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的周圍,也有「蘇大強」嗎?
全民熱議的家庭劇《都挺好》,終於迎來了大結局。和原著中的殘酷現實不同,劇版的結尾美好得讓人不舍。曾經水火不容的老爸和三兄妹,終於達成了「都挺好」的人生和解。
但是劇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姚晨爸」,一輩子窩囊卻又在老婆死後作天作地的「老實人」,蘇大強。
蘇大強的討論熱度,比兒女們可火熱多了。
他在劇中的種種表現,也讓看劇眾人無不恨得咬牙切齒,紛紛表示要眾籌找人揍他。
為什麼蘇大強會引起這麼大的反響,讓我們一起來梳理他的四宗罪。
毫無責任感
在明玉媽在世的時候,他就習慣做甩手掌柜、縮頭烏龜,不敢或者說不願為兒女主持公道。
他敢怒卻不敢言說,看見妻子對女兒的不公待遇,從來不敢當面抗爭只是藉口尿遁,或是在四下無人時悄悄勸慰姑娘要隱忍。
在明玉被明城暴打住院後,被兒媳婦逼得不得不去醫院探望,缺又在脆弱的女兒神聖撒下一把鹽,你太像你媽了。
惡意的挑釁
為了讓明哲早日買房,他在兒女面前造謠生事,添油加醋地說明城夫妻倆對自己不好。引起家庭矛盾。
自戀,認為自己沒有得到認可
一輩子是個人微言輕的圖書管理員,但卻感覺自己的才華沒有被人發現。退休後觸底反彈,以為自己的寫作潛能終於被開發,保姆小蔡誇他幾句就飛上了天,認為自己的魅力無人能擋。
陰沉不樂,永遠沒有開心的時候
「明知道兒子剛換工作,他卻要買房子,還抬手就要500萬,而且沒有商量的餘地,但凡兒女讓他有點不順心,他就瞬間倒地,兩腿一軟,尋死覓活。」
一個人就成為了一根攪屎棍,把三兄妹的日子攪得雞飛狗跳。
蘇大強最大的特點,就是裝慫,讓人打不得罵不得。縱有一腔怒火,對著一個朝你卑微賠笑的老人,卻感覺是雙拳打在了棉花上,毫無用處。
為什麼蘇大強會讓吃瓜群眾如此怒之恨之?因為這種老實人,在生活中真的是太多了。
隨便翻翻知乎微博,你就可以看到這樣的留言:
「看著蘇大強就想到我爸,表面與世無爭,實際上自私自利,真的是一模一樣。」
「這個蘇大強和我奶奶一模一樣,滿口謊話,給自己大兒子,就是我爸,潑髒水,我爸媽對她那麼好都沒有用。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鬧尋死覓活。」
為什麼這些人的所作所為讓人痛恨卻又無法理解?直到讀了澳大利亞心理學家海倫·麥格拉斯和哈澤爾·愛德華茲的著作《隱形人格:思維和行為背後的人格奧秘》,我才恍然大悟,這看似窩囊的「老實人」,其實就是典型的被動攻擊型人格。
02 如何應對被動攻擊型的人?
有些時候,我們會氣憤、討厭、憎恨或忌妒某些人。但如果對方是工作中的上司或那些掌權的人,我們無法在不損害自己的情況下坦率地表達負面情緒。最終,我們絕大多數人學會了處理負面情緒,堅定而公開地展示它們,為它們找到合適理由,或者把它們隱藏起來。
但是具有被動攻擊型人格的人不同,當他們有這些負面情緒時,但是,他們不願意正面處理或直言相告。「相反地,他們消極抵抗、蓄意破壞,用狡猾隱蔽的方式攻擊報復,或實施控制。這些狡猾隱蔽的行為可以保護他們不被反擊。他們不願意堅決地表達真實感受並承擔後果。」
現實生活中,那些磨蹭著不肯抓緊時間完成作業的孩子,還有嘴上答應得好好但卻不肯去擦地的老公,都屬於這一範疇。
那麼問題來了,他們為什麼這麼做?根據書中內容,可以歸納出三點。
其一,他們在衝突中,不知道如何維護自己,或者有部分人也並不清楚自己為什麼這麼做。但是有一些被動攻擊型的人有強勢的、嚴厲的和/或過度控制的父母,而幼年時他們無力反擊。
在長大成人後,在面對類似的情況時,他們用用隱蔽的方式進行了還擊。
其二,他們可能自視甚高,但其實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好。
他們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但是絕不會承認。與此同時,他們又想著在暗中搞破壞打擊別人,但有不想被識破。
其三,他們會在控制他人的生活中,獲得滿足感。
「他們為自己的聰明才智而沾沾自喜,因為他們幹擾影響到你,你卻一無所知」。
大家常說,只提出問題但不提出解決方案的方法論,都是耍流氓。《隱形人格》這本書就做得很好,不僅為我們提出問題、剖析問題,更為關鍵是,為我們給出解決方案。
那麼,如何面對被動攻擊型的人?
