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課上的「封建」是哪裡來的?

2021-02-13 讀庫小報

這個問題,我基本都是轉述。其實這些說法,在學界基本上也早是共識了,不過書齋裡的研究,和中學教育之間不通音問久矣,偶爾進大學聽兩節課的人,駭為奇談怪論,倒也並不奇怪。

feudalism

中文「封建」的英文對譯詞是「feudalism」。

這個單詞在西方的語言中,含義也很不確定。大體說,它本意和莊園制度有關,後來被引申為指中世紀歐洲,尤其是查理曼的帝國解體後的一種社會形態。

據這個問題的權威馬克·布洛赫說,feudalism實際上包含著兩個可以分開來理解的層面:1、vassalage,即封君、封臣間的隸屬關係;2、manorialism,即莊園採邑制度。

中央政府要把自己的意志傳遞到地方和各職能部門,使用的基本媒介是文件,而當時歐洲的文化水平太低,貴族也幾乎都是文盲,識字的教士又許多專心禮敬上帝去了,所以根本打造不出像樣的權力中樞和行政系統,很大程度上只能靠個人對個人的效忠建立政治關係,於是就出現了一種「我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局面。

如果側重vassalage,那麼很容易感到中世紀歐洲和西周封建有不少相似之處:諸侯對天子稱臣,但諸侯的大夫,對天子則只稱陪臣,又或大夫對諸侯稱臣,而士對諸侯只稱陪臣,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而附庸對主人要盡的義務也很簡單,不過是效忠、幫助、勸告三條。——所謂幫助,主要指兵役,經濟方面的要求很少。上面提到過,西周也是這樣。

有人注意到(大概是嚴復先生最早,日本學者跟進)這些相似性,於是就把feudalism譯為封建,甚至於,Duke(部落首領或邊區軍政長官)、Marquess(全權邊區長官)、Earl(侍從)、Viscount(Earl之副)、Baron(國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這些歐洲的爵位,也被譯為完全中國化的公、侯、伯、子、男。

最低一級的貴族Knight則稱為騎士,重騎兵就重騎兵,為什麼要稱為士?因為在我們這邊,士也是貴族的最低一級。

當然,對這類翻譯,一直也是頗有爭論的。

嚴謹的學者覺得,過分中國化的翻譯,會掩蓋細節上的差異,何況feudalism這個概念本身就含混不清,研究歐洲史其實也是不用為好,何況用於跨文化比較呢?

仰慕西方文明的,覺得feudalism中,有偉大的法治和契約精神存焉,非中國的封建所能妄加比附——這種價值觀深度介入的比較最麻煩,一有人說中國沒有,就有人舉證說其實中國也有,或者說其實歐洲也沒有,然後那邊說你這個例子有問題或是孤證所以不算……到這個地步,基本就該引入計量史學的方法了,但偏偏價值觀問題又不像經濟問題那樣可以量化,所以只能爭個沒完沒了。

也有人覺得,西周封建體制下君主權威雖弱,但和歐洲的一團亂麻相比,就顯得體大思精、井井有條了。至少,王后一離婚一改嫁,就導致法國一大半的領土歸了英國,或者「有的國王還確實從某些伯爵和公爵那裡取得採邑,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他是他自己的封臣手下的封臣」的情況,在中國斷不至此。

但諸如此類,總還是書生之間的分歧,最關鍵的問題還不在這裡。

社會發展的五個階段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裡說:「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

這四個時代加上必將實現的共產主義,正是五個階段。

但很容易看出,馬翁這個著名的論斷,和大家中學歷史課上背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還是有些分別的。

而且,其實這一段話,只是馬克思對歐洲歷史的概括。

第一個社會階段不叫原始社會而叫「亞細亞的」,因為那是歐洲人把古希臘視作自己文明的源頭,而獨具特色的希臘文化出現之前,希臘是深受亞洲(亞洲的本意是東方,亞細亞者,希臘以東之地也)影響的。

第二個階段叫「古代的」或曰「古典的」,指的是希臘–羅馬文化,今天西方大學裡,研究希臘–羅馬的學科,還叫古典學。

希臘也好,羅馬也罷,能不能叫奴隸社會不好說,不過奴隸制確實非常發達,遠非其他古代文明可比——古希臘、古羅馬、南北戰爭前的美國南方,人稱「古今三大奴隸社會」。三大奴隸制都出現在公民權益相對健全的地方,這中間是有因果性、相關性還是純屬偶然?這就不好說了。

