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數批來自日本捐贈的抗疫物資上的古詩句,被人發現拍照上傳到網上,引發人們的熱議。比如日本鶴舞市政府捐贈給遼寧大連的防疫物資上寫著「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鄕」;華企「火幣日本株式會社」捐贈給湖北的物資上寫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表達共渡難關的鼓勵;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實施委員會向湖北高校捐贈的物資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日本富山縣向遼寧省捐贈的物資上寫著「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等等。這些措辭優雅、情感豐沛的古語,可能我們在書中,並沒有少見,但是當它們出現在防疫物資上,就讓人眼前一亮,煥發出一種特別的力量來。
看到這些貼在防疫物資上的古典詩詞,不少網友也開始感嘆日本國民的詩文素養,發出「除了』武漢加油』我們還能說什麼?」的疑問。
2月13日,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到剛剛獲得「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冠軍的彭敏。在採訪時他談到,「日本這波操作的確很』圈粉』,而且也再次驗證了一個規律:每當國家遇到重大災難性事件時(比如非典、汶川地震),整個社會對詩歌的需求和關注會大大提升。從痛心與同情到激勵與鬥志,詩歌,特別適合用來表達種種公共情緒。不過,很多網友因為日本這波操作因此吐槽國人怎麼就只會「武漢加油」,這種不自信倒是大可不必。我們這次看到的,其實是詩詞的社交/外交功能被日本人在公共事件中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而已。而詩詞的這種功用,在中國其實從來都是一個悠久的傳統,從春秋時期開始,國與國、地區和地區之間的交往就經常先來幾句詩了。那麼這個傳統是否如我們所擔憂的那樣已經中斷了呢?並沒有。只不過,沒有疫情這個放大鏡,平時用得再多也無法引起全網關注罷了。就比如說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很多年前,我們的媒體就經常用來形容兩岸關係。平時我們坐高鐵,路上經常會收到很多類似的城市宣傳簡訊,比如濟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馬鞍山:千古人文地,一城山水詩。」
中國是詩詞大國。尤其是近些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在廣大民眾中升溫,詩詞愛好者人數陡增,社會上學習四書五經的勁頭也高。電視螢屏上那麼多的詩詞達人,令人佩服。凡有識之士都不會妄自菲薄。看到來自鄰邦的愛心捐贈,又看到捐贈物質能貼上一些簡練優美的詩句,溫情又有韻味,給人家點個讚,肯定是應該的。然後繼續做我們應該做的,比如繼續學習如何更好地從中華傳統文化資源中汲取更多的精華,成為我們現代日常生活的一份精神力量來源。
———-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