如果這類人是你的同事:
如果可能,最好不要與他們共事。如果他們是你的同事,就要保存好與這類人溝通的精確記錄。如果是下級,不用理會他們;有必要的話,就正式投訴或變更他們的職責。
如果這類人是你的家人:
拒絕與他們糾纏,不要信任或者依靠他們。
如果這類人是你的伴侶:
可以嘗試和ta談談,但是也許他們只會暫停一陣子過後有故態復萌。可以和伴侶一起接受婚姻諮詢,正視問題不要逃避。
一定要記住,面對這樣的人,要冷靜不要被他們牽著鼻子走。溫柔但堅定地表達你的立場,堅持「壞唱片法」,不斷重申,比如「我理解你遇到的問題,你但我們必須在今天完成。」
03 何謂隱形人格?
與一般的心理學科普書籍,空講理論不同,《隱形人格》這本書是2名作者,心理諮詢師海倫·麥格拉斯和哈澤爾·愛德華茲從從業經歷中,接觸和治療了大量的諮詢者的案例出發,將它們歸納並提取普遍規律,將那些令人困擾的「隱形人格」進行了梳理。
這些「隱形人格」中,有令人抓狂的人格類型(消極型人格、自負型人格、專制型型人格),到令人困擾的人格類型(焦慮型人格、強迫型人格、索取型人格),直到令人受傷的人格類型(被動攻擊型人格、霸凌型人格、反社會人格),書中都娓娓道來,讓我們讀來不晦澀並從中得到有益指導。
04 人啊!認識你自己「
相傳在古希臘德爾菲神廟門楣上鐫刻著這樣一個神諭:「人啊!認識你自己「。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特別愛用這句話來教育他的學生。但是有多少人,能夠認清自我,認清他人呢?
隨著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和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人,都喜歡把自己性格中的弱點,歸結為「原生家庭」的影響(關於原生家庭的解讀,可查看我的其他文章:在「有毒」的原生家庭中成長,是人世間最艱難的爬行:https://mp.weixin.qq.com/s/hRpbhzJXeaJ8s5T8z1UawA)。
但是就有人疑惑了,同樣一個家庭中走出來的子女們,他們的性格也是各有不同,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普通人也沒那麼普通」,行為背後的原因從來都不是「單一的」。
對於我們來說,需要清楚的一點是:一個人的人格發展,遺傳基因會有一半的影響;其次是環境因素,而家庭環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本人所處的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社交環境也非常重要。
實際上,面對不同的環境,我們會戴上不同的面具,乃至表現出不同的「隱形人格」。這也是閱讀《隱形人格》這本書的最大意義,了解自己和他人,是構建和諧社會關係、親密關係的基礎,針對不同人採取不同的溝通策略,有助於我們降低交易成本。
05 CAST四步法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經說過:「決定人的並不是環境,而是如何看待與對待環境的態度與選擇」。如果我們所處的環境,所要面對的人,都是讓人崩潰想要逃離的,那你的心態和行動就是至關重要的了。
《隱形人格》中,給出了CAST四步法,分別是Change(改變)、Accept(接受)Stay and suffer(留下受苦)、Take off(承認失敗,然後離開)。
總而言之,就是改變那些能夠改變的,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要麼忍、要麼狠」了。這不需要正面硬懟或者消極抵抗,我們可以適度地堅持自我,來爭取自己的權利。
(1) 認識你的權利:在你的心裡,什麼是公平合理並值得你去捍衛的。
(2) 轉變你的想法:有什麼非理性的恐懼心理在阻止你爭取自己的權利嗎?
(3) 運用非語言的堅持自我技巧:比如運用眼神交流、「挺直身體」、說話堅決流暢、不要微笑等。
(4) 使用」我-信息「代替」你-信息「
」我-信息「就是讓你」保留「自己想要表達的感情,而不是將它當作包袱甩給他人。如下圖:
(5) 運用「壞唱片法「的技巧
就是冷靜地用第一人稱的陳述(我-信息)反覆表明你想要什麼,就是「壞唱片法「的技巧。比如針對被動攻擊型的同事,跟他反覆說明」如果不完成這項工作,那麼就無法下班「。
(6) 在重要的私人關係中運用保護性的自我主張
比如陳述問題時維護對方的顏面,不要太直接。
(7) 提出申訴和/或要求
這一點和《非暴力溝通》中的原則很像,就是客觀地、不帶偏見地描述令你煩惱的行為帶給你的感受,避免誇張,不要附上自己的主管感受。
例如,「你能不能把記得鎖門當作晚上要做的最後一件事?「要好過」我希望你更細心些「。
(8) 當某人要求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情時,說「不」
其實《隱形人格:思維和行為背後的人格奧秘》書中,一直在傳遞這樣一種觀點,就是「人格無好壞之分,不同人格類型的人思考和處事方式不同,但都是合理正當的。」
面對那些讓我們惱火的人時,要思考他們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我們需要一雙看穿別人表演的慧眼,也需要一顆能夠堅守純我的初心。這才是我們探究「隱形人格」面具下的用意。畢竟,用力愛、好好生活的前提,是理解別人的行為後,做出只屬於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