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池文苑》
第 58 期
《 麥地 》
出題人: 王玉兒
寫三行微詩,或6一10行短詩。
1,麥地
三莊老四/內蒙古
已是顆粒金黃,已是鐮月明亮
雷聲,笑聲
機器的轟鳴聲,合奏一曲
【五行讀詩】
五月,豐收的喜悅溢於言表,麥田忙碌的夏收景象一覽無遺。
飛鴻掠空簡讀:
一幅秋季大豐收的圖景。
雷聲,笑聲,機器的轟鳴聲,聲聲入耳,讓打麥場瞬間沸騰,有畫面感,令人有身臨其境之妙。
詩語洗鍊,有嚼勁。
讀後回味無窮!!
2.麥地
詹姆斯/河北
交出鋒芒也就交出了慈悲
傍著遍地刀痕。總有一粒種子
拒絕,再發芽長大
-℃ 淺讀:
作品讀起來的第一感覺很不錯。
作品起句//交出鋒芒也就交出了慈悲//句子中的「鋒芒」和佛教詞彙「慈悲」不得不做個釋解,兩個詞彙都屬於多義詞彙,「鋒芒「——統稱一切帶有鋒利的刺的狀態,「慈悲」——奉獻一切善良的救助。但鑑於作品的含義屬於一種「絕望」的思想 ……!第二句//傍著遍地刀痕。總有一粒種子//中的「刀痕」則略有模糊 ……。未句//拒絕,再發芽長大//中的「拒絕」則是一種決絕的(一心求死)思想。整篇來讀,-℃覺得作者顛倒了主 輔的關係,如若首尾倒置,可能作品會更棒🏻 。
既一筆點明了主題思想又能使作品「如錐」,使得作品更悲壯 更有感染力!個見
3,麥地
江峰/甘肅
月牙是把舊鐮刀
玄黃鳥催的那麼急,又看見
曾經,父親搶黃田時割破的夜色
【五行讀詩】
故土舊時的麥收是緊張、忙碌和希望,父親割破夜色的舊鐮刀,在玄黃鳥的催促聲中成為永恆。佳作!
4.麥地
文/偶然
我種下的是金子。母親說
不信你看奔過去的人
眼裡,手中,腳下都生了火
飛鴻掠空淺讀:
首句有意蘊,末句有想像力。
把麥地中麥子喻為金子,一是從顏色上看,二是從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中來看,貼切。
母親在這裡用的也巧,寫出二代人一同躬耕,勞作場景,生活氣息濃鬱。
麥地中人們眼底映入的,手上撫摸的,腳下站立的,無不是金燦燦的麥子,有畫面感,且生動。
好詩學習了。
5,麥地
踏浪/四川
梵谷畫筆下
橘黃抑或赭石
點染出詩意的悲壯
一浪浪翻湧
鋒芒 齊刷刷劍指雲天
——抹不平壟上的愴傷
【五行讀詩】
梵谷的《豐收》,油畫用大片的黃色,構畫了一幅充滿詩意的現實主義和西方寫意的精妙,超脫了世俗的眼光。同樣,這首詩也與眾不同。
6,麥地
文/偶然
在六月,我奉養的那些黃
它會變成明亮又溫暖的物質
它會吞下各色鹽粒,回你以甘
玉兒試讀:
以一種感恩之心,呈現在讀者眼前。以散文的口吻寫微詩,或許是依然的一種試探吧!
7,麥地
桃李芬芳/河南
已無鋒芒供我揮霍
趟過厚重
畢露的澀雨,一寸寸鳴高布穀
玉兒試讀:
你看,首句多有詩意。後面就浮了,如果是我,就在首句展開想像,再倒回去,把為什麼「無鋒芒供你揮霍」的內心世界挑出來。
8,麥地
清雅如蘭/陝西
那鐮彎月在磨刀石上把日子磨的生疼
駝背的老牛,頂著一坨燒紅的火球
企圖徵服金黃的麥浪
甚至,還要與雷公電婆一比高低
供養生命的父輩啊
汗水打溼的沃土,已掩埋了多少身影
玉兒試讀:
情抒得深沉,脈線清晰,景與人與物的設置,我是認可的。打開了詩歌大門。有一股強勁的發於內力的風,卷襲作者,最後嫁接在父輩的身上。我個人認為「父輩」改「長輩」更符合末句的「掩埋」。還有,末句有「多少」前面的「已」似乎多餘了。
9,麥地
隨心惜緣/山東
種上蔥夢,種上一生
擰把汗水澆灌,收割五月豐
粒粒故事 壓彎誰的腰?
