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時候我有個同學,是個運動強人,很多項目都可去參加田徑賽那種。有一次,他拿出本小書偷偷和我說:「這個暑假,我要去練輕功。」我問:「怎麼練?」他把小書攤開說:「你看,先在腿上綁一個沙袋,跑步跳高跳遠,有進步後綁兩個沙袋,接下來綁三個……等到八個練熟後,把所有沙袋取下來,就可以行走如飛。」那時候電視上正播《射鵰英雄傳》,我心想:敢情丐幫的八袋長老就是這樣來的?然而我身體一向不大好,對他很景仰,所以著實有點期待。暑假後我問他:「輕功練得怎樣?」他說:「啊,太忙,要雙搶,今天天氣,哈哈哈……」於是很長一段時間,我對這東西充滿了懷疑。
但魯迅不是說過嗎,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因這個經歷,我從此對這方面比較上心。也曾去學校外的小書店翻過一些書,其中有少林功法,甚至還有易筋經。然而並沒有什麼用,大家都是一個套路,好像根本不符合物理學。直到很多很多年以後,我上了大學,某天在圖書館,一不小心翻開本歷史書,看到一段故事,頓時目瞪口呆、口乾舌燥、如遭電擊。原來,歷史上明明白白記載了一個輕功高手,雖然沒說他是怎樣煉成的,但有無數王公大臣和兩個皇帝為他作證,他的功夫真實不虛!
這個高手叫麥鐵杖!你看,光這名字就不簡單。首先姓得好,有風範。翻遍金庸古龍小說發現,凡是武功絕頂,必定姓得驚天動地,什麼南宮、慕容、獨孤、令狐,這些武林世家盡出高手,往往一次還不只出一個,而是一批,隨便抓一個扔出去都能炸死一大片。反過來說,如果你是百家姓前四,什麼李王張劉,那基本先天不足、根骨奇差,很可能活不過兩集。你看《笑傲江湖》裡的金刀王家,林平之他外公和舅舅,不就是笑話麼?外號取得再好,也改變不了姓得不好的事實。
其次,麥大俠的名也好。鐵杖!——多麼簡單粗暴直截了當,和「胡一刀」這名字有異曲同工之妙,十裡之外就聞到一股俠氣。這種名字一般也很能說明主人公的性格,胡一刀如是,麥大俠也如是。
那麼,我們的麥大俠到底怎麼個厲害法呢?
據《隋書·麥鐵杖傳》記載:「麥鐵杖,始興人也。驍勇有膂力,日行五百裡,走及奔馬。」日行五百裡是什麼概念?按隋唐一裡大概530米,和現在一裡500米差不了多少。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八百裡加急」,實際上這是很難實現的。拿唐代來說,每三十裡一個驛站,驛使從上一站上馬,到下一站立即換馬,一刻不停地跑,一天一夜最多只能跑四百裡,五百裡是極限的極限。至於說八百裡,除非你是黃金騎士,一路換馬不換人,不吃喝拉撒,跑筆直官道,每個驛站都有一匹汗血寶馬等著你,這樣還有點可能。《夢溪筆談》上也說:「日行四百裡,唯軍興則用之。」安祿山造反是唐代天大的事,唐玄宗當時在長安華清池,「凡七日,反書聞」,從範陽到長安二千五百裡,七天下來,平均每天也不到四百裡。也就是說,我們的麥大俠,確實跑得比馬還快。
有人可能要說,不過是幾個字的記載嘛,也許是史家誇張了一下,或者乾脆搞錯了呢,何必這麼認真?這個問題問得好,孔老夫子也說過:「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我們認定麥大俠有本事,肯定不是憑几個字輕易下結論的。
話說我們的麥大俠,以前雖然也幹過綠林大盜,但憑著一身本事,馬上就翻了身,現在他的工作是給陳後主撐傘。這個陳後主,就是寫《玉樹後庭花》那個傢伙,快亡國了還在談戀愛、搞文學,後來杜牧就諷刺他「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陳後主不是個稱職的皇帝,卻是個出色的文學青年,假如全國的詩人來個排名,他肯定能排進前五。麥大俠如果給普通人撐傘,當然不是個好工作,唯獨給皇帝撐傘,被認為是莫大的光榮。一般人不是祖墳上冒青煙,爭不到這個差使。想想看,每天撐撐傘,看著文武大臣向自己這邊下跪,還能拿高薪,這樣的好工作哪裡找?可是我們的麥大俠,不像一般人那樣低級趣味,此等優厚生活,他總覺得缺了點什麼。終於有一天,他找到了樂子。於是,每天陳後主下朝後,他就跑到一百多裡外的南徐州,翻城牆而入,搶劫偷盜,幹得不亦樂乎,第二天早上回來,仍然按時上班撐傘。也許在他看來,這樣的生活,才夠緊張、夠刺激,才不負一身本領。麥大俠偷搶的應該是大戶,後來竟被失主認出來,官司還打到了朝堂上,朝士都替他辯護:「不可能!老麥每天按時上下班,怎麼會大老遠偷你們東西!」可是,接下來又有幾個大戶出了事,都說是他幹的。這可怎麼辦呢?還是宰相蔡徵有辦法,他搞了個釣魚執法,很輕鬆就查清了事實,要不然怎麼說是宰相呢。辦法是這樣的:有次下朝後,蔡徵故意當著麥大俠和很多宮裡人的面說:「陛下有封緊急詔書要給南徐州刺史,必須明天回奏,事成賞百金!」麥大俠四肢發達但頭腦簡單,見餌吃鉤,眼巴巴跑了這一趟。第二天回來一上班,大家就都明白,他真是那個飛毛腿。還好,陳後主愛惜他是個人才,特赦無罪,麥大俠有驚無險,安全過關。這也可見,陳後主不是個萬惡的皇帝,他是有可取之處的。
