」之上。家教之愛,代代傳承。
「針腳羞澀,一圈圈匝疼指尖/望不穿秋水/那盞橘黃,還在暗夜裡苦等」(文馨水靜),「慈母手中線」立意翻新看似平常,但微詩起筆不凡,生動形象,情意濃鬱。「羞澀」運用擬人的修辭,同時還暗含衣厚不易穿過針的意思,所以會有「匝疼指尖」之實,但用「疼」而不用「痛」,又虛實結合,手被扎痛,而心疼遊子;「指尖」是實,也有十指連心,母子連心的深情厚意。「橘黃」燈下,母親望穿秋水苦盼情形令人動容。「午夜,廚房響起了鍋碗瓢盆/疊滿課本的書房/又飄來,媽媽的味道」(詩畫),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詩友調動聽覺、視覺、嗅覺全方位地感知母親日常生活中的流淌的深沉的愛。「追隨著孩子的身影/母親用視線/遮風 擋雨」(阿成),「追隨」實中有虛,「視線」虛中有實,母愛如影隨行。
「生怕院中的小樹口渴/爸爸剛澆完水 媽媽又來了/有一天他耷拉著腦袋」(陳敏文),以爸媽輪番澆水而不考慮小樹的實際需求,來表達如今的父母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無休止地安排孩子的生活與學習,結果適得其反的現實狀貌。無論是微詩的反向立意,還是其構思技巧,在本期同題微詩中都屬於特立獨行的。
男女之愛當然也是本期立意的主題之一。這裡只推崇其中的一首:「海的誓言山的盟約/一曲《梁祝》過濾/多少歲月風塵與傳說」(夏天的樹蔭)。海誓山盟是愛,《梁祝》是愛的絕唱,老調重彈,但「過濾」一詞救活了整首詩。
本期我最喜歡的一首詩:「樹枝清瘦,卻依然/努力地舉著雨水/為你的簾,撩起黎明」(夏維紀)。大家都聽過一首歌《好大一棵樹》,那樹有人說是老師,有人說原本是紀念某一政治家,你還可以是指你認為是的所有人。這就是文學的魅力。愛就是「好大一棵樹」。「樹枝清瘦」運用擬人,實中有虛;「舉著雨水」中的「雨水」是喻指,「你」是誰?「黎明」又有什麼寓意?每個人都從中讀出了清新,讀出了愛的護佑,濃濃的詩味,厚厚的情誼。詩友汪有輝三行詩為本期《愛》詩創作作了一個很好的總結:「春風吹起/一條路 豁開念想/溫暖 所有的悲喜」(汪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