【踏浪簡評】
麥壟,上演著一幕幕活劇。夢幻般的美,離不開辛勤的播種。豐盈的收成,來自辛苦的勞作。
第一小節平實鋪敘,如果第二小節沒有跌宕,就沒有力度,更欠缺深度。惜緣老師筆鋒一轉,一個問句,有了留白,引發思索。這一來,提升了全詩的層次。
愚以為「蔥夢」屬作者自造,不可如此「簡稱」。可以用「綠蔥蔥的」、「蔥蔥的」、「蔥青的」來替代「蔥」字。由於是種,處於初始階段,故而用「蔥青的夢」再恰當不過。跟作者交流,僅供參考。
10.麥地
順其自然/甘肅
聆聽拔節的囈語
用汗水餵養的金浪
高過童年的夢
飛鴻淺讀:
能夠拔節說明麥子長勢旺,收成好是因為農人付出的勤勞,汗水跌入土裡摔八瓣的艱辛耕耘。最後一句夢呼應第一句中囈語,
詩語流暢。
11.麥地
飛鴻掠空/新疆
風提著金色裙裾在這裡一日日穿行
催熟麥苗催熟夏月
於是蝶兒來了 螢火蟲來了 飛鳥來了
農人急忙紮上稻草人
好讓日子不再單薄
民以食為天,麥子就是農人的錢袋子
可對我這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還是陌生了點
我甚至分不清麥子和韭菜
願所有的深耕都有秋後的碩果
也願所有辛勤的勞作都被歲月溫柔以待
一℃淺讀:
第一;麥天(六月)有螢火蟲?還急忙扎個稻草人?看似還可,實則欠合理。
第二,我甚至分不清麥子和韭菜//你是色盲嗎?
第三;願所有的深耕都有秋後的碩果//題目《麥田》麥子沒收呢就開始深耕秋收了?況沉湎於景象而缺少內涵,未句沒有出彩。
12,麥地
清雅如蘭/陝西
布穀搖醒一串童謠
遠山的風
卻吹不開,一把鐮刀的鈍鏽
【踏浪簡評】
每讀如蘭詩友的文字,眼前一亮。不止於她駕馭文字的技巧,更在於她的詩行裡有魂,有張力,有閃光點。雖說個別地方尚需精準,有待細化,但瑕不掩瑜。
我是這樣解析她這一首微詩的(倘若有誤讀之處,尚請詩友多多擔待)——
小麥處於灌漿期,布穀鳥飛來了,提醒農人準備好收割。而非機械收割就需用鐮刀,提及鐮刀,很自然就想起農家四月你追我趕的繁忙景象。
「布穀」、「鐮刀」非常扣題,並且作者又用「搖醒」和「吹不可」做對比,手法嫻熟,詩意呈現。個人覺著,將「搖醒」換作「驚醒」,會不會稍好些。
有關布穀的農諺、兒歌還真不少。當清脆的布穀鳥啼鳴時,那些沉睡中的童謠又被喚醒過來。美好的季節裡,麥田中忙碌的身影,可期的未來,如過電影。
鐮刀何以鈍鏽?不是因為它曾經銜滿了麥草嗎?許久許久不用了。如今到了麥收期,又該擦得鋥亮,有用武之地了。
如蘭善用動詞,加之通感手法,讓詩語活潑,意象乍生。全詩因而有了興味,有了韻味,也要人回味。
飛鴻掠空淺讀:
作者把布穀鳥的叫聲喻作童謠,既有豐收的歡娛心情,又有催開農忙時的醒語……因為動聽的布穀鳥叫聲,在野外聽到這叫聲,就是農忙的時候了-...
再來說說詩中提到的鐮,四月芒種已割完——一般來說,芒種的節氣落在農曆的四月份內,那麼說明在這個時候天氣已經適合,麥子早已灌漿進入蠟熟期,可以收割了,到芒種時節就已經快割完了。五月芒種剛開鐮——而五月芒種就不是那樣了,今年就是五月份的芒種,大家也都知道今年的天氣比較異常,小麥灌漿的遲,溫度也沒達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在芒種時節才剛開始收割。
四月五月有區別,南方北方開鐮也是有差異。
小小的麥地,潛隱自然界大乾坤。
詩語簡潔,脈絡清晰,學習了!
13,麥地
文/火焰
被供養的鄉親,螻蟻和雀鳥
見證過青蔥及鋒芒
成熟與祈盼。心有熱浪翻滾
拾荒者:
首句點題。無論是誰都離不開土地,麥地用熱心見證耕耘者,同樣塵俗的腳印也可以。讀起來心有歸屬感。
14,麥地
文/玉兒
要活,就活在農人的體內
風雨那麼多。之前的腳步聲
何時來喚醒我們
拾荒者:
讀一讀似乎很簡單,但細品品,道出了一絲大理【凡事都要在風雨中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