第三、四個階段和大家背的差不多,這裡不解釋。

這個對歐洲社會演進的概括,是否可以拿來理解世界上的其他地區?至少馬克思本人,是明確表示過反對的。

一個叫米海諾夫斯基的人,盛讚馬翁眼光如炬,洞燭了人類歷史的普遍原理,結果引來了馬克思一番語氣嚴厲的回覆:

他一定要把我關於歐洲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註定要走這條道路——以便最後達到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

《給「祖國紀事」編輯部的信》

《全集》第19卷,p130

何謂「過多的榮譽」?我並未發現什麼「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你卻給我戴了這麼一頂高帽子,這自然是不虞之譽。

何謂「過多的侮辱」?我好好一個結論,被你妄加推廣,變得大謬不然,這不是侮辱還有什麼叫侮辱?

當時馬翁心裡,只怕也有十萬草泥馬奔騰而過,要深嘆「一個腦殘粉,勝過十個黑」吧。

不過偉大導師的悲劇在於,他其實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影響力的。到了1938年,史達林同志提出:

隨著社會生產力在歷史上的變化和發展,人們的生產關係、人們的經濟關係也相應地變化和發展。歷史上有五種基本類型的生產關係:原始公社制的、奴隸佔有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的。

史達林《論辨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遂以此片言而定大局。

中國歷史怎麼分期?

於是中國學者要做的工作,也就是把史達林同志的結論,套到中國歷史上來了。

奴隸社會這個概念,中國本來是沒有的,所以就要發明一個出來。

殷墟發現的大量的人牲和殺殉,被殺者都被當作奴隸。其實人祭殺的多是戰俘,殉葬者中當然有奴隸,但更有許多親貴和武士。今天若套商代的邏輯,比如說市長不幸了,那恐怕半個市政府的工作人員都要埋下去,我們這些普通市民若也想報名殉葬,則比汽車搖號還難。總之,這事和奴隸制扯不上什麼關係。

又由於這個設定裡奴隸社會出現得很早,所以明清時比如說像《紅樓夢》裡襲人、晴雯那樣角色,各方面都符合奴隸的特徵,但一般書籍中,卻多半會迴避奴隸這個詞了。

封建社會的麻煩更大。五個階段次序已定,和西方接觸之前,中國不可能是資本主義社會,出於民族自尊心,又不甘心自貶為奴隸社會,那明清就只能是封建社會了。

由於明清的中國顯然早就不存在封君、封臣的依附關係,所以就只能拋掉feudalism中vassalage的內涵,專從manorialism方面入手,大談土地關係。就是說,feudalism被譯為封建,本是因為vassalage,但主流史學談封建,關注卻只在manorialism,真真是陰差陽錯。

明清成了封建社會晚期,那何時是早期呢?現在多數人只在中學教科書上讀到郭沫若先生的「戰國封建說」,即戰國開始,中國進入封建社會。但其實當年的各種爭論,堪稱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往上,有推到西周的,其代表人物比如范文瀾和翦伯贊先生——這當中,其實包含著保全封建傳統含義的苦心。

往下,也有說秦漢是奴隸社會,魏晉才進入封建社會的,這當中也不乏何茲全、王仲犖、唐長孺這樣的大家。這麼分,是魏晉人身依附關係確實相對發達,而且追求和歐洲大致同步。

但其實無論從哪個角度入手,都不免削足適履顧此失彼。

現在回頭看當年這些論文,心裡不免悲涼。許多人圍繞這個問題你來我往的爭辯,態度極為端嚴,爭出來的東西,其實比現在的網絡論壇拍磚,價值也高不了多少——而偏生參與者又都實實在在是一流高手。以這些前輩先生的學問之淵深,思維之明辨,倘不是在這個無聊問題上耗蠹了無窮的精力,無論如何會做出有價值得多的東西來吧。

相關閱讀:一個被深深誤解的詞

題圖來自網絡。

作者:劉勃

個人公號:不是東西劉老師

《失敗者的春秋》

劉勃新作

相關焦點

  • 怎麼上歷史課才能讓學生怦然心動?教師們透露「秘笈」
    課堂上,一位學生直白地把這個問題拋給了上海市特級教師、青浦高級中學歷史學科教師吳國章。作為青浦區的學科帶頭人,也是上海市高考和學業考歷史學科專家組成員,吳國章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他明白,這個問題也是學生普遍關心的,。他也知道,回答這個問題,如果用「概論式」的方法向學生介紹學科的意義,肯定不是學生需要的答案。除了學生之外,怎樣上好歷史課?
  • 臺灣中學歷史課綱不得不改
    (網絡圖)  中國臺灣網1月24日消息 臺灣《中央日報》24日刊文《莫忘甲午戰爭》指出,民進黨執政八年期間,為遂行「臺灣、中國,一邊一國」,惡意扭曲臺灣中學歷史課綱,對兩岸關係造成嚴重危害。農曆甲午年即至,一百二十年前的國恥不容忘卻!馬英九執政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對中學歷史課綱的調整,是對被民進黨抹煞的歷史的撥亂反正。
  • 這堂歷史課意義非凡
    12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陪同下,來到位於澳門黑沙環的政府綜合服務中心和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同澳門市民和師生親切交流。在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觀摩以「『一國兩制』與澳門」為題的中國歷史公開課後,習近平走到學生中間即席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背景板上標註了今天課堂的主題:《「一國兩制」與澳門》。
  • 北京四中歷史特級教師 歷史課上成人文教育課
    現實與趙利劍的感覺之間反差如此巨大,他甚至不清楚,這節課到底哪裡講「砸」了。  課後分析時,教研部的張老師問他:「你在這節課中,想要告訴學生些什麼呢?」這個問題,深深地印入了趙利劍的腦海,以至於十多年後,提問者的語氣和表情,都歷歷在目。這個問題,成為他日後每堂課教學設計首先考慮的問題:「我在這節課中,想要告訴學生些什麼呢?」
  • 東華大學的這節歷史課上掌聲笑聲不斷
    圖說:歷史課上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棉花曾是上海市花。這個「冷知識」,你知道嗎?昨天,東華大學一門名為「中國共產黨與上海紡織工人運動的緣起」的歷史課讓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不時引發一陣陣笑聲和掌聲。
  • 中學歷史教與學︱怎樣的歷史課能打動「見多識廣」的中學生
    中學歷史教與學︱怎樣的歷史課能打動「見多識廣」的中學生 姚虹(上海市徐匯中學) 2016-08-10 14:46 來源
  • 歷史課筆記是寫在課本上,還是筆記本上?聽一聽老師怎麼說
    ,該有的知識點書本上都有。事實上,歷史課記筆記還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選擇哪種方式,該怎麼記歷史課的筆記呢?小星整理了老師的幾個建議,大家可以參考。把握好時機歷史課的大多數知識點書本上都有記的時候要把握好這三個時機:老師在黑板上寫字時、下課後儘快補充、重點內容速記。記在哪裡?怎麼記好?這是很多同學糾結的地方了,但是對歷史這門學科來說,記在書本上並結合貼紙的方式會更適合,以記在課本上為主,貼紙為輔。
  • 封建制度真的很「封建」嗎
    封建制度真的很「封建」嗎    今天的歷史卷子上,一道題引發了我的思考。
  • 中學教材教法:怎樣把歷史課講"活"
    歷史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社會科學,它包融了語文、政治、哲學、地理等各門學科知識,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怎樣才能把知識更好地傳授給學生呢?關鍵在於教師如何把歷史課"講話"。本人擔任多年的高中歷史教師,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一、語言幽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英國學者M?
  • 華山派的歷史課和好學生令狐衝
    不是他不想回答,而是他根本就不懂。在華山長到二三十歲,令狐衝還和他所有的師弟師妹們一樣,對本門的歷史一無所知。二你可能有點驚訝:華山派堂堂一個大門派,難道不給徒弟們開歷史課的嗎?當然是要開的。他們搞教學的一個重要場所,就是師父嶽不群住所的後堂,這座房子有一個很正氣的名字,叫做「有所不為軒」。
  • 美國孩子這樣上歷史課(附歷史書單)
    與我們背誦時間地點、歷史事件意義不同,美國孩子的歷史課在整個學業中是很重要的一環,強調「doing history」(做歷史),從而來鍛鍊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因此美國的歷史課會安排很多項目活動和課外閱讀,而不是僅僅局限在教科書。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看美國中小學究竟是如何上歷史課的。
  • 歷史課怎樣啟智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對歷史研究工作的重視與期待,引發我們對學校歷史課育人功能的思考。長久以來,歷史課是「副科」,師生對它的教與學重視不足,歷史課的德育功能發揮不夠。新課程標準實施後,歷史課承擔起德育的應有功能,但一些教師對此認識不足。歷史學作為一門承載人文素質教育功能的基礎性教育科目,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
  • 臺灣地區歷史課綱調整的歷程、原因及其影響探析
    誠然,臺灣當局要求開展「本土化」研究,實施「本土化」的歷史課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臺獨」分子藉此來排斥中國文化,則走向了極端。這種異化的「本土化」從客觀的政治建構到主觀的心靈重塑,重新建構臺灣民眾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
  • 臺灣高中歷史課綱架構已定 不再單列中國史
    但研修小組在課審大會上竟辯稱:沒有「去中國化」,而是要討論中國和其他區域的互動。報導稱,研修小組歷史分組主持人、政大歷史系副教授金仕起表示,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是要學生在讀歷史時,注意到中國和其他區域的互動,培養他們的全球視野。
  • 台歷史課綱竟刪三國歷史
    台歷史課綱大刪三國歷史,令人痛心,國民黨考紀會負責人、律師葉慶元直批「亡國必先亡史」。葉慶元提到過去在市政府服務時,日本濱松市的鈴木市長對他非常友善,說最崇拜的歷史人物是三國的趙雲,「如今臺灣的孩子們將不再知道什麼是三國,也不會知道誰是趙雲、誰是呂布了嗎?」
  • 臺灣當局修改高中歷史課綱
    據新華社臺北8月14日電 臺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課審大會」13日決定,對現行中學社會領域課綱進行修改,在高中「中國史」教學中不再使用傳統的朝代編年史,並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架構下呈現。這一決定引發島內輿論強烈質疑與批評,認為這是民進黨當局在歷史領域「去中國化」的又一政治操作,是在破壞兩岸關係現狀。
  • 龍應臺:德國人怎樣上歷史課?
    我問這些德國學生:「你們高中的歷史課是怎麼上的?」  德國的教育權下放到各州自治,因此不同的州會有些差異。但是在七嘴八舌的爭相發言裡,我發現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教科書並不重要,二是開放式。除了了解德國觀點,學生必須知道法國觀點,老師可能用電腦放映圖片,反映當時法文報紙上的時事諷刺漫畫、評論或者畫家筆下的巴黎街頭。分析戰爭本身,老師可能出示一張1870年普魯士的經濟發展指標圖,用來解釋當時的「新科技」——譬如鐵路的廣泛使用和新制大炮的威力,如何使普魯士在戰場上佔了上風。  也就是說,在整個講課的過程裡,教科書非但不是惟一的教材,而且不是核心的教材,甚至可能根本沒用到。
  • 高中歷史教材大變革,怎樣上好高中歷史課
    新教材綜合了以往教材的特點,採取通史+專題史的模式,融時序性與專題性於一體,從縱向上看,有利於系統構建學生的歷史思維;從橫向上看,有利於引導學生聚焦歷史態勢,探索歷史的複雜面相。◎新教材提出的挑戰挑戰之一:內容量巨大、現實課時少無論是從全書來看,還是從每一課時來看,新教材均給現行歷史教學出了一個「難題」。
  • 高中歷史課也需要「聽說讀寫」
    對於高中歷史課來說,「聽說讀寫」的順序應該是讀、聽、說、寫。讀就是預習。聽,主要是聽課,雖然網上有不少音頻、視頻資料,但聽老師講課,無疑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除非老師講得不好,否則上課時間絕對是學習、掌握知識的最重要途徑。聽、說、讀、寫,雖然各有分工,但四者也有合作,以下是我的理解。一、怎麼讀?
  • 藏在故宮中的歷史課:200多幅手繪稿、36件國寶的前世今生
    大多數人在遊覽故宮的時候,把精力放在欣賞建築上,很少有人專門去關注故宮裡收藏的國寶。 我們的《藏在故宮中的歷史課》選取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將文物擬人化,以第一人稱視角「開口」說話,講述自身傳奇,向讀者展現蘊藏在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