從這個故事我們知道,麥大俠半天一個來回跑了兩百多裡,說他日行五百裡,並不是吹牛。日行五百裡,說明他腳快;翻城牆而入,說明他身輕。合在一起解釋,這不是輕功是什麼?如果麥大俠的故事發生在宮闈之內、密室之中,只有名不見經傳的張三、李四給他作證,我們大可表示懷疑。偏偏他的故事是公開的,證人無數,被偷搶的大戶知道,陳後主知道,宰相蔡徵知道,滿朝文武都知道。所以,這事才被正史記載下來。
麥大俠的故事還沒完。後來,陳朝亡國了,陳後主被抓到洛陽,麥大俠就開始在隋朝的楊素手下幹活。這個楊素,可不是吃素的,他是大名鼎鼎的弘農楊氏後代!看過《三國演義》都知道,袁紹家族名頭很響,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所以袁紹才以庸資很快拉起隊伍,還坐上盟主之位。實際上很少人了解,東漢末年還有個家族也是四世三公,那就是弘農楊氏。當曹操、袁紹還在混日子的時候,弘農楊氏的楊彪就已經是三公了,而且還不是普通的三公,他是把太尉、司空、司徒這三公都當了個遍。語文課本上那個被曹操殺掉的楊修,就是楊彪的兒子。說起來真是家門不幸,同樣四世三公,袁紹怎麼說也曾混得風聲水起,楊修聰明絕頂,除了在曹操帳下演義過幾個新聞,就沒幹成什麼大事,最後還惹出殺身之禍。好在幾百年後出了個楊素,替楊氏先人爭了光。隋滅陳時,楊素與隋文帝的兩個皇子楊廣、楊俊並列為行軍大元帥,指揮五十一萬大軍,真可謂,三人之下,萬人之上。
滅陳後第二年,李稜、高智慧等人在江東造反,叛亂很快蔓延到故陳各地,楊素奉命率軍平叛,這次麥大俠立了奇功。話說楊素大軍來到長江,準備渡江攻佔京口,京口即現在的鎮江。由於不明敵情,楊素叫麥大俠過江偵察一下。於是,麥大俠頭戴茅草,稍作偽裝即夜渡長江。注意!他沒坐船,而是赤膊上陣,遊泳渡江!要知京口這一段江面,因為泥沙淤積,現在只寬三裡,但在三國時期,曾經寬二十裡,隋唐時寬度也應該有十幾裡。試想一下,單兵遊泳十幾裡渡江,是不是不要命的技術活?為什麼楊素只叫他一個人去,沒有別的幫手?很可能這活就他幹得了,別人只有餵魚的份。
但是麥大俠不負使命,輕輕鬆鬆遊過十幾裡長江,把敵情搞得清清楚楚,再遊回來稟報楊素。不久,楊素叫他再去一趟。然而很不幸,第二次麥大俠撞在槍口上,被叛軍抓了個現行。李稜把他五花大綁,派叛兵30人押他去見高智慧。到了庱亭這個地方,麥大俠已經餓得萎靡不堪,叛兵解開手上束縛讓他吃飯,他趁一個叛兵不注意,搶了刀就開始猛砍,結果,30個叛兵全部被殺!麥大俠再次回見楊素。可見,麥大俠不僅輕功出眾,武功也很厲害。此次叛亂平定後,麥大俠以功被授儀同三司,享受和三公一樣的待遇。
後來,楊廣接任皇帝,他就是被千萬人唾罵的隋煬帝。現在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隋煬帝並沒有那麼壞,說他淫母、弒父的那些記載,根本不符合邏輯,應是唐代史臣對他的醜化。隋煬帝對中華民族是做過大貢獻的,他修京杭大運河,打通中國南方北方,好比武林高手通了任督二脈,前後有質的區別。隋煬帝即位後,加倍重用麥大俠,他跟隨楊素參與了平定漢王的叛亂,每戰先登,立功無數。煬帝益見親愛,封他為柱國,又封右屯衛大將軍。
麥大俠是個至情至性之人,覺得煬帝對他有知遇之恩,常懷報效之志。後來煬帝徵高麗,大軍將渡遼水,對岸高麗兵阻水拒守,麥大俠請為前鋒,和軍醫慷慨陳詞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大丈夫當戰死沙場,豈能老死家中!」隨後,工兵造浮橋,橋還有一丈未完成,對面敵兵大至,麥大俠爭先跳水接戰,終因寡不敵眾,英勇戰死,其年39歲。煬帝傷心流淚,重金找回他屍體,發動王公大臣一起為他送葬,還追封他為光祿大夫、宿國公,諡號武烈。
有人說,隋煬帝為昏君,麥大俠替他賣命,是愚忠。這其實是把現代人的思想強加到古人身上。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序》中說:「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麥大俠就是司馬遷筆下的遊俠,所以我們今天還要紀念他。
關注本號,看更多精彩文章