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不僅父母疼愛,孩子也更是爺爺奶奶的心頭愛。捧在手心怕掉,含在嘴裡怕化,捨不得打也捨不得罵,孩子一哭,更是讓爺爺奶奶心疼。
我們不得否認爺爺奶奶是出於疼愛才保護孩子,但遺憾的的是,有些錯誤的疼娃方式是愛更是害!
姨媽家的一個親戚,因為孩子父母忙於工作,所以孩子生下來就由奶奶帶著。奶奶是個內向的人,話不太多。一次孩子在外玩耍時不小心摔傷了胳膊,奶奶很自責,為了防止孩子再受傷,從那以後奶奶就很少再讓孩子出門,幾乎每天都是大門緊閉,把孩子鎖在家裡一個人玩耍。時間一長,近兩歲的孩子變得沉默且目光呆滯,時常一個人發呆。父母回來看望孩子時察覺到異常,帶著孩子去了醫院,最後診斷為自閉症。在武漢做了近一年的康復治療,雖有所好轉,但快三歲的孩子依然不願意開口說話,花了昂貴的康復費用是其次,最最可憐的是孩子最重要的前三年竟然是如此孤獨的度過。
當孩子還在媽媽肚子裡時,就會開始不同的探索,他無聊時會玩玩臍帶,有時會調皮的把自己也繞進去。孩子出生後,他開始對外界好奇,哪怕是自己的手指,也可以研究好幾個月。隨著他逐漸長大,對於外界的好奇愈來愈重,他會渴望並快樂於探索各種不同的人與事物。而在探索和體驗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一些碰撞或者傷害,作為父母,我們可以適度的保護孩子而不是過度。不能因為害怕孩子受傷就直接阻斷了孩子探索和體驗外界事物的機會。要知道孩子也是在玩中學,在探索中成長。
說到過度保護時,讓我又不禁想到了另一個故事。在我之前上班的早教中心裡,有個孩子因為上了一節課後出現皮膚過敏而想退課。從她奶奶口中得知,孩子從出生開始,很少到接觸外界,甚至很少出門玩。而且為了防止孩子生病,家裡不僅一塵不染,而且幾乎是做到了極致。無論是孩子接觸到的玩具、衣服、還是房間地面等,每天都會用消毒水消毒,所以導致了她從小就喪失了抵禦外界細菌的能力。養的精細不是壞事,但養育孩子時的過度保護是愛更是害!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成千上萬種細菌,壞細菌不一定就不能接觸,適度的接觸各種細菌還能有利於孩子抵抗力的建立。
有一次,一個小女孩在中心的大廳裡玩耍,因為跑的太快而撞到了前臺的桌子上,當時她就大哭了起來。孩子奶奶見狀跑過來安撫,奶奶說到:「茜茜別哭,等下我們回家去拿把刀來把這個桌子砍了」,而孩子聽完後也瞬間停止了哭泣。可見這個安撫方式對於孩子來說已經是「妙招」。說實話,當時我很震驚也很平靜。震驚的是孩子奶奶會這樣安撫孩子,平靜的是,在我們身邊這樣安撫孩子的家長好像也是大有人在。撞到桌子就怪桌子,要知道動的是人,而桌子是不會動的。
我們知道,奶奶口中的「砍掉」桌子是出於對孩子的疼愛和心疼,而且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砍掉。但年紀尚小的孩子哪裡明白是真是假,這樣安撫只能讓孩子逐漸養成遇事就推卸責任的態度。
作為全職媽媽,我深知帶孩子的不易,更何況是讓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年人來幫忙帶孩子,更是難上加難。但是孩子的一些行為習慣確實需要從小建立,所以帶孩子的人就顯得尤為重要。雖然辛苦,但還是希望無論是父母還是爺爺奶奶,都不要用「舊思想」和「舊觀念」去教孩子,時代在進步,孩子在成長的同時,家長更要和孩子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愛的適度是「肥料」,能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愛的過度是「毒藥」,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還影響他的一生!
我是@伊伊媽咪育兒 ,一個90後全職寶媽,愛學習,更愛分享。希望能和大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力爭做一個更專業更合格的父母!歡迎關注我並多多